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XX旅游名镇总体规划

    时间:2020-10-31 11:47:42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总体规划 旅游 XX

     目

     录

     1. 规划综述

     ................................ ................................ .....

     1 1 1.1. 规划总论 ................................................................ 1 1.1.1. 规划背景 ......................................................... 1 1.1.2. 规划依据 ......................................................... 2 1.1.3. 规划原则 ......................................................... 2 1.1.4. 规划目标 ........................................................ 33 1.1.5. 规划编制内容 ..................................................... 3 1.1.6. 规划编制重点 ..................................................... 4 1.1.7. 规划编制程序 ..................................................... 4 1.1.8. 规划期限与范围 ................................................... 5 1.2. XX 概况 ................................................................. 5 1.2.1. 基本情况 ......................................................... 5 1.2.2. 建制沿革 ......................................................... 6 1.2.3. 地形地貌 ......................................................... 7 1.2.4. 河流水系及地下水 ................................................. 8 1.2.5. 生物资源 ......................................................... 8 1.2.6. 风景资源 ......................................................... 9 1.2.7. 历史文化资源 .................................................... 10 1.3. 现状特征及发展条件分析 ................................................. 12 1.3.1. 区位 ............................................................ 12 1.3.2. 行政区划 ........................................................ 12 1.3.3. 人口 ............................................................ 12 1.3.4. 经济产业 ........................................................ 13 1.3.5. 土地利用 ........................................................ 14 1.3.6. 社会配套 ........................................................ 14 1.3.7. 市政基础设施 .................................................... 15 1.3.8. 发展资源分析 .................................................... 15 1.3.9. SWOT 总结 ........................................................ 17 2. 社会经济发展

     ................................ ................................

     18 2.1. 发展动力分析 ........................................................... 18 2.1.1. 生态旅游 ........................................................ 18 2.1.2. 生态农业 ........................................................ 18 2.2. 性质与定位 ............................................................. 18 2.2.1. 发展定位 ........................................................ 18 2.2.2. 镇域性质 ........................................................ 18 2.3. 发展目标 ............................................................... 19 2.3.1. 战略目标 ........................................................ 19 2.3.2. 经济发展目标 .................................................... 19 2.3.3. 社会发展目标 .................................................... 20 2.4. 发展战略 ............................................................... 20

     2.4.1. 发展思路 ........................................................ 20 2.4.2. 发展战略 ........................................................ 20 2.5. 产业结构规划 ........................................................... 21 2.5.1. 产业发展现状 .................................................... 21 2.5.2. 产业结构调整路线 ................................................ 22 2.5.3. 产业结构空间布局 ................................................ 23 2.5.4. 资源发展导向 .................................................... 24 2.6. 旅游业发展 ............................................................. 28 2.6.1. 旅游资源及空间分布 .............................................. 28 2.6.2.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28 2.6.3. 旅游产业发展预测 ................................................ 29 2.6.4. 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 30 2.6.5. 旅游度假类型 .................................................... 30 2.7. 工业发展 ............................................................... 27 2.7.1. 工业发展现状 .................................................... 27 2.7.2. 工业发展规划 .................................................... 27 2.8. 农林业发展 ............................................................. 25 2.8.1. 农林业发展现状 .................................................. 25 2.8.2. 农林业发展目标 .................................................. 25 2.8.3. 农林业发展战略 .................................................. 26 2.8.4. 农林业发展措施 .................................................. 26 3. 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 ............................

     30 3.1. 镇域村镇发展条件评价 ................................................... 30 3.1.1. 评价目的 ........................................................ 30 3.1.2. 评价方法 ........................................................ 30 3.1.3. 评价结果 ........................................................ 31 3.2.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 ............................................... 31 3.2.1. 人口特征及增长趋势 .............................................. 31 3.2.2. 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 .................................... 32 3.2.3. 人口配置 ........................................................ 35 3.2.4. 村镇用地规模管制 ................................................ 36 3.3. 镇域村镇体系职能结构 ................................................... 37 3.3.1. 现状职能特征与类型 .............................................. 37 3.3.2. 职能等级划分 .................................................... 37 3.3.3. 职能类型确定 .................................................... 38 3.3.4. 职能结构 ........................................................ 38 3.3.5. 村镇发展定位 .................................................... 39 3.4. 镇域村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 39 3.4.1. 现状等级 ........................................................ 39 3.4.2. 规划等级 ........................................................ 40 3.5. 镇域村镇体系空间分布结构 ............................................... 41 3.5.1. 发展目标 ........................................................ 41 3.5.2. 城镇体系规划布局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 41 3.5.3. 村落空间结构发展原则 ............................................ 42

