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内向者情商修炼书_第一篇,内向者不会说话怎么办--内向者敢说会说修炼课

    时间:2021-02-08 00:10:53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内向 修炼 会说

     寡言,是内向者的普遍特点。内向者对说话有本能的紧张,他们不是处在一种"不敢说话"的状态,就是一种"不会说话"的境地,还会常常遇到"说错话"的窘迫场面,这种尴尬让内向者更加不安,更不愿意参与人们的议论、发出自己的声音。

     沟通,是现代人必备的技能之一。现代社会,不会说话的人在各种场合都会受到限制: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不会被别人理解,也就无法与人交流。内向者要在语言沟通上锻炼自己,才能克服紧张的情绪、流利地表达自我。不必多嘴多舌,但要敢说、会说。

     第一章 大声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语言是一种力量,语言是一种态度,语言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在这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发不出声音的人会被人群埋没。高智商的内向者注重语言的作用,他们不会喋喋不休,但一定会培养自己的语言技巧,让自己在任何场合都不露怯、不失声。

     发出属于你的声音

      为什么当别人侃侃而谈时,性格内向的你却躲在角落?为什么当人们大声发出自己的心声时,内向的你只能选择沉默?

     内向者是不会说话,还是根本不想说话呢?或许大多数的内向者都会选择后者。内向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这样一种观念:这个世界是属于外向者的,你只有多和其他小伙伴们玩耍、多参加班级活动,才能成为一个人人爱的好孩子和好学生。

     于是内向的孩子们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不爱说话成了他们最大的缺陷。被贴上不合群标签的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都很难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不优秀,而是情商不够高,不能使自己的内向性格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得到融合和发挥。

     "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是自己灵魂的船长。"这是著名诗人恒利写下的警示名言。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魂,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因此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声音。

     综观那些成功的内向者,他们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就在于他们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情商高的人不会不敢说话,也不会在乎别人对自己所说的做出任何评判,更不会活在别人的价值观念之下。

     对于内向者来说,不敢大声说话,有时不是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而是害怕他人的眼光。在他人眼中,内向者似乎认定自己就是那种窃窃私语的小人物,没有自己的头脑和主见,即使有想法,也不会表达出来,到头来还是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最后淹没在人群之中。

     对此,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世界上有大狗也有小狗,大狗叫,小狗也要叫,而且还要叫得更响,叫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即便你现在还不是最优秀的人,即便你的声音还不够响亮,你都不应该放弃自己,只要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总有一天会听到成功的回音。

     不管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为什么内向者总能给人

     一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印象呢?这是因为他们疏于表达。内向的人就算有了自己的主见,也不会轻易表达出来,他们害怕不被人所接受、害怕遭受拒绝和嘲笑,于是两只眼睛只盯着别人,两只耳朵只听着别人。最后,就算别人说得不对,内向者也会随声附和。难道内向者只能是这样吗?

     有一位军人跟在将军身边已有 10 年了,忠心耿耿,对将军提出的命令从未提出过质疑。然而有一天,将军把他叫到帐前,说:"你被罢免了,返乡种田去吧!"

     军人听了目瞪口呆,他没有遵从命令,而是大胆地询问:"这是为什么啊?我 10 年来对您忠心耿耿,从来没有违背过您的命令!"

     "没错!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但也有一条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我需要的是一个有见解、有思想的军人,他能够在我不在的情况下独自决策,而不是等待命令和传达命令!"将军直白地回答他。

     有一个有才干的领导的确是一件惬意的事,因为你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只需要服从他的命令就可以了,但也正是因为此,你会逐渐变得懒得思考。要知道,人类最可怕的就是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某位名人这样写道:"我太需要将我的思想展现出来,从而让他人评价我的思想的对与错!"很多时候,尽管内向者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对的,但因为面对的可能是大多数人,或者是权威、上级、领导等,就可能紧闭嘴巴,不敢再亮明自己的态度。其实,任何人都不必如此,不管自己说得对与错,只管大声说出来,这样才能努力成为一个思想独立的人。

     许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在童年时代以及少年时代并不一定就有锋芒毕露的天赋和优势,相反还很平凡和内向,甚至有些迟钝和愚笨,例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诺贝尔、卡夫卡等。试想,如果这些人在少年时因为自己比别人笨、因为害怕被人嘲笑就灰心丧气,岂不是将自己潜在的才能和能力都扼杀在摇篮中了吗?

     因此,不管你是内向也好,迟钝也罢,都不要将自己的嘴巴闭起来,要张开嘴巴,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才能让你的才华开花结果,从而才会推动你在这个外向的世界里走向成功。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内向者该如何训练自己独立思考,从而提高情商、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1. 戒掉依赖别人的习惯

     不论是书本还是我们的老师、前辈,他们似乎都比我们懂得多,而我们只需要打开耳朵听,便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得到答案。即使得不到答案,你也可以从他们的经验里学习、斟酌他们的意见。但是,你要明白,这很容易让你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从而摒弃独立思想的权利。久而久之,你便变得人云亦云,连张口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了。

     因此,你要戒掉依赖别人的习惯,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张口,增强自信,坚持自己的观

     念和想法。这样,才能喊出属于你自己的声音。

     2.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不同的人看同一件事物,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和想法。一般来说,人们怎样看待一件事、对这件事有怎样的想法、观念,都能直接反映出人们自己的状态或需求,因此这种想法和观点未必就是客观的、端正的。

