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看好莱坞翻拍亚洲电影.doc

    时间:2020-06-06 08:34:28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翻拍 文化差异 亚洲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看好莱坞翻拍亚洲电影

      [摘要] 近年来,好莱坞频频买下一些在世界范围内深受好评的亚洲电影的改编权进行翻拍。这些翻拍之作有些默默无闻;有些受到影迷和评论家的批评;有些受到了好评;有些在西方广受好评,在亚洲却备受争议。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这些翻拍影片与原作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异和共性?这需要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影片和导演的文化背景,阐释文化差异对电影叙事和主题的影响。

      [关键词] 翻拍 好莱坞 文化

     著名电影导演乔治?卢卡斯认为,文化的烙印是电影的意义之所在。因此,分析任何一部电影,都离不开对其文化背景的解读。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各种文化的融合显得日益明显。作为文化艺术的一部分,电影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无论是东方电影借鉴西方故事(《夜宴》),还是西方电影讲述东方故事(《艺伎回忆录》),电影的创作者们都会以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对原作进行新的理解。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与其他任何一门艺术一样,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与革新。

     可以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就代表着其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好莱坞电影曾经代表了典型的美国价值观,然而在今天。好莱坞却愿意、也需要更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观念和不同思想的注入。因此在新世纪,好莱坞进一步加强了同其他国家电影业的合作,如合拍、投资,邀请更多亚

     洲国家的电影工作者如导演、编剧、摄影特别是明星们到美国工作。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种手段就是翻拍亚洲电影。

     要了解西方文化是如何融入东方故事的。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这些东方故事为何能够取悦西方观众?

     好莱坞和类型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受到好莱坞青睐的影片无一例外都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的文化价值在于,它蕴涵着一种娱乐的伦理,张扬着电影文化的物质特性,迎合着大众对于电影文化的呼唤。尤其是,它折射着特定社区的文化价值观念、协调文化的各种价值冲突”。观念极为传统的韩国人拍摄了内敛而清新的爱情片《触不到的恋人》,其实,这个故事不免有逻辑混乱的毛病,情节不值得细细推敲。然而两人一直保持着柏拉图式的恋情,这种设定无疑满足了人们对于纯洁、浪漫的爱情的向往和心理追求,轻而易举地打动了西方观众的心。

     “电影的观看活动本质上是接受主体以特殊的心理结构来消化作品意味的过程。在类型电影的观影过程中,观影主体的消费心理有好奇与偷窥、逃避与体验、快感与同感、净化与提升”。在这些消费心理的驱使下。西方观众一方面对于东方文化有好奇与偷窥的欲望,一方面希望体验现实世界失落的观念和理想。东方故事拥有足以吸引西方观众的、作为类型电影的共性,也同时拥有表达东方文化元素的特性。因此,特定题材的东方故事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也在情理之中。

     一、情感的表达

     理解了西方观众究竟喜爱东方故事的哪些元素之后,也就能够解读好莱坞的创作者们是如何将西方文化融入东方故事了。以上文提到的《触不到的恋人》为例,韩国版和美国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影片的结局,原作的结尾是精彩的惊喜,但在改编后,这种开放式的结局似乎不会存在了。喜欢运用车祸、癌症、白血病等生离死别元素的韩国人很清楚自己的国人有多坚实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可以不顾观众离开电影院的心情,狠命地挣眼泪:但《触不到的恋人》来到好莱坞,首先是浪漫爱情片,其次才是有悲剧色彩的浪漫爱情片,于是,为了符合观众对浪漫与爱情的美好概念,这部主流片必须在奇情与凄清之后赠送一个让人容易接受的结局。然而不得不说,虽然这种改变使影片失去了原有的一些魅力,但很多人看过韩国版的影片之后,再去观看好莱坞的版本,除了主演基努?李维斯和桑德拉?布洛克的票房号召力之外,就是想看到一个不同于韩国版本的、好莱坞式的圆满结局。这也是好莱坞一贯坚定地秉承类型电影必须是迎合观众的情感需要的“梦幻性”的必然结果。