     3.5.4. 镇域的村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 ...................................... 42 3.6. 镇域旅游规划 ........................................................... 42 3.6.1. 镇域旅游结构规划 ................................................ 42 3.6.2. 镇域旅游线路规划 ................................................ 43 3.7.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 44 3.7.1. 历史文化遗产概述 ................................................ 44 3.7.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 45 3.7.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路 ............................................ 45 3.7.4.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 45

     3.8. 镇域基础设施及社会设施规划 ............................................. 46 3.8.1. 镇域道路交通规划 ................................................ 46 3.8.2. 镇域给水工程规划 ................................................ 47 3.8.3. 镇域排水工程规划 ................................................ 49 3.8.4. 镇域供电工程规划 ................................................ 49 3.8.5. 镇域通信工程规划 ................................................ 50 3.8.6. 镇域社会设施规划 ................................................ 51 3.9. 镇域环保环卫规划 ....................................................... 53 3.9.1. 镇域环境保护规划 ................................................ 53 3.9.2. 镇域环境卫生规划 ................................................ 55 3.10.镇域防灾规划 ........................................................... 56 3.10.1. 镇域防洪规划 .................................................... 56 3.10.2. 镇域防震规划 .................................................... 56 3.10.3. 镇域消防规划 .................................................... 56 4. 中心城镇

     ................................ ................................ ....

     56 4.1. 现状分析 ............................................................... 56 4.1.1. 镇区建设现状分析 ................................................ 56 4.1.2. 镇区用地现状分析 ................................................ 57 4.2. 镇区性质与规模 ......................................................... 59 4.2.1. 镇区城镇性质 .................................................... 59 4.2.2. 镇区人口规模 .................................................... 59 4.2.3. 镇区用地规模 .................................................... 59 4.3. 镇区用地地形特征分析 ................................................... 60 4.3.1. 地形地貌:

     ...................................................... 60 4.3.2. 山水与镇区关系:

     ................................................ 60 4.4. 镇区用地方向选择 ....................................................... 60 4.4.1. 镇区整体布局空间演变 ............................................ 60 4.4.2. 城市用地工程评估 ................................................ 60 4.4.3. 经济联系主要发展方向分析 ........................................ 61 4.4.4. 城市用地潜力分析 ................................................ 62 4.4.5. 用地方向及选址原则 .............................................. 62 4.4.6. 用地发展方向比较 ................................................ 63 4.4.7. 用地方向选择 .................................................... 63 4.5. 镇区布局原则及规划结构 ................................................. 63 4.5.1. 镇区布局原则 .................................................... 63

     4.5.2. 镇区规划结构 .................................................... 64 4.5.3. 镇区规划用地指标及平衡表 ........................................ 64 4.6. 镇区用地布局 ........................................................... 65 4.6.1. 居住用地布局 .................................................... 65 4.6.2.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 66 4.6.3. 生产设施用地布局 ................................................ 68 4.6.4. 仓储用地布局 .................................................... 68 4.6.5. 对外交通用地布局 ................................................ 68 4.6.6. 道路广场用地 .................................................... 68 4.6.7. 工程设施用地 .................................................... 69 4.6.8. 绿地 ............................................................ 69 4.7. 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 69 4.7.1. 镇区对外交通规划 ................................................ 69 4.7.2. 镇区道路广场规划 ................................................ 70 4.8. 镇区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 73 4.8.1. 镇区绿地系统规划 ................................................ 73 4.8.2. 镇区景观规划 .................................................... 74 4.9. 镇区基础设施规划 ....................................................... 76 4.9.1. 给水工程规划 .................................................... 76 4.9.2. 排水工程规划 .................................................... 77 4.9.3. 电力工程规划 .................................................... 78 4.9.4. 通信工程规划 .................................................... 79 4.9.5. 燃气、供热工程规划 .............................................. 80 4.9.6. 管线综合规划 .................................................... 81 4.10. 镇区环保环卫规划 ...................................................... 82 4.10.1. 环境保护规划 .................................................... 82 4.10.2. 环境卫生规划 .................................................... 83 4.11. 镇区综合防灾规划 ...................................................... 83 4.11.1. 防洪规划 ........................................................ 83 4.11.2. 消防规划 ........................................................ 83 4.11.3. 抗震防灾规划 .................................................... 84 5. 规划控制与实施

     ................................ ..............................

