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时间:2021-02-08 20:14:22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鉴赏 诗歌 表达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纲解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构思)的使用。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和诗歌语言相关的问题。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要求考生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知识准备】表达技巧的类型:

     表达技巧或 艺术手法或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因事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咏史抒怀。】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白描、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象征、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

      反复、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先总后分、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一、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抒情方式)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一)直接抒情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如《乐府诗集• 鼓吹曲辞》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古与“令”字通,使)无绝衰。山无陵(líng,山峰、山头),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

      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心。

     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又如李清照《武陵春》三四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纵笔直抒,揭示一切悲苦的原因是“物是人非”,即山河依旧,人事皆非,这深重的国难,怎不使人感到“事事休”呢?所以词人沉痛地说“欲语泪先流”。

     又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尾联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度概括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它表现了诗人以死报国的决心,感情炽烈、悲怆,充满着人生哲理。

     (二)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地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因事抒情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

      一作“下江陵”。在叙事中,寓含着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再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是手段,情景交融是效果)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在古典诗歌中,写景就是抒发情感。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的前六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描写的景物画面自然恬淡、幽美迷人,表现了诗人要与友人一同幽居的情思,是借景抒情。

     如李白的《菩萨蛮》前四句:“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山用“寒”来形容,不单说明节令是秋天,更主要的是表现女主人冷落、孤独、寂寞的心情。碧色用“伤心”来形容,极言山色深碧,同时又是表现看山人的心情,伤心已极,山色也就具有了悲伤的色彩。这里既写了情,又写了景,用的是融情于景。

     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

      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三、四两句,由写自然景观转移到写具有人文景观特征的庙宇,这一转就巧妙地揉进了历史的沧桑,也自然地融进了诗人对南朝朝政的讥讽与批判。用的是融情于景。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疏淡几笔,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归。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堪称精妙绝伦。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例如:李忱的《瀑布联句》中“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又如陆游《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托物言志,以梅花自喻,用梅花象征了自己孤高正直的气节。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又如骆宾王《狱中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咏物诗,名为咏蝉,实为自表心迹。诗人抒写了因无罪被诬,无人相信自己的高洁而为之辩白的忧愤。但忧愤之中又有着超然的心态,不愿与俗流为伍。

     又如虞世南的《蝉》“垂緌 ruí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借“风”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4、借史抒情(咏史抒怀、借古讽今)

     如张可久的《[中吕]• 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

      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 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如此。

     附:【古诗借景抒情中的景、情关系】

     1、景、情反衬 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①以哀景写乐(豪)情 “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 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

      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如《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再如《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塞上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

     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诗经• 采薇》篇中更是有情、景反衬的经典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②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 绪。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摹写精当。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 317—589 年)。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

     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2、景、情正衬 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①以哀景写哀情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 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

      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写老兵,由“十无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写起,着眼于他返乡途中与到家后的情景,主要采用以哀景写哀情的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②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 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这是乐景写乐情的例子。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二、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如“露似珍珠月似弓”“白银盘里一青螺”“朝如青丝暮成雪” 2、拟人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通过拟人、拟物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3、夸张强调和突出该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4、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6、互文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主人下马客在船”“秦时明月汉时关”“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7、借代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8、对比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强烈对比,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9、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表强调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0、排比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形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11、设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地。这第一联,开门见山,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1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辞》)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13、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戴叔伦《转应曲》“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边草的反复造成了一种茫茫无边的荒凉草原的意境,写出老兵的空虚彷徨。明月的反复,写出了老兵的辗转反侧的思乡之情。

     三、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诗人抒情言志离不开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方法又是复杂多样的。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一般要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形色声味等),要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笔、对比和衬托、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等),要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用典、对偶等)。

     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

      月夜宁静的美景。

     描写技巧:●细节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白描/工笔●虚实/动静●点染 1、细节 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判断细节的价值,一要看它是否有益于主题思想的阐明,二要从作品的整体来考察,看它是否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诗中通过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焦躁、期望、孤寂、失落的情感。