     如果你太在意他人的这种不太客观和不端正的想法,从而埋没自己的观点、扭曲自己的思想,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因此,内向者对于他人的看法或建议应当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做法。对于那些来自长辈、父母或朋友的真心诚意的建议,你应该用心聆听,这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这些人是真心为你着想的人。对于来自他人的建议或想法要客观对待,在经过一番自我检讨之后,你会发现这些建议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如此就应该及时采纳,如果不可取,也要大声讲出来,不必为了得到赞同而刻意迎合他人。

     3. 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不是说以后你就不必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而是你要知道怎样面对别人对自己的不良看法,避免故意曲解别人的想法,这样你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那些对你有益的建议。

     当你的想法和他人发生抵触时,你不要保持沉默,不作任何解释,而要与他人进行沟通。或许你自己非常清楚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但别人并不知道,因此你要想坚持自己的选择,就必须说出你的想法,从而说服他人。

     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要树立一颗坚定的心,自信、勇敢、独立,在你创造自我的同时,也便成就了社会。不论内向还是外向,你都需要树立一个独立型的人格,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需以及一种动力。

     为什么一说话就紧张

      很多时候,内向者没有表达的愿望,他们宁愿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思考一些事、琢磨一些人,都不想与任何人分享心中的想法。久而久之,这种独立思考的习惯就形成自然,他们认为这样做没什么不好,可是总有某些时刻,他们需要开口说话,也许他们突然要做一个重要讲话,也许他们认识了一个一直仰慕的人,急切地想要和对方熟悉起来,也许他们正要参加一次面试......这时候,问题便出现了,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开口,还没开口就开始紧张。

     说话前的紧张程度各有不同,小紧张每个人都会有,有时候手心捏了一把汗,有时候心里直打鼓,有时候头皮发麻,甚至刚开口时会有点儿结结巴巴,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有一些人则不同,他们不但手心捏了一把汗、额头上全是汗珠子,心跳得像是要蹦出来,一张嘴,脑子里想的东西全忘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紧张到这种程度,已经严重影响他们的交际能力,长此以往,紧张会变成害怕,害怕就会演化为自闭。

     小田是个内向的男生,他从小就不爱和人交谈,就连上课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也张口结舌,完全不知道该答什么。最初,老师认为他没有认真听课,但几次考试下来,发现这个学生成绩出色,只是太容易紧张才无法回答老师的问题。出于对好学生的宽容,老师们从此不大在课堂上提问小田。

     转眼到了大学,小田根据自己的性格选择了一个研究性的专业,他以为作为一个研究者,每天只要待在实验室就行。在大学 4 年里,他依然不爱和人说话,一心钻研学问。直到毕业,连同班的人都没听过他说几句话,大家说他"惜言如金"。

     等小田考上了研究生,麻烦来了,导师希望他能负责一个实验小组,小田想要给组员们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但常常觉得词不达意,自己的想法不能很好地被其他人领会,实验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小田终于意识到"不会说话"的危害。

     内向者大多不爱说话,当他们不想说话的时候,即使别人提问,他们也不愿意回答,或者敷衍地回答一个"嗯"、"啊",长久拒绝交流的结果就是想要表达的时候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一句话说出来常常觉得表达得不清楚,听的人也觉得云里雾里,为讲话的人着急,"不爱说话--不说话--说不出话--更不爱说话",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也有些内向者不是不爱说话,而是一开口就紧张,比如在聚会餐桌上,一群人高谈阔论,他们也很想加入其中,却一会儿觉得打断别人的话头不好,一会儿觉得自己的观点不够成熟,说出来会引人笑话,瞻前顾后的结果就是一说话就紧张。

     生活中难免有几个"关键时刻",需要你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时候,你就知道要紧的不是"不说话",而是"不会说话"。"不说话"的人能照样做事,"不会说话"的人却常常耽误正事,即使是内向的人,也要注意练习自己的口才和说话技巧。要一个内向的人滔滔不绝的确有困难,但至少要保证在关键时刻压得住场子,与人正常交流的时候不致一身冷汗、一脸惶恐。

     我们都知道,说话不是张嘴发出声音那么简单,不然谁还会为说话紧张?那么,内向的人如何克服开始说话时的紧张感呢?

     1.不要担心冷场

     一 句话说出来,得到的反应不同,有人说出一句话,就有很多人齐声呼应;有人说出一句话,得到的是其他人的反对和争辩,还有一种情况最尴尬:一句话说完,在场的人面面相觑,根本不知如何接口;或者其他人对这个话题没兴趣,没人愿意接话,干脆转移话题。

     内向者最怕遇到冷场的局面,不论赞同和反对,至少有人愿意听、愿意思考,而没人反应,代表的恐怕是说话的人太没有分量,或者这句话说得太没有水平。其实,会有这些想法是你太过重视你自己的表现,太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不要总是在意别人是否肯定你,最重要的是你本人应该参与谈话,以及从中得到的锻炼。

     2.在心中不断鼓励自己

     内向者刚开始练习与人交流的时候,心里难免打鼓,没说话前害怕说话,说话的时候常

     常觉得舌头不受控制,不是说了不该说的话,就是没说清楚想要说的话。你要不断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哪个想要成功的人不先经历百八十次失败?说话也是如此。

     万事开头难,很多人因为有过一些不好的交流经验,越来越不爱说话,认为说话会出丑丢脸,这样下去只会让自己在社交场合更被动、更手足无措。不管说什么,都要鼓励自己不用太在意讲话的效果,对于初学者,"说下去"才最重要。