     84 5.1. 土地管理属性控制分类 ................................................... 85 5.2. 建设强度控制 ........................................................... 85 5.2.1. 建设强度管制区划 ................................................ 85 5.2.2. 建设强度控制 .................................................... 85 5.2.3. 绿地率 .......................................................... 86 5.3. 建筑风貌控制 ........................................................... 86 5.3.1. 建筑后退红线 .................................................... 86 5.3.2. 建筑高度控制 .................................................... 86 5.3.3. 建筑色彩 ........................................................ 87 5.4. 近期建设 ............................................................... 87 5.4.1. 规划期限与规模 .................................................. 87 5.4.2. 近期建设指导思想 ................................................ 88

     5.4.3. 近期建设目标 .................................................... 88 5.4.4. 产业引导规划 .................................................... 88 5.4.5. 近期建设项目 .................................................... 88 5.4.6. 镇区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 91 5.5. 远景构想 ............................................................... 92 5.5.1. XX 规划远景规划目标 .............................................. 92 5.5.2. 远景发展规模 .................................................... 92 5.5.3. 远景用地发展方向 ................................................ 92 5.5.4. 布局主导原则 .................................................... 93 5.5.5. 城市布局结构 .................................................... 93 5.6. 村庄建设及发展指引 ..................................................... 93 5.6.1. 村庄建设指引 .................................................... 93 5.6.2. 村容村貌整治引导 ................................................ 93 5.6.3. 村庄发展指引 .................................................... 94 5.7. 规划管理、产业政策与规划实施 ........................................... 94 5.7.1. 规划管理 ........................................................ 94 5.7.2. 产业政策 ........................................................ 95 5.7.3. 规划实施建议 .................................................... 96

     1. 规划综述 1.1. 规划总论 1.1.1. 规划背景 1.1.1.1 XX 县发展目标与战略的重大调整 《XX 县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通过专家评审论证,确定了 XX 作为东部经济区中心的战略地位,指明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方向,改变了现有铁矿资源型的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转型。要求其成为能够承接东部区域人口,集聚旅游服务产业,带动东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

     1.1.1.2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统筹与协调 由于 XX 境内社河属于大伙房水库浑河水系的支流之一,并且距离大伙房水库比较近,区域水源地保护对其提出了要求;XX 作为沈阳东部生态屏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生态建设也对其提出了需求。

     1.1.1.3 区域旅游地位提升所带来的变化 镇域空间格局和经济格局随三块石在区域旅游大系统中地位的提升而发生了变化。2004年国家林业局以林场[2004]217号文件批准建立XX三块石国家级森林公园;2005 年三块石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近两年来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三块石的地位日趋上升,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XX 镇全镇的空间格局和经济格局都发生了变化。

     1.1.1.4 上版规划已经不能指导建设 XX 镇曾于 2004 年编制过总体规划,但只是镇区的用地方案,而且未经审批。2004年以来 XX 镇发展的需求和政府发展计划的变化给 XX 镇提出了新的要求。该规划已经不能指导建设。镇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规划的指引。

     1.1.1.5 交通格局的支撑 县域交通规划确定沈新高速从镇内通过,抚金线、沈通线升级,确立了镇区交通节点的地位,奠定了旅游发展的基础。

     1.1.1.6 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近年来,四道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傲牛村、佟庄子村、王家村、XX 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五龙村、彰党村、李家村、馒首村被评为县级文明村,北沟村被评为沼

     气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成为热点,与此同时,2004 年 XX 镇实施了村屯合并政策,各村庄的发展需要规划的指引。切实落实农村政策,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问题,结合XX 镇发展,都迫切需要规划的引导。

     1.1.2. 规划依据 1.1.2.1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建村[2000]36 号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XX 县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防洪标准》(GB 50201—9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 号) 《XX 县社会经济统计提要》(1996~2005)

     《XX 镇“十一五规划纲要”》 1.1.2.2 参考 《XX 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

     《XX 县志》和 XX 镇有关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 《XX 镇 2006 年政府工作报告》 《XX 镇 2007 年重点工作任务分解》 1.1.3. 规划原则  区域统筹原则:以区域观统揽全局,调整发展目标与策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以三块石为核心,整合周边区域与镇域内旅游资源,提升区域旅游的地位与作用。

      特色性原则:以旅游业为主导,突出生态特色,挖掘历史文化,打造各具特色的网络型旅游接待基地,提高综合竞争力。

      生态保护原则:严格按照水源保护区的保护政策,控制林木砍伐,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型产业。