     韩国版《触不到的恋人》的影片原名是“il mare”,它指的是影片中湖边小屋的名字,这个词的意大利文原意是“海”,好莱坞版本的片名是“The Lake House”,直接指明了“湖边小屋”,这一变化很明显地向我们指出,与东方含蓄的文化不同。西方文化在表达情感方面往往是热烈而直接的。韩国纯美爱情片的情感走向从来都是循序渐进的,漫长的铺垫之后直到某个点再爆发。这也就是高潮,并且不会再有更澎湃的发展了。为了要积攒出足够的力量去爆发,一部影片可以花上大半的时间做琐碎的铺垫。而这些含蓄到西方人眼里可能就成了难以言表的沉闷。光靠纯净精致

     的画面和奇妙浪漫的情节都改变不了观众被特效与速度培养的观影习惯,还有无法彼此代入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在 The Lake House 中。男女主角分别有了各自的恋人,4 个人每一次偶然的交织都形成一个个小高潮,这是好莱坞迎合西方观众观影习惯的改编。

     情感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往往会影响整部影片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关系。

     好莱坞版《无间道》的英文片名是“TheDeparted”,直译是“死者”。这个名字与港版的原名“无间行者”有相似之处。“无间”这个概念出自《涅磐经》的“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阿者言无,鼻者名间,为无时间。为无空间。为无量受业报之间。”导演马丁?西科塞斯在看过港版的剧本之后说:“好人和坏人变得很模糊,我知道这是吸引我的东西。这是个没有道德存在的世界,善也不存在。因为你不可能再坏了,因为已经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可以违犯的。这里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救赎”。所以,与《无间道》不同。在南波士顿黑帮横行的底层社会里,就算是警察也没必要文质彬彬。刘建明在害死黄 sir之后,还要故作乖巧地到同事们那里博取同情,而 The Departed 中的柯林面对同事的质疑,不但破口大骂还拳脚相加。东方式的情绪的隐忍,使得《无间道》以情节的编织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警察和黑帮之间不断的斗智,气焰此消彼长像一套完美的太极拳。而很明显地,The Departed 的情节架构原则是将人物的情感与性格突显出来,靠人物情绪的爆发来驱动剧情。《无间道》的最后一幕,陈永仁举枪对准刘建明,两人的对话富有思辨意味。The Departed 却将其处理成了人物情绪的大爆发,粗暴的打斗

     和粗口贯穿始终。尤其是对于死亡的处理,已经直接到了一种令人发指的地步,完全不做任何的铺垫。这种对于暴力写实性的描摹与其说是马丁?西科塞斯的个人风格,不如说是西方文化浸淫的结果。因为在近期的好莱坞黑帮类型影片《迈阿密风云》中,我们在结尾也看到了类似新闻记录片风格的枪战场面,血腥得不加修饰。而同样是近期香港黑帮片《放?逐》,其结尾也有一段激烈的枪战场面,杜琪峰的处理――慢镜、特写、悠扬的音乐,无一不显现

     出东方式的含蓄、内敛。不能说哪一种处理方式更佳,但可以肯定的是,The Departed 的改编是成功的。这种设定成功地将西方元素融进了东方故事。不但符合导演一贯的作品风格。也与新的背景相衬。

     此外。在人物关系方面,《无间道》中的黄 sir 对陈永仁有一种父爱的情谊。陈永仁和心理医生李心儿、刘建明和小说家女友之间、黑帮老大韩琛和 Mary 之间的关系都处理得很细致,这与东方人“内倾性”的民族性格有关。每个人都要成为谦谦君子、举止庄重、内向含蓄、重情重义。在 The Departed 中,迪格南只是一个满嘴粗口的流氓警察,比利对玛德琳骂骂咧咧、柯林与玛德琳是在下流玩笑中认识的、科斯特罗的妻子也只是“黑帮老大的女人”这一符号性的角色而已。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表现出西方人个性张扬、直截了当的“外向性”民族性格。可以说,两部影片中的人物。都是各自民族性的代表。