     3.坚持把一个观点表述完整

     有些内向者好不容易开口说话,常常说了一半就觉得说不下去,草草收场,"话说一半"是极其糟糕的交流习惯,会导致两种坏的结果,其一,别人没有听完整你的意思,难免断章取义,也许会对你产生偏见;其二,话说一半留一半,别人会认为你在卖关子,故意不把话说完,有卖弄的嫌疑。

     即使谈话的过程艰难,如果你的一个观点已经说出口,就要坚持把它表达完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说话就像写文章,没有一个好的收尾,很难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将一个观点表达清楚、将一件事阐述明白,多试几次,你会发现你的谈话技巧有了质的飞跃,不知不觉,你已经能够熟练地表达自己,再也不会为说不出话而紧张了。

     开场 5 分钟很重要

      在很多场合,内向的人常常觉得自己不会说话,他们并不是没有表达欲望,而是希望对方是个能打开"话匣子"的人,先暖一暖场,让自己不那么紧张,然后才能渐渐开口,说出自己的见解。内向的人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但这种想法却会为社交带来诸多不便。

     首先,你无法确定和你谈话的人是什么个性,如果他也是个等着别人打开话匣子的内向者,双方就会陷入相互等待中,谈话只能不了了之;其次,有些场合只能由自己打开话匣子,不能一味地等待对方提问;最后,总是处于被动局面的人习惯顺着对方的话题走,无法锻炼控制局面的能力,长此以往,就再也把握不了谈话的主动权。

     很多人认为不谈话也没什么损失,少说点儿话、多做点儿事才是一种踏实的性格。少说多做的确是获取成功的一个法门,但"少说"不是"不说",试想,如果你是一个推销员,不会说话如何成功?现实中的绝大多数工作都需要灵活的沟通技巧,你可以少说几句,但不能拒绝说话,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完全不会说话的人,如何过得了面试这一关?

     经过 4 年苦读,庄毅顺利地从某所重点大学的财经系毕业,他想凭借良好的成绩进入一家大公司,幸运的是,他拿到了那家公司的面试通知。

     为了顺利地通过面试,性格内向的庄毅看了不少面试类书籍,请教过不少师兄师姐,甚至写好了中英双语的简历,对着镜子练习了一遍又一遍。可到了面试场,庄毅傻眼了,这家公司的面试方式并不是与考官一对一,而是把面试者分成几个小组,每组 6 个人,由组员共同完成一个企划,自由分配领导者和协作者角色,几个考官只负责在旁边记录组员的表现。

     在自我介绍的环节中,庄毅的小组中有人率先介绍自己,系统地说了自己对企划的构想,于是他成了这一组的领导,其他人也纷纷发言,等到庄毅想要发言的时候,企划早已被别人

     定了下来。最后考官以庄毅"反应木讷"为由,宣布庄毅失败,其他 5 人都得到了复试机会。

     谈话主动权很重要,想要得到这个"控制权",必须要有首先开口的意识,否则只能像庄毅一样被人牵着鼻子走。即使是一对一地面对考官时,也要知道考官需要的不是一个"提问--回答"式的学生,而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和一个主动的员工。不只面试的时候要注意开场时的主动与积极,在生活中的很多场合,我们都需要把握"开场 5 分钟"。

     科学家做过测试,70%以上的友好谈话都来自开场时 5 分钟奠定的基础,开场 5 分钟能够决定他人对你的基本印象以及是否愿意和你继续交谈或者继续交往。开场气氛好,话题就能在轻松愉快中展开,让双方充分表现出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也让对方更好地了解自己;反之,则会造成原本有趣的话题进行不下去,觉得对方冷淡、不友好、交谈下去味同嚼蜡,这样的场面不但让对方尴尬,也让你对自己的优势产生怀疑。

     5 分钟并不长,说 5 分钟的话也并不难,为什么成了内向者与人交流的"门槛"?其实,内向者觉得自己不会说话,仅仅说明了他们不习惯与人交流。谈话也是一种技巧,可以通过实践得出经验、提高水平。想要熟能生巧,不妨先练习"开场 5 分钟",将这 5 分钟的事做好,才能打好谈话的基础。以下是开场 5 分钟之内需要做到的事:

     1.开门见山,不要拖延

     对初次交谈的两个人来说,吞吞吐吐大多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吞吞吐吐会让人觉得你是个没有自信的人,连想说的话都说不出;如果两个人因公事谈话,如果你吞吞吐吐,更会耽误对方的时间;如果是熟人,如果你吞吞吐吐,更让对方非常恼火:"都这么熟了,你怎么这样不爽快?"

     有人说,如果谈话太过直白,看上去太过公事公办、太有目的性,应该尽量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再说出目的。是的,你可以委婉、可以讲技巧,但不要说了 5 分钟都没有说到正题,让你的谈话对象完全无法判断你的目的,等到你说出目的后才恍然大悟,这个时候,他会想:"说了这么半天,原来是为了这个。"与其被人认为你虚伪,还不如一开始就说明目的。

     2.尽量说使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大众话题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交谈,一定要注意在这样的场合不适合"演讲",每个人都是听众,也都是说话的人,想要有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就要保证你说的话让大家都知道、都能发表看法,而不是你一个人不停地说,其他人面露疑惑,出于礼貌又不能打断你。

     跟一个喜欢足球的人大谈 NBA、跟一个怕辣的人大谈川菜的美味、跟一个普通工人大谈奢侈品,都会让对方不知如何接话,甚至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相反,如果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对方会很乐意开口。如果你不知道对方有什么爱好,不妨先从"最近天气如何"这样的大众话题入手,不要认为这种话题太老土,它其实是个屡试不爽的安全话题。