      镇区建设与山水融合原则:结合镇区周边山体、河流,塑造山水城镇特色,提升镇区的品牌认知度、形象影响力、文化凝聚力和游客满意度,从而提高城镇的竞争力。

      村庄发展与生产结合原则:结合镇域内村庄规模普遍大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的前提下,强调村庄发展围绕生产,与生产结合。

     1.1.4. 规划目标 发展镇域经济,解决农村问题;生态环保立镇,提高农业科技;旅游产业主导,度假休闲服务;合理布局城镇,延续发展演变规律;创建特色风貌,加强控制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工作的目的。

     1.1.4.1 产业结构调整 XX 镇长期依赖第一产业,近年来镇域经济发展有赖于铁采掘业,随着铁资源含量的逐渐减少,镇域经济需要切入新的增长点,如何调整产业结构,面对经济转型,确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已迫在眉睫。

     XX 位于 XX 县东部山区,要确定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同时根据自身的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找出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城镇发展道路。

     1.1.4.2 根据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控制建设用地 XX 镇人口与用地规模不大,经济上对周边城镇缺乏吸引。面对《XX 县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等上级规划对 XX 提出的要求,在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加强镇区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环境,吸引产业投资,升级城镇居住品质,这都要求科学合理地适当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1.1.4.3 精心设计小城镇特色品牌 XX 属 XX 县林业大镇,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需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增加镇区就业机会,美化镇区环境。因此镇区规划需要塑造特色景观环境,打造绿色与文化城镇品牌,并与镇域产业结构转型目标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提高城镇竞争力。

     1.1.5. 规划编制内容 研究镇域城镇体系,重新确定区域定位,指出镇域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 预测各发展阶段镇域城市化水平;

      规划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 确定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村镇的布局空间结构。

     在新的发展思路下,重新确定城镇定位,指出镇区未来的用地发展方向,调整用地布局,寻找新的发展形式:

      合理安排城镇用地功能结构,调整完善城镇用地功能布局;  完善城镇路网系统,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突出镇区在区域的交通位置和在旅游接待方面的功能以及在整个镇域的地位,打造以旅游为载体的东部生长点。

     1.1.6. 规划编制重点 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重新对镇域进行定位,调整发展目标,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 在镇域及区域范围内统筹经济发展要素,调整产业结构,划定产业发展分区,并制定各产业发展规划。

      从 XX 镇镇域乃至 XX 县整个东部地区的角度分析研究镇区的发展规模,论证新区的发展方向,正确处理镇区对外交通与镇区发展的关系,合理确定各项用地布局。

      制定土地管理、建设强度、建筑风貌控制,近、远期发展等多方面的规划控制与实施手段,有效引导镇域发展与镇区建设。

      对各村庄进行合理的发展定位,在有效的服务半径内安排各项社会配套设施,提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方针。

     1.1.7. 规划编制程序

      基础资料收集

     现状调查研究

     现状调研

     物质环境

     经济社会

     现状综合分析研究 城镇发性质与规模预测 用地现状

     用地评价

     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城镇发展条件分析、技术经济论证 规划目标制定、主要指标拟定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 确定规划区范围 市县域镇域

     城镇自然及

      城镇社会

      城镇建筑及

     环境及

      相关规划

      市政计划

     基础资料

     历史资料

      经济资料

      公用设施资料

     其它资料

      资料

     法规资料

      1.1.8. 规划期限与范围 1.1.8.1 规划期限 近期规划年限为 2007~2010 年,远期则为 2011~2020 年。

     1.1.8.2 规划范围 规划区为 XX 镇行政范围,总面积 363km2 ;镇区规划范围 2.55km 2 ;镇区建设控制区 1.56km2 。

     1.2. XX 概况 1.2.1. 基本情况 XX 镇位于辽宁省 XX 县的东南部。南与马圈子乡一岭相隔,北、西与上马乡相邻,东与汤图乡接壤。该镇距 XX 市 45km,距石文镇 20km。沈通线和抚金线从镇内穿过,2007 年 01 月经过专家评审的《XX 县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年)》中确定为 XX县东部中心。2006 年辖区面积 363km2 ,辖 13 个行政村,13 个自然屯,1 个居委会,是 XX 县面积第二大的镇。2006 年底镇域内总人口为 17581 人,国内生产总值 38088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4900 元,在 XX 县 11 个农村镇(不含石文镇)中排名第二。随着已探明铁矿储量的日趋减少,三块石地位和知名度的提升,铁矿产业将逐步被旅游产业替代。XX 属于农业与资源型经济形态,受地形与气候等条件限制,其产业总量较低。

