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教师征文,我与学生共成长

    时间:2021-03-09 00:12:16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我与 征文 成长

    教师征文 我与学生共成长 本文关键词:我与,征文,成长,教师,学生

    教师征文 我与学生共成长 本文简介:我与学生共成长小纪镇第二小学孙翠有人说,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也有人说,教师是落红,化作了春泥,呵护了红花。还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耗尽了生命,吐出了希望。这些都是赞美老师的句子。但我觉得这些赞美声应该分一半给我们可爱的孩子们。因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教师,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孩子们,教师和孩

    教师征文 我与学生共成长 本文内容:

    我与学生共成长

    小纪镇第二小学孙翠

    有人说,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

    也有人说,教师是落红,化作了春泥,呵护了红花。

    还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耗尽了生命,吐出了希望。这些都是赞美老师的句子。但我觉得这些赞美声应该分一半给我们可爱的孩子们。因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教师,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孩子们,教师和孩子们是共同成长的。

    一、与学生共成长是师生关系的一种改善

    刚走出校门的我,带着五彩斑斓的梦,走进这圣洁的港湾。看着孩子们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听着老教师们一声声温暖亲切的教导,很快的,我便全身心地融入到他们中间。

    任教一年级,每天上课不是丢课本的就是打打闹闹、捣乱,不好好听,怪喊怪叫的。要不就下位,玩东西。我口干舌燥,声嘶力竭,上课效果还不好。校领导找我谈话,委婉地说要多学习组织教学,多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真是笨哪,怎么连这些小屁孩都镇不住。我记得当初我的领导告诉我,要沉下心来,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多去听一下老教师的常态课,向成功的前辈学习,用心揣摩,用心发现。

    刚开始,我以为是自己的性格太柔和,不够威严。所以,我决定施展一下自己的魄力,要用严厉的态度树立威信。我开始板着脸,学生稍有过失就训斥批评,课堂有了小声音我脸一沉,立刻指着学生狠批一番。学生带了小零食、小玩具,我毫不客气地全部没收,一节课没有上好,我罚学生全班留校。这样一番重拳出击,课堂安静了,我自鸣得意。可是,学生却把我当作母老虎,避之唯恐不及。

    在第一次公开课领导听完课后问我:“小孙,你是不是平时对他们太严厉,批评太多了。低年级的孩子都很活泼好动,怎么课堂上孩子们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一点都不像这个阶段的孩子呢?”他的这番提醒让我回顾起学生确实都躲着我,完全没有师生之间的亲昵与信任感。完了,我沮丧地想:失败了,自己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了。

    我翻开桌上已盖灰尘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在洛衫机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一位名叫雷夫的小学老师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创造这一奇迹的雷夫先生到底有何魔力?关键就是一个字:爱!在书中,雷夫先生对学生和对教育的那份热爱随处可找。他用心地将爱付诸于行动中,他的爱,只为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变得爱学习,会学习。是他的爱,使孩子们自愿早到学校和老师一起读书学习,是他的爱,使孩子们爱上了学习、爱上了阅读,是他的爱创造了这间教室的奇迹!回顾我的语文课堂,孩子们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是不是没有顾虑和恐惧?学语文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不是都是轻松愉快没有负担?我曾给孩子的学习搭建了许多桥梁,也曾设下了多少难以逾越的障碍?说实话,我真不敢全部肯定这样的问题,我曾伤害过孩子的心,用我冷冷的漠视让孩子惧怕语文老师,用我的不信任让孩子对语文课堂望而却步。

