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包公文化园导游词x

    时间:2020-08-21 11:48:15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包公 文化园 导游词

     包公文化园导游词

     包公文化园位于合肥市老城区东南,占地面积 31.8 公顷,由包公祠、包公墓园、清风园、包河、浮庄、脚印塘等组成,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到处飘逸着浓郁的包公文化气息,是旅游观光、瞻仰包公之胜地。"包河秀色"被评为"合肥十景"之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包公文化园导游词,仅供参考!

      包公文化园导游词篇 1 1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安徽旅行社导游王平,很高兴能够在这个阳关灿烂的日子里与大家相会与此,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安全大使李师傅,他将负责我们的行车安全。希望大家能够在此玩得开心,游的尽兴。

      接下来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包公包拯:

      包拯,字希仁,公元 999 年出生于合肥市肥东包村,1062 年去世于河南开封,享年 63 岁。第二年八月,葬于合肥市大兴集。包拯被追封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人称包公。

      包公园占地面积 30 公顷,总体格局为开放式,现为国家级 4A 景区,同时也是合肥的爱国教育基地。包公园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及浮庄等几个景点组成。

      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去游览第一个景点——包公祠。包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全称为“包孝肃公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拯死后

     赐给他的谥号。包拯一生严于律己,为官清廉,所以宋仁宗用孝肃二字评价包拯的一生,赐给他这个谥号。各位游客,大家可以看到包祠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古朴的感觉,而今天我们所看见的这个祠堂是建于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资所建,所以在合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包家祠堂李家修。

      包公祠正殿为五开间,正中端坐着一座巨大的包公金色塑像,像高约八尺,塑像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大家在抬头看,上方正中悬挂的五方匾额上刻着“色正芒寒”四个大字。这是由李鸿章的哥哥李翰章所题。包公塑像的右侧墙壁上,镶嵌着一块质地黑亮的石头,上面刻着“宋包孝肃公遗像”。石刻上的画像据说是包拯的真容。因为包拯身材矮小,上朝时常常被人遮住,宋仁宗让他站在前面,但是包拯不愿意出风头,因此,宋仁宗赐给包拯一顶特制的乌纱帽。帽翅要比别的官员长三寸,这样宋仁宗就能知道包拯有没有来上朝了,并下令:凡碰包拯帽翅者杀无赦。这个小故事从侧面可以体现出包拯在当时的地位有多高了。

      各位游客,请注意这边。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口铡刀了。分别是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据说当年包拯执法严明,就制作了这三口铡刀。龙头铡专铡皇亲贵族,这就是所谓的“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虎头铡专铡贪官污吏;狗头铡专铡劣绅恶霸。三口铡刀边上还竖有李鸿章亲笔撰写的《重修包孝肃公祠记》的碑文。

      各位游客请跟我这边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口井就是廉泉了。大家知道为什么会被叫做廉泉吗?这是因为啊贪官污吏喝了这口井里的水会肚子疼,不肖子孙喝了则会头疼生病。当然这仅仅是个传说。大家可以上前看一看。

     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包公故事蜡像馆”了。馆内有《怒谈国丈》、《铡美案》、《打龙袍》几组蜡像组成的。其中《铡美案》说的是:据说陈世美家中原有妻室秦香莲,然而贪图富贵的陈世美在考取功名后欺瞒皇上冒娶公主。当秦香莲知道后携子前来找陈世美。而他却要杀妻灭子,之后,秦香莲就告到开封府,时任开封知府的包拯见过状纸非常生气,亲自审问陈世美,以欺君之罪和杀妻灭子之谋两项罪名处斩陈世美。不料,太后、公主却前往公堂百般刁难阻扰。当时太后给包拯出了个难题,斩陈世美可以,但是他的血不能溅到屋里屋外。而包拯非常聪明,自摘乌纱帽,把陈世美放在公堂门槛上处斩了。但是我在这里要给陈世美翻一下案。在历史上陈世美是一位清朝官员,所以包拯是没有办法穿越时空处斩陈世美的。好了,各位游客包公祠就游览到这里了,大家随我出包公祠游览下一个景点包公墓吧。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包公墓园区了。它占地面积 3 公顷。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首先咱们看到的是大型照壁,高 4.2 米,宽 10.2米,起着掩藏和装饰性作用。照壁上刻有楷书大字“包孝肃公墓园”,照壁后面则是“子母双石阙”。我们看见的这个母阙高 6.4 米,子阙高 4.5 米。神道右边的碑上撰写着包公的生平事迹。内容与墓志铭的内容基本相近。现在我们走的就是神道了,大家请看右边的石座兽,民间有几句民谚是这样说的“摸摸座兽的头,健康到白头;摸摸座兽的尾,一生都不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前摸一摸。

      大家可以看到,在神道两旁各有石羊、石虎、石人一对,名为“石像生”,组成了墓前石刻。穿过神道,正前方是包孝肃公享堂,这是包公墓园的重要建筑,专供祭祀活动之用,享堂中央神龛(kan)供奉包拯的神位。大家随我来,

     穿越了享堂咱们就来到了包拯的墓冢了。主墓呈方形,覆斗式,墓前有碑,碑文是“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其实包拯做过最高的官就是枢密副使了,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但是很可惜,包拯只做了一年零一个月就去世了。

      各位,看完了包公墓咱们现在就要前往清风阁了。清风阁是为了纪念包拯诞辰 1000 周年而建造的。占地面积约为 2.2 公顷。景区内有公德广场、清风阁、陈列馆三个部门组成。主体建筑为清风阁。它坐西向南,高约 42 米。共九层,明五暗四,在顶层可俯视整个包公文化旅游区的秀丽景色,一览合肥城市风光。现在大家跟随我一起去浏览吧。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四楼,这里是“江南明月厅”,展出的内容是“三山披锦绣,二水尽风流”。“三山”即“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佛国仙城”的九华山以及“江南小武当”的齐云山。大家可以看看左右两边,两边就是横贯安徽境内的场景和淮河“二水”了。

     好了,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此次的合肥包公文化园之旅就到此结束了。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参观大家对包公廉洁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最后我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希望有机会能够再次相会。谢谢大家!

