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从化村庄叠家游学活动策划

    时间:2021-05-31 15:23:16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游学 活动 策划

    从化村庄叠家游学活动策划

      回想起来,第一次知道XX溪,依稀记得是在20XX年的丰年庆。我买了XX溪那个档口的生姜。好像还有位叠家家长(amy)买了她们的五指毛桃。犹记得当年年底参加了一次发生在帽峰山的叠家活动,冬夜里集体在天台上打火锅。amy用那根五指毛桃作汤底,浓郁的山味令人齿颊生香。那一顿晚饭吃得无比惬意。

      XX溪这个名字自此嵌入心里。读着这个名字,遥想那必然是个美丽的村庄,很是神往。

      没想到,到了20XX年的秋天,我因工作需要,要走访调研XX溪汇耕田和乐明农民协会两个组织,自此认识了XX溪村的星哥和阿锋,和乐明村的东哥和梅姐等几位村民骨干。那次一同走访的有两位同事,还有一位公益伙伴。当天去当天回,行程仓促,回到xx已然是深夜。

      几个人一路上反复回味着两村的故事,心里涌动些莫名奇妙的东西。想来也许是被刷新认知的冲击感吧。那时我心里就有个念头,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策划个叠家活动,带着家长孩子们去村里住上三天两晚,细细体验下村庄生活。

      转眼到了今年的三月份,我早早在群里发了XX溪的照片,吆喝了下群友,也在心里暗暗期待和部署着五一假期的出游计划了。

      筹备篇

      但其实我的心里还是经历了一些纠结的。一方面,我希望组织叠家活动,招募大家和我的小家庭一起出游,另一方面,我又对于策划叠家成员的集体出行,颇有隐忧——担心自己工作繁忙无法承担张罗的重任。基于这个想法,我先是私聊了几个在群里最先有响应的叠家妈妈,得知有至少三家愿意跟随从化出游后,我拉了个小群,把几个确认会去的家长,以及接待方星哥、绍莲阿姨、乐明村的凤仪姐拉进群,以作前期的对接。为了减轻自己筹备的压力,我和这几个妈妈一一作了私聊,她们答应可以在住宿安排和财务等任务上帮忙对接。

      正如我所预料的,进入4月后,我的工作异常繁忙,忙到我几乎等到了无法再拖延的时候(家钰私聊来催促我要早点确定人数以提前订房),我才赶紧利用一个周五晚的时间来写出游策划案。我发现,出行的食宿问题都不大(因为XX溪发出了一份食宿标准,里面有图有文)。加上我自己去过,交通指引也很快能写清楚。但对于活动安排,我心里完全没底。似乎对方也没有一个成熟的行程安排可以直接拿出来参考。在群里询问星哥和阿锋,回复不太及时,即使有回复,也只有廖廖几字~好在我趁工作之便,对于村里的大致情况有一些了解。

      MOTHER

      为了提高沟通的效率,我凭自己的想像写下一个初始的活动行程。在某天晚上约了星哥语音通话,和他确认具体的行程。行程按我的设想来走,没多大问题,但问到活动报价,却感觉又是一头雾水。了解后才知道,这两年XX溪这边接待社工培训比较多,很少接待亲子团体,曾经在早些年接待过一些,但当年的导赏小组,核心的年青成员顶不住经济压力、已经外出打工了。不过过后星哥还是很快把商量好的活动报价发了出来。

      由于刚开始我以为村里能解决的住宿的就只有旅舍,而旅舍的接待能力有限。所以策划案写好以后,我还是下不了决心把活动招募发到叠家大群(也有点担心发了以后会遭遇冷场,毕竟是五一长假,估计很多家庭提前就做好了外出计划)。私下还是想着不如就偷个懒,就搞个叠家地下活动好了~

      到了4月的第四周,原来有意向出行的个别家庭退出了,XX溪旅舍的房间有了些空余,我这才把策划案发到大群。这一发才知道,原来叠家群里对这个活动非常踊跃!而这时,绍莲阿姨主动表示愿意为住不上旅舍的家庭联系村民,住民宿(村民把空置的房子布置起来接待游客)。住宿问题解决了,最后的报名人数竟然达到14个家庭!这着实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自从去年的疫情之后,叠家活动遇冷是常有的事。相比很多成熟的亲子旅游产品,叠家活动到底有什么吸引之处呢?家长们到底冲什么而来?是活动费用够便宜?还是去的地方够吸引?还是基于对策划人或叠家团体的信任?我个人还挺好奇的。