    教学是一门科学,但是教学更是一门艺术。看来,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书本的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就开始向有经验的老老师请教,仔细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如何做,怎样严而有度地训练学生。每一个成功的老师背后,一定都有行之有效的一套组织教学的方法。比如说老的老师在黑板的左侧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下面写着:你看他(她)多棒!下面写着1——8个组次。然后看到一些特别安静的组,马上加星。别的小朋友一看:哟,老师表扬他了,我得赶紧坐好。于是,马上小朋友都坐好了。还有的老师自己做幸运星,在课堂上做奖品发给学生。还有在课堂上使用小口诀:“小嘴巴,闭上啦!”“要发言先举手,老师同意再开口!”“大眼睛,看老师!”“123,快坐好!”等等。我认为组织教学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有应变能力和注重细节的意识。在用心揣摩之后,我也开始了尝试。我编了一首歌曲,在孩子们上课做不好的时候,不是训斥而是用动作加儿歌“老师教我怎么做,我就跟着怎么做”在示范下,学生主动跟老师做好。

    组织教学不用大声喊,而是用手势和眼神。如此这般地下来,我感觉到冰冷的课堂在一点点的加温,孩子们的声音变得纯净甜美了,不需要我大声咆哮,一个手势和一个眼神就能够让他们马上安静下来,童真的笑颜浮现在孩子们的脸上。课堂融洽了,孩子们也开始亲近我了。

    二、与学生共成长是教学幸福的源泉

    一直以来我每天忙忙碌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应对各种检查,教育不听话的孩子,琐碎周而复始,工作紧张繁忙,工作被繁琐的小事搞得一塌糊涂,我觉得教师真是一个辛苦的职业,幸福似乎也变成遥不可及的童话。甚至怀疑古人孟子的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因为我没有从教育中得到点滴的幸福感,还有点怀疑教育中到底存不存在幸福。当我读《教师成长追溯生命的轨迹》这本书时看到这样一段话:

    “在我看来,享受教学首先意味着一种身在课堂,心在课堂的专注;享受教学意味着营造一种鱼水亲和的教学氛围:学生一看到老师,就像孩子看到多日不见的妈妈,依偎、撒娇,急不可耐的扑进怀里;老师一看到学生就像妈妈看见自己襁褓里的婴儿,爱恋、醉心,情不自禁贴在心口….”书中具有诗意的描述,流露出一线教师教学过程中体悟和享受到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幸福之义。读完这段话突然间想起以前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栏目中有一个挑战项目那是一个卖鱼的人,他的绝活是随手掂一条鱼,就能准确地说出它的重量,误差不会超过一两,有时会丝毫不差。震撼我的不是他娴熟的技艺,而是他那种不甘于寂寞的精神。一个以卖鱼为生的普通劳动者,如果随遇而安,日日重复着“收鱼、捞鱼、称鱼、装鱼”的简单动作,可能就会在平淡里终其一生,也许还会哀叹命运的不公。而这位挑战者却在平凡甚至无聊的劳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他的成功只是比别人多增加了一份思考,多注入了一份热情。我们的工作也是平凡的,但如果我们用心去做了,在与孩子们相处的平凡生活中尽守自己的责任也同样会孕育着快乐与幸福。

    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猛醒。我在脑海中久久思索我的教育中是否存在这种教育的幸福。一个个画面浮现眼前一声声童音回响在耳边。“老师,天冷了您多穿件衣服,别感冒了”这亲切的话语;“老师,我没有妈妈我希望我爸爸就给我找一个像你这样的妈妈”这美好的愿望;“老师,我妈妈给我带了两块糖,给你一块吧……要不都给你吧!”这无私的给予;“老师,每天我都从家里摘两朵栀子花,让你闻了就一天高兴”……或许这些话语太简单简单的让人忽略,可这些都是出自一年级学生口中,是那么真诚,不带一丝杂质比起那些辞藻华丽的语言更能打动人。回想到教学中的这些点滴真的感觉到自己其实很幸福,不过被自己不小心把幸福给弄丢了,我不是不幸福而是需要擦亮发现幸福的眼睛。既然教学工作处处存在幸福的点滴,那么我需要做的是将我的幸福反馈回学生。赠人以玫瑰则手留余香,对学生多一些关爱也就会收获更多的幸福,让学生做幸福的学生,老师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让幸福在老师跟学生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与学生共成长是专业的动力

