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高校劳动教育探析

    时间:2023-06-13 16:27:00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生活教育理论 高校 劳动教育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高校劳动教育探析

     美国现代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理念,在他访华期间得到国内教育学者的推崇,陶行知依据当时我国的国情与教育实践基础,对杜威的这一教育理论进行改良与创新。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 xx 年9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xx 年 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以下简称《纲要》).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等方面提供指导。四劳动教育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支撑,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在五育中仍属于薄弱环节.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形势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开展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生成理路

      美国现代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理念,在他访华期间得到国内教育学者的推崇,陶行知依据当时我国的国情与教育实践基础,对杜威的这一教育理论进行改良与创新。陶行知倡导教育要密切联系生活.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以改变当时中国落后的教育局面。

      (一)生活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生活教育理论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兼顾中西.传承创造。陶行知成长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深信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后来经过实践检验,陶行知把“知是行之始"改为“行是知之始”,并改名为“行知”。1914 年至 1917 年.陶行知到美国留学,师从杜威,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对陶行知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他回国后,继承和改造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把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理念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并且在教育原则方法上,对杜威“做中学”理论进行批判性运用,提出“教学做合一”。在对中外教育思想的扬弃过程中,陶行知形成了一套兼容东西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二.结合国情,开展实践。留学回国后陶行知意识到,旧教育不能拯救中国,必须要进行教育改革。1921 年,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1922 年.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给生活教育下定义,即“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1927 年,陶行知开始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验,创办晓庄学校。1939 年创办育才学咬,成为生活教育继续发展实践的场所。1940 年陶行知对生活教育作出更具体的定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从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实验中不断发展、成熟。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丰富内涵

      “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主体,处处是生活,即处处是教育。“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有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教育需要在生活中进行,生活的内容和性质决定教育的内容和性质.陶行知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第二,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即教育能改造生活。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为生活所需要.并且能够促进生活向上向前发展,从而促进人的发展。第三,生活与教育共存。生活与教育不可分割,教育是生活中原有的,有生活便有教育,两者具有同一性。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脱离社会,陶行知主张各种形式的教育.将教育寓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中不断学习,树立“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的观念。

      “社会即学校”。陶行知主张以人民大众的生活场所为教育场所,让整个社会都成为人民大众的学校。因此他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第一,生活教育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生活,而应该是针对整个社会生活是结合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体教育不是把社会学校化,而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整个社会应该是学校化的社会。陶行知认为,应该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打成一片,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整个社会属于教育的范围。第二. “社会即学校"是对传统教育即读书写字目标的转变.传统学校教育以读书为目标.制裂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陶行知认为要把“读书”的教育,变成“行动”的教育,扩充教育内容,变革教育方式,让教育为社会发展所需,教育与社会共同进步。第.从教育对象上看,社会即学校”教育对象的范围从“小众"变为“大众”。人人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整个社会就是一所大的学校,人人可以是老师,人人可以是学生,人人可以受教育。从生活中增长见识、增加力量、树立信仰,从而改善生活。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实施方法。陶行知认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这一方法论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在教学法方面.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育不仅要教而且要学要做,教与学都要通过做来实现。第二.实践出真知,陶行知认为做的定义包括行动、思想和新价值的产生,并作了形象的比喻:“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在做的基础上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获得真知识。第三.“教学做合."思想的目标是培养手脑并用、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以生活实际为中心,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真知,增长才干.获得发展.创造社会生活价值。这种“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师生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

      二、生活教育理论与高校劳动教育的契合性

      陶行知把教育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有新的特征和要求.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获得必备的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养.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为国家建设发展的栋梁之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弓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生活教育理论的本源性思考回答教育成为可能、成为现实的问题。教育之于生活,既要解决社会价值的普遍性问题,也要解决个人价值的根本性问题。生活教育主张以个体生活为起点、重点提供个体发展所需的教育。整个社会就是生活教育的场所,以“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经历劳动实践让个体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实现。因此.劳动教育是学生生活所原有的,是学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这就意味着高校劳动教育具有教育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特征,致力于提高学生生活工作必备的专业技能和劳动实践能力、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身心参与劳动实践、手脑并用、“救学做合"的方式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为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创新提供新样态

