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综合实施途径

    时间:2023-09-25 09:21:39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学校 劳动教育 综合实施途径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综合实施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强调将劳动教育有机嵌入学校文化系统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劳动教育。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综合实施途径一

      劳动教育是一项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整合各方力量的综合实施工程,作为专门育人场所的中小学校有能力也有必要发挥主体作用。拥有育人专业队伍的学校,更能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劳动教育活动;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更能保证时间、规范实施,统筹家庭和社会力量,协调其他部门机构合理推进劳动教育。通过“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劳动文化”,将劳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规范设计与实施,落实必修课程

      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指以独立课程形态存在于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专门劳动教育课程,是集中与直接的学校劳动教育形式之一。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地位如体育课程之于体育、音乐和美术课程之于美育、思政课程之于德育,它使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有了主阵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规定“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必修课,正是这一路径是否落地的基本评价标准。

      其一,规范设计。xx省xx年调研数据显示,单独开设劳动课的学校仅为所调研学校的34.28%。劳动课程中,“公益劳动”“田园劳动”“科技劳动”“校园劳动”“家务劳动”等内容各不相同,将生涯规划、STEAM、创客教育课程称为劳动课程的也不在少数。而课程方案将劳动课列为国家必修课程,就具有了规范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组织、评价要求。因此,设计符合规范的课程实施方案,成为学校规范落实劳动课的新挑战。学校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统筹设计劳动课程实施方案,坚持以劳动素养为引领,构建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主要内容的课程实施体系,防止出现以德育课程替代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技术课程、设置学科实践课程替代劳动课等问题。

      其二,规范实施。学校不仅要确保劳动课时到位,更要确保劳动实践到位,防止出现课表上强化,课时上减化;方案上强调,实践上弱化的问题。劳动必修课重点要结合三类劳动实践,开展“活动策划、技术指导、练习实践、总体交流等”。例如,小学低段重点放在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上,围绕衣、食、住、用、行等生活自理和家务劳动主题,开展“自己事情自己做的”系列主题;小学高段要引导学生参与清扫保洁、卫生包干、绿化美化、垃圾分类、食堂服务、图书馆管理等校园劳动,重在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责任心,并组织“集体的事一起做”系列劳动课主题。初中、高中阶段则侧重综合运用劳动知识、技能解决劳动问题,可增加劳动创新研究、志愿服务等劳动项目等。如此,围绕日常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的要求序列化、层次化落实劳动必修课。

      (二)注重开发与转化,深化学科融合

      学校劳动教育的学科融合,指在劳动必修课外的国家课程体系中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学科融合路径可以防止劳动教育的窄化、降格和割裂。劳动教育并不是学科之外的附加品,每门学科自身都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内在关联性,助力劳动素养发展。

      其一,开发文化学科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诸如歌颂普通劳动者,体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选文选材内容,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课程中都有体现,是劳动品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渗透在统编三科教材之中。数学、科学、地理、技术等学科所传递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则是劳动实践的基础;音乐、美术学科中许多艺术作品都源于劳动生活。学校可依据各学科不同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融合路径。例如,语文课开展“劳动诗词名句大收集”,音乐课进行歌颂普通劳动者的作品欣赏,美术课描绘劳动场景的绘画写生,科学课讲述科学家规范、创新、严谨的科学故事发现等。为了更好地导引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融合劳动教育,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探索值得推介。如xx市石笋街小学校依据各学科不同特点推出的“学科融合劳动清单”,通过强化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的人文性,落实劳动品质培育;体育学科则进行劳动精神教育;数学、科学学科着重引导劳动知识的实践迁移;音乐、美术学科则强调感知艺术起源于劳动生活等导引。

      其二,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劳动教育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课程路径之一。例如,xx省xx年调研发现,参与调研的学校中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劳动教育的占85.59%,高于其他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占比65.84%。借助劳动教育项目,学校可以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真实劳动问题,如劳动工具如何改造,劳动场地如何优化,蔬菜种植如何除虫等转化为研究课题项目,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解决劳动问题,展开寻访传统艺人,传承传统工艺等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探究,从而更深入地发现、挖掘本地劳动资源,丰富劳动感知。

      (三)加强开发与导引,拓展课外校外实践

      拓展课外校外劳动实践途径,要求学校找到各类活动与劳动的某种内在关联,将劳动教育融入这些实践活动中,打造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大课堂。如此,可以整合更多的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

      其一,加强课外校外劳动场地的开辟与利用。学校除了提高已有的田园基地、校园劳动基地、各类实践基地利用率外,还需建立广泛的劳动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域。例如,xx省xx市椒江区确立劳动实践基地时,将体现围垦精神的椒江区大陈岛、有着古法刺绣的椒江台绣基地、有着黄岩蜜桔资源的黄岩美丽乡村、有着创新产业的大亚湾区、有着生态农业的仙居农耕基地都列入其中,多样态的劳动实践基地为学校组织多样性劳动实践活动创设了优越条件。

      其二,加强课外校外劳动实践导引。课外校外劳动多为涉及清扫保洁、收纳整理等日常劳动及种植养殖、工艺制作等学工学农活动,劳动技能要求不高,但需要学生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学校可通过指导和评价,支持这些劳动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xx年xx省设计的《家庭劳动清单》,从整理、洗涤、烹饪、购物、理财等方面,提出劳动任务并提供评价量表,方便学校以此为参照,导引学生的家庭劳动,以保证家庭教育劳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此外,学校结合劳动周组织课外校外劳动实践的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劳动实践热情。