      考验我的时候到了,十几个家庭,三天两晚的出行,这架势让我有些心慌。我想起叠家·周末自然学校的宗旨——不就是互助育儿、家庭连接吗?那我为啥要把所有的压力放在自己身上扛呢?我在某晚根据行程迅速起草了分工类别,让大家下午接龙认领后勤工作。接龙很快就接满了,我这才吁了一口气。

      考虑到这次活动,叠家内部有不同的分工,而我们又是直接对接村民,我在出发前再次完善了一版出行指南,把所有相关对接人的联系电话和分工都详细地列了上去。经验告诉我,尽管自己是总策划人,如果所有的对接都以我中心,不单活儿干不好,自己会累个半死不止,还会“擅自”“剥夺”了其他家长的参与呢。

      事情就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就在我暗自窃喜的时候,临出发的前一天群里发生一段“小插曲”。这让我意识到,最早的发出来让大家认领的分工可能是草率的,有些分工的工作范围是模糊的。而这里面最挑战的是,不同服务的项目,在村里有不同的对接人(至少两个),而叠家这边,也由于分工不同,有不同的对接人,然后一加上财务,事情就变成异常复杂~

      当天中午,我在群里发出了一个按后勤类别重新分工的信息——建议大家分别按财务、餐饮、住宿、课程活动等来分工,财务只作内部收、付款对接。不过,彼时已经出行在即,家长们对于未曾预料的工作没有心理准备。而我也在群里表明,除了策划这次活动,我还会直接沟通在XX溪的活动安排(由于活动项目比较多),而其他的后勤工作,则希望其他成员自行商量决定如何操作。最终,群里的相关家长自行内部消化了——还是按原定的分工来进行。

      经过这番风波,我作了以下反思:

      1、活动策划人是否就是理所当然地承担起总协调人的角色?也就是亲自协调好每一个项目的对接情况?

      2、后勤工作的分工,是否应该由活动策划人作分工安排,明确每项服务的工作范围?

      3、策划人是否应该提前拉一个活动工作群来商量具体工作?那样就意味着一次出行,我们将有三个临时群(活动群、工作群、收款群)?

      4、有些后勤的活儿是比较重,如财务等,有些还会有不确认因素,如交通。是否以后这些活重的岗位可以由两个家长共同认领呢?

      进行篇

      于是,我们终于迎来了5月2日。出游的日子到了。浩浩荡荡十几个家庭上路了。

      我的心情,真是既忐忑,又有些兴奋。叠家,将会在XX溪村和乐明村有怎样的遇见?

      第一天

      尽管在到达之前,包车大巴又让叠家家庭们经历了一次波折,幸好峰回路转,最后还是集体安全到达了目的地。吃过午饭,已然是当天下午两点半。

      征求了村民的意见后,考虑到未来天气不稳定,我果断安排下午按原计划进行——徒步爬山。

      果然天公作美,我们下山回到村里,才开始稀稀簌簌下起了小雨。而此时,孩子们正在小溪里嬉戏了一番,虽不算尽兴,但已经足以让这些城里来的孩子爽了一把~围观忙拍照的家长们,也仿佛从撒野的孩子们身上得到了满足感,“神”玩了一回。

      吃了晚饭,天还是下着小雨,星哥建议雨天就不要夜观了。我立即同意了。想到领着一堆年龄参差的孩子们去夜观(小至三岁多),我也着实是捏把汗的。

      但没想到的是,阿锋跑过来找到我说:“可以夜观。”于是我和阿锋商量,必须和家长孩子们作好约定,强调规则,以确保安全。

      集合后,阿锋告诉大家,行走的过程,必须听从指引,慢行止语,不可以超过带领者(以防有蛇出没);开电筒的小朋友绝不可以照射自己或他人的眼睛;绝对不可以大声喧哗,以免吓走了小动物,惊扰村民等。

      行走在静谧的乡野小路上,雨声、蛙声、蟋蟀鸣声….不绝于耳,回荡在路两旁的竹林里、田梗上。偶尔还是听到个别孩子兴奋的叫声(许是发现了什么小昆虫)、低龄孩子的哭闹声;还有妈妈们的唠叨声,担心孩子被淋湿了或是踩到了泥巴?