      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叨。生活教育理论中“教学做合一"的“做”,是指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只有手到、心到的做才是真正的做。陶行知反对局限于书本、教室学校的教育,认为这种传统的教育是吃人的教育主张教育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学生通过家庭、学校、社会、自然进行劳动实践,在动手、动脑实际体悟中获得劳动体验,依据实践的力量感受生活、改造生活。《纲要》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叫。生活教育主张实践出真知.在当时就是要求学生在乡村、工厂、弄堂等生活场所参与各种形式的个体、集体劳动实践。当前应用较多的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情境教学法等充满生活气息和实践要素,是生活教育的体现,这些教学模式都有较强的实践性。依自我教育之力量、集体教育之力量,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生活劳动实践,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新的实施样态。

      (三)为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创新提供新思路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今教育的指向。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立足于生活实践,才能进发出生机活力,才能发挥教育激发人的创新创造、改造社会的力量。美好生活来源于劳动创造陶行知批判传统教育抹杀学生的创造力,他相信学生的创造力,相信人人是创造者。生活教育的目标是要教会学生生活的本领,树立正确的生活劳动实践观念,培养过体面生活、有价值生活的关键能力一一生活力和创造力。劳动是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劳动创造了人,人同时通过劳动实现人的价值。当今世界科技快速发展,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依托大学生的生活场域开展劳动教育,以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卓越创造力为目标追求,充分发挥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三、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一系列加强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许多高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发展之路,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劳动教育在学校的实际开展中重理论、轻实践,或没有纳入学校人才培养重要环节、没有纳人第一课堂教学等问题,大学生中依然存在轻视劳动、不尊重劳动.劳动观偏移的现象。

      劳动教育思想性未充分挖掘。《纲要》中指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叫,从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要求。其中.劳动观教育是劳动教育体系的认知构成。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正确认识劳动的本质、劳动的价值和劳动关系,以凸显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想性。长期以来,社会上过度强调劳动的功利性价值,把劳动当作是社会发展的工具,重视劳动技能、劳动知识教育.忽视劳动观念的价值引领。当前一些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上错误的劳动观误导.没有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劳动观念,从而出现轻视劳动、不尊重劳动、忽视体力劳动等问题。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以劳动知识的学习和必备劳动技能的掌握为主,过多关注劳动本身,而忽视对大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价值上的引领。另外,高校劳动教育资源不足,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论的运用不够未能形成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引领基础。

      劳动教育社会性不足。社会性是人的属性之高校劳动教育要依托学校、面向社会、联合家庭去开展。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之一在于.劳动教育是满足人类生存生活发展的必备教育。劳动教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过程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相关研究表明,当前高校劳动教育活动主要是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偏少,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内容陈旧,并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相脱节。啊由于开展劳动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及经费不足等原因,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场地受限,多以课本劳动知识传授、校园劳动实践为主,未能真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真谛,从而未能充分利用生活这片沃土的丰富资源。同时,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的生活特点,需要传统劳动与新型劳动相结合。当前高校关于创新性、专业性的劳动教育内容欠缺,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不足,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社会生活发展需要不够契合。

      劳动教育系统性不足。劳动教育是一项需要各部门、各领域、各学科联合实施的综合育人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贯穿大中小学各个阶段,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设计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部分高校未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未能把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课程建设中,没有将劳动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和评价等方面缺乏逻辑性的设计。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未能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有机融合.未能形成教务、学工、后勤等多部门协同育人的局面,未能充分用好学校、社会、家庭现有的劳动教育资源。

      劳动教育实践性不足。高校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体现是要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而不仅限于简单劳动知识与技能教育。劳动知识的获得、劳动技能的形成、劳动素养的提高,不仅仅是依靠课堂讲授,更需要学生真实参与劳动实践去获得去体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实施囿于课堂、校园,缺乏手脑并用的劳动实践,教与学相分离,学与做相分离,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做合一"原则相悖。表现为教师讲劳动知识与技能,学生听劳动知识与技能,学生很难通过劳动体认获得成长。或者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参观考察活动、娱乐性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技能,这样的劳动教育形式是停留在浅层意义上的实践操作,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在高校.公共场所如教室、宿舍楼道等区域,有专门清洁工人负责清洁,基本的日常生活劳动也就会减少。有的大学生过着“躺平主义”“享乐主义'的现实生活,未能充分理解人的本质与劳动的关系,在观念上不重视劳动实践,从而大大减少积极主动的劳动体验。