      包公文化园导游词篇 2 2

     大家好,欢迎各位参观包公园,我是 号讲解员,我姓 。从现在起将由我为各位作全程讲解服务,首先真诚祝愿各位在包公园游览期间,能够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包公园是为纪念北宋清官包拯而建。包拯字希仁,人尊称为“包公”,他于公元 999 年出生于安徽庐州即现在的合肥,1062 年去世于河南开封。享年 64 岁,死后谥号为“孝肃”二字,“孝”指的是包公是个孝子,因为他29 岁考取进士,但父母年老体弱,曾一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在家奉养双亲,“肃”概括他一生严以律己,为官清正廉洁,所以仁宗皇帝用“孝肃”两个字来评价他的一生。

      包公园占地 30 公顷。总体布局为开放式,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也是安徽省合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河区廉政教育基地,它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和浮庄等景点组成。

      包公祠是包公少年读书的地方,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包公墓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所葬之地,占地三公顷,目前是国内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

      1999 年在包拯诞辰 1000 周年之际,包河南畔又兴建了清风阁,取其两袖清风之意,立于清风阁的最高层,你可鸟瞰(kàn)整个包公园的秀丽风景,并清晰可见包河上有一座村庄似的公园,宛若一叶小舟轻浮水面,那也是包公园的景点之一――浮庄。

      可以说,在这里的每个景点都蕴藏着浓郁的包公文化,各景点也是分别以“历史包公”、“文物包公”、“戏剧包公”、“民俗包公”的视角来诠释包公。至于各景点的内容待会儿我会一一向大家做详细介绍的。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游客中心,今天我们参观的路线是从包公祠到清风阁,最后在包公墓结束。若是有意在各景点照相、留影的客人,可自行安排。

      包公园的第一个景点――包公祠。(走进包公祠)包公出生于合肥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在他去世后的第四年,家乡人民就在老城区内的兴化寺建了一座包公祠,那是包公祠的最早雏形,因此合肥的包公祠至今已有九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其实包公一生多处为官,如今许多包公曾任过职的地方都建有包公祠。如河南开封、安徽合肥、广东肇庆等地,但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的,当数合肥包公祠。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包公祠屡有兴建,也屡遭破坏。明朝弘治年间( 1488 年),当时的庐州太守宋克明在此兴建“包公书院”,那时是包家后裔及城内一些有声望的大家子弟读书的场所。到了明嘉靖年间,即 1593 年,朝廷御史杨瞻(zhān)重修“包公书院”,并定名为“包公祠”。明清两代的官吏,贤人圣士都对包公祠进行过修缮(shàn)、增制。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曾一度毁于战火。清光绪八年( 1882 年),合肥另一位名人――晚清大臣李鸿章独自捐资了 2800 两白银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只增添了东西两院,今天大家看到的祠堂建筑就是由李鸿章当年修建的。因此在合肥流传了这么一句佳话:包家祠堂,李家修。

      大家随我踏入殿堂之前来看看殿檐下面两侧的一副对联:这是清同治二年(公元 1864 年)庐州知府唐景皋所题,安徽省书法家华浩泉先生书写的篆体:凡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谒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

     我们看到正中端坐一座巨大的包公塑像。这尊塑像高约八尺,着金色,高大威严,正气凛然,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包拯塑像的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现在请大家抬头看上方高悬着的三块横匾,正中匾额上写“色正芒寒”四个大字,“色正”指包公执法如山、铁面无私、“芒寒”即所谓锋芒毕露之意,包公不徇私情,执法严明,足以使小人胆战心惊。这是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所题,说起李瀚章所题的这四个字,还有一段故事:我们前面提过现在的包公祠是光绪八年李鸿章重建的,当祠堂落成之时,李鸿章曾写一匾额,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李瀚章捷足先登,李瀚章当时是湖广总督,因母亲去世归家奔丧,便写了这副“色正芒寒”的横匾,并挂在了正中,李鸿章不好相争,又不愿意屈居偏旁,只好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在石头上,一会儿给大家详细介绍。

      左匾上“节亮风清”四个字,是清朝乾隆年间庐州知事萧登生所题;右匾上“庐阳正气”,是光绪年间的一位才女左锡旋所题。这里的庐阳指的就是合肥,合肥古代又称为庐州或庐阳。大家可能已经发现殿的上上下下,到处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联匾额,从这一点足以证明合肥包公祠历史久远。

      包拯塑像旁有三口铜铡,这脍炙人口的三口铡刀,可以说是包公执法严明的象征,这三口铡刀所斩的对象也不同,上面的是“龙头铡”,专斩犯罪的皇亲国戚;中间的是“虎头铡”,专斩贪官污吏;最下面的是“狗头铡”,专斩刁民小人,恶霸劣绅,由此可看出我国的封建社会,等级非常森严,人活着的时候有等级,死了之后也是有等级之分,而当今社会,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那包拯如何得到这三口铡刀的呢,清代小说《三侠五义》中描述:当年陈州受灾,包公向皇帝上了一道要求为陈州放粮的奏章,皇上披阅

     后,立刻派包公前往陈州稽查放粮之事,但包公担心自己手中无权柄,恐不能服众,于是仁宗皇帝赏了他三道御札,就是三道公文,但包公的谋士公孙策却把表示公文的“札”字附会成铡刀“铡”字,做成了三口铡刀,并分上中下三品,龙、虎、狗的式样,包公看了大喜,呈给皇上御览,皇上也觉得这是奇才巧思,于是,包公就带着这三口铡刀奔赴陈州,一路审理,声名远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古碑就是刚才提到的――李鸿章所写的《重修包孝肃公祠记》,李鸿章在碑文中深情地写到:他对包拯当时的处境深有感触,因为包拯没有赫赫之功,却要冒颜直谏,当然不为浊世所喜,也就被许多庸人所误解,遇到不少阻力。对此,李鸿章也联想到自己当大臣的种种艰难,自然是感慨不已了,同时他还希望后人能够不要忘记这个楷模,努力学习包拯的为人,所以才在百忙中还惦记着重修包公祠。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整篇文章中,李鸿章两次写到自己的名字时,都缩小字体,大概是表现出自己的谦虚和对包公的敬仰吧。