      门头沟区位图

      斋堂镇区位图

     门头沟区位图

      斋堂镇区位图

     总体规划 原规划方案审视

      相似城镇比照

      理论模式应用

     制定规划方案 土地利用规划

     各专项规划

     方案修改完善 方案评选 方案评比会、确定优选方案、领导与专家评审 正式成果 图纸、文本、说明书、基础资料集 规划上报、审批 进入详细规划阶段 审 批

     1.2.2. 建制沿革 XX 发展历史悠久,由于战争的缘故历史无法考究,其近、现代建制沿革总结如下:

     东北沦陷期间,受伪奉天省兴京县(新宾县)管辖,为兴京县第六区,区公所设在腰堡村。其中三家子、佟庄子、馒首 3 个自然屯归龙图(马圈子)村管辖。伪警察署先设在腰堡,后迁到郑家堡子,再迁至五龙口村。

     解放战争期间,郑家堡子、五龙口以南为解放区,建有中共五龙区委,受中共XX 县委领导,1948 年 10 月,五龙地区全部解放。五龙区政府设在五龙口,下辖 11个村。即:佟庄子(包括馒首、三家子)、郑家堡子、前安、XX、同安、南彰党、腰堡、五龙口、王家店、李家堡子、傲牛堡子。

     1953 年五龙区政府由五龙口迁到南彰党,1945 年由南彰党迁到 XX。

     1956 年农村合作化进入高级阶段,实行一乡一社,五龙地区成为一个乡,即 XX乡,并成立“五六一一社”,乡、社址设在 XX 村。管辖范围:北至温道,南至李家堡子,共辖 18 个行政村。

     1956 年 8 月,随五龙区划归本溪县,1957 年秋,又划为 XX 市辖,并与抚南区合并。

     1958 年 10 月,五龙地区成立红旗人民公社,社址设在萝卜坎沟(今市郊区碾盘乡萝卜坎村)。所辖范围北至龙凤、榆林、东洲,南到马圈子,由露天区管辖。公社下设员工、XX 两个管理区,27 个作业区。1959 年,作业区改为大队,有:XX、王家店、腰堡、郑家、五龙、傲牛、佟庄、前安、同安、下马古、四家子、上马古、彰党、温道、马圈子、员工、东洲、搭连、万新、榆林、南花园、千金、碾盘、关口、塔二丈、郎士、唐力 27 个大队。1959 年 8 月,分出兰山农场由市郊区联社直接领导。1960年 7 月,经市经贸农场安置在郑家北沟的山东省金乡县“支边”户,成立北沟大队。

     1961 年 4 月,公社体制划小,红旗人民公社划分为马圈子、五龙、碾盘 3 个公社。五龙公社社址设在 XX。下辖 16 个大队:XX、同安、前安、郑家、北沟、佟庄、彰党、下马古、四家子、温道、上马古、五龙、傲牛、腰堡、王家店、台沟大队。1961年 7 月,划出郑家、佟庄两个大队(包括三家子、馒首村)为 XX 市财贸市场,1961年 10 月,市财贸市场撤销,划出的两个大队,又划回五龙公社。

     1962 年 3 月,公社体制再次划小,由五龙公社划出四家子、温道、台沟、上马古、下马古 5 个大队成立上马公社。五龙公社本境又分出李家、梨树、四道、上古、下古、馒首、三家子 7 个大队。至此,五龙公社下辖 18 个大队:XX、前安、同安、彰党(今南彰党)、前安、郑家、北沟、三家子、佟庄子、馒首、下古、腰堡、上古、五龙、傲牛、梨树、四道、王家店大队。

     1976 年 3 月,划出南彰党所属二道沟,八盘炉两个生产队成立五龙公社“五七“农场。同年春,XX 县在腰堡修建水库,上古大队为水淹区,全部动迁到上马公社和五龙公社各大队,上古大队撤消。

     1979 年 3 月,“五七”农场撤消,二道改为生产大队,八盘炉隶属二道大队。1979 年 12 月,王家大队所属东台沟生产队、南彰党大队所属长砬子生产队划出,成立大队。至此,五龙公社下辖 20 个大队。

     1981 年又分出八盘炉、炮手、夏家、梨树沟、矫家 5 个的大队,五龙公社下辖25 个大队。

     1983 年 10 月政社分设,建立五龙乡。

     1985 年 4 月批准建镇,五龙乡改为 XX 镇,下辖 25 个村民委员会,65 个村民小组,28 个自然村。

     2006 合村并屯,下辖 13 个行政村、13 个自然屯,1 个居委会。

     1.2.3. 地形地貌 地貌总体地势呈南高北低,依据境内地貌成因的主次关系及形态上的特征,全镇构造划分为剥蚀地形和堆积地形两种成因类型,高丘陵、河谷一级阶地、河漫滩三种形态亚区。