     3.如果是与对方初次谈话,表达出你对对方的善意即可,不要过分热情

     内向者刚开始练习说话时最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句话说不出来,让他人认为你

     很冷淡;另一种是一下子说了一堆话,让人觉得你过分热情。你可能会为自己终于说出了话而感到惊喜,但有的人讨厌被陌生人询问,有的人对自来熟抱有警惕,你的热情也许会吓到别人,起到反效果。

     喋喋不休的谈话会让别人认为你表达欲太强,跟你相处时会有一定压力。初次谈话时,你不需要特别多话,要给对方留下说话的空间。开场 5 分钟,一定要记得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太过紧张,也不能太过放纵,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交流意愿,给他人留下一个和善的印象是最完美的谈话开场。

     没话也要找话说

      内向的人常常羡慕那些总是有话说的人,他们看上去为人热情又很有见识,不论面对什么样的人都能侃侃而谈,与他们在一起从来不会觉得受冷落。内向的人都好奇,外向的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话,仔细一想,其实他们说的话自己也知道,为什么一句都说不出来呢?

     在谈话的时候,人们能够很容易分辨出谁内向、谁外向。内向者认为"话不投机半句多",觉得一旦与对方交谈不下去,他们就会闭上嘴,一言不发。即使有时候也怕冷场,想多说几句,但长久的习惯让他们找不到话题,根本不知道说什么;外向的人最怕冷场,怕别人与自己都尴尬,他们不会因为谈话者的冷淡而冷淡,反而会不断变换话题,试图找到对方感兴趣的东西,即使被对方明确表示"我不想说话",也会哈哈一笑,说一句"你真不爱说话"以维护双方的面子。所以在谈话这个问题上,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受欢迎。

     外向的人并不讨厌别人"没话找话",他们知道这只是别人表达的谈话意愿;而内向的人却害怕给别人一种"没话找话"的感觉,他们怕自己给他人留下"无聊"、"无趣"、"怕没有人跟他说话"等印象,所以即使开了口,只要对方没有很热络地接口,他们就会马上闭上嘴巴,不会再去说其他的。可是没话不找话,哪里有话说?

     颖如是个乖巧听话的中文系女生,毕业后,顺利在一所高中当教师,几年后就评了职称,事业可谓顺利。可是颖如的家人与朋友一直担心一件事:颖如没有交过男朋友,眼看她一年比一年大,转眼就要变成"剩女",什么时候她才能找到个合意的人成家?

     了解颖如的人都知道她思想传统,早就想找个合适的对象结婚生子,可是她参加了许多次相亲,每次都失败。不但颖如的朋友觉得奇怪,颖如对自己也越来越没信心:论长相,颖如算得上漂亮;论性格,颖如温柔和顺;论"硬件",不论学历还是工作,颖如都达到了高标准。

     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颖如开始仔细观察。她很快发现,每一次相亲,对方看到她时都会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可是没说几分钟话就发现颖如太木讷,跟她说什么都没反应,不知道她有没有在听别人说话。好不容易有人愿意试着约会,又发现颖如完全没有生活情趣,谁也不想娶一个会说话的哑巴,于是颖如的相亲一次次地失败。

     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太快,快到让人来不及去发现另一个人的"内秀",不会说话的人最吃亏,就像故事中的颖如。如果颖如懂得没话找话,以她的条件,应该是很多男士理想的结婚对象。为什么人们都害怕没话找话?因为他们弄错了"交流"和"搭讪"的区别。

     "最讨厌那些没话找话的人。"你是不是也听过这样的说法?要知道,交流不是搭讪,一个姑娘在等约会的男朋友,你走上前问东问西,肯定会遭遇白眼。适当地选择交流对象也是实现友好交流的重要因素,和有交谈意愿的人"没话找话",很可能收获一位朋友,但要是跟那些正在忙于自己事务的人"没话找话",不但耽误了对方的时间,还会给对方留下一个"牛皮糖"的印象,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没话找话是热情友好的象征,有人却自讨没趣。

     那么,在对象合适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进行"没话找话"?

     1.从熟人之间开始练习

     "没话找话"是个技术活儿,寻找话题不是一件容易事,想要确定一个话题,就要观察对方的衣着气质、猜测对方的兴趣爱好,从对方偶尔的一句话中提炼信息。比如对方是一个爱美的女孩,与她聊逛街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对方是教授,你就算不知道他教什么,也可以聊聊教育;如果对方说起某个球星的名字,你和他谈论足球就能引起他的兴趣......这些都需要观察和积累,不妨从身边的熟人开始观察、练习,将"找话题"的技巧练熟后再投入社交实践。

     2.从日常生活开始习惯

     内向的人难免给人孤僻或清高的印象,让人以为很难接触,这时候,也需要本人首先迈出一步,和别人主动聊天,"没话找话"不是让你变成话匣子,其用意是鼓励内向的人多跟别人说话,你不需要说太多,但一定要把话题抛出去。

     内向者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开始"找话",也就是说更多的话,看到别人换了一个新发型,以前你会视而不见,现在你不妨对此发表一下看法,聊发型、聊理发店和理发师、聊今年的流行元素......一个简单的话题其实蕴涵多种发展的可能。来自于生活的话题,最自然、最亲切。