    常言到:“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就要求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为此我不断阅读书籍,观看了解到优秀教师的事迹。每当充点之后我也曾有过这种“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梦想和渴望,也有过敬佩,有过羡慕可是我有的仅仅是渴望和敬佩羡慕,也就导致了这种思想变成梦却怎么也实现不了。我每天都在抱怨课节多,批改作业重,还要处理学生家长学校间各种琐事,其实我明白我是一直在为自己的不成长找各种借口。我知道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虚心的学习,倾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积累教学方法,不断摸索经验,在实践中历练,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学实践告诉我,成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坚持不懈的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才会有所得。教学实践还启迪我,教师作为培养者,教学素质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树立现代教学思想,掌握渊博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素质和学习能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必须脚踏实地的研究才能使自己在专业素养上成长起来。读完书后,我要将这种教育渴望转变成为自己的教育动力,将它作为我刚刚起步的教育明灯,教书育人之路还很长,我决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立足实际,努力工作,克服不足,不断进步。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岁月带走了我当初的稚嫩与娇弱,留下的是成长后的自信与成熟。孩子们给我带来了快乐,给我带来教育的自信,给我成就感、幸福更带来了成长的动力。孩子们点滴的进步都满载着老师的心血与付出,同样,伴随着他们成长的脚步,我也在一天天努力着,收获着,感悟着,成长着

    篇2:山东科技大学60年校庆征文

    山东科技大学60年校庆征文 本文关键词:山东,科技大学,校庆,征文

    山东科技大学60年校庆征文 本文简介:六十年校庆六十年书香翰墨,六十年风雨沧桑,六十年薪火相承,六十年历程光阴流转,六十个春秋薪火相传。山东科技大学——这片浸润着我们青春热血和辛勤汗水的沃土,记录着师长的师德风范,记录着学子的青春誓言,记录着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风雨历程……齐鲁大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源头

    山东科技大学60年校庆征文 本文内容:

    六十年校庆

    六十年书香翰墨,六十年风雨沧桑,六十年薪火相承,六十年历程光阴流转,六十个春秋薪火相传。山东科技大学——这片浸润着我们青春热血和辛勤汗水的沃土,记录着师长的师德风范,记录着学子的青春誓言,记录着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风雨历程……

    齐鲁大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源头,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成长在这片文化沃土上的山东科技大学,植根齐鲁文化之沃土,汲取泉城人文之灵韵,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熔铸了“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形成了“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和“爱国爱校,为人师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谱写了以教书育人、创新发展为主旋律的华美篇章,为科教兴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一个甲子,见证了山科人的艰辛与奋斗,体悟了山科大精神的博大与坚厚,分享了山师大的光荣和梦想。

    六十年来,我们的老师始终勤教善教、甘为人梯,我们的学子始终严谨笃学、立志成才,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届届相传。

    六十年来,山科大用“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谱写了一部辉煌的史诗,铸造了山科大今天的荣耀。

    六十年来,山科大默默无闻为祖国教育做多贡献,用无悔的执着谱写出了一页页光辉,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山师学子。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六十年风雨浸润流岚岁月,积淀下沉沉履步;六十年峥嵘穿透纯净书声,抒写出精彩华章;六十年锲而不舍,这里已成为人才的摇篮;六十年上下求索,这里已成为璀璨的明珠。

    回首往昔,我们骄傲;展望未来,我们向往。往事如歌,未来如诗,如椽大笔写不完激情岁月,千言万语抒不尽满腔深情,长歌豪迈待我们挥斥方遒。愿山科人能继续植桂培兰不仰千种绿,栽桃育李尤钦万顷材。

