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心理学读后感》

    时间:2021-04-06 12:20:59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读后感 心理学

    《心理学读后感》word版 本文关键词:读后感,心理学,word

    《心理学读后感》word版 本文简介:《心理学》读后感一提到心理学书,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晦涩难懂的代名词,对于没有什么心理学基础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因为书上有太多心理学上的术语,使人们对书本的理解加大了难度。读了《心理学》,在读之前觉得很奇怪,一本学术书的书名怎么起的像一本生活指导性的读物;在读完之后倒不会觉得奇怪,反而觉得

    《心理学读后感》word版 本文内容:

    《心理学》读后感

    一提到心理学书,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晦涩难懂的代名词,对于没有什么心理学基础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因为书上有太多心理学上的术语,使人们对书本的理解加大了难度。读了《心理学》,在读之前觉得很奇怪,一本学术书的书名怎么起的像一本生活指导性的读物;在读完之后倒不会觉得奇怪,反而觉得这名起的很贴近现实生活,很实在,使我们对生活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它将心理学的理论性减到最小,而将生活的实际应用放到最大!

    这本书的结构是这样的,纵向来看:前几章是按照人的社会化过程(童年、成年、老年)过程来探讨人的心理过程,而后几章依次对自我概念、健康、自我控制、决策、情感、动机、交往、工作、娱乐、性、婚姻、心理疗法、痛苦、死亡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人在此间的心理,提出和评价现有的相关研究理论来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他人;横向来说:在书中每一章都是以一个现实感非常强的故事来作为开头,并把它应用到各个小节之中,非常自然,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而且呢,作者来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在章节结尾处的参考信息“网站和互联网”模块下列出很多网址,通过这些网址能更好地扩展阅读。在本书写到:“好的心理学书籍能够提供给读者关于个人发展于成长的切实有效的原则,以及与自我导向和社会责任有关的指引。在本书中,我们努力向读者展示当代心理学的原则和发展能够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有效地面对环境,发挥出更多的潜能。”

    我认为此书已经做到了这点。这本书写给那些有兴趣在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生活的读者。为了这个目的,作者在书中收入了心理学的几个主要观点,包括心理动力学、认知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等.为使本书更丰富、全面,作者又借鉴了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重要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对同一问题呈现了不同观点,并设计了一些题目来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考。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命运并非天注定,心理可以改变生活,我们要相信可以改变自己,我们要相信可以让生活变得不同。虽然很多事情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但我们仍然相信有一些是可以被改变的,而这正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我们是生活的泥瓦匠,有的人只知道忌日地砌砖头;有的人明白自己是在盖楼。当摩天大楼竖立起来的时候,有的人和有的人就不同了。一种是内控型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的收获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决定和自己付出的努力。因此,认为自己是个人行为的主宰,自己可以影响行为的结果。外控型的人则认为人们不管怎么努力都无关大局,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左右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结果。

    自卑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而悲观、惭愧、羞怯等复杂情感。过度的自卑会使人脱离现实,造成生活适应困难、阻碍人格健康发展。而自信会鼓舞一个人的行为,它会影响人们对任务选择、付出努力的多少、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等。

    看见半杯水时,有的人觉得有水喝,而有的人觉得不够喝。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我们处事心态不同。乐观与悲观的产生源自矛盾和压力,矛盾无时不有,压力无时不在。因此,我们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压力。

    在我们的心里,有一种类似于隐身的东西,我们不知不觉地在使用。但是,我们更多地用它来骗自己,让我们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的内心。经典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内心的冲突是心理活动的核心,为了适应这些冲突,自我发展出防御机制,它的作用是减少冲突、减低紧张、保持内心平衡、调节自尊,并对于应对焦虑有重要作用。

    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都会经历孤独,是孤独着孤独,还是充实地孤独,这是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能够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不觉得孤单;在冷清的时候,不觉得寂寞;在空闲的时候,不觉得无所事事,这些所靠的正是内心的丰富与充实。

    真诚与虚伪不仅是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性格特点,也是一个人对待自己内心的特点。然而,真诚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当一个人选择虚伪时,就是人在软弱的时候用来保护自己的方式。如果我们能真诚,我们就能把握住实在的自己,就能感到一种满足和愉快。

    自私是指人以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行为。而利他行为则是指毫无回收报酬的前提下,表现出志愿去帮助他人的一种行为,完全没有个人的意图在里面的。

    热情和冷漠,所体现出的含义和境界大相迥异。热情往往与乐善好施、周到服务相关联,冷漠却总是与事不关己、拒绝提供帮助相提并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经营”自己的感情,他们都希望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的,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受到伤害,导致社会中的人越来越冷漠。