     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风雪逢芙蓉山主人》),诗人抓住山区之夜—个具有特征性的细节——狗叫,很生动真实地表观了夜雪归人的情景。深夜狗叫,突然打破寂静的氛围会给人异样的感觉。这在“白屋”中人的心里唤起的是期待和猜测,带着热乎乎的感觉:该是主人回来了。这点睛式的一笔,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能唤起生动具体的联想。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诗人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这

      个细节,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又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是渔夫利用月光去捕鱼,这个细节,表现了渔民们淳厚、朴实的风尚。

     如杜牧的《秋夕》后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里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一个失意宫女的苦闷心情。

     如李清照的《点绛唇》下阕:“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少女荡完秋千,怕人看见,急忙中金钗也滑脱了,也来不及穿鞋,只好让袜子贴着地,含羞逃跑。又以门遮掩自己的娇羞之状,用青梅掩住自己的脸,只露出那双含情脉脉的眼,回头偷偷看。词人善于抓住具有特征的细节勾勒艺术形象,生动而形象地勾出了少女含情脉脉的情态。

     如杜牧的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

     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

      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

     2、烘托/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现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 之 修辞手法 三 案一体 复习 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 的诗歌修辞手法 2、掌握相关答题技巧)

     (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的作用。]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 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可体现出意象 的情态特征。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 三月时月亮 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 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 之水,写出了兰溪水 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 的明洁\)

     (二)隐语\双关\(谐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 的情感,往往采]隐语、双关的修手法]。如《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断肠时。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析罗帏?【是一首较为较为著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出了在秦地 的思妇内心 的独妇内心 的语义

      双关,名 的描写男女情长 的诗,写出了在秦地 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 之春天,理喻男女 之间的爱慕 之情;又以“丝”(思)、“枝”(知)抒自然 之春天,男女 之间慕 之情;又以“)、“地男女 之间 的思念情怀又如《竹枝词》(唐谐音,连接异地男女 之间 的思念情怀。又如《竹枝词》(唐?刘禹锡)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江水平,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日出西边道是无晴却有晴。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同音,双关隐语。是作者用民歌体写【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 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 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隐语是民歌中常用 的手法。意看,女方在杨波平浪静是民歌中常用 的手法 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爱恋她 的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 的含蓄,对她唱歌言情 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 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 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无晴胜有情”。

     ( 三 )、借代借用相关 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 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借用相关 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 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 的运用使语简练、含蓄。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 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诗

      中用“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两种颜色分代替叶和花,叶 的茂盛和花 的凋零。色分别“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 的茂盛和花 的凋零。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终岁不闻丝竹中以“代音乐前冷落鞍马白居易《琵琶行》)中 的鞍马》)诗客人”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 的鞍马代“客人”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中以“杜康”代酒。〉)诗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四)、夸张对事物 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 的描述。有更突出、更事物 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 的描述。有更突出、明地表达事物 的作用。

     三千丈,愁似个长(个长”鲜明地表达事物 的作用。如“白发 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秋浦歌》)生白发人用夸张手法写竟有“ 三千丈”么长,愁思 的深重。生白发,诗人用夸张 的手法写白发竟有“ 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 的深重。(五)、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 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 的意思。结构相同、相同 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或相近 的意思。相同语来形式看,简练,齐对称;从内容看容看,集中含蓄。落木萧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

      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结构来讲,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圆浑自然自然, 之痕。落木”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 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 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 的落叶声对“滚滚” 的水势更使人觉 的意境显得广阔萧萧” 的落叶声对“滚滚” 的水势更使人觉声对象万千。更重要 的是,从这里感受到人韶华易逝,里感受到诗酬 的苦痛。得气象万千。更重要 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 的苦痛。(六)、比拟 1 刘勰在文心雕龙就是“或方于貌,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或譬于事。即以物拟或以人拟把物当作人来心,或譬于事。”即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作物来有促使读使描写 的人、事表现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 的人、物、事表现 的更形象、 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粉蝶如知合断林逋《 的更形象、生动 的作用。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小梅》)》)这采用拟人 的手法。极写白鹤爱梅 之甚它还未梅 之甚,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 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 之甚,它还