     3.突破心理障碍,他人和你一样渴望交流

     内向者与人交谈时,总是担心对方对自己的话题不感兴趣,也担心他人与自己说话仅仅是在敷衍,甚至担心自己没话找话太过冒昧。其实,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很多人和你一样,渴望与不同的人交谈,所以他们能够尊重、体谅、喜欢那些主动和他们说话的人。

     我们提倡的"没话找话"是一种积极的交流方式,它的核心是"与他人交流的勇气",在没有话题的时候主动寻找话题;一个话题不行就换下一个话题。要相信世界上所有人都有交流的渴望,只要你留意别人的表情和心情,不要在对方已经不悦的情况下继续说个没完,那么你就是一个合格的交谈者。学会"没话找话",你一定能摸索出属于你的谈话模式。

     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

      内向者经常对这个世界产生难以言喻的陌生感,特别是对于那些他们不熟悉的人,他们会从行为到语言都觉得难以理解,或者理解了不愿亲近,总之,内向者经常在自己营造的陌生感中猜测或躲避,进而把这种陌生感当做安全距离,习以为常,不愿意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陌生感,价值观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经历不同的人之间,会觉得对方有点儿奇怪,外向的人好奇心强,会主动接触那些和自己思维迥异的人,以此增长见闻;内向的人对陌生人常常感到惶恐,他们更希望对方来接近自己。

     扩大交际面是内向者的当务之急,这个"交际面"应该是最广泛意义上的,目的并不是交朋友、建立关系网,只是要锻炼自己。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交际常常被局限在公事或娱乐上,公事上认识的人难免牵扯到各自的利益,无法推心置腹;娱乐时认识的朋友可以一起旅游、逛街,却少了一些友情的厚重感。

     内向的人认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除去知心的朋友,也应该想想如何让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关爱和人情的环境中,这就是交际的意义,比如,你和隔壁邻居说过几次话?你愿意拿出几分钟,与地铁上站在一起的人聊聊天?

     詹姆斯博士是一位社会学家,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研究:在亚洲一个居民小区里,他请一部分居民充当被实验者,他们每天只需要做一件事--当他们看到同住在这个小区的邻居时,礼貌地冲他们打个招呼。

     起初,被招呼的人有些愕然,因为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每天都在忙于生计,很少有闲情逸致和他们交谈,邻里间的关系也很冷漠,突然面对他人的热情,他们难免有防备之心,没过多久,他们也开始露出笑脸回应。过了 3 个月,在这个小区里,经常看到人们停下脚步与邻居闲聊,这个原本冷漠的小区变得充满人情味儿。

     "如果社区里的每个人都有与陌生人打招呼的意识,不需要交谈,仅仅是打一声招呼,没过多久就会发现整个社区呈现出一种友好的氛围。"这是詹姆斯博士得出的结论。

     让内向者走向外在世界,不单单指在必要的场合,敢于沟通、愿意说话,更在于他们在平日就要有一种主动沟通的意识。内向者不需要对人喋喋不休,但他们需要向外界递出橄榄枝,特别是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放下一点儿矜持,主动一点儿、热情一点儿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本质,只是稍稍修正了他们的态度,让他们更能融进一个陌生的环境。

     没有见过面、见过面没有打过招呼、打过招呼没有深谈,这 3 种情况都可以称为"陌生",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有时是一种"雾里看花"的状态,并不了解的人互相看着,第一眼的印象未必准确,道听途说的消息也未必值得参考,想要交流,还是要亲近接触一下,说上几句。那么,如何消除与他人初次相识时的"陌生感"?

     1.不要被他人的态度"吓"住

     与人交往的时候,有些人讲究"眼缘",第一眼看着觉得好,就愿意继续接触,第一眼看着觉得不好,干脆不去认识。这种"眼缘"有时有一定的蒙蔽性,因为外在的东西不一定代表他人的内心世界。

     有些人看上去很冷漠,对谁都不搭理,但他们外冷内热;有些人看上去很骄傲,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其实他们比任何人都内向;有些人看上去疯疯癫癫,但却见识广博......千万不要因为他们的表面现象而停下脚步,人与人交往的乐趣在于逐渐了解,而不是远远观望。

      2.要以双方都知道的话题为交谈切入点

     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如果能一下子找到双方都感兴趣的切入点,交往就会变得无比顺畅;如果一直说对方听不懂的话题,对方或者会给你善意的微笑,或者表示茫然无知,或者干脆失去和你交谈的兴趣,所以,话题的选择很重要。

     选择话题可以从"情境"入手,如果对方是你的邻居,聊聊小区的物业大多会有共鸣;如果你与对方是在某个集体活动中相识,可以聊聊对活动的感想;如果你们是由另一位朋友介绍的,说说这个朋友的趣事无疑会拉近你与新朋友的感情......总之,你要保证你说出话以后,对方有话说。

     3.真诚地谈一谈自己

     陌生人之间说话难,难在无法立刻互相了解,打个招呼也许不难,但第二句话经常卡壳,不知道该说什么,既不能随便问对方的隐私,对于有些话题,也不知对方是否忌讳,不敢深谈,这个时候只能随便寒暄几句,然后便各自走开,心里难免有些懊恼。

     当你想要认识一个人,等待绝不是一个好办法,也许对方也在踌躇着跟你说什么。既然你认为总问别人问题不礼貌,不如说一说自己,说说自己的爱好、说说自己最近的状况,无形中就能缩短你与他人的距离。

     4.如果对方明确表示不愿多谈,不要说个没完没了

     对方对自己完全不感兴趣,恐怕是人与人交往中最让人尴尬沮丧的局面。之所以会有这种场面,要么是对方的性格太过孤僻,完全没有交流意向;要么是因为你的谈话不得法,导致了对方的厌恶;要么是因为对方的确没有时间,不得不中止谈话。