      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

      高校劳动教育要以提高劳动素养为目标,以回归生活世界为载体,以强化劳动教育实践为抓手.以参与劳动实践体认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劳动创造的热情,养成吃苦耐劳、奋力拼搏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劳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以劳动观教育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 劳动作为人的自由创造性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的类本质,历史性地推进人不断地走向自由全面发展。叫因此,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分析了劳动与人的本质问题、劳动与人的关系问题、劳动的价值问题等,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应包含劳动本质观、劳动关系观、劳动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陶行知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倡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劳力上劳心”,通过劳动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发展创造力。在他的教育实验中以校训、课程设置、教学形式体现他的劳动教育思想,致力于在丰富多样的生活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生活力,培养“德、智、体、工、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引.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劳动教育思想渗透到各个学科教育教学中。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关于劳动与劳动教育系列讲话作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思想困惑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加强大学生通用的劳动科学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劳动的关系,明晰新时代职业的劳动关系,掌握必备的劳动法规,为未来职业发展积累职业经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用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指导实践,形成劳动自觉,提高劳动素养。

      (二)以回归生活世界为载体,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劳动即生活,劳动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劳动,生活与劳动是一体的,劳动生活的过程就是受劳动教育的过程。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强调生活处处是教育,生活为教育提供契机,人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只要是生活的场所,就是劳动教育的场所。教育来源于生活世界,根植于人类的生活经验。生活世界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

      第一,要关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知识向“人”的回归.是唤醒并弘扬“人”的教育主体性的过程。叫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要充分考虑大学生主体的生活经验,注重劳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选择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经验。规范个人生活事务处理.高校要引导学生重视养成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学会独立自主生活。发挥高校后勤育人的作用,开展勤工助学、环境卫生管理服务等活动,设立学生食堂监督员、宿舍管理员、校园卫生巡查员等劳动岗位,让学生参与到与自身生活紧密联系的劳动中,以激发其劳动自主性。通过组织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校的管理,丰富大学生的校园劳动体验,在劳动实践中体悟劳动的艰辛.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要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培养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教师要成为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学习典范。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要举办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学习劳模事迹,领悟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美化校园环境设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丰富劳动实践体验。

      第二,要转向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高校劳动教育要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亲历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丰富大学生的社会体验和自然体验.培养生活力、创造力高校教育的主体是专业教育,高校各类专业都有着丰富的劳动属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融合专业知识和社会发展需要,要培养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高校劳动教育内容要体现学和的专业性和劳动教育的基础性,增加与专业学科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内容。高校劳动教育要走进工厂、商场、农村、农场,开展专业实习实训、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让大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生活。现实的社会生活让大学生经历自我教育集体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过程,丰富大学生的成长阅历,在参与个人劳动与集体劳动中发挥自身价值,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拓展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增加新形式劳动、闲暇时间管理劳动责任与法律、国际劳动等相关内容,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第三.要连接大学生的家庭生活。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日常劳动教育的场域。大学生往复于校园与家庭之间,家庭生活的场景具有劳动教育价值意蕴。高校要与家庭建立合作机制,用好家庭劳动教育资源,依托家庭丰富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生活化的劳动实践的养成,增强家庭劳动教育观念,营造家庭生活的幸福感。

      (三)以强化劳动教育实践为抓手,实现劳动教育价值意蕴

      实践性是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按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劳动教育与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内在一致性。高校劳动教育是基于实践的教育活动,需要强化劳动实践,做到知行统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陶行知认为“在劳力上劳心,手到心到才是有意义的做。”做就是要强调劳动实践,在高校中,不仅要将学科知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还要强调身体力行,手脑并用,开展生活化、创造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使大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遵循"在劳力上劳心"的原则,在劳动中提升劳动能力,锤炼品格。

      第一.“教学做合一”沟通理论与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是为培养劳力与劳心结合的生活实践能力、创造力的目的服务的。 陶行知反对传统教育“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倡导实践出真知的理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不能拘泥于劳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真实的劳动实践。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敦学做”是一件事,高校劳动教育要把“教劳动”“学劳动”“做劳动"看成是一件事.帮助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第二,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形式。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有新的内涵与现实要求,新时代的劳动形式更多样化。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应涵盖多种形式多种样态的劳动教育实践,将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等新兴科技领域.传统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劳动形态融入到高校劳动教育教学实践导学生到社会、到自然的大熔炉中去锻造,连接大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资源的优势将直观学习与具身体验相结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实习实训、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实践中,积累未来职业发展的经验。开设更具针对性的劳动教育选修课程,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性的选择.增强课程吸引力,满足个性化劳动需求。加强课程思政“课程劳育”建设,在德智体美各个环节合理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构建协同育人的课程模式,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塑美,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