    深情回顾山师历史,用热情讴歌今天,用激情憧憬明天。

    篇3: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政党政治的先河百年辛亥论文征文作文范本100周年故事人物事件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政党政治的先河百年辛亥论文征文作文范本100周年故事人物事件 本文关键词:辛亥革命,作文,先河,政党,中国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政党政治的先河百年辛亥论文征文作文范本100周年故事人物事件 本文简介: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政党政治的先河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社会意识不断趋于现代化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社会心理最为矛盾、社会意识最为混乱、社会思潮最为庞杂的时期。如果从历史的横断面考察,辛亥革命真正开启了中国社会意识现代化的闸门。从渐变到革命的变化催生出的新政治心态中国传统的社会心态是求稳怕变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政党政治的先河百年辛亥论文征文作文范本100周年故事人物事件 本文内容: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政党政治的先河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社会意识不断趋于现代化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社会心理最为矛盾、社会意识最为混乱、社会思潮最为庞杂的时期。如果从历史的横断面考察,辛亥革命真正开启了中国社会意识现代化的闸门。

    从渐变到革命的变化催生出的新政治心态

    中国传统的社会心态是求稳怕变,即使要变,最好也是渐变,不希望急变剧变。辛亥革命前,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争,实际上就折射了国民的这一心态。但晚清的政局已逐渐使各阶层的人认识到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不二法门”。

    可以说,革命的意识已深入各阶层心理之中。比如新知识分子官僚。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产物,新知识分子中很多是在日本留学,主要学习军事、政治、法律,回国后有相当一部分人进入政界和军界。他们之所以进入体制内,并不是选择地位,而是选择职业。他们把自己从事的职业看作是实现现代性方案的手段,即从内部对现实制度作根本的改造。他们“公决密谋革命,并即以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比如立宪派发动的立宪运动算是立宪派对晚清政府的最后一次尽忠,是为封建帝制送终吟唱的挽歌。此后,越来越多的立宪派转向革命。时人这样描述立宪派政治心态的变化过程:“其初恐清廷不立宪,其继愤政府假立宪,其后乃不欲出于和平立宪,而思以铁血立宪”。很多地方的光复都是由立宪派绅士发动的,如浙江省53个州县的光复,由立宪派绅士主持发动的就有30个,由革命党人联合绅士发动的就有20个,占94.3%。当然,立宪派假革命、投机革命者亦为数不少,而这恰恰证明革命使他们不得不接受一个已经到来的新时代了。再比如买办。作为晚清“另类”的社会上层,买办有变革的意愿,曾先后成为洋务派、维新派、立宪派的重要成员,有一部分人甚至加入了革命派。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成员中不少是买办。其后,孙中山在世界各地从事革命活动时,都得到了买办的支持和援助。买办虞洽卿等人在上海革命政府成立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于草根社会的下层民众,革命愿望最强烈。辛亥革命前,下层民众各种形式的反抗运动已呈燎原之势,正如《剑桥中国晚清史》所说:“倘若没有民众的压力长期把清王朝的元气耗尽,那些暴发户、年轻军官和活跃在大都市的知识分子,有可能推翻清朝吗?可是最终还不是靠少年中国的猛击一掌才迫使清帝退位的吗?而这又难道不是由于最高统治层政治意志力的衰竭所造成的吗?”“天不灭清清自灭”、“墙倒众人推”,这就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心态,美国的中国史学者石约翰则用“不流血的革命”来概括辛亥革命,说的就是这种政治心态。