     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是互相尊重,不论是哪种原因,既然对方表达了不愿意继续交谈下去的意愿,你就要立刻以"好的,我们下次再聊"收起话题,如此,对方会对你报以好感甚至感激,你们也就顺理成章地有了下一次接触的机会。

     世界上有很多你不应该错过的人,他们就在你的身边,因为性格、机遇、有时甚至因为一些误会与偏见,没能与他们成为朋友,这是你的损失。如果你觉得人与人的缘分不应该有遗憾,就要知道交际都是从陌生到熟悉开始的,你要走出第一步。

     三 思而后说

      古人说:"三思而后行。"意思是做事首先要考虑周到,既要想到自己,又要顾虑他人;既要看到眼前,又要有长远打算。在说话这个问题上,我们也需要仔细思考,要有这样谨慎的头脑与作风,做到"三思而后说"。

     有些人说话冒冒失失,说话常常不经过大脑,这样的人让人觉得没有头脑;有些人是闷葫芦,好不容易说出一句话,却因为缺乏说话技巧,常常过于直白、有点儿尖刻,让人答不上话,造成冷场效果,有时候看到他们在场,旁人就不愿意说话,他们的人缘可想而知。

      话不能随便说,内向者因为少说话,往往不知道一句话说出来会产生什么效果。语言有很多作用,有时候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却会让你得罪人、影响你的人际关系,你不一定要通过短短几句话而让人喜欢上你,但千万不要只因为短短几句话就给人留下极其不好的印象,让人从此对你心怀不满,甚至再也不想和你说话,这样一来就成为了大大的失策。

     古时候一个财主过生日,在家里大摆筵席,邀请了镇上的名人、自己和妻子的亲戚、生意上的朋友还有几位常年以来的至交。他摆了几桌酒席,请了好几个厨子轮番献艺,还从地窖里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好酒。

     正要开席,有两个老友同时派家里的书童告知财主:"今天有事,不能去了。"财主听了遗憾地说:"唉,该来的都没来。"在座的客人一听,心想:难不成我们是不该来的?当即起身告辞。财主着急地说,"怎么不该走的都走了!"其他客人一听,心想原来我们是该走的啊!当即也起身离开。最后,厅里只剩下了一个客人。

     这位客人苦口婆心地劝财主:"你这样说话太得罪人,不考虑一下就说出来,哪里还收得回来?"财主说:"我并不是要让他们走!"客人说:"那就是让我走了?"说完他也走了,留下财主一个人面对着一屋子的酒席懊悔不已。

     常言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你随随便便说上一句话,别人可能会思考半天,他们得出的结论可能完全违背你的初衷。说错话有时候比办错事还严重,办错事的影响可能是一时,而说错话却会被他人一直记住,有时候你根本意识不到,很久以后才知道自己得罪了人,连呼"我根本没那个意思!"这种尴尬人人都有,人人都想避免,这就需要做到"三思而后说"。

     内向者最容易做到"三思而后说",因为思考是内向者的长项,他们本来就有周密的逻辑与思维能力,需要留意的只是交流中的礼貌和处世的一些技巧,因为他们本身就敏感,很容易能够察觉他人的心理、注意他人的禁忌,这就大大降低了说错话的几率。

     "三思"的过程不能太长,否则人们说话前都要想上几个钟头,也许还要写一篇演讲稿,使说话成了开会,也就失去了交流的乐趣。"三思"应该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过程,它也需要长期的练习和积累,在你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出口成章之前,不妨从以下 3 点思考一下你要说的内容,它们可以保证谈话无障碍地继续下去。

     1.他人有没有什么禁忌?

     每个人都有做人做事的底线,每个人也有谈话的禁区,你要是不小心踩到了雷区,如果对方涵养好,也许会容忍,但心里会不舒服;如果对方涵养不好,也许会直接和你吵架。对于相熟的人,你应该尽量避免谈论惹对方不快的事(提意见除外),考虑对方的心情,对方才能更接受你。

     如果谈话的对象是不熟的人,你无法得知对方的禁忌,那么就做到一点:不要过问私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和一位女士谈话,不应该问对方的年龄、收入、体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也许不是秘密,但有些人会十分介意,你得到的也许是善意的回应或委婉的答案。

      2.根据他人的性格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

     谈话的时候要注意他人的性格,对那些外向的人,你可以随意一点儿;对比自己年长很多的长辈,你可以适当地撒娇;对那些性格不定的小孩,以温柔体谅为上;对同样内向的人,你应该首先让自己积极一点儿,成为鼓励对方的人,他也会受到你的影响。

     如果你不注意别人的性格,一成不变地谈话有时会成为交流的障碍,例如你和一个性子急的人慢条斯理地说话,对方会认为你很做作;和那些正经严肃的人撒娇,对方会认为你发嗲,进而质疑你的能力......了解他人的性格是友好相处的基础,注重他人的性格并不是有意讨他人喜欢,只是一种基本的尊重。

     3.要明白说话的目的是交流而不是争辩

     与人说话,当话题平和的时候,大家和和气气,一旦话题有了争议性,大家便摆出自己的观点,难免争论起来,针锋相对,这时候内向的人也会变得情绪激动,外向的人更会注重分寸,大家脸红脖子粗,吵个没完。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在心里告诫自己:求同存异,谈话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你只需要将你心里想说的东西表达出来,而不是为了逼迫对方赞同你,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显示出自己的风度和涵养呢?