      走到小路的深处,阿堂让孩子集合排队,也让家长们往后靠,以避免成人干扰孩子独立与自然相处。阿堂让大家用两只手放到耳朵后面,闭上双眼,聆听周围的声音,保持止语两分钟,感受大自然的“乐曲”。当大家安静下来,两分钟后,远处若隐若现有莹火虫在起舞……那一刻,觉得这个安静的夜晚竟然藏着巨大的幸福。

      这晚的夜行,有些“惊艳”,简直超出了期待~有位家长说:“这是叠家的第一次夜观活动。”在我既往的经历里,年龄如此参差的儿童参加夜观,而且还发生在一个雨夜,真是闻所未闻(村民的胆子也太大了些~)由此也可验证,孩子们的潜能超乎成人的想像。

      有意思的是,夜行前,阿峰就约我结束后和他,加上绍莲阿姨一起复个盘。他的认真,让我略有些吃惊。阿峰告诉我,他有两个观感:一是自我感觉第一天的导赏效果不错;二是也发现我们这些从城里来的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太紧张了。他们以前接待过不少华德福学校的团体,他们带过来的孩子,年龄和这次的大部分儿童都差不多,内在秩序感非常好。他还说,如果这样的活动,家长们要放手把孩子交给他们来带,效果绝对会很不一样(说白了就是爱管孩子的家长是累赘嘛)。

      我也向阿锋反馈了一些我的建议。比如说,可以提前让一些大孩子自愿报名独立参加活动,相关家长在活动过程中则需要配合尽量不作打扰;在行前和孩子家长们先约定规则,开始前和结束后可以和孩子有一个围圈的仪式作铺垫与回顾等。

      尽管我觉得导赏小组设计的活动,还有一些提升的空间,但其实在内心深处,我还是得承认,这样的活动带领的品质与收费,放到城市里端来看,实在不太不般配~这晚的夜观,历时约两小时,一大一小,仅20元。

      同时,我不得不暗自佩服着这些年轻的村民。他们虽然看起来文化程度不高,普通话也讲不顺畅,但他们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却有着自己的理解。而且他们好学,懂得及时和家长作反馈,并且坦诚、真实地表达。这些品质,哪怕是对比城市端的教育者,他们也丝毫不逊色啊。只是,他们的服务,少了些华丽而有噱头的外包装,多了些质朴和腼腆,还有包容。

      我想起最近读过的《乡土中国》。里面有篇文章是《文字下乡》。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观点,乡土社会里的人们,文字离他们是远的,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智慧。你如果要嘲笑乡下人不懂文字,就如同得接受乡下长大的孩子嘲笑城里的孩子不会抓蚱蜢一样。

      凭什么,好的教育,要让城里人说了算,让有“文化”的人去定义?

      第二天

      根据原计划,这一天我们将安排去探访星哥的生态种植农田,将近中午的时候再返回厨房做糍粑。前一天我征询南哥和阿锋,两人都有不同的意见。一个觉得上午的时间能专心点去采回艾草,做好糍粑,就已经不错了;另一个则觉得不但可以去探访农田,还可以让亲子家庭们体验下农耕,如挖下姜啥的。最后,还是星哥自己决定,先探访农田,再顺路摘艾草回厨房做糍粑。

      走去星哥农田的路上,我们经过了吴师爷古庙亭和胡师爷庙。尽管星哥觉得自己并没有足够的准备讲好这个典故,但他还是用他家乡普通话讲了下来。

      细雨中,星哥面向胡师爷而立,黝黑的脸庞透着对神灵的敬畏,和脚下土地的热爱。我似乎能更多一点地理解他——为什么这样的年青人,在如今逐利的时代浪潮里,却选择了留在家乡,做着些不能挣钱的事情………

      我拜了三拜,缅怀胡师爷,也为XX溪祈福。

      看着眼前懵懂的叠家孩童们,星哥这样的讲述,我猜他们不一定听见了。但跟随着父母来到一个这样的乡村里,这样场景,在他们心里,会留下什么?