    宽容是一种心理能力,而狭隘是一种心理残疾。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可以看到宽容和狭隘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宽容可以表现在接受他人有和自己的不同的行为。我们知道只关心自己是一种狭隘,而不知道只关心自己所爱的某些人、某些群体也是另一种狭隘。因此,我们需要用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我们身边出现的人。

    没有谁能够逃脱自己的角色去当人纯粹的观众,每一个人都必须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这种种角色的背后就是我们的责任。责任是个体经过认知、判断之后采取的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与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是我们无法逃避,必须面对的责任。

    安全感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可能导致精神障碍。安全总是相对的,风险总是绝对的,做任何事情,风险都会存在。我们需要以沉着的心态去应对风险,克服犹豫,坚定果断,让风险化险为夷。

    压力是在当事有发觉到环境刺激超过自身应付能力时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全身性反应。而冲突也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并成为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人们在受到某种刺激时,会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不同有表现方式。一种是封闭,由于某种刺激造成的伤害导致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从而导致焦虑、妄想等现象的出现;另一种上开放,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向美好的一方面想。

    从众与独立是行为的表现与结果,个人在自己没有信心、缺乏知识或不占优势的领域内,往往更容易从众;在自己有信心、有知识或者占有优势的领域内,更容易表现出独立性。总之,从众与独立都是一个正常的人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人类面前的路却永远是未知,我们的心灵也不时的萦绕在无知、无奈与恐惧之是,迷信的想法与行为也正是产生于人尖的无知和无奈之中。这时,信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信念,人类将无以生存。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人们所面对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命运,只要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向好的一方面想,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的美好、幸福。让心理学的研究更贴近生活,让大众们更明确知道心理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哦,这本书可以说是个不错的想法。从小故事引入,讲讲心理学家们做的研究,从纯实证角度对这些生活问题进行解释。

    最后我来谈谈看完本书的一些粗陋看法和一家之言。1、贴近日常生活,且让普通读者们在明白心理学解释之后,还能够思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引用的实验都很有名。在看了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类的书之后,再看这本书,就会发现里面几乎介绍了全部的心理学流派且很多相关的实验研究都涉及到。且写作者举的例子相对比较新颖,对普通读者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容易。总的来说,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心理学普及读物。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篇2:《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word版 本文关键词:道德经,读后感,word

    《道德经读后感》word版 本文简介:读《道德经》有感不读道德经,真不知中华文化之美。很惭愧,以前没有认真读过道德经;很幸运,现在能够去读道德经。言至道无如五千文。有人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零一个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道德经读后感》word版 本文内容:

    读《道德经》有感

    不读道德经,真不知中华文化之美。很惭愧,以前没有认真读过道德经;很幸运,现在能够去读道德经。

    言至道无如五千文。

    有人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零一个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在用自己心中的“道”,走各自不同的路。

    这次认真去读这五千字,不得不感叹道德经真的是又美又玄。

    道德经很美,句式整齐,平仄相扣,读来朗朗上口,读后齿颊留香。在不究其深意的情况下,我感受到的是满满的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其政闷闷,其民淳淳”。《道德经》的语言极富艺术性,运用了对偶、排比、比喻、设问和反问、联珠等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道德经很玄,一切可说又不可说。“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而其实这个“道”虽然“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远人,这里只是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之道的差异性,并且阐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与根基性。所以老子在后面的论述中又坦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哲学、伦理和政治构成了道德经的三个层面,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感慨于十九大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老子和孔子都谈到治国政策。德与法都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约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第三十八章载:“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重生命,轻名利,以百姓之心为心,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归于道。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理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个人拙见,孔子所说的德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应的情况,而老子所说的上德在社会主义阶段才能达到其要求,

    唐玄宗评价《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读道德经,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我深感自身的浅薄与粗鄙。在近一两年,我总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空虚与焦躁,而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心不虚腹不实”,很难摒弃私心杂念而潜心于某一事物。《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意为内心光明行为洁白,却要以沉默昏暗自守而做到和光同尘。王弼注:“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后指不露锋芒,不标新立异,不显山露水,深藏不露的处世态度和卧虎藏龙的意境。在这里,有人读出的是消极避世的意味,我读出的是老子的大智若愚,沉默笑看尘世。我是个极易于表露自己的人,这对强调个性的今天来说无可厚非,但是,可悲的是心中无货,在只能接收外界输入的情况下难以输出有价值的东西。我的痛苦来源就在于此。因此,我需要多多学习,多多扩充自己,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不刻意追求卧虎藏龙的美感,但是必须潜心修炼,做到持守清静,戒除贪欲,纯朴、无私、清静、谦让、淡泊,才能让人生到达新的高度,才能消除自身的惶恐不安。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进行科研学习的这几年,我必须学会,也必须做到静心、净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想法,要经现在的点滴累积,自己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会不断对道德经迸发出新的解读。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道法自然,迷茫困惑时,希望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篇3:何生平《敬天爱人》读后感