     同样地,在其他的翻拍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应的变化。虽然美国版《咒怨》“Grudge”仍然是由导演了日本版《咒怨》的清水崇执导的,但为了迎合西方观众的胃口。在《咒怨》中只出现了一次的女鬼枷椰子。在 Grudgem 频频现身,一次又一次地以恐怖形象刺激着观众的神经。

     二、主题的表达

     巴拉兹认为:“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影片制作者在着手改编时,就会把原著仅仅当成是未加工的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特殊角度来对这段未经加工的显示生活进行观察,而根本不注意素材已具有的形式。”路易斯?贾内梯也认为:“改编的要旨并不在于它如何能复制原作品的内容(那是不可能的),而在于它如何能保留原素材。”可以看出。西方电影人的观念是仅仅将原作当成一个容器,而在这个容器里要装进什么样的内容。就是一种全新的创作了,也就是对电影主题的再创造。

     《午夜凶铃》在导演中田秀夫看来。“不过是探讨人性的另一种方式”,恐怖是一种逼迫人们直面自己的压力。观众反思了,目的就达到了,当然压力越大、越到位,恐怖的效果无疑就越出色。所以《午夜凶铃》虽是讲述一个女子利用自己的睚眦必报的怨念杀人,也实际上是在讲亲情故事――讲贞子与母亲、与父亲的恩怨。讲女主角与儿子的爱。东方文化的内在超越。所遇到的阻力不是外在的自然、神明、客体、社会。而是道德伦理和人心的分离:外在超越的西方文化,因其外在的超越力量巨大,例如神秘莫测的超自然现象,人生要与外界做斗争,形成对抗。因此,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于,对内在灵魂的征服主要是用心、用爱、用内功,而西方文化认为征服外界事物主要用力、用理智、用外功。

     相比较《咒怨》对于枷椰子家庭、婚姻的不幸导致其“怨念”持续不止的探讨。美国版的 Grudge 则完全忽视了造成其怨恨的深层原因,将枷

     椰子当作一个平面的、单纯制造死亡和恐怖的符号,让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杀人现场。这使得 Grudge 更像是一部彻底的 B 级恐怖电影,失去了原作的神韵。

     《触不到的恋人》除了赞扬美好的人性和纯洁的爱情之外,也有关于命运的探讨。而关于“宿命”这一问题。在其他几部影片如《无间道》和《咒怨》中也有触及。从根本上说。这也代表了典型的东方宇宙观,即人和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类自然也无法逃避宿命。而从 The Lake House 对原作结局的改编来看,它反映了西方人的宇宙观,即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它包含了深刻的人类自我中心意识,“要把主体的形式强加于自然。要‘为自然立法’,最终导致人类主体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粗暴侵犯”。表现在影片中就是通过人类(凯特)的力量(写信),可以改变时空秩序和已经发生的事实(艾里克斯车祸身亡)。

     “对不起,我是警察。”“当你面对上了膛的手枪,好人和坏人又有什么分别?”这两句经典台词分别来自《无间道》和 TheDeparted《无间道》中,人物的好坏很清晰,虽然黑白卧底的情况错综复杂,但善恶是分明的。只是他们各人所处的卧底环境,让他们陷入了“无间地狱”难以自拔。马丁?西科塞斯仿佛要借着 The Departed 中科斯特罗的嘴说:人性中都存着恶的种子,不管你是警察还是罪犯。正如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无间道 3 之终极无间》中刘建明“真的想做个好人”:而西方哲学受到宗教的影响。认为人原本是罪恶的、背负着“原罪”的。因而 The Departed 中。所有人都在黑暗肮脏的街道上摸爬滚打,从未和血腥暴力分开过。即使是比利和柯林。

     国内导演要翻拍以往经典影片的消息层出不穷,其中也不乏对好莱坞经典作品的翻拍。如关锦鹏要翻拍黑白经典片《彗星美人》,已经开始剧本改编和选角工作。有人对这股翻拍和改编浪潮颇为担心。认为是电影人已经创意枯竭了。但我却认为,不同国家、不同导演、不同时期。对同一个故事会有不同的诠释,尤其是当东西方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必将产生一些令人惊喜的火花。所以,翻拍的重点不在于“翻”,而在于用新的眼光去“拍”。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