      这个五一假期,相比千千万万那些城里的孩子,或去补习班,或去消费各种商业机构提供的旅游或教育产品,叠家这样的自组织,用互助来成就出游,又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

      接着中午就是做糍粑。总的来说,女孩儿们更享受这个过程——洗艾、切艾、揉面、捏糍粑。男孩儿们唯一感兴趣的就是烧柴火。但在他们的给力劳动下,出炉了一盘煎糊了的糍粑。但厨房阿姨们还是宽容地收拾残局,以致于最后还是有了一个完美的呈现——糍粑非常美味。而我看到的是,为了那两盘口味好的煎糍粑,绍莲阿姨们用微弱的柴火花了很长时间才煎好。

      我在上午行走的路上,还和星哥聊了一些家庭教育的话题。星哥说起以前接待过一些华德福学校的孩子团体。觉得很感叹的是,当时有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竟然会杀鱼,动作娴熟,动手能力非常强。后来他获知,这个孩子的父母,自孩子小时候开始就很懂得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对家庭的服务意识。从此,他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也有了些改变。从前总是把好吃的留给孩子,也不太舍得让孩子干重活、粗活。后来,他时常会要求放假在家的孩子,自己去地里摘菜捞鱼做饭吃(不然就饿肚子)。现在两个孩子长大了,在镇上读书,有亲戚会帮忙照顾他们(学业),但孩子们在饮食等日常生活上是完全能自理的。

      聊到这里,我不由得汗颜:自己的大孩子已经上初二了,个头长得比他爸还要高,如果我们外出不能为他做饭,就会主动留下餐费给他外出就餐——这已经习是以为常的了。如今,当我们吐槽孩子不懂分担家务和体谅父母时,是不是得反问自己——究竟,是什么束缚了城里的家长?是什么裹挟了城里的孩子?我们的家庭教育,何以至此?

      午饭后是休息。下午是社区导赏。带领人是星哥和南哥。

      出发前,光是集合分组就花了不少时间。有时觉得,家长和孩子都是一样的,一放假,满心是闲散、好奇和顽皮。星哥和南哥静静地等候着,不怎么言语。不知道他们心里是什么感觉。

      从旅舍到小广场,再到新龙围,星哥讲述了这个村庄变迁的故事。很感动的一点是,当年村民一起合力建这个小广场,为了解决劳动的村民的午餐,XX溪村第一次发起村里的筹款,开启了村民自筹款用作村庄的建设与发展。

      最后大家在新龙围集合,星哥、南哥召集家长们一起交流。后面绍莲阿姨代表妇女小组也加入了。这个过程,家长们提了很多问题。过去我曾经来过XX溪作过调研,我们工作团队和星哥他们有过工作上的交流。但我发现,这次家长们和星哥们的交流非常不一样。我想,不同之处可能在于,这是城里普通市民和村民的交流吧(彼此都没有工作身份在里面)。很坦诚,很可贵,这样的交流打破了消费者与服务提供者的关系。

      这个场景,也让我想起了最近读过的《消失的城乡边界线》。这种看见,远不是城里人来消费“农家乐”。取而代之的是,城里人在消费的同时,走进村民(生产者)的真实生活,了解真实的乡村,也带着这种看见,再回到城市,回到自身的家庭。这样的城乡连接,是平等的沟通,是一种融合吧。

      交流会4点半准时结束,大人召唤回在小广场玩耍的孩子们,一起去南哥家里采番茄。南哥在开始之前给大家介绍自己生态种植番茄的故事,和大家做了一些约定。新鲜的番茄非常好吃。这时又了解到,南哥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去过马来西亚学习过生态种植法了……..原来其貌不扬的南哥,是个咖。

      当晚,是叠家家长交流会,交流会的主题是谈叠家对在丰年庆的反馈以及叠家作为团体对于未来的期待,与会的有绿耕的工作人员家钰和中大社工系的钟老师。

      在此之前是豆腐(黄豆爸)带领的一场叠家故事会。故事会后,部分家长回去照顾孩子,另一部分家长则留下交流。这个交流的过程挺有意思,本来对丰年庆不能说很有体验的几位爸爸,围绕丰年庆有非常多的表达和讨论~在我看来,三位爸爸的发言,很精彩,简直不亚于TED演讲了~讨论的过程,也非常让人受启发。

      具体的暂不赘述。错过了的也不必遗憾。反正将来想听几位爸爸的发言,多参加叠家活动就对了。

      不得不提的是,这边厢发生着一场交流会,那边厢却发生着一场关于出行交通的拉锯式谈判。由于大巴司机误会通往乐明的长流桥限重5吨,一度拒绝翌日前往乐明村。直至快十点,焦急的乐明凤仪姐还没有得到叠家能去乐明的确认,给我打来电话。最后还是星哥果断驱车到桥墩下面拍下一张限重15吨的相片,及时“挽救”了第二天的行程。这晚过山车式的经历,几位协调的妈妈回顾起来却说:“当时感受了团队共同克服困难的温暖……”