    民众的参政意识主要表现为挽救民族危亡

    辛亥革命时期,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使原来仅为涓涓细流的民众参政意识变成了一股世俗浪潮。人们以谈论“革命”为时髦,甚至像“阿Q”这样的下层民众也心存革命。尤其是随着文化信息化的发展,各种新观念不断为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所接纳。据统计,民初全国报纸总数达500家,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1份报纸。“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的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辛亥革命时期,民众的参政意识主要表现为挽救民族危亡。至于政体问题,认识上仍很模糊,参政的行动也缺乏自觉性。因此,民国建立后,“社会上看到的是:各家各户(不管农村、城市)也还大多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神牌。”“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仍依据于事实(仅于事实上驱除暴君污吏而已),而非根本于原理。盖事实问题者,以利害为标准;原理问题者,依是非而判别。而吾国民对于共和政体之观念,乃歆于事实上所谓利,而非动于原理上之所谓是也。”甚至当袁世凯一再破坏民主共和,废弃《临时约法》,当上终身总统时,各地民众反而弹冠相庆。武汉、南昌等地的商学工界,还举行了庆祝袁氏“大总统选举法”颁布的活动。经过护国运动,民众增强了民主共和的观念,参政意识大为浓厚。据当时的《申报》记载,南京在民国“三、四年皆寂然无所举动,今此共和再建”,“各界皆兴高采烈”;苏州“上中下社会人等瞻观灯会者,几有万人空巷之势”;无锡也出现了“自共和以来,举行国庆之第一盛况。”尤其是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民众的参政意识空前高涨,参政议政也渐趋自觉。

    辛亥革命开中国政党政治的先河

    封建社会中,由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人们的组织意识和组织行为具有封闭性、分散性。而统治阶级历来就视民众组织为大忌,严格禁止。这样,在人们的组织意识中,笼罩着“君子群而不党”的伦理规范。因此,封建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政党产生,有的多为秘密结社。

    政党是“近代社会”“现代文明”的产物。经济的产业化、阶层的市民化、政治的世俗化、文化的信息化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此后,中国人民阶级斗争的组织形式逐渐由秘密结社变为政党。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进入了政党政治时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了人们集会、结社的权利。民初,“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由于民初政治空气活跃,国民的政党意识十分浓厚。各阶级、阶层均积极创建政党,并通过政党实现执政或参政的目的。据台湾学者张玉法初步统计,民初出现的政党与政党性组织共312个。各政党相互竞争,形成了竞争性政党政治的格局。民初竞争性政党政治的格局,是对封建专制政治的反动,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组织结构和政治行为,加速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尽管民初政党政治很不规范,但它毕竟初步实现了国民政治意识的组织化和组织行为的有序性。

    正是由于辛亥革命开中国政党政治的先河,所以,中国政治才得以加速发展。这以后的国民政治活动,都被规范在政党或政党性社团的领导下。但真正使广大民众具有科学的组织意识、团结精神,并形成一往无前的力量,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辛亥革命使中国的社会意识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封建社会,社会意识被蒙昧在迷信之中。广大民众在儒学教化下和专制政治高压下,混沌地生活着。整个社会没有一个系统而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意识支配。

    辛亥革命使中国的社会意识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它使国民第一次听到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第一次感受到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这,恰恰是近代中国社会意识变革的重要源头。在新的社会意识支配下,国民的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有现代意蕴的事物被接受了,符合时代风尚的道德被提倡了。如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就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但到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仅具有改良社会风尚的意义,“兹事体大”,还带有鲜明的反清革命的政治色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力推行剪辫和放足,传统的婚姻习俗,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当然,由于传统的顽固性,新风尚主要在城市市民中推行,广大的农村仍然没有多少变化,即使发生了鲁迅笔下的“辫子风波”,也没有对传统的农村社会带来多大涟漪,反倒证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辛亥革命后,社会意识变革最显著的是社会指导思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打落了皇冠,而皇权思想、权威意识并未随之消失。但是,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功绩在于开启了封建主义之蒙,使社会意识的近现代化大潮奔腾东流。人们正是从这股大潮中把握住了社会历史的趋势,同时,又从辛亥革命的悲剧中更加领悟到现代意识的珍贵,这才出现“改造国民性”的呐喊,出现了民主、科学的呼吁。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不会有民主、平等意识在国民心中的扎根。以民主、科学为宗旨的新文化运动既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也是对辛亥革命的超越;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则既是对新文化运动精神的继承,也是对新文化运动精神的超越。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