      未来得及飞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词写粉蝶因粉蝶因爱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 之情夸张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 之情夸张到极点。

     (七)、排比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 的几句子或短相同或相似、一致 的几个或短语连说出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 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枯藤老树流水人家,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用名词组词组合成典型环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八)、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以设问开篇,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 三国人物 的英雄业绩。分层次地叙述 三国人物 的英雄业绩。)、反问用疑问 的形式表达确定 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

      (九)、反问用疑问 的形式表达确定 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情。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 之必然。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 之必然。互文”即古代诗文 的相邻句子中所用 的词语互相补充, (十)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 的相邻句子中所用 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 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 的修辞手法,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 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 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 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 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 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 的词组或句子里,这种互文 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 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 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忠不必用兮,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涉江》)其中 的涉江》)其中 的“处相应 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涉江》)其中 的“用”和“以”处相应 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 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是“用” 的意思。又如

      “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 的。B 是出于字数 的约格律 的限制或表达艺术 的需要,必须用简洁 的文字、束、格律 的限制或表达艺术 的需要,必须用简洁 的文字、含蓄而凝练 的语句来表达丰富 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表达丰富 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 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 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 的词语结合起来,使 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文保留 的词语结合起来,使 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 之为“互文见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古诗十九首》)称 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两词互文见义。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两词互文见义。

      (十一)迭字:迭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 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迭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 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曈曈日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声声慢》),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戚戚。”(《声声慢》李清照),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 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 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浪淘沙》)、“登高》杜甫)(《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十二)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 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 的修辞方式。作用: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 的修辞方式。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 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 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无穷 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

      无可替代 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 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 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 的意境,构成特殊 的艺术美。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 的意境,构成特殊 的艺术美。例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字形容钟声,所闻 之钟声,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 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又如“善哉乎鼓琴,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又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吕氏春秋·》)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之描写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之描写手法(一)

     三案一体 复习学案表达技巧课前预习案课前预

      习案 复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诗歌描写手法 复习目标 2、掌握相关答题技巧知识积累\’ 1、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 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2、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

      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 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3.衬托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例如: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 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 之深。又如: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用花落、月出、鸟鸣

      的动,反衬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衬托/对比/烘托的区别\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往往不止一个,其地位也不是并列的。“衬托”“对比”“烘托”这组术语就反映了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主次关系。高考中经常考查考生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但考生不明白这 三者的区别,往往混为一团。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 之分。如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 之悲。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如白居易的《夜雪》一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诗中还描写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 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

      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衬和反衬的异同,这两个述语是衬托手法的两种具体运用。正衬是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衬托。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以“山青”衬“花红”,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物。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前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借春日的美景来反衬词人的离别情感;后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借助天山恶劣的环境来表达戍边战士的乐观的革命情怀。细节描写 4.细节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自己被贬他乡,且在“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消息时,竟“惊坐起”。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元、白二人友谊 之深,

      于此清晰可见。白居易在江州读诗后,深受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微 之书》再如《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之情,虽然写了很多,但仍疑惑和担心言犹未尽、意有未达,“又开封”验证,将浓浓亲情推向至极。规律小结这一类型鉴赏题的解答技巧是:1、明晰答题思路。在分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2、把握表达效果。表达技巧是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必须密切联系 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应当结合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和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重点评析其作用、效果。规范描写手法答题步骤:第一步,先准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第

      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描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进行描写的;第 三步,简析这各手法的作用,即有效塑造出了怎样的形象,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1-2-281【考纲解...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