      第三天

      一大早,阳光明媚。叠家家庭们吃早餐、退房,准备启程去乐明村,体验食农活动——做豆腐。

      离开之前,我邀请七XX与家长孩子们合影,一张照片仿佛定格了现场人们内心的流转。

      这两天茶余饭后,大家还从XX溪村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本地小黄姜、梅菜干、番薯……当中的小插曲是,当地阿婆没有办法收到我们这些城里人的钱,原因竟然是没有一个城里人带着钱出游~幸好有阿党当起义工,用电脑为阿婆统计买卖清单,在群里发起收款才算完成这场交易,其中还夹带OJ爸爸当翻译的贡献(阿婆讲的客家语难倒了阿党这个外省人)。

      于是,夹带着XX村土特产的叠家人,依依不舍(是真的~)地离开了XX溪村。来到了乐明村手工豆腐作坊。热情的凤仪姐和细妹,带领着十几个家庭一起做豆浆、做豆腐。而在开工之前,一桶生态豆腐花就让家长孩子们美翻了~

      后面才知道,原来带领大家做带领的就是本村的腐竹小组成员。村里有好几个村女小组,如广场舞小组、青梅小组、竹编小组等等。和XX溪村一样,这些小组,都是居民自己发起,自己管理(俗称“自组织”)。她们每年通过接待团体,有一些收入,小组成员除了作内部分配之外,都会提取一些公益金,用于帮扶村里的老人等公共事务。有一个典故很有意思,XX溪村的妇女小组,在第一次接待团体后分钱,一直分到半夜,每个人分到了约12-13元。

      听完这些,我突然豁然明白了。这次叠家从化乡村出游,其实不就是城市市民自组织vs村民自组织嘛。难怪中间会不断有那么一些波折出现……

      做豆浆和做豆腐的过程,不在细说,总结就是——“专业”。家长孩子们见证了“黄豆——豆浆——豆腐花——豆腐“的整个过程,每个步骤我们都亲身参与了。原汁原味无任何添加剂的豆腐,在城里人看来,简直就是人间珍品。就连一岁的宝宝,也享受了整个过程,吃喝不停。

      就在豆腐花变成豆腐的过程(需要2~3小时)里,我作为策划人萌生了一个智慧之举,带着娃娃们一起去乐明桥的小河里溯溪。中午时分,烈日当头,河水清澈见底,正是玩水的的良机。男孩们一个蚱蜢扎进了河里,不管后面的妈妈们怎样吆喝制止,仍然沿着石头一路溯流而上探险去,乐不可支;女孩儿们小心翼翼地下水,偶然发现了一个漩涡兴奋不已——朵儿说那是“龙卷风”,太有才了!

      我把凝爸带来的西瓜带到了河边。在娃们玩水之余,呼唤他们过来吃西瓜。大家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把夏天的味道!

      我留意到,河边一片垃圾都看不见。赶紧叮嘱每个孩子,把瓜皮和瓜核吐到环保袋子里。我发现,孩子们出奇地听话,每个孩子都做到了,包括三岁多的小小孩。原来,孩子们是会选择什么话该听,什么话不该听的呀。

      一顿丰盛的午餐后,下起了雷雨。我们不由得要感恩老天爷的眷顾了。等雨停歇了,回到位豆腐作坊,压在石头下面的豆腐也做好了。每个家庭分了豆腐带回家。

      XX溪村的番茄,乐明村的豆腐,成为五一假期最后一天的叠家家庭的主打菜谱。

      一切圆满。

      后记

      这次叠家活动,引用家长孩子们的反馈是——

      孩子们说:

      “好玩有趣,不想回家,下次再去~”(黄芳家孩子)  “那里真是太好玩了,叠家活动真是太好玩了。”(凝凝)

      “妈妈,以后有时间的时候,我们还能去XX溪玩吗?我想去乐明村或者XX溪,因为那里好玩,可以吗?乐明村可以做豆腐,有可以爬树、跑来跑去的地方,还有荡秋千,大餐厅里还有滑滑梯……XX溪可以采番茄,那里有有趣的传说,小广场可以跳房子,还能玩在石头上刻东西……这两个村子的共同点是都有狗,都有小溪……下雨的晚上还可以去夜观,好多好玩的,所以下次有机会我还想去……那些番茄我想拿来做番茄酱……”(贡贡)