      接下来我们参观殿堂内右壁上的内容,首先是一块石刻包公像,上刻“宋包孝肃公遗像”,这张画像最初是由包公的学生为其画的一张全身画像,画上的包拯头戴乌纱帽,身着紫罗袍,脚蹬粉底靴,白脸长须,书生气派,画像一直由包家的后代珍藏,只有每逢过年或清明时才供奉,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 年一位叫徐琪的广东督学,在包家后代的家中看到了这幅画像,于是请工匠以包拯的画像为范本,请人临摹刻在包公祠的石碑之上。由于是一比一的画像,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包公并不是像戏曲上演绎的那么威猛,个头也不是很高。从这副画像中大家可能发现有一奇特之处,就是包公的帽翅特别长。

     说到包公的帽翅长,包家后代常常骄傲地谈起这样一个传说:当年就因为包公身材不是很高,每次上朝的时候,站在文武百官中很不起眼,仁宗皇帝很难看到他,总是让包拯往前站一站。但是包公不愿意争那个脸面,于是皇帝就想了个办法,加长包公的帽翅,比一般官吏帽翅两边各加长三寸,同时又下了一道圣旨:凡碰到包拯帽翅者,杀无赦。所以包拯身旁的大臣都尽量站离他远点,这样在朝上很容易把包公给显现出来了。当然从这一点我们可以了解到包公在仁宗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这边还有三块石碑,这一块石碑上刻的是包拯在青年时写下的一首言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yí)来者羞。”前两句指他治身处世要求清心直道,中间句用挺拔的树干和不弯的精钢来比喻自己刚正不阿的精神,并用先贤遗训勉励自己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富足,让鼠雀狐兔都能安逸。包公把这首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在一处做官,就把它贴在办公室的墙壁上,所以诗名为“包拯书郡斋壁”,如今,无论你从历史或传说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可以发现,包公一生确实按照这样的准则去做事―――刚直不阿。

      这一块石碑上刻写的是包拯的一篇奏折:《乞(qǐ)不用赃吏疏(shū)》,从这篇奏折我们可以看出包公的治国和用人思想。他首先提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认为国家郡县那么广,官吏那么多,贪污事件,层出不穷,案情报上来,有的宽贷以保全其性命;有的推诿(wěi)掩饰其过错,虽有严厉的法律条文,等于一张废纸,形同虚设,贪赃之徒,从不畏惧。他还列举了汉代因贪赃定罪的,皆禁锢(gù)其子孙的例子,宋太宗赵光义对犯赃滥者,一律放逐,以后也不再恢复官职,包拯向宋仁宗提出,今后官僚若

     有贪赃枉法的将依法处理,决不轻恕。纵遇大赦,也不再录用。如果所犯的事很轻微,至多当个副职,这样才能使贪官有所畏惧,从而遏(è)制贪污事件的发生。从这一点来看似乎与今天国家所倡导的反腐倡廉比较吻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这块石碑上刻的是包公的家训,详细内容我将在包公墓给大家做介绍。

      游完包公祠正殿,现在请随我继续参观东西两厢房陈列室。

      西厢房陈列室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包公戏剧以及包公故事的源流,从古至今有关包公的故事流传的十分长久,而且经久不衰,包公去世后的南宋年间,民间就有他主东岳速报司的传说了,速报司是传说中阴曹地府的官职,宋代有三篇有关包公断案话本,明清两代更是 160 多种包公的故事,就是到今天,他的故事也没有间断过,大家还记得 90 年代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吗?曾经风靡大陆。戏剧中包公形象是最具魅力、最有光彩的,也是扎根于人们心目中最深、传播最广的,远比史书记载的包公更有人格魅力。人们尤为感兴趣的是他断案的故事,不仅生动有趣,且扣人心弦,包公断案过程中所体现的智慧,更让人拍案叫绝,分明是山穷水尽,顷刻间,又柳暗花明。所以当年胡适先生称包公为“东方的福尔摩斯”。元代时期,包公戏剧更加丰富,可以说包公是站在了元曲的巅峰,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就是《窦娥冤》的作者,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杂剧,其中很多是有关包公的,如《三勘蝴蝶梦》等(我们将在清风阁了解这个故事。)(注:用手指着写有《灰栏记》文字说明的展牌)这里展板上提到的元代杂剧《灰栏记》被后人誉为“智慧型的作品”。在《灰栏记》里包公的确表现出了异乎常人的智慧,书中说的是

     一对真假母亲争夺一个孩子的故事,假母亲是为了家庭财产继承权,而冒认这个孩子,假如故事发生在今天,就简单了,人们可采用 DNA 做亲子鉴定,可是当时没有这项技术,那包公是如何断案的呢?他首先用石灰画了一个圈,权当围栏,然后将孩子放在圈内,让两个母亲去拉拽(zhuài),声称把孩子拽出者就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包公正是抓住坏人的弱点,即心理上的松懈,因为假母亲一心要夺家产,拼命地拉拽,最后将孩子拉出了石灰栏,但却暴露出她不是孩子的亲母亲的真情,因为真正的亲生母亲与孩子血脉相连,是不会忍心用力去拉孩子的。这个故事,情节曲折跌(diē)宕(dàng),戏剧性强,因而影响很大,很早就被翻译到国外,是最早翻译成外文的元杂剧,1948 年,根据该剧改编的《高加索灰栏记》在美国公演,产生了轰动效应,直到今天《灰栏记》仍然被改编成电视剧、舞台剧,它真正称得上是经久不衰,中外都知晓的一部古典剧作。