     XX 境内多山,山系属长白山系。镇内多为高丘陵,平均海拔 200~300m,最高峰海拔标高在 1131m,位于三块石花岗岩体一带,表现出山势陡峭、险峰林立,构成奇特的地质景观。局部切割深度可达 300~500m,一般切割深度<100m,“U”型谷和“V”型谷发育。岩石由太古宙鞍山群混合岩、混合花岗岩、角闪(或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和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组成。

     河谷一级阶地主要分布在社河两岸,阶地范围较大,阶面开阔平坦,宽度一般为1~3km,微向河床倾斜,前缘比河床高 2~3m。具有双层结构特征,上部为亚粘土和亚砂土;下部为砂砾土和卵石。

     河漫滩在社河中发育,宽度各处不一,最宽一般不超过 1km,由砂砾和卵石等组成。

     社河河谷有小片山间平川谷地。村庄大多散布在社河河谷及注入社河的沟谷中及台地上。镇区为山间盆地,海拔在 196m 上下浮动。

     1.2.4. 河流水系及地下水 1.2.4.1 河流水系 境内地表水均属浑河水系,浑河支流社河为镇域内最主要的河流,由两条支流即五龙河和三家子河组成,自南向北贯穿全境,终汇于大伙房水库。

     社河全长 43km,其中 XX 境内长约 31km。流域总面积 468.4 km2 ,其中 XX 境内流域面积 240km2 。平均宽度 20m。社河河道平均比降 8.07‰,最大流量 1220m 3 /s。

     规划区有两座水库:三家子河的前安水库(集雨面积 4.23km2 ,重现期 50 年,总库容 118 万 m3 )和五龙河的腰堡水库(集雨面积 139km 2 ,重现期 50 年,总库容 1628万 m3 )。两座水库控制面积 143.6km 2 ,占社河流域总面积的 30.6%。均为县水务局管。

     1.2.4.2 地下水 冲积层主要由社河从郑家到上马的台沟。地域比较开阔,一面平坦,宽度一般为1~3km,表层多为亚粘土或亚砂含砾。厚度一般在 2~6m,地下水埋藏深在 1~4m,单井开采量每日为 20~1500t。

     社河支流沿岸河谷冲积层的地下水,是地表水下渗而形成的,直接受地表径流的影响。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在社河中度切割的低山丘陵区,单井涌水量每日在20~50t。水质为小于 0.5g/L 的低矿化水,适于饮用。

     1.2.5. 生物资源 境内生物资源丰富。动物资源主要有狐、貉、獾、狍等兽类 32 种,鸟类 119 种。其中狐、天鹅、鸳鸯、苍鹰、秃鹫等 23 种鸟类,为省级二类保护动物。

     植物资源主要包括中草药和蜜源植物。中药材 226 科 587 种,蕴藏量约 11000t,年可采量达 3000t,主要有五味子、草乌、人参、黄芪、细辛、辽五味、贝母、桔梗、合欢等。蜜源植物多达 110 多种,主要有:紫苜蓿、椴树、向日葵、荞麦、紫穗槐等。

     野生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有山野菜、野果子、食用菌、编织条材等约 45 种。1998~2005 年,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在全镇 24 个各具优势的村集中建起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和畜禽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

     1.2.6. 风景资源 1.2.6.1 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 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地处 XX 东南52km 处的XX 县 XX镇佟庄子村和汤图满族自治乡长垄地村境内,东与新宾满族自治县接壤,南与马圈子乡一岭之隔,西部和北部与上马乡相连。平均海拔 600m,有 112 座山峰,主峰海拔 1131m,面积 100km2 。园区森林覆盖率高达 98.1%,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有 1500 多种,主要景点有鸽子洞、比丘洞、神龟出潭、白龙潭瀑布、鬼见愁、仙人台、大小三块石、不老泉、辽东第一泉、抗联遗址等,形成了奇峰、幻洞、秀水浑然一体的天色风景区。

     三块石景区一年四季景色怡人。春天,野谷山花满壑,布谷声声;夏天,嘉木秀荫葱郁,泉水叮咚;秋天,满山红叶尽染,飞霞霁虹;冬天,白雪倚地拍空,素裹乾坤。且因在高山之巅有三块巨石相依拥矗、昂然剑立而扬名。并以“天然特种基因库”、“动物王国”、“北方温带雨林”、“中国地方名山”和“三石天下清”著称。

