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对于制订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时间:2020-10-07 11:35:13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人才培养 制订 指导意见

     关于制订 2018 8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8 2018 年修)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推进我校“优质校建设”项目,提升我校内涵建设水平,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现对我校 2018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提出以下原则意见,请各专业遵照执行。

     一 、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 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教职成[2015]9 号)、《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7〕55 号)为指导,适应湖北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按照省政府“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创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增强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大力培育生产、建设、

     服务、管理第一线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 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在制定 2018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需解决现行人才培养工作中也已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可操作性,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和有效。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未充分调研,在反映政府要求、行企需求、校友期望、学生发展、学校定位等目标向度上,缺乏可量化、可达到、计划性、针对性、关联性特征。

     (二)专业与专业群,与横向专业之间的关系还未厘清,专业之间的协同共享与交流不充分,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存在脱节现象。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形成,课程和资源,特别是核心课程和资源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和响应不足。

     (三)部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够清晰,知识技能点整合不充分,课程中存在相当数量重复冗余知识技能点。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较多基于现行教材或旧的岗位技术标准制定,没有从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角度和新职业标准来考虑调整。

     (四)理论知识的适用与够用程度把握不准,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各自为政,结合不够。实践实训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部分实训条件建设的目标性不明确,存在盲目性建设,导致现有实训条件功效空置或发挥不足。

     (五)部分专业的总学分和总学时数还未达到上级文件要求。学时安排与执行中的数据不一致,教学进程安排中的课程修学要求与课

     程设置的实际学时不一致,分段教学课程或按周安排课程总学时与课程设置的实际学时不一致。

     (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形式轻实效。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有效地衔接和融合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只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形式化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独立和分离,不能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有效接轨。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创新,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创新成果孵化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三、基本 要求

     (一)按照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教育部公布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标准或规范以及《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年)》为依据,从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入手,并在充分借鉴兄弟院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政府要求、行企需求、校友期望、学生发展、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工作。

     各专业要科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合理确定课程结构,明确专业面向的岗位及岗位群,确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基本思路,通过对完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的分析,并结合学生个人发展,修订职

     业岗位的通用能力要求和人才培养标准。要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处理好学生就业及时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二)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彰显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围绕“互联网+”、产教融合、“中国制造 2025”、一带一路等产业经济新背景,积极推进“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教学做合一、校企共育共管、“工匠型”、“双创型”、五年一贯制和“3+2”中高职分段培养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转变过去注重培养理论型、应用型人才的老观念,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要过于扁平化,要补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短板,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运用和巩固专业理论、训练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全方面学会创新、学会敬业、学会诚信、学会务实、学会表达、学会协作、学会主动、学会坚持、学会学习、学会自控,开展基于“工匠精神”和“双创”精神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让学生在人文素养培养的全过程,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

     (三)让专业从“单体”走进“群体”,防止专业人才培养 单一化。

     各专业要基于自身专业优势,结合湖北省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

     专业群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使群内单体专业体现出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工作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集合发展思路,防止群内专业人才培养单一化。各专业人才培养要彰显专业群现代化建设的信息化、国际化、终身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等五个方面内容。信息化是指实现专业群建设的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决策信息化,最终达到数据共享化、管理自动化、管理智能化的目标;国际化是指将国际的、跨文化的教育理念融合到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去,鼓励学生、教师开展跨国流动、学术交流等活动;终身化是指专业群的建设要立足于为学习者提供可持续发展服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次就业能力;个性化和多样化是指在现代化专业群建设中通过多种教育教学途径,架起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为今后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四)

     以“有效课堂建设”为诊断点,开展 课程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优化。

     各专业要以学校“有效课堂建设”为契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基本思路,通过对完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分析,结合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解析毕业能力要求框架,优化构建纵向连贯、横向整合的课程体系,开展能为实际岗位工作结构和工作过程提供支撑的课程内容改革。专业教学要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工作过

     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妥善处理好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课外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切实发挥公共课及课外拓展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减少专业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学时的同时,扩大公共素质拓展选修课的设置比例,逐步整合公共课程、专业课程、课外拓展课程之间知识技能点,减少各类课程之间的知识技能点重复冗余现象,强化课程之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使专业课程内容改革转轨到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上来,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发挥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办高职教育的优势作用,积极参与湖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通过“荆楚学习广场”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协作建设一批资源共享的精品视频公开课、慕课、微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优先在公共选修课、公共素质拓课和创新创业教育课范围内开展学分转化试点。

     适应“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要求,深入推进课程与项目融合、实习实训基地与创新创业平台融合、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融合的“三融合”教学改革,落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借