      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确实,明清两朝代时,小说盛行,关于包公的故事流传的就更多了,人们基本上是把包公塑造成忠臣的典范,封建统治的救星,如这里《万花楼演义》是将文曲星包公、武曲星狄青、杨家将揉和在一起一部演义故事。说到包公故事,大家就会立刻想到包公身旁的助手、护卫等,这就不得不提清代影响最大的包公小说《三侠五义》,《三侠五义》是将包公断案与侠客义士的传奇故事串为一体,并创作出一群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如公孙策、御猫展昭、锦毛鼠白玉堂等等。其实清代有很多的“公案小说”,多数是讲述包公的,《三侠五义》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部。鲁迅先生曾经评论《三侠五义》:说很像是一篇《水浒传》,只不过

     由于社会背景不同,《水浒》讲述的是一群梁山好汉反官府的事,而《三侠五义》说的是包公带着一帮侠义之士帮助官府的故事。

      因此,包公所有的形象都是从这些众多的杂剧、演义、公案小说中产生出来的,在民间也就形成一个非常著名的清官形象了。当然这个形象与历史上的包公真人还是有些区别的,因为人们太神话他了,已经把他传到神的地位,甚至说他额头上有一弯弯的月牙儿,可以“日审阳,夜审阴”,不过说到包公的相貌,可以肯定地说,历史的真实面貌与民间形象大不一样。那么包公究竟长什么样,请大家随我到东厢房去看看。

      (到了东厢房),刚才在大殿里大家通过包公的石刻像了解了包公的身高,那么包公的长相又是怎样的呢?当然这是许多人关心的话题,不过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包公的形象是脸黑若锅底,且额头上还有一弯弯的月牙儿,真实那是一种戏剧的演变,凭借包公的黑来寓意他的铁面无私,在东厢房里我们可以看到包公的四幅画像,这四幅画来历都不同,这一幅是梁启超的《饮冰室集》里收藏的一张包公像;这一幅画像是由合肥的包家后代口述,画家画的,因为据说当年在合肥,包家一直珍藏一张包公晚年的画像且一代传一代,但到了“文革”期间这张画像被红卫兵一把火烧毁了,包家后代凭着记忆回忆起当年那张画像里包公的容貌,请画家画下的;这一幅是《清代话本·历代名臣画像集》中收录的;这一幅是最为珍贵,也最接近于历史真实的包公,因为它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薰殿内,是一张包公最早的画像,距今有 950年的历史。需要解释的是,这四幅画虽然每一幅画都不一样,但基本形象是一致的,就是与我们大家所想象的以及众多传说、故事、戏曲里的包公形象差异是很大的,他并不是像人们常说的黑脸、方正、刚硬的形象,而完完全

     全是一个文人形象――白脸、清瘦、柔弱,我想这就是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之间的差异性吧。东厢房里还陈列了一些当年包公墓出土的一些随葬品等,这些我将在包公墓给大家作详细介绍。

      出了祠堂,我们看到这座玲珑小巧的六角亭,亭内有一口古井名叫廉泉井,。据说,这口井的水可以判断为官者是否清廉,因为赃官、不肖子孙喝了,都会头疼,闹肚子的,而清官喝了,却会觉得它甘甜无比,所以称为廉泉,这个传说我们可以从李鸿章的侄孙、光绪年间的举人李国衡写的《香花墩井亭记》中了解到:昔日有一太守游览包公祠,喝此井水,头疼不止,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个太守是个赃官,才得到这样的报应。之所以叫廉泉井,是因为不廉者喝此水就会头疼,虽说是个传说,却反映了人们对包公这样的清官的爱戴以及对赃官的憎恶。当年李国衡应包家后代的要求为这口井修了个亭子,作为一“景”留下,并留存至今。大家是否发现,廉泉的井沿上,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那是井绳长期磨擦而留下的。正对井口的亭子顶端天花板中央,雕有一块浮雕龙像。雕龙的影子倒映在井内,随着井水的晃动,好似龙在戏,所以人们又称这口井为“龙井”。

      1999 年初为纪念包公诞辰 1000 周年,包公祠内新建了一座包公故事蜡像馆。这座蜡像馆由对包拯颇有研究的著名雕塑家、蜡像专家、河南大学李元星教授设计和制作。他把戏剧、影视、美术、建筑集为一体,成为了熔历史、文化、科技于一炉的综合性艺术的结晶。这里共塑造了《怒弹国丈》、《铡美案》和《打龙袍》三组脍炙人口的故事。

     第一组是《怒弹国丈》的蜡像。身着红袍的是张尧佐,他的养女被仁宗皇帝册封为贵妃,张尧佐借助于女儿的势力,连连升级,此时包拯担任的是朝廷的谏官,谏官有弹劾百官的义务,也有监督皇上的责任。在公元 1050 年,他对当时身居四项要职,自称“国丈”的张尧佐进行弹劾,他一连上奏五篇奏章,仁宗皇帝都不予理睬,最后,包拯和御史张择行、唐介,谏官陈旭、吴奎一起上殿和皇帝当面诤(zhèng)谏,包拯义正词严,措辞尖锐,情绪激动时,唾沫星子都溅到了皇帝的脸上,终于使皇帝罢免了张尧佐的两项要职,还迫使仁宗作出“今后后妃之家,不得担任朝廷的重要军政要职”的决定。这组蜡像再现了包拯铁面无私、犯颜直谏的高贵品质。

      第二组是《铡美案》,这组蜡像表现的是一个家喻户晓、人人传颂的包公故事。包拯将欺君罔(wǎng)上、杀妻灭子的十恶不赦之徒处斩,从而留下了一则脍炙人口的千古美谈。现在我们看到的场面就是包拯面对太后、公主的百般刁难,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毅然决定不做官也要处决陈世美,最后仁宗皇帝给包拯出了一道难题,说你可以斩陈世美,但斩的地方必须符合四个条件:即上不见天,下不着地,不在屋内,也不在屋外,不成想,包公十分机智灵敏,竟然选在了符合这四个条件的门槛上斩了陈世美。其实如今很多史学家都在为陈世美翻案,他们认为《铡美案》的故事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却无其事。据《湖北历史人物大典》、以及《湖北郡县县志》上记载:

     陈世美是湖北均州人氏,(今丹江口市人)原名陈熟美,又名陈年谷,是清朝的一名清官,因当年“任人为贤,不任人为亲”,得罪了一些同学,这些同学认为陈世美在求学期间,他们曾接济过他,现在仕途已就,反而忘恩负义,不念旧情。于是故意编戏辱骂于他,这出戏还真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

     共鸣,后来又根据观众的愿望,又改编成陈世美让包青天给铡了的故事。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当时为泄私怨一时冲动,却酿成了一个无可弥补的历史。

      第三组是《打龙袍》,其实就是那则狸猫换太子的宫廷奇案,当年宋真宗有两个妃子,为了夺宠,刘妃阴险地用剥了皮的狸猫换出了李妃的儿子,迫使李妃打入冷宫,最后流落民间,二十年之后,李妃巧遇包公,当包公得知实情后,帮李妃找到了儿子,也就是当朝的仁宗皇帝,但仁宗看着又老又丑的李妃拒不相认,包公非常生气,认为皇上为人子却不尽孝道,于是状告皇帝,最后仁宗也被包公的真诚和执着感动,最终愿意接受包公的惩法,由于一个臣子不能处罚天子,于是包公就借打龙袍来以示天子犯法与庶名同罪。

      先前大家所看到的,听到的多是包公的传闻轶事,那么包公的真正的政绩又是怎样的呢?请跟我继续去参观“包拯历史文化长廊”。包拯历史文化长廊”是大家参观游览以及了解真实包公的好去处。

      现在大家看到东西两边墙上,分别题写着“顽廉”、“懦(nuò)立”四字,其实“顽廉懦立”是个成语,出自《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意思是使贪婪的人廉洁,使懦弱的人立志,形容仁德之人对社会巨大的感化力量。刻在这里就是指包公的清廉精神对世风世道的一种警策教化作用,是想让包公以及他的精神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各位随我手指的那边看,有个小亭子,相传是包公小时候读书及休息玩耍的地方,称之为“流芳亭”。

     历史文化长廊是我园与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在二 00 二年共同建造的。它是把瓯(ōu)塑、碑刻、书画、刺绣、彩绘木雕等多种工艺集为一体,再现了包公真实的一生。首先我们进长廊之前,看到一幅对联,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书写的“风虎龙云几多过客, 琴心剑胆一介包公”,这副书法作品中“忠贤将相 道德名家”八个字当年是收录在《包氏宗谱》里的,据合肥的包家后代介绍说包公生前仁宗皇帝曾用“忠贤将相道德名家”八个字赞扬他,而死后仁宗又给他两个字“孝肃”作为谥号来概括他。

     “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 这是当年欧阳修赞扬包公的话语。这是包公的刺绣像,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全是用手工一针一线绣制出来的。杭绣的细致手工,精湛的工艺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大家现在所见到的是包氏家族世祖像,共有十二幅,下面是合肥包氏家族的世系图。说到包氏家族的起源,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其实包姓的始祖是申包胥,申包胥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一名士大夫,当年吴国攻打楚国时,他曾经到秦国,搬兵求救,但当时的秦哀公不愿出兵,申包胥眼看自己祖国将无法光复,悲痛欲绝,当即在秦国的朝廷上放声大哭,一连哭了七天七夜,真是日夜不绝声,滴水不入口,演出了一幕千古绝唱“哭秦廷”,最后,秦国上上下下无不被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于是秦王终于出兵攻打吴国,救了楚国。所以申包胥为楚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楚国享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儿孙们依照当时的“以氏为姓”的习俗,取他名字中的“包”字为姓,因而产生了包氏家族的一世祖,北宋初年,有位名叫包传的军官,随军来到合肥,做了庐州都护,后来便在合肥买田置宅,定居包村,逐渐成为合肥的望族,包公的祖父包士通读书种田,没有做过官,父亲包令仪刻苦攻读考中进士,

     当过福建惠安县知县,任过朝廷虞部员王外郎,据合肥的《包氏家谱》记载:包公是申包胥的三十五代孙,包公兄弟三人,两个哥哥均早年去世,包家只有包公一人传宗接代,如今包氏家族还有很多的后代,分布在全国各地,但多数是生活在合肥肥东县谢集包村,有近 400 户人家,已经传到包公第 38 代孙,提及包公的后代,最有名气的当数香港的,被誉为“世界船王”的包玉刚,他在宁波天一阁的《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得知自己是包公的二十九代孙,感到非常自豪与骄傲,1987 年,曾携家眷来合肥参加祭祖,并给合肥人民献了一份厚礼,捐赠 500 万港币,合人民币 600 万建了一座兆龙住院楼(第三人民医院)。

      这是采用“瓯塑”工艺展示史实的包公,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包公历史传记。“瓯塑”是一种民间雕塑工艺品,采用的是彩色油泥塑出浮雕效果,又称“油泥塑”,流行于浙江温州地区,因温州位于瓯江之滨,所以得名。这里共分六大块,分别从“孝、忠、廉”三个角度突出了包公孝顺父母、忠于朝廷、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优秀品质。

      这是第一部分:少存壮志,读书尽孝。我先给大家说一个小故事,发生在少年包公身上的一件事:包公少年是在合肥城里的兴化寺读私塾,在通往兴化寺的巷子里住着一个大富豪,包公和同学们出出进进都必须经过他家门口。有一天富翁备好酒菜,想请包公与一李姓同学来作客。在这之前,富翁也曾热情相邀过,但被包公拒绝了。这一次,李同学觉得盛情难却,准备进去,可包公告诫他说:“他是个有钱人,我们是读书人,若以后取得功名,今天的随便交往,不是给今后添累赘吗?”结果两人都没有赴宴。十多年后,他俩果然先后担任庐州知府,因为不欠人情账,都能秉公执法,光明磊落地