     1.2.6.2 佟庄子农庄园 佟庄子农庄坐落在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区内,地域面积 27.45km2 ,盛产大豆、玉米、水稻、食用菌、山野菜、中草药等地方土特产品。森林覆盖率高达 92%,是 XX县重点的生态建设村。

     佟庄子农庄依托春赏一岭野花、夏游青山绿水、秋观漫山红叶、冬吟白雪银驰的四季旅游项目,形成了以山野菜、全羊汤、杀猪菜等为主的特色农庄旅游饮食文化。为游客提供品种齐全的农家小菜,住着农家小院大火炕,体验着古朴的关东民俗风情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挖掘出自己特色的娱乐服务,围篝火、放礼花、唱卡拉 OK、地道的东北二人转等。农庄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村容村貌先进村、XX 市文明村、小康建设示范村、精神文明共建标兵单位等荣誉称号,2002 年被列为辽宁省八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2005 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1.2.6.3 小鹿沟风景区 小鹿沟风景区位于郑家村西侧山谷地带,三面环山,原为小鹿沟自然屯所在地,05~06 年村庄整体动迁,欲修 18m 高佛体一座,配建星级宾馆,与西侧的前安水库

     共同组成小鹿沟度假村的主体。小鹿沟风景区山水相宜,注入鲜活的佛教文化,兼有自然和文化的双重特征,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被列入 XX 县“四点一线”黄金游线的重要一点。

     1.2.6.4 腰堡水库风景区 腰堡水库渡假村位于 XX 镇腰堡村,距 XX 市区 42km。它南对昂首欲鸣的凤凰山,北对高耸巍峨的卧佛山,东靠山崖峻峭的老虎洞,西面则环绕着传说中的卧龙山脉。集雨面积 139km2 ,重现期 50 年,总库容 1628 万 m 3 。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四季温度均比市区低 5~60 C,不仅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源,也是夏季的避暑佳地。

     1.2.6.5 卧佛山 卧佛山由一尊巨佛而得名,其坐落于XX县XX镇腰堡水库度假村,此山坐西朝东,佛体头南足北,佛像慈祥地仰卧在 XX 县 XX 镇腰堡水库度假村旁。

     卧佛山庄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四季如画。

     1.2.7. 历史文化资源 1.2.7.1 汉代长城 汉武帝时加强统治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修筑北部长城,《史记·朝鲜列传》载,“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这里所说的“辽东故塞”,即指燕秦辽东长城。

     辽东东段山墙首先是由 XX 开始修筑的,边墙在 XX 境内由北向东南方向延伸,越过浑河后,过兰山,转向东南过 XX 县上马乡,边墙在上马乡西古家村西山向东通过上马古、下马古,过戴家山、前楼,然后折向东过公路,经城墙砬子,南下过 XX 镇四道村,到王家村。边墙分成两条路线分别向南、东延续。

     1.2.7.2 XX 墓群 XX 墓群位于 XX 县 XX 镇 XX 村东 2km 腰堡山南坡。1976 年 4 月,XX 市博物馆整理了 5 座墓葬,均为小型石筑单室封土墓。XX 墓同前屯高句丽墓在墓室结构、随葬品等方面很相似,年代亦相当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1.2.7.3 山城及墩台 (1)南彰党山城

     位于 XX 镇南彰党村东北 300m 山岗。山城东北西三面连群山,南临狭长沟谷。山城呈椭圆形,依山脊构筑。城内遗存有素面布纹黑灰瓦,辽代瓷器残片等。据考证该城约为唐——辽时期,占地 500m2 。

     (2)烈士墓山城 山城位于 XX 村北 100m 处,高约 40m 的山梁上,山梁呈东西走向。山城已被辟为烈士墓地,城址平面呈长方形,辟有南门。城外有一周城壕,山城为高句丽山城,现保存较好。山城占地 1000 m2 。

     (3)

     同安山城 位于同安村东 500m 的开阔狭长的沟川,至城北分为两条岔沟。南沟名为豆子沟,北沟名为歪脖沟。城址发现城墙、水井、瞭望台及少量金元缸胎瓷片。其为高句丽山城,占地 3800 m2 。

     (4)傲牛墩台 位于傲牛村西 600m 处的顶峰,名曰高丽城子。墩台利用自然山体略加修整而成,并有环绕其一圈的马道。该墩台为高句丽墩台,占地 500 m2 。

     (5)四道墩台 位于四道村北 200m 处的墩台山上。墩台距地表高约 40m,用土石堆筑,顶部为方形。墩台保存较好,墩台山周围有夹砂红褐陶片等暴露地表。墩台年代不详,占地面积 500 m2 。