      家长们说:

      “真是太好玩了,我都不想回家~”(凝凝爸)

      “这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很感动,很温暖,很幸福…….”(小乐儿妈)

      “第一次夜观,印象深刻。”(黄豆爸)

      ”这比上学可有趣多了。”(藤藤爸)

      “感谢村民们的接待,村民们的朴实热情让我感觉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我非常放松,两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玩伴,基本上我都不怎么照管他们。在大自然中玩耍,大人和孩子都得到了最好的滋养……这次出游让我想起上次玛曲草原游,真正深入村民的生活去体验,我相信孩子们在这种体验中一定会了解到更多不一样的生活。我觉得在农村能形成这样的自组织非常不容易,大部分青壮年都已外出,我相信有这样的小组存在,前期社工和各种公益组织一定做了大量的了不起的工作。”

      “丰盛紧凑,孩子们疯玩三天,家长远离电子产品…….我们放假都会回老家,回到如XX溪乐明村一样的乡下,但孩子们为什么这么依依不舍,我这边孩子给我的感觉主要是:同伴。都有年龄相仿的同伴,一起追逐打闹,说着臭味相投的改编版屎尿屁歌,有吵架打架,吵完打完转头又马上和好的,整个氛围都是在这个小群体里围绕着。有父母的陪伴还有大自然静谧的乡野气息,没有大城市的吵闹,孩子们无意识地就集中在一起了。”

      “幸好把当时貌似发烧的贡去参加了,回想起来那个雨夜又神秘又惊奇,黑暗中排成一队往回走的途中,一个萤火虫光点从贡贡身旁轻轻滑过,贡贡抓紧了我的手,轻声说:我们真是太幸运了。那个时刻觉得在安静的夜晚之中藏着巨大的幸福

      "孩子们玩得开心尽兴,回到xx,纷纷问爸爸妈妈以后还能不能再去?而我,除了觉得跟熟悉的叠家伙伴们在一起,满足和温馨外,更多的感觉,是感动……这次在雨夜中,导赏小组的两位村民,带领大家近2小时的田间夜观,竟只收费每人10元,村民们真的好纯朴……回来后看到接待伙伴在群里说,去集市买了鸭苗和鱼放进田里,算是试验性的稻田养鸭吧。而这次XX溪对接我们叠家活动的负责人星哥,带着爸妈一起上山砍了木头,自己动手做鸭棚,真觉得村民们很顽强,也很不容易

      "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耍,什么都是开心的^^村民的自组织和我们叠家有类似之处。一群人一起做事,有时会更开心一些,而且大家互相学习和帮助,彼此都能受益

      ”一群农村的妇女在社工的协助下,走上独立女性的角色。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能为自己做事情,为自己发声,很让我敬佩!跟着叠家去了很多不同的地方,见到了一些生活方式不一样的人,比如布格生活艺术村,旗溪的一群人……这些是我们从来都不知道的,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多元,可以如此美好!参加叠家活动,我们从一家三口到一家五口,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叠家大家庭的温暖,浓浓的人情味,很感恩,感恩相遇。我很佩服阿姨们能够接受新的思想,阿姨们的旅社和厨房打理得井井有条。凤仪姐的故事很打动人,一名刚生完孩子的宝妈学会广场舞去教阿姨们跳广场舞,一开始经常被老公埋怨,到自己的改变影响了家人,得到家人支持,最后帮助别人,学习技术做豆腐,生态种植,当幼儿园老师

      ”对XX溪的小组交流会也是觉得很不错的,了解了实际的运作情况,村落能走到今天,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希望未来的发展能更好,也很感谢对我们的招待,真的是很纯朴的人情味!喜欢……XX溪的各个小组分工挺明确的,尤其还把收入拿一部分出来给村做公益,特别好的一种举措

      ”XX溪和乐明的美,大人的感动,小孩的兴奋,以及对后续活动的期待,不言而喻,在这里我就不多分享了。这次活动我倒比较关注孩子们的“自由”,他们不是没有自由,而是有过度自由之嫌……我们给予孩子的自由,是否应该尊重他人(包括当地人的风俗信仰)为条件?!每一条村的村前池塘,对其村民来说都是神圣的……所谓的自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必须以社会基本行为准则为限,必须以不影响他人为限。我们家长和孩子们一定要认识这一点,否则什么自然教育都是空话废话。”

      ”完美假期……今天的儿童,未来的青年。爬过山,玩过水,读过书,烧过柴火,做过艾糍,磨过豆腐,走过田梗,走过夜路,看到了萤火虫的闪光,听到了群山的沉默。未来,ta们会是更清明更自由的青年吗?”