     处理政事。由此可见包公从小对人际关系就很慎重,处理事情总是从长计议。包公 29 岁金榜题名,考取了进士,可是当时父母年事已高,不愿随儿子远离家乡,在这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包公毅然辞官不做,留下侍奉父母,待父母双双离世后,又在墓旁守孝三年,长达十年之久,39 岁时才在里人的劝阻之下,重登仕途。

      包公首任的是扬州天长县知县,也就是今天安徽天长市,当年是个望县,在天长县包公曾经审判了一桩无头案――牛舌案,故事说的是,有一天,一个农民来状告他家的耕牛不知被谁割去了舌头,牛被割了舌头,不能吃草,眼看就要死去,对于农民来说,一个耕牛等于半个家业,包公非常重视这件事,但他觉得割别人的牛舌头对盗割者来说,似乎没什么经济利益可得,可能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于是包公想了一个“金钩钓鱼”之计,他对农民说:你来告状有人知道吗?农民说没有。包公便吩咐他回家把牛杀了并拿到集上去卖。农民走后,包公写了一张禁杀耕牛,揭发有赏的告示贴在集上。因宋朝有规定,不许私自宰杀耕牛,擅杀耕牛是犯法的。不久,就有个无赖到县衙来控告那农民杀牛,准备拿赏。谁知包拯这时却把惊堂木一拍,厉声说道:“为何先割别人牛舌而又来诬告?”无赖做贼心虚,以为事情已经败露,只得招供,包公也就是在这个案件上越传越神,最后成了可以“日审阳,夜审阴”的形象。

      因为包拯在天长任知县的三年政绩突出,口碑极佳,所以,任期一满就升任为端州知府。端州是今天的广东肇庆,出产一种名贵砚台——端砚,至今都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那时也是朝廷贡品,可是历届郡守经常中饱私囊,向砚工征收砚台,砚工们苦不堪言。包拯在任三年,严令按进贡的定额征收,

     决不多收一块,包公离任时,百姓们特意精制了一方砚台送给他,但他婉言谢绝了,老百姓只得悄悄塞进他的包裹中,可包公的船行至江中心时,天气空变,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他认为苍天发怒,必有蹊跷,命人查点行囊,发现了这枚砚台,他依然把这方砚台抛入江中,顿时风停雨至,史书上称赞为“不持一砚而归”,这种律己的精神至今受到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大家还记得吗?我们在大殿中看到了包公的三口铡刀,民间传说包公用这三口铡刀斩了很多贪官污吏,甚至犯法的皇亲国戚,但你若翻翻史书你会大吃一惊的,包公没有斩过任何一个当官的,那他如何和这些贪官作斗争?这就得说说这一部分 1043 年,包公从端州回到京城,便留在朝廷,进入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担任监察御史,也就是担负起弹劾的重任,包公一生当中曾对 64 个官员进行过弹劾,其中,两次弹劾宰相宋庠(xiáng),六弹国丈张尧佐,七弹封疆大吏王逵,真正体现出老百姓传闻的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为官作风。

      包公不仅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同样也不徇私枉法,戏剧就有《斩包勉》的故事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史书上没有记载过包公斩包勉的故事,却有审舅舅一案,那是 1053 年,包公的长子包繶在家乡病故,仁宗皇帝体恤它,调他回家乡做庐州知州,中国有句古话:“京官难当,乡官难做”。包公一到庐州,就有一些不明大义的亲戚,好友倚仗包公的权势,仗势欺人,包公有个舅舅甚至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最终被告到包公那儿,包公将舅舅传到公堂,公开审讯,在人证、物证面前,舅舅只得低头认罪,包公根据法律重杖其十下, “杀一儆百”。

     这部分是“安疆备边,居安思危”。其实老百姓只知道,包公是个公正的法官,但不知他还是个良好的外交官, 1045 年,包公曾奉命出使过契丹,契丹国就是杨家将里提到的辽国,当时宋辽两国关系不好,战事连连,因此包公去了之后受到了种种挑衅,可是包公却是以他不卑不亢,以理服人的外交官的风范,圆满地完成了出使的任务。正是这次的出使,使包公发现了宋辽两国每年都有使臣互相访问,辽使来时,宋还要派三番使臣陪同接和送,三番是北宋时期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其三番使臣,常常乘迎送外交使者的机会,大事贪污中饱,拼命掠夺民财。每到一个驿站,都要大量索取物品,沿途百姓备受骚扰。所以他提出禁止三番索取;并且通过出使,更加察觉到固边强兵的重要性,他向朝廷提出许多关于加强国防的建议,特别强调代州、雄州两处是边关中的紧要之处,一定要精选良将固守,加强国防力量,他主张不以职位高下,只要有武艺才略,便可大胆使用,正是包公的这些建议,增强了皇帝和文武百官居安思危的意识,重视了国防的建设,抑止了辽国的侵略野心,从而保障了边界的长期安宁,以及国内的稳定。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部分是“忠正威仪,慑震开封。”说到开封,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戏剧中唱到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这个景象,事实上包公做开封知府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一年零三个月,可是他的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赢得了近千年来层出不穷的包公故事,大多数是写包公在开封府做府尹的事,因此从文艺角度来看看,可以说开封是艺术上的包公诞生地。的确包公在开封府做府尹的时候,做了很多实事,首先是为百姓疏通了一条河流---惠民河,惠民河原是开封一条古老的河流,名叫蔡河,由于年久失修,年年泛滥成灾,包公来到开封之后,发现其中的原由,是许多官宦人家在河边建