     助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等多种信息化教学管理方式与手段,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现代学徒制试点、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试点,推动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改革,鼓励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强调教师的导学作用,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科学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项目,合理分配教学课时。加大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的力度,尤其是课证融通、课赛融合、理实一体等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处理好岗位证书教育、技能大赛与课程教育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方法能力。加大课程内容改革与整合的力度,根据知识和能力相互间联系,对内容相互关联的、具有综合可能条件的课程适当整合成一门课程,同时防止内容脱节、分割、重复的情况。对于不同专业的同类课程,课程内容要有明确的区分度。

     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在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由“理论、实践、实务”在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深入挖掘本专业有关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五)

     抓好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 , 切实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

     随着我校“优质校建设”项目的逐步落实,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得到本质改善,但随之产生的实训室功效空置、发挥不足,实训室管理粗犷、统筹不足,实训课程开设总量偏低、“花瓶课程”、课程知识技

     能点重复冗余等现象日显突出。各专业要基于工作岗位情境,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准确定位专业服务岗位(群),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抓好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系统设计课程(项目)实训、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验、实训、实习的时间和内容。要融“教、学、做”于一体,实现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虚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三结合”,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三结合”,切实提升学生从事岗位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

      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顶岗实习累计时间原则上以半年为主,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要切实规范并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保证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推进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建设。要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依托专业教育主渠道,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每个学院开发建设 1-2 门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将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融入知识讲授、课堂研讨、课程汇报、课程作业等专业教学各个环节。

     (六)

     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常态化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 。

     根据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和《品质就业诊断与改进方案》的工作任务,各专业要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

     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落实学校下发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以 PDCA 双循环为质量诊改路径,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螺旋式上升。要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学校的质量保证理念、质量目标及项目诊断方案相一致,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教材建设质量标准、实习实训质量标准等,将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列入标准中,建立完善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立专业优化与动态调整机制及专业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机制。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诊改机制,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加符合湖北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更加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校企融合更加深入,专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品牌专业(群)建设及辐射影响力不断增强。

     ( 七 )

     推动中高本衔接贯通,促进人才培养体系衔接

     推动中高本衔接,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研究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注重中高职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

     接。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

     四、 主要内容

     (一)学制、学分和学时

     2018 级普通专业基本学制三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籍有效期为 8年。各专业应设置总学分在 140 学分以上课程,毕业最低总学分要求控制在 120~130 学分之间,教学总学时控制在,2500~2800 学时之内,普通课程 18 学时计 1 学分,军训、入学教育、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以周为单位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每周计 24~30 学时 1 学分。为优化教学效果,各学期教学量应均衡安排,每学期周学时数控制在24-30 之间。

     公共类课程学时应不少于总学时的 25%,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类课程的内容和总学时数。学生顶岗实习一般为 6 个月,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

     (二)课 程设置

     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课程体系可由四部分构成: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1.公共必修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创新创业精神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基本素质,各专业应严格按表 1 开设。

     表 1:公共必修课一览表(全校统一开设)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说明及要求

     开课单位

     总

     理 实

     学时

     论

     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54 27 27 建议安排在第一学期。

     思政课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72 36 36 建议安排在第二学期。

     形势与政策 1 18 18 0 建议安排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以讲座+视频教学的方式完成。

     心理健康教育 1 18 18 0 建议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

     学工处 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训练 3 66 18 2周 军训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两周,军事理论可以讲座形式穿插在军训期间完成。

     武装部 实用英语 2 36 18 18 建议安排在第一学期。

     公共课部 大学体育 3 54 0 54 建议安排在第一和第二学期。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2 36 18 18 建议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以讲座+视频教学的方式完成。

     招毕办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3 54 27 27 教学内容以介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概念及运用为主。

     电信工程学院、各学院 创意、创新、创业教育 2 36 18 18 教学内容包括创意、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招毕办、各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 2 36 18 18 教学内容可包括风俗礼仪、文化制度、诗词书画等。

     公共课部、各学院 行为养成与素质拓展 8 144 0 54 根据学生在校遵守行为规范,学生参加学校组织各类课外素质教育教学活动获奖、获证情况给予学分。

     (各学期安排 行为养成、 安全专题讲座)。

     学工处、各学院

     小计 34

     2.公共选修课:校内公共选修课设不少于 21 个学分课程供学生选修。争取与湖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对接,通过“荆楚学习广场”网络课程学习平台,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公共选修课,提供数量充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及课程。

     学生至少应修满 8 个学分。具体校内公选课程见表 2。各专业也可根据需要自行开设其他课程,但课程设置应旨在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表 2

