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2021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笔记

    时间:2021-03-08 20:03:44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幼儿教师 资格证 重点

     2021 幼儿教师资格证 考试 重点笔记 精选 第一章

     幼儿教育与幼儿教育学

     考点聚焦

     识记:幼儿教育的概念与意义。

     了解: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

     掌握:近代西方主要幼儿教育思想和我国主要幼儿教育思想。

     第一节 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幼儿教育的概念 ★★ ★

     幼儿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来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的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狭义的幼儿教育是指幼儿园(或其他名称的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施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幼儿园是幼儿教育机构的主体部分,幼儿园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幼儿教育根据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着眼于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合理地安排营养保健和一日生活,科学地组织体育锻炼,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帮助幼儿增强体质,健康地成长。

     (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证明,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施以适宜的教育,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教育的这一功能是人生其他任何阶段的教育都无法取代的。

     (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人的个性、性格、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在幼儿时期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常常会在一生中留下印记。而如果在幼儿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促进人们形成好的习惯,如爱清洁、懂礼貌、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等,形成良好的性格、个性和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

     (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由于幼儿思维、情感的特点,他们喜欢用形象、声音、色彩、身体动作等来思考和表达。譬如他们喜欢明丽的色彩、和谐的节奏,喜欢听故事,喜欢画画、做泥工、唱歌跳舞等。从这一特点出发,幼儿教育以美熏陶、感染幼儿,满足其爱美的天性,培养其美感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发展他们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养成。

     三、幼儿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 原始社会初期,由于没有固定的家庭,孩子归属于氏族内部公有,对幼儿实行的是氏族内部的公共教育。到原始社会末期,幼儿归小家庭所有,幼儿公共教育逐渐变成了个人的事,这样家

     庭教育产生。但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生产资料公有,社会还没有划分阶级,因此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每个幼儿受到的教育是平等的。

     (二)奴隶、封建社会的幼儿教育 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初步读、写、算能力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奴隶社会时期开始出现了专门的学校。幼儿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期出现了。入学前的幼儿教育仍然在家庭中分散地进行,这和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形态相适应。当时也有人提出了幼儿公共教育和保育的思想,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就主张对 3—6 岁幼儿集中管教,但这些主张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社会既没有创办幼儿教育机构的足够物质基础,也没有相应的社会要求。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幼儿教育 19 世纪初,大工业机器生产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大量小农、小手工业者被迫进入大工厂做工,妇女也被迫走出家庭进人工厂,而不能在家养育孩子,于是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创办幼儿教育机构以收容、教养工人的孩子的需求被提出来。由于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比小农经济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使社会具备了创办幼儿教育机构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因此,生产的社会化带来了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771-1858)创办的“幼儿学校”(后改名为“性格形成学园”)。他把 1—6 岁的婴幼

     儿组织起来,进行集体保育,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受到了恩格斯的赞扬。不过,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是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的,实质上不过是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四、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 ★

     (一)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世界上第一个幼儿教育机构产生于欧洲。l837 年,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学前教育机构,并在 1840 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因此他也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创立于清末新政时期。1902 年,清政府实行“新政”,设立新学堂,制定新学制,并于 1902 年、l904年分别颁发《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对蒙养院、小学堂、中学堂等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的原则进行了规定,对中国学前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l903 年,我国在湖北武昌创办了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之后,在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蒙养院。当时,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模式,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二)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1.国外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1)幼儿教育机构数量的增加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幼儿园数量快速增加,尤其是入小学前一年的教育。如法国、日本、美国、苏联等国的幼儿园普及很快,入园率都在 90%以上。

     (2)幼儿教育机构多样化 为适应普及幼儿教育和现代社会家长的各种需要,幼儿教育机构越来越多样化。私人、国家、团体、企业、教会等开办了各种幼托机构,它们在结构、规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相互竞争,促进了幼儿教育机构向着形式多样化、功能多样化、组织多样化、教育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3)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育质量是幼教机构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教师水平的提高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师资质量就成为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将幼儿教育的师资提高到了大专以上水平,并实行专门的教师资格制度。同时,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的进步,使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让幼儿全面发展,成为了世界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一切使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了根本的保证。

     2.我国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也出现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多形式、多渠道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从计划经济下的单一办园模式中解放出来,路子越走越宽,使入园幼儿人数大大增加。其发展趋势是:由国家、企业、机关办园,转向各种社会力量办园,特别是农村、个人、法人团体等积极办园;农村幼儿人园率不断提高,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幼儿教育形式的作用日益增大。