     "三思"还有另一个意思:说话之前,既要想明白谈话的内容,也要想清楚谈话的方式,更要仔细想想谈话的对象,如果能处理好这些问题,你还会觉得自己不会说话吗?说话并不难,想好你要说的内容,大胆地发出你的声音,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的更受欢迎。

     第二章 不仅要敢说,还要能说会说、说出技巧

      不敢说话的内向者常常觉得憋屈,他们不是没有想说的话,却像个被堵住口的瓶子,什么东西也倒不出来。堵住他们口的并不是他人,而是他们内向的性格。

     其实,语言本来就有不少种类,说出来才最重要,内向者欠缺的只是表达自己的勇气和适当的讲话技巧。

     不敢说,是因为语言积累得还不够

      一 个人是否乐于与他人沟通,有时由内在的性格决定,有时也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内向者有时候会反思自己究竟是从一开始就不敢说话?还是因为外界原因而变得不爱说话?他们中的多数人会发现:"不是我不想说,而是因为说什么错什么,让我慢慢不敢说话了。"

     内向的人性格敏感,遭遇一点儿打击就会引发相当大的挫败感,这种"不敢说"来自于外界压力,即"受挫",害怕再次受挫,导致其好不容易鼓起的沟通勇气一点点退缩,最后又逃回了自己的小天地,仍旧像以前一样不愿与人交流。不过,他们害怕的难题并不难克服,他们不敢说,只是因为底气不够、语言积累得不够。

     什么是语言积累?语言积累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内容积累,二是技巧积累。关于技巧积累,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谈到,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语言积累方面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说起话来很有内容,能吸引很多人在他身边倾听,我们还不难发现这些人中不但有外向者,还有很多内向者,有的时候,这些内向者说话时甚至有点儿紧张,但人们仍然会被他们吸引,因为他们"言之有物"。

     作家路遥的巨著《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孙少平在一个煤矿当工人,每天下煤井,工作十分辛苦。和他一起工作的煤矿工人大多没念过什么书,经常围在孙少平旁边听他读外国小说,那些故事情节让他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种情况不难理解,仔细观察小孩,就会发现"孩子王"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打架最厉害、附近的孩子都惧怕的孩子王;另一种是总能说出很多故事、很多其他孩子不知道的事、让孩子们都喜欢围在他身边的孩子王。

     在成人世界,人们会发现类似的现象:不论哪一个团体,总有一两个人的谈话能够吸引绝大多数人的注意,这样的人身边总是围绕着听众,听众们迫不及待地想听到更多新鲜有趣的见闻、深刻独特的见解,不论是思想还是阅历,"言之有物"的人不缺乏倾听者。

     可见,一个人说话是否吸引人,不在于他的个性,而在于他说的话别人是否愿意听。这种吸引力的核心并不是逢迎他人、专拣他人喜欢的话说,这样做的确会讨一部分人喜欢,但这样说话不会让人发自内心地尊重你,人们最尊重的还是那些发自内心的声音。

     内向者想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并不是要改变天性,变得外向,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交际家。内向与外向仅仅是性格上的区别,没有优劣之分,内向者想要受欢迎,就要从"内"入手,提高自己的内在气质,在说话方面就是要提高话语的"含金量"。那么,内向者如何加强语言积累?做到言之有物呢?

     1.阅读量加经验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说话也需要知识作为后盾,想要说出名堂、说出点儿内容,肚子里先要有足够的墨水。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多读书,只称得上学识渊博,而阅历更为重要,小孩子希望从你的口中听到趣闻,同龄者希望从你的口中收获经验,老人想要从你的口中听到新思想,你的阅历将直接决定你言谈的分量,很难想象一个从未经过风浪的人会说出真正吸引他人的话,人们想听的永远是真知灼见,而不是纸上谈兵。

     2.关注潮流,了解大家都在说什么

     旁人在说话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像鸭子听雷,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这证明你"OUT"了。"OUT"的意思就是脱离大众话题,完全跟不上潮流。一个人倘若"OUT"太久,会让人觉得他是个老古董,完全跟不上时代,也让人完全没有跟他说话的意向。

     不想当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就要知道人们都在关注什么、人们最爱说什么,即使你对此并没有多少兴趣,至少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能搭得上茬。

     3.常常思考,才能做到深刻

     想要增加自己言语的分量,就要增加言语中的智慧。智慧来自哪里?智慧来自阅读、来自经历,更来自思考。同样的话题,你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只能附和别人、人云亦云,这样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如果你能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就很容易被人注意。

     考虑问题不外乎片面和全面,片面地看待问题容易流于表面化、容易偏激;如果全面地看待,就能发现事物的另一面,得到与别人不尽相同的结论;如果能做到面面俱到地看"透"一个事物,就是深刻,这样的声音是每个人都愿意听到的。

     4.聆听他人的高见,就是增长自己的见闻

     当你的阅历有限的时候,考虑问题难免有局限,为了打破这个局限,你要积累自己的经验,也要善于运用他人的经验,这就需要你耐心地听他人的言语,这些人中有你的长辈、朋友,也有你不经意认识的陌生人,还可能是你的敌人,只要他们的话是有价值的,你都要静下心来倾听,将其一一记在心里,它们便会转化为你的智慧。

     在阅读、经历、生活、谈话、思考中得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加上自己本来对世界的看法,慢慢地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这个时候,你的思想越来越厚重,再也不会觉得没话说,也不会觉得说出的话没人听,因为你已经成为了一位智者,不再缺少听众。