    何生平《敬天爱人》读后感 本文关键词:读后感,爱人,何生平

    何生平《敬天爱人》读后感 本文简介:心中要有两盏明灯—敬天+爱人《敬天爱人》读后感昌乐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一级部何生平放寒假时学校发下《敬天爱人》一书,记得学校一发下这本书来时,我就不禁被题目中的“敬天爱人”四个字HOLD住了,一串串的问号在头脑中产生:敬天干啥?爱人与敬天有什么关系?正是这些疑问激起了我急于去读书的欲望。利用寒假的零碎时

    何生平《敬天爱人》读后感 本文内容:

    心中要有两盏明灯—敬天+爱人

    《敬天爱人》读后感

    昌乐外国语学校

    八年级一级部

    何生平

    放寒假时学校发下《敬天爱人》一书,记得学校一发下这本书来时,我就不禁被题目中的“敬天爱人”四个字HOLD住了,一串串的问号在头脑中产生:敬天干啥?爱人与敬天有什么关系?正是这些疑问激起了我急于去读书的欲望。利用寒假的零碎时间我耐心读完,细细读来,用笛卡尔的话: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说话”掩卷深思。我深有领悟:一个老师要想干好本职工作,心中必须要有两盏不灭的明灯:敬天和爱人

    一、

    敬天:

    做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稻盛和夫在《敬天爱人》一书中告诉我们:“把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判断和行动的基准,把作为人应该做的事情用正确的方法贯彻到底。这些话对我犹如醍醐灌顶,来到外国语学校后,我应该如何做呢?

    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稻盛老先生为我们提出了这个人生方程式:思维方式的积极、正面或消极、负面决定着整个人生的结果。由此,稻盛先生把正确的态度、思维方式放在首要位置,把“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判断的基准,才成就了今天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辉煌。此外,这个方程式关键在于乘法。他举例说,有的人头脑聪明可以得90分,但他炫耀自己的能力骄傲自满懈怠努力,只发挥了30分的热情,那么乘积只有2700分。另一方面,中等智力水平的人只有60分能力,而通过努力来弥补,以超过90分的热情投入工作,结果乘积是5400分。也就是成功者,人格第1,勇气第2,能力第3。原先我总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来到新学校后自己的干劲欠缺,稻盛老先生把经营比作马拉松赛跑,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意即以百米赛跑的速度跑马拉松比赛。成功无捷径,努力才是通往成功的光明大道。然而想想我自己,往往会埋怨:“已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为何成功还是遥不可及?相比稻盛老先生的思想,我不禁感到羞愧。当我扪心自问:“我是否已经努力、是否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时,我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只要心怀纯粹的愿望并不懈努力,就一定能迎来美好的未来

    孜孜不倦、默默努力,脚踏实地度过每一天,坚持积累每一天的力量,

    “踏实稳健精于实干”——稻盛老先生的又一成功秘诀,犹如IBM广告中所言:“停止空谈,开始行动”,此为成功之道。

    各种哲学敌不过简单哲学,各种精明人敌不过执着之人。稻盛合夫的“六个精进”道出了我所遵循的奋斗方向: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要谦虚,不要骄傲

    3、要每天反省

    4、活着,就要感谢

    5、积善行、思利他

    6、忘却感性的烦恼

    我想通过努力,始终遵循稻盛老先生的教导“始终满怀热情,坚持认真,踏实的努力,看起来这是蠢笨无比的方法,实际上却是通往成功的王道”我一定会在外国语学校迎来美好的未来。

    二、爱人:利他心即为对方尽力的那颗心---是作为人最美丽的心

    稻盛老先生教导我们要满怀温暖的关爱之心,我认为一名老师要切实领悟这句话的真谛,老师面对的群体是学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热爱学生