     (2)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文革”后,为恢复和发展幼儿教育,首先,恢复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幼儿教育领导机构。其次,教育部制定颁发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文件,如《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1979)、《幼儿园教育纲要》(1980)、《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1986)等,使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明确了幼儿教育的方向。1989 年 8 月,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l996年 3 月,国家教委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制定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并于 l996 年 6 月 1 日起正式进行。

     第二节

     中外幼儿教育思 想 一、西方近代幼儿教育思想 ★★★★★

     (一)洛克的幼儿教育思想 洛克认为,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要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洛克认为英国当时的一般学校成分复杂,学生教养恶劣,不利于绅士的培养。他主张严格、慎重地挑选德行、能力好,并且娴于礼仪、精通人情世故的导师,从幼年起就对未来的绅士进行家庭教育。

     洛克的《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它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这些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家,特别是对 l8 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影响很深。

     洛克的教育思想还包括“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二)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 1.强调幼儿教育必须遵循自然 针对传统的封建旧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病,卢梭明确提出了教育要“归于自然”。教育必须遵循自然,如果我们改变了这个

     自然法则,结果就是毁了孩子。因此,教育要尊重、适应并促进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

     2.强调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教育 卢梭强烈批评封建旧教育不顾儿童天性的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强调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提出儿童期是“理性睡眠时期”。因此,儿童期要以感觉教育为主,在对儿童进行智力教育之前要先发展他们的感觉能力和充实他们的感觉经验。

     3.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 针对封建旧教育让儿童通过“念书本”学习,卢梭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让儿童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儿童感官的发展,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并作为理性活动的基础。

     4.提出“自然后果法” 以自然教育理论为依据,卢梭反对体罚,提出了“自然后果法”。例如,当一个性情暴烈的儿童打坏了他所使用的家具时,不要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而要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通过自然后果法,儿童将会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

     5.提出教育的阶段论 卢梭根据儿童的发展将教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0 一 2 岁),以身体养护为主;第二阶段(2~12 岁),注重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第三阶段(12~15 岁),注重知识的教育;第四阶段(15 岁一成年),注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三)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思想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 福禄贝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是由内在动机支配的。通过这些行为,幼儿才可以成长发展。保育者的任务是帮助幼儿除去阻碍生命发展的障碍,让自我得到发展。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我活动。

     2.游戏理论 福禄贝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他认为幼儿可以通过游戏将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的重要意义,游戏是幼儿“起于快乐而终于智慧的学习”,他还认为游戏中玩具是必需的,幼儿通过玩具“可直觉到不可观的世界”。他制作的玩具取名为“恩物”,意为“神恩赐之物”,现在仍有很多幼儿园在使用。

     3.协调原理 福禄贝尔说,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他是家族中的一员,社会的一员,也是民族的一员,是宇宙中的一分子。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能够得到真正的协调是最美好的事。

     4.亲子教育

     福禄贝尔认为,要让孩子在爱中成长,首先就必须教育母亲。由此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

     (四)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 1.推崇遗传,重视引导儿童的自发冲动 蒙台梭利强调人、遗传素质和内在的生命力。对儿童来讲,生命力表现为自发冲动,因此她把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发作为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对旧学校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予以猛烈抨击。

     2.教育必须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相吻合 蒙台梭利认为,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生命力不仅通过自发活动呈现和发展,更表现出一种节律,即生命力在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感官的敏感期。例如,对秩序的敏感期在 2—4岁,对社会规范的敏感期在 2.5—6 岁。某种感觉能力在相应时期内出现、消失,当它们出现时,能最有效地学习。

     3.注重感官教育 首先,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对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将感官训练细分为触觉、视觉、听觉等的训练,每种训练单独进行,并创制了一套教具,共 26 种,供除嗅觉外的感官练习之用。

     其次,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要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成人尽量不予干涉,让儿童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进度选择教材(按等级顺

     序排列的)、教具,并自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同时使教具与儿童的敏感期相配合,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根据生命力活动服从一定节律的原理设计的整套感官训练教具,试图按照儿童的水平和兴趣,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形状、颜色、大小、声音等)提供有等级的、顺序的系统刺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以引起儿童的自由反应和自导学习。