     了大量的花园亭榭,使河面变窄,河道淤塞,造成灾害。包公要求他们拆去亭榭,清除障碍,可他们借口有地契为凭,拒不执行。后来包公发现地契全是假的,不仅下令拆除亭榭,还把他们的名单上报朝廷,追究罪过,撤去官职,真正使蔡河成为一条惠及百姓的幸福河。其次是撤消门牌司职位,过去人们常说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说的就是开封府以前就有一条规定,凡是告状的人,首先要把状纸交给门牌司转收,门牌司趁机敲诈百姓,使百姓是有冤不敢伸,没钱也无处伸。但是包拯上任后首先撤出门牌司的职位,百姓可直接进衙门告状了。再者是整顿吏治:在包公刚到开封府上任的时候,衙吏们抱着文书档案挤了满满一屋子,包拯让他们依次传唤,逐个审阅,没差错的,当即退下,对敷衍塞责,心术不正的刀笔吏,包公一一指出,严词质问,并当即解除他们的职务,赶出公门,使衙门风气焕然。这里还描绘了当年包公审判过的一则案件----“匿金案”,说的是有两个好朋友相约去喝酒,一个名叫甲能喝,另一个名叫乙的不能喝。甲将身上的几两金子交于乙,以防喝多遗失,甲大醉而归。酒醒后他向乙索回金子,可乙却矢口否认,于是状告到包公那,由于没有证人,乙据不承认。于是包公想了一个办法,把乙扣押在堂,再派公差去乙家中,称乙已承认金子藏于家中,快将金子交出带回衙门,乙的家人信以为真,交出了金子,在赃物面前,乙不得不认罪。

      下面这个板块是“兴利除弊、恤民为本”。包公体恤民情,可以从陈州放粮的故事中得以说明,他是真正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头。陈州(就是今天河南淮阳县)有一年大雪,粮食减产,而贪官污吏们却将每斗五十文的小麦折成一百四十文,这样一来,百姓就是把打下的粮食全部卖掉,也交不起税收,

     为此包公为陈州减税上了一道奏章,要求为农民减轻负担,体现了他爱民如子的精神。

      这里是最后一部分“社稷明臣,俎(zǔ)豆千秋”。1062 年,包拯六十四岁时,一天正在枢密院处理事务,突然发病,被抬回了家中,仁宗皇帝得知后,当即派自己的御医前去诊治,但十日之后包公就去世了,消息传来,整个开封城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仁宗皇帝也“辍(chuò)朝一日”,亲自前去吊唁。第二年,包公的女婿文效将其灵柩运回合肥,归葬故里。

      这是一张完整的包公仕履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包公一生为官二十六年,从二十九岁中进士,39 岁任知县,然后,做知州,知府,监察御使,转运史,最后做到了枢密副使(北宋最高军事机构的副长官),死后皇帝又追封为礼部尚书,官居二品。

      《宋史》记载了这样一句话“人以包公笑比黄河清,”说的是若让包公笑,除非让黄河清,当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用“孝肃天性峭严,未尝有笑容,人谓包希仁笑比黄河清”的诗句来赞誉包公的严肃。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这篇《合肥包孝肃公祠变迁记》,再次回顾一下包公祠从古至今修建的经过,此篇文章由合肥教院的许有为先生撰文,安徽书法家许云瑞书写,在文章中,作者写到:包公去世后的第四年,他的一位好友――庐州的兴化寺仁岳和尚在寺内就建了一座包公祠,明朝时期,庐州太守又在此地兴建了包公书院,后又定名为包公祠,清代时李鸿章曾捐赠 2800两白银将破旧不堪的包公祠加以重建,如今包公祠格局虽是李鸿章时期的,

     但新中国成立后合肥市人民政府屡拨专款修缮,1999 年家乡人民隆重纪念包公千年诞辰之时,又将包公祠全面大修一番,并使之焕然一新。

      包公祠就介绍到这里,现在请大家随着我去下一个景点。

      各位游客,眼前这片水面就是“包河”。其实这条包河原先只是合肥的一段护城河。你们看河对岸,那条高出水面六七米的路面,弯弯曲曲地向两个方向延伸,那就是合肥古城墙的城墙根基。这段古城墙最初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到了宋代,合肥的多任知县相继修葺,使它加长了数倍。明代初期,开国功臣虢(guó)国公俞通海在任巢湖水师大将期间,奉命监修合肥城墙,把它改为砖砌城墙。弘治年间,庐州知府马金修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建,使古城墙的周长达 26 里,还建有 7 个城门,把合肥变成了 “铁打的庐州”。清代又不断修葺,使城墙越修越壮观。可惜的事,这座古城墙在 1951 年,因合肥城建被全部拆毁,所幸的是及时栽树形成绿化带。那么原来的这一段护城河为什么后来会被称为“包河”呢?

      据说有这样的一则故事,当年宋仁宗因为包拯为国操劳一生,为官清廉,在包拯晚年时要将半个庐州赐给他作为个人家产。包拯想自己为官二十多年,不占民财,两袖清风,如今已是暮年,怎能占半个庐州为己有呢?于是,坚持不受。但是毕竟圣意难违,包拯深思熟虑后,便要了这一段护城河。从此之后,这条河就姓包,叫包河。传说有年大旱,包河周边的树皮草根都被吃光了,饥饿的灾民自然很想吃这包河里的藕。当时包公还健在,亲笔写下“河藕能吃不能卖,愿者挖藕度荒年”的告示叫家人贴到街上。百姓听说后,纷纷下河挖藕充饥,度过了灾难。后来百姓们感谢包公的恩德,不愿意将藕挖

     尽,特意留下许多藕根,让能繁衍至今。所以现在包河里有很多藕,但包河里的藕和一般的藕不一样,人们常说藕断丝连,可包河的藕不仅鲜嫩可口,而且每个藕都有七个孔,断而无丝,不仅藕奇特,包河里的鱼也是,脊背特别黑,不论你怎么烧煎、炸、煮,怎么都去不了它的黑色,几百个春秋过去了,人们终于明白了,那是因为包公铁面无私的缘由吧。