    很早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样的话:“医生拯救人的生命”,“教师拯救人的灵魂”。也曾听到过许多对老师的赞美:老师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所以,当我有幸成为一名教师时,如何对孩子献出自己的爱心,便是我最为关注的事情了。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十五年的教师生涯使我深刻的认识到: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爱是前提,尊重是基础。孩子的心是一方净土,也是最敏感最脆弱的。有时,成人不经意的一名话乃至一个动作,都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当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到老师手中时,同时也是把信任和责任交到了教师的肩上。做教师的要用一颗赤诚的爱心去呵护他们,让他们在师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就在于如何去爱学生。”那么如何爱我们的学生呢?我认为有这样的几个方面: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强调的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以尊重为前提的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对学生来说,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打着爱的旗号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甚至侮辱学生人格,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模式硬性塑造学生的“似爱之虐”不是爱,而是扼杀个性的犯罪行为。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有独立的思想、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实际上就是尊重独立,尊重人性,尊重人格,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那就无从谈什么“以人为本”,更谈不上教育的成败。

    爱学生,前提是了解学生。我们学校的学生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按一个模式发展,更不可能用一服药包治百病。教师对学生既要善于见微识疑,又能够长期坚持,一以贯之。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年龄、智力、潜能、情绪状态等方面的差异“量身定做”不同的教育指导方式,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譬如,有一个学生经常违反纪律,而且态度蛮横,这一切,当然不可能使教师对这个学生产生好感。但是,如果教师怀着耐心和爱心真正了解他们,很可能就会发现,原来他们有着一副聪慧爱钻研的头脑,一颗体贴和同情别人的好心肠,以及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教师就会发现,这些“刺儿头”原来也有可爱之处,所谓的“差生”原来也是可以教育好的。

    爱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激励式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甚至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评价。学生往往把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导向和指南。所以,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激励应该成为评价的核心和灵魂。激励性评价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必需。激励能使人振奋,让学生在感受到爱的同时树立信心、激发潜能,最终走向成功。激励之法,林林总总,不作详谈。只需要说明一点,对于自信自重或较为成熟的学生来说,一句适当的批评也可以起到特殊的激励作用。

    爱学生,不妨来点朋友之爱。因为朋友之爱是平等的,如果教师和学生像朋友一样平等的谈生活,谈学习,谈未来,谈做人,师生的心灵琴弦一定会鸣奏出一曲曲动人而和谐的乐章。许多时候,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是以教师、父母的身份在教育在引导学生。我们却忽略一个现实: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最反感的就是长辈的批评教育,他们最喜欢最乐于接受朋友的指点,因为那是最平等最具亲和力的思想,因为学生认为那才真正理解他,真正站在他的角度为他着想。教育研究也表明,影响青少年的最重要因素是同伴的影响。另外,朋友式的爱可以让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如果教师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面对教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严惩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爱学生,要让学生懂得施爱。如果我们教育的学生只知道接受爱而不懂的付出爱,那将是教育的失败和悲哀。一方面,如果学生不懂的什么是爱,怎样去爱,那么,对爱他的人就不可能给予充分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只知道接受爱又使学生的自私心理滋长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然而,我们在强调教师向学生挥洒爱的甘霖时,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爱和感恩教育,没有让爱的种子生根发芽。所以,我们应当象帕夫雷什中学那样,从教育学生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爱的传递教育,让学生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学会去爱别人,主动接过并传递爱的接力棒。爱学生,要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教师的价值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而不是越俎代庖。一位教育家说过,:“中学生是最好的自我设计师,他们到了实践多年梦想的时候。”这话说的十分精彩。中学生做过很多关于理想的梦,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默默地进行着种种尝试和积累,他们的自我设计一般是遵从兴趣和志向进行选择的。这种选择由于建立在丰厚的积累和浓厚的兴趣基础上,所以,由此起步他们很容易走向成功。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选择只能做参谋和向导而不能包办替代。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曾经为一个物理实验做了20个月,最后却失败了,被同学们讥讽为“哪里有杨振宁,哪里就有爆炸”。此时的杨振宁重新审视自己,毅然决定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由实验物理确定为理论物理,并为之和不懈努力,最终造就了一代理论物理学大师。

    爱学生,贵在使学生得其天性。柳宗元认为,教育学生的根本方法是“不害其长”,不要妨碍其自然的成长。要按照学生的成长发育和认知规律教育学生,即“顺天之木,以致其性”,不能太过或不及,既不能戕害学生的发展,也不能放任自流。违背教育规律的“填鸭式”和“揠苗助长”实际上是在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对125名35岁以前成为世界知名人士的“超级巨星”作了成才调查。结果发现,这些人的专长虽然不同,成长历程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有一个绝不揠苗助长的父母。譬如,把某个学生比喻作土豆,教师应该考虑怎样让土豆生长的更好,而不是处心积虑的把土豆改良培育成苹果或别的什么东西,否则弄一个“四不像”出来,毁人前程。

    爱是一门科学,爱是一门艺术,爱是一中能力,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愿我们大家共同为学生撑起爱的天空,用“大爱”成就学生美好的明天!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