     敢说话不代表会说话

      在现代社会,做一个完全不说话的内向者也不容易,因为从小到大,内向者都会被家长、老师、朋友不断地鼓励,鼓励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至少培养出发出声音的勇气,通过后天的不断积累和努力,内向者想要"敢说"并不是那么困难。

     然而,在"敢说"之后,问题又来了,原来他们会发现说话并不只是张开嘴把心里的意思表达出去,还有很多学问。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词不达意、话说出去别人却无法理解,或者同样的一句话,有人说得很好,有人却会得罪人等情况,这就说明在谈话这个问题上,只是敢说还不够,还要懂得如何说,仅仅有勇气是做不好事情的,说话也是如此。

     谈话是一种艺术,只有注重谈话的内容、技巧、与表情举止的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既然想要做好一件事,就要做到精通,同样的一句话,为什么不用最好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最佳效果?别人用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你难道想要说上 10 句?

     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中,有一个叫波洛涅斯的人物是女主角奥菲利亚的父亲、丹麦的大臣,他有一个特点,就是说话特别让人厌恶,国王认为他唠叨,哈姆雷特认为他愚蠢,很多人觉得他太过自以为是。

     其实,波洛涅斯并不是一个毫无智慧的人,比如他教导自己的儿子"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留心避免和人家争吵,可是万一争端已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轻侮的",这些都能看出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对世故人情的不凡见解,为什么他如此惹人讨厌?

     原因在于他说话太啰唆,总是不断对人灌输自己的见解,而且总是用高高在上的教导口吻对人说话,让人心生厌烦,他的话语中并不是没有智慧的光芒,只可惜这些光芒被他糟糕的谈话技巧磨得一丝不剩。

     看过《哈姆雷特》的人,对波洛涅斯的印象大多是"那个啰唆的家伙"、"那个傻瓜",而完全忘记了他也是一个有地位的大臣、一个有智慧的父亲。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谈话技巧出了问题。谈话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表达自己,另一种是让他人理解接受,如果仅仅是表达了自己,他人既无法理解,更谈不上接受,如果是这样,有时还不如不说,说了也会被当做笑谈、当做废话。

     想要用语言打动对方,让对方从心底产生认可和接纳你的想法,就要学会如何说话。谈话是一种互动,想要对方接受自己,就要揣摩对方的心思、尊重对方的习惯,让对方知道你说话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达欲,而是诚心想要和他交流。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未必能让别人满意,但一定要把话说通、说透,说得让别人愿意继续听,这才是真正的会说话。想要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一定要注意下面 4 点:

     1.不要让人没面子

     会说话的基础,不在于你的语言是否风趣幽默、内容是否发人深省,而在于你是否能让人体会到尊重。尊重他人、尊重谈话对象是说话的基础。风趣的语言如果用来挖苦他人,就会让他人对你的人格产生怀疑,或者被他人认为是耍贫嘴。

     人都是爱面子的,倘若你无缘无故地贬低别人、揭别人的短,让人下不来台,对方自然会以牙还牙,让你也尝尝没面子的滋味。人与人交往的原则是礼让三分,你敬我一尺,我才会敬你一丈,因此,说话前先学做人,不要说那些惹人厌、让人没面子的话。

     2.掌握谈话的态度,不要咄咄逼人,也不要气急败坏

     会说话的人都明白,谈话最重要的不止是内容,还要注意说话时的态度,有时候,说话态度能够决定一切,就像同样一篇演讲词,用盛气凌人的态度说出来,得到的是敌意和不屑;而用真诚和缓的态度说出来,得到的却是称赞与支持。

     平和是最好的说话态度,当你有理的时候,没必要咄咄逼人,有理不在声高,人们想听的永远是理智的声音;若你在谈话中落了下风或者被人奚落,也不要气急败坏,谈话的风度代表了你的内涵,面对侮辱时不能恼羞成怒,要有担当和雅量,忍让别人,就是给自己和他人同时留下余地。

     3.不要打断别人说话

     仔细想想,当你说话时,你最讨厌哪种情况?是不是突然被人打断?当你兴致正高、专心致志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突然有个人抢过话头,开始抒发自己的见解,你是否会立刻觉得自己被浇了一盆冷水,同时觉得抢话头的人丝毫没有礼貌?

     你是如此,别人也是一样。在与人谈话的时候,千万不要打断别人说话,一定要等对方

     表达了完整的意思之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等待对方说完",这看上去简单,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如果你能控制住自己急切的表达欲,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对方会在一次谈话中就能看到你的修养,从而更愿意把你当做交流对象。

     4.不要啰里啰唆、没完没了

     有时候,你遇到的说话对象是一个滔滔不绝、根本不让人说一句话的谈话者,此时,不打断对方也是一种痛苦,你必须选择在对方停顿的时候接过话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知道,没有人喜欢祥林嫂,你不要成为一个啰唆而唠叨的人。

     同样的意思只需要说一遍,如果非常重要,也可以加重语气强调一遍到两遍,但同样的内容重复 3 遍以上,就纯属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闲聊的时候,有人喜欢把说过的话不断重复,这也会让听到的人觉得乏味。

     想做个会说话的人,一定要注意谈话对象的心情,你不一定要说讨对方喜欢的话,那样太过刻意,会让人觉得你有所要求。只要注意对方的面子、注意自己的态度,把握好交谈与倾听的时间比例,你就会是一个受欢迎的谈话者。

     学会用语言技巧打动对...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