     校内公共选修课一览表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说明

     开课单位

     总

     学时

     理论

     实践

     大学生党的知识培训 1 18 12 6 帮助学生掌握党的基本知识,以党校结业证书为修学依据。

     组织部 高等数学 2 36 36 0 建议安排在第一学期,各专业任选。

     公共课部

     人文与社会 2 36 18 18 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

     公共课部 SIYB 创业培训 1 18 9 9 帮助学生掌握小企业运营所涉及到的基本交易环节。

     继教校 沟通与礼仪 2 36 18 18 包括普通话训练、社交礼仪、交际与口才等。

     工商管理学校 艺术欣赏 2 36 18 18 包括音乐欣赏、书画鉴赏、影视作品赏析等。

     传媒艺术学校 应用文写作 2 36 18 18 帮助学生了解常用应用文文种的种类、写作结构和写作要求。

     公共课部 专业法律 2 36 18 18 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法律基础知识、理解法律的基本内容、各学校

     并能在工作中正确运用法律。

     心理健康专题 1 18 0 18 包括专题讲座、成长小组、心理团辅、心理素质拓展等。

     学工处 体育专项 2 36 0 36 主要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完成。

     公共课部 听说过级 2 36 0 36 为需要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的大二学生提供考试辅导。

     公共课部 专升本培训 2 36 36 0 可综合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有关部分,主要为需要专升本的大二学生提供考试辅导。

     公共课部 小计 21

     3.专业必修课 一般包括 5-7 门左右专业核心课程(即:体现专业特色,以该专业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原则上应该是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学科体系的局限,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基本思路,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工作过程,以职院岗位工作项目为核心重组专业课程与专业知识,实现课程体系的项目化。具体要求如下:

     (1)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将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总目标,细化到课程体系的各个项目课程及其组成活动单元中,落实为行动化的学习项目。

     (2)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立足工作任务,坚持“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构建一系列行动化学习项目,实行“理实一体化”。以“子项目”或“模块”为单元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接轨”。

     (3)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过程,突出“任务中心”和“情景作用”。

     4.专业选修课 包括职业能力提高课程和拓展课程,可根据培养目标中不同岗位的要求而设置。也可根据就业方向和行业应用领域需求设置相应的模块化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可以考虑在专业(群)中共享。鼓励各专业开设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相关课程。各专业应为学生提供不少于 20 学分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应修不少于 10 学分。

     (三)实践教学

     1.提高实践教学比重。为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各专业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践部分总学时理工类和艺术类不低于 60%、文经类不低于 50%。

     2.完善三级实习制度。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将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一学年安排 1-2 周的认知实习;第二学年安排 4 周左右的跟岗实习;第三学年安排不少于18 周的顶岗实习。

     3.规范顶岗实习设置。将毕业综合实践并入顶岗实习,不再单独设置“毕业综合实践”课程。个别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作为一门专业实践课程安排。

     (四)双证书要求

     要求学生取得一项与本专业密切相关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并将相关证书培训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考核类型 与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每学期考试与考查课程应协调,不宜过多或过少。专业核心课及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必须定为考试科目。考试、考查的具体方式允许多种或多种方式相结合,鼓励技能测试、“以证代考”等多种评价形式。

     五 、学分置换

     为支持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在参与创业、提前就业等情况下,可根据有关规定酌情置换学分。

     学生参与校外组织的各类活动并取得成果(获奖、获取证书、发表论文等)所获取的奖励学分,每学年可用来置换人才培养方案之内的相对应选修类课程的学分。

     六、 工作 安排

     第一阶 段:调研阶段(6 6 月 月 1 10 0 日- -6 6 月 月 2 22 日)

     各院成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领导、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组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进行调研,开展面向 2018 届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和面向在校生的学情调研,形成 2015 级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并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进行研讨,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职业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阶段:起草人才培 养方案阶段(6 6 月 月 3 23 日- -6 6 月 月 8 28 日)

     各院安排专业负责人起草 2018 年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三阶段:征求意见与论证阶段(6 6 月 月 9 29 日- -7 7 月 月 0 10 日)

     各院组织召开毕业生、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公共课教学部教师)、专业带头人、社会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论证初稿,做好论证修改阶段会议记录存档工作,根据论证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调整,将论证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

     第四阶段:完善阶段(7 7 月 月 1 11 日- -7 7 月 月 17 )

     教务处组织校内外相关专家对各专业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阅和完善,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院再次组织修订。

     第五阶段:审核与实施(7 7 月 月 8 18 日—7 7 月 月 5 25 日)

     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审核,教务处组织专题会议并邀请相关校内外专家终审,审议通过后由校领导签字批准实施。

     七、其它

     附件 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附件 2:2018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版(供参考)

     附件 3:2015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执行情况总结报告模版(供参考)

     附件 4: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模版(供参考)

     附件 5:课程编码规则(2018 版)

     附件 6:课程编码汇总表 附件 7:2017 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附件 8:《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电子版 附件 9: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截至 2017 年)网址:http://www.moe.edu.cn/s78/A07/zcs_ztzl/2017_zt06/17zt06_bznr/bznr_ptgxgdzjml/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