      我们现在大家来到的这个地方叫“脚印塘”。各位看看它是不是像个大脚印,脚印塘原是包河中小岛上的一个池塘,传说,包拯少年在香花敦读书时,常来这游玩。那时岛的北面并没有今天看到的“玉带桥”。有一天,包拯在这里玩的高兴想到对岸去看看,于是,他猛地向前一跳。因为包拯原为文曲星下凡,所以这一跳便在小岛上留下了一个又深又大的右脚脚印,天长日久形成了一个小塘,所以人们称它为“脚印塘”。这个传说,虽说有点神话色彩,但也表达出合肥的老百姓对包拯的敬仰之情。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浮庄,就是浮在水面上的村庄之意, 1983 年重新修建起来,共占地 20 余亩,是一组由茶楼、莲塘、亭榭、曲桥等组成的古典园林。粉墙黛瓦,色彩素雅,黑白分明,具有江南园林与徽派建筑艺术特色。因为整个建筑就像中国古代的村庄,又像一片荷叶浮在包河之上,所以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为它取名“浮庄”。大家看到了南大门上镶嵌一块金黄匾额,上书“浮庄”两个醒目大字,就是当年张爱萍将军亲笔书写的。2004 年,浮庄经过改造,成为市政府次接待中心。

      我们现在走上台阶,就可到清风阁的入口广场。广场总面积为 1920 m 2,可以满足清风阁景区和包公墓园的游人集合、停车的需要。我们首先看到的

     这棵古松树下的两块巨石,它们是从包公的出生地肥东县谢集乡小包村的山上采集而来的庐阳雪花石,质地坚硬,形态挺拔,寓意包公为官清廉,执法严峻。石头的一大一小则表示包公的孝肃家风代代相传,把它们置于青松之下,有着叶落归根之意。

      (走进清风阁)清风阁是为纪念包拯诞辰一千周年而建,整个景点不仅是为了弘扬包公的精神,同时也借助于包公为切入点,来宣传安徽悠久的历史文化。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明月亭,之所以取名为明月,不仅是为了和“清风阁”中的清风二字呼应,同时也寓意着包公的清廉之风如明月一样普照人间,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这两根柱子上的一幅对联,这是清代文人顾建堂所撰文,安徽省书法家许云瑞所书,上联是“试掬清泉荐萍藻”下联是“长留正气阅沧桑”这里的荐是拨开之意,亭内竖有一块石碑,上刻一篇“清风阁碑记”,文章记述了清风阁的诞生,碑文由合肥教育学院许有为先生撰写。明月亭是一座仿宋代的建筑,其实,整个园内建筑均采用仿宋建筑形式,再现了包公生活年代的历史风貌,并借助青石铺路,方形布局,体现出包拯“清正廉明”的高尚品质。

      穿过明月亭,我们见到的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宋式建筑―――鱼沼飞梁。古人称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水中有很多鱼,再加上沼上有一座桥梁 ,桥面呈十字型,给人以一种展翅欲飞的感觉,所以得名为鱼沼飞梁。古代的桥梁多为一字形,唯独此桥结成十字形,可谓独具匠心,这座鱼沼飞梁是典型的宋代石雕技术的体现,其实,中国的石雕技术历史非常久远,自汉代至今已

     超过两千多年,到了宋代,石刻达到了成熟阶段。鱼沼飞梁这种建筑既可以成景,如山西晋祠的鱼沼飞梁最为出名,也可以在群体建筑中活跃气氛,现在我们通过鱼沼飞梁可到达清风阁。

      清风阁的主体建筑是一座高 42 米,建筑面积 1700 平方米,明五层,暗四层,共九层的阁式的建筑,其阁体清秀、挺拔,体现了宋式建筑的开朗、明快。一会儿登上阁顶,大家可以一览合肥风光和整个包公园的秀丽景色。

      进阁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当年李鸿章在光绪九年写的一幅楹联,上联为“一笑河清乡国旧闻传谏草”,下联是“千秋墩在岁时薄酹(lèi)荐香花”,“薄酹”是祭祀之意,李鸿章在这幅对联中写出了包公作为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严肃形象永远留在家乡人民的心中。

      清风阁共分为七个厅,一、耿光日月厅,二、庐州宋韵厅,三、江淮奇葩厅、四、江山明月厅,五、庐州夜话厅,六、梨园揽胜厅,七、包公文化奇观厅。

      进入耿光日月厅,我们可以领略一下包公的千秋风采。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主面壁上的一幅长 5.4 米,宽 5 米的大型椴木浮雕,名为《清风赞》,浮雕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中心部分为一尊包公木雕像,再现包公的高风亮节,一身正气的崇高品质。背景部分展示的是包公生平事迹,有《回乡尽孝》《审牛舍案》《陈州放粮》《弹劾王逵》四个故事片断。《清风赞》下还有一花岗岩书卷,上刻一篇由安徽省美学家郭因撰文的《清风阁赋》,郭因在文章中写道,一代英豪包拯生于斯,长于斯,归葬于斯,当然,江淮大地,回顾千年历史,安徽并非只出了包公一人,因此我们在文章中可

     以读到:夏禹治理淮河,皋陶(yao2)开启法治,曹孟德逐鹿中原。朱元璋一统天下。李鸿章大兴洋务。刘铭传开发台湾。老子倡无为而治。庄周好逍遥之游。朱晦庵有理学之创。戴东原有朴学之兴。桐城文派崛起于龙眠。新安画派灿烂于黄岳。皖地银河,群星闪烁,难以一一铺陈,而包拯固乃其中翘楚(qiao2chu3)也。在众多的人物中,包公是最为出类拔萃,所以清风阁就是借助于包公为切入点,来宣传安徽悠久的历史文化。

      为了大家参观方便,我们先坐电梯到最高层――第六厅,然后一层一层往下参观。每一层都是分别以磨漆画屏、古绢彩绘、楹联或木浮雕等艺术形式来展示安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也是赋予了清风阁丰厚的文化底蕴。

      六层梨园揽胜厅:

      现在我们站在了清风阁的最高处,唐代诗人杜甫曾作诗:“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此时此刻,相信各位站在 42 米高的清风阁顶上,可能有同样的心境吧,的确从这里看去,合肥的风光一览无余,尤其是包河秀丽的景...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