      我想我们成人必须得打破自恋——孩子们的快乐好像并不止于建立在我们的精心策划和设计的活动当中吧。八个男孩八小金刚,一逮到没有大人安排活动的时候,就聚在一起玩些自创的把戏,如改编屎尿屁歌,砌砖头、杀人游戏(年龄的参差导致自始到终都只停留在协商规则的过程中~)、耍棍pk、爬树、打水仗、逗凝凝的双胞胎弟弟玩儿、对脸吼叫pk……不爽的时候踹两脚打一架转头马上又和好;而小女生们,则相对雅致,小广场跳房子、采花、荡秋千、追着鸡鸭鹅跑。

      而几个爸爸们一逮到机会,就是赶紧把茶泡上,吹水聊天,尽情享受浮生三日闲;爸爸们基本都很尽职,有的妈妈开会或工作,自己就看娃、带娃。

      总之,叠家出行,在乡野之中,各得其所。

      作为策划人,回想这个旅程,从策划筹备到结束,觉得还是有些环节是可以改良的:

      叠家活动策划可以改良的环节

      01、作为叠家活动的规定动作,这次活动由于行程紧凑,把开始圈和再见圈给省略掉了。检讨。对于是一些刚加入这个集体的家庭来说,一个有连接感的开始,特别有必要。而建立仪式感,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重要的。

      02、活动的筹备过程,我作为策划人,原意是希望尽量让事情做得更轻松,忽略了一些分工的讨论和工作小组的事前沟通,这也许也导致了一些担任服务的家长在后面对接有更辛苦的付出。(不过,我自己又觉得,如果每一个活动策划,都需要非常细致的部署和跟进,怕是策划人也会被搞怕~)

      03、其他瑕疵:忘记提醒大家进村要准备保暖衣物;大合影拍得不够多;餐前其实可以唱个感恩歌,至少在最后一晚可以唱。而且第一晚的晚餐前,可以先让负责人给大家介绍一下社区厨房的空间,提前让大家有一个了解,更有氛围的融入。

      对从化两村的建议

      1、尽管能理解两村也是自组织,但如果未来要考虑和城市端亲子家庭团体对接的话,最好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活动指南或清单(含各项收费标准)。如有图文并茂的电子版则更佳。这样可以省却沟通的成本,帮助亲子团体的召集人定制村里的食宿与活动。

      2、收费标准,最好可以更清晰更简单。简单到对于每个参加者而言,有一个统一的收费标准(拆分为活动费和场地费,则可以在村小组内部去处理)。

      3、村民的活动带领真的是不错的,要增强对自己的自信,该收的费一定要收。收合理的费,不妨碍真诚的表达。

      4、如果是村民自带领的活动,可以在事前多一些约定,对于接待城市家庭而言,比较成熟的做法是,让学龄以上的儿童独立参加活动(每个孩子准备好自己的背包,带齐必备物品),让家长保持与孩子队伍的区隔,这样的设定对于所有的参与者都是有益的;有些活动,尤其是夜观,其实是不适合一定年龄以下的儿童的(如四岁或五岁以下)。尽管小孩子参加也是一种锻炼,但从参与的体验感和付出的成本来说,是不太有效的,特别是雨夜夜观。

      5、如果两村未来希望打造深度生态游(很有前景~),需要有理念倡导上(尤其是视觉上要加强宣传效果)。如环保、生态、节约等等。生态也是一种文化。现在的消费市场,不是止于朴素、真诚的体验。如果我们能有一些符合我们理念的包装,这本身也是对城市消费者的一种教育。细节体现在:

      (1)旅舍和厨房,可以有更多垃圾分类的标识。也可以通过初始入住,让消费者习得村庄的文化和规则。

      (2)餐后可以让活动参加者自行通过“三盘水”来洗碗,而这个准备工作就应该由厨房的工作人员落实安排。参加者的行为,是需要被引导、被教育的。

      (3)XX溪旅舍,可能某些设施需要一些修葺。毕竟来到村庄消费的城里人,会对比不同村落的接待能力去做选择。我们的不断改进不是为了迎合大多数的城里人,而在于吸引更多理念与自己接近的社群和团体。这样才是更可持续的发展。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