     (6)五龙烽火台 位于五龙村西 300m 名曰南台子的高土堆上。墩台顶部为方形,高约 5m。墩台为土堆筑,外面镶砌石块青砖。墩台为明代,占地 400 m2 。

     1.2.7.4 其他遗址 XX 镇拥有的历史遗址还有:馒首的太清宫、金蟾井、狐仙洞、三块石洞、必修洞、老虎洞、石门沟、土烟囱,XX 的聚玄寺,五龙、傲牛的烽火台即与高句丽打仗时的瞭望塔。

     1.3. 现状特征及发展条件分析 1.3.1. 区位 1.3.1.1 地理交通区位 XX 镇位于 XX 县东南,南与马圈子乡一岭相隔,北、西与上马乡相邻,东与汤图满族乡接壤。

     距 XX 市 45km,距石文镇约 20km,省级公路沈通线、市级公路抚金线贯穿全镇,连通了 XX 与外界的关系,奠定了其交通枢纽的地位。

     1.3.1.2 经济区位 辽宁省东部水源涵养林区。位于辽中城市群内圈层,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将带动XX 经济快速增长。是东部经济区中心。

     1.3.1.3 旅游区位 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旅游重要节点,生态旅游与历史仿古旅游线枢纽。XX 县外圈经济发展带重要的组成部分,XX 县精品旅游线上重要的一点。

      1.3.2. 行政区划 辖 13 个行政村,13 个自然屯,1 个居委会。2004 年村屯合并以来,自然屯在行政上归行政村管辖,但是经济仍然独立。

      表 表 1.1

     现状村屯一览表

     1.3.3. 人口 1.3.3.1 人口分布 人口主要沿抚金线和沈通线分布,村庄大多散布在社河河谷及注入社河的沟谷中及台地上。

     1.3.3.2 人口规模 XX 镇域常住户籍总人口为 17581 人。千人以上村落比较多。

     1.3.3.3 劳动力 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大,在规划期内维持劳动力总量平衡。规划期末老龄化加速。

     1.3.3.4 人口素质 行政村名称 所辖屯名称 馒首

      佟庄 三家子、鸽子洞 郑家 北沟 前安

      XX

      同安

      彰党 长砾沟、二道、八盘炉 王家 台沟 四道

      五龙

      傲牛 梨树、梨树沟、矫家街 李家 夏家、炮手 腰堡 下古

     人口素质比较低,大部分处于初中文化水平。

     1.3.3.5 人口职业构成 人口职业种类比较单一,从事一产人数多,镇域经济结构不健全。

     1.3.4. 经济产业 1.3.4.1 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上升速度快,2006 年最高,主要是由于铁矿开采量的增长,依据铁资源含量调查及其经济增长规律,铁矿未来发展潜力不大。

     1.3.4.2 财政及人均收入 财政收入上升速度明显;人均实际收入偏低,铁矿只是带动了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没有大范围的解决人口就业。

      1.3.4.3 三产发展特征 一产——农业经济不发达,人均耕地少,林业发展潜力大。

     二产——铁矿开发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潜力小。

     三产——三块石尚未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前景广阔。

     图 图 1.1

     人口年龄结构饼图

     0-1822%19-4543%46-6025%60以上10%0-1819-4546-6060以上图 图 1.2

     人口职业分类比例图

     镇域人口职业分类比例图71%1%2%3%4%4%11%4%农 业 劳 动工

      业手

      工

     业基

      建行 政 管 理商 业 服 务交通、运输邮

      电农 田 水 利公 用 事 业文 教 卫 生金 融 财 政其

      他表 表 1.3

     近 近 10 年财政收入变化表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90156213177372 35846084199825050500100015002000250030001 2 3 4 5 6 7 8 9 10年 份 财政收入(万元)表 表 1.2

     近 近 10 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表

     近10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表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1 2 3 4 5 6 7 8 9 10 11年份地区生产总值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产业结构特征:自 2001 年罕王落户 XX 以来,一产、三产变化规律加强,工业产值上升速度加快,2006 年达到峰值。2006 年三产产值比例:17:65:18。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在 45%上下波动,2000 年和 2006 年出现峰值。三产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未显现上升趋势。整体经济结构不成熟。

     1.3.5.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总面积大;耕地少且分布分散;耕地分布特征与人口分布特征一致,大多散在社河河谷及注入社河的沟谷中及台地上。

     1...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