      (四)嵌入文化系统,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强调将劳动教育有机嵌入学校文化系统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劳动教育。这有助于劳动教育厚植学校文化土壤,成为“有根”的实践教育。

      学校物质文化指借助建筑设施、人文景观、雕塑装饰等载体,其展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学校可增设一些具有劳动标识的建筑物品,如在校园墙面、宣传窗集中展示劳动宣传标语、劳模先进事迹等,传播弘扬劳动精神。学校精神文化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校训、校风等反映学校精神风貌的一种意识形态。许多学校的校名、校史、校训、校歌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如“行知小学”校名体现知行合一的劳动品质,许多入选校史册的人物大多具备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等。学校可组织开展校史校名寻访活动,还可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等节日文化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和校园文化体认。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综合实施途径二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形式内容与目标指向。随着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到来,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劳动教育引申为提高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更多强调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做事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当下的信息技术时代,数字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运行环境,虚拟技术不断重构着人的存在方式,学校劳动教育面对信息技术的扩展和渗透,将担负起建构人类社会生活意义、克服虚无主义挑战、传承人类文明、维护人的尊严和生命立场的使命。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再是形式简单的体力付出和动手教育,而应体现更高层次和意义上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场域中提升具身认知,倡导“做中学”,建构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学生经验与理性相统一的整体性学习,更应发展为学生对自身存在方式的理解和面向人文主义价值情感的教育。现阶段,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立足学校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在更高层次和意义上,理解并把握劳动教育的实质和指向,并基于学生身心特点,以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实践性知识为主线创设劳动情境。

      学校劳动教育的指向

      面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劳动教育指向。与学科教育教学相比,劳动教育在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这是因为劳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生命展开的基本形态,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远离劳动的教育是空洞的,倡导“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理念,则赋予劳动教育新的意义。学生对于知识原理的理解与记忆必须在实践中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生活中也总是面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劳动教育因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在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重获劳动教育意义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维护中华民族共同情感的劳动教育指向。勤劳勇敢、勇于实践、尊重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而结成的休戚与共、情感升华的价值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在劳动教育中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团队协作、相互帮助,在劳动情境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升华情感,以学生情感的获得和满足为前提,创设丰富适宜的劳动教育场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体验和劳动获得感。同时,以劳动教育维护情感教育,克服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特有的情感疏远和虚无主义,从而彰显劳动教育基于生命主体的存在感,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情感。

      强调学生知识获得与能力提升的劳动教育指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具体形式与内容。学生旺盛的精力、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要求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卫生清洁和家务劳动。教育者要设计突出劳动教育沉浸式具身认知的活动场景,让学生身在其中感知劳动教育的挑战性,并在完成复杂劳动项目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具身认知和行动能力。

      倡导知行合一健全人格培养的劳动教育指向。青年学生正值劳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当下,远离劳动情境的城市生活和以知识增扩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减损了劳动教育的价值作用。学生基于学科知识的学习,更多体现的是对抽象符号的学习,尽管较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却忽视了学生对感知和经验性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远离知识运用场景、缺乏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现实窘境出现。理性的知识学习只有在行动中显现出来,方能成为真知。劳动教育应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学习品格,并以知行合一的劳动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并实施劳动教育。各类学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化,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科课程所承载的知识内容,本身就来自人对主客观世界的不断探索,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持续改造,经抽象思维加工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以课程为载体实施劳动教育,无疑是学科知识原初发现情境的还原和再认识。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劳动即人类实践活动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重获劳动实践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意义,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实施并突出劳动教育。社会生活的高度智能化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使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和家务劳动的机会相对减少,为此,学校应积极实施并突出劳动教育。学校教育除学科课程教学外,还有丰富的各类育人活动和隐性课程,这些都是实施劳动教育良好的载体。通过这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将劳动理解为行动、创造、实践和再学习的过程。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劳动教育。学以致用是劳动教育尤其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强调的宗旨。社会实践活动以其真实性、情境性特点,对学校劳动教育具有正向强化作用。学校组织设计的公益社会服务活动、科技活动等,都具有很高的劳动教育价值,在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公民意识、责任意识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道德教育、成人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应针对活动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共处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蕴含的劳动教育价值。

      在家庭生活中深入实施劳动教育。父母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无疑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发挥家庭生活中劳动教育的作用,首先,父母自身要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以身作则,通过日常家务行为来影响孩子,同时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确立以整理自己生活内务为基本的劳动教育内容,辅之以示范、督促、评价等手段,教育孩子做好分内之事。其次,随着孩子家务劳动习惯的养成,把整理自己生活内务的劳动逐渐扩大到家庭共同生活劳动事务上,让孩子承担家庭共同生活中的劳动义务和责任,养成爱己及人、推己及人的处事态度。最后,借助家庭生活中的旅行活动,父母有意识地分配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事项,在活动中观察孩子的行动能力、做事态度以及承担劳动责任的意识,使孩子充分感受到信任和成长的快乐。总之,劳动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学习及实践中,更体现在其所承载的生命、生活、生存的教育内涵上,特别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应变能力上。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