     4.通过“工作”,使自由与纪律相协调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总是通过间接手段而达到。真正的纪律是通过作业第一次显现出来的,到了某一时刻,儿童对这一项作业有强烈的兴趣,从他脸上的表情和注意力集中于一项工作的持续时间上可以看出,这个儿童已经踏上了纪律之路”。她所认为的间接手段就是“工作”,即儿童自发的活动。

     5.爱护信任儿童,细心观察和机智、及时地指导儿童 蒙台梭利希望教师不要“主动”地想去“教”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尽情地游玩,做个“旁观者”来注视孩子的一切行为。教师的工作除了消极地观察,还应该包括积极地引导。但这种引导并不是传统的直接交给儿童方法和观念,而是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和工作的教具,使儿童通过自己的工作,达到自我实现和发展。

     (五)杜威的幼儿教育思想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先天生理机能的不断发展、生长,如习惯、冲动、智慧等。教育的本质和作

     用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在杜威看来,教育绝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出于强调教育在儿童本能生长发展的本质作用的认识,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反对把教育变成一种外在的压力和忽视儿童内部机能的倾向。主张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要围绕儿童组织起来。

     2.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生活是生长的社会表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所以教育就该是生活本身,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融为一体。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教育就是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不问他们的年龄大小;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应该把学校改造成简化、净化的雏形社会,学校中的课程不应该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注重培养儿童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杜威把经验看做是世界的基础,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经历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即把求知的过程和知识看成一个东西,让儿童在主观和客观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经验。由此出发,杜威指责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灌输,杜威主张“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同时,他还提出了以集体的活动教学为教学组织形式,反对教师所具有的专断性的作用,提出以儿童主导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六)皮亚杰的幼儿教育思想 1.儿童认知结构与智力发展 皮亚杰依据结构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儿童思维发展结构理论,其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儿童认识发展的过程和结构,涉及“图式”、“同化”、“调节”、“平衡”四个基本概念。

     2.认知的基础及结合点——动作 皮亚杰认为,形成主体的结构或认识客体结构的基础是主体的“动作”。他指出,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或客体,只是起源于二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活动)。皮亚态把主体动作,即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看做是一切经验和知识的源泉。他认为作为认识主体的儿童自身的思维结构,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作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理论。

     3.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把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概括为四种:成熟、物体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皮亚杰认为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决定性条件)。物体经验指“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前者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知识,如大小、轻重、形状等;后者指个体作用于物体。社会经验,指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及社会

     传递,包括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平衡化,指儿童自我调节的过程。平衡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它可以调节成熟、个体对物体产生的经验以及社会经验三方作用。通过不断的自我调节及动态的平衡,使儿童的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发展。

     4.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此时儿童尚未掌握语言,主要是通过感觉运动图式和外界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并与之取得平衡。

     (2)前运算阶段(2—6、7 岁) 此时儿童的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成为表象。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可以用表象符号代替事物,用表象和语言描述事物。但此时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即考虑一切事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总是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他们还不能从事物的变化中掌握事物概念的守恒性和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 岁) 此时儿童出现具体运算的图式,能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运算”这个概念是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来的。他认为运算是内化的可逆性运作。这个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是运算具有可逆性,并获得守恒概念(如物质、重量、长度、面积、体积等)、分类概念、序列概念和关系概念。但这个时期的运算思维要依靠具体事物的帮助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 岁)

     此时的儿童思维与成人接近。儿童能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及命题运算,形成认知结构的整个体系,它属于儿童思维的高级形式。

     综上可知,感知运动阶段出现思维的萌芽;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到形式运算阶段,才出现比较复杂的逻辑思维。

     二、我国 近代幼儿教育思想 ★★★★★

     (一)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1892—1982),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于 l923 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他还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观察实验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

     主要教育思想:

     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他批评当时的幼儿园不是抄袭日本就是模仿欧美,生搬外国的教材、教法,全然不顾中国国情。同时,他积极地推进为中国平民服务的、培养民族的新一代的幼儿教育。

     2.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陈鹤琴反对埋没人性的、读死书的死教育。在抗战时代,他抱着实验新教育的使命,创建了活教育。其教育的三大目标是:(1)做人、

     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做中教、做中_学、做中求进步;(3)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3.幼儿园课程理论 (1)课程的中心 陈鹤琴反对幼儿园课程脱离实际,主张根据儿童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幼儿园课程系统的中心,让儿童能充分地与实物和人接触,获得直接经验。

     (2)课程的结构 陈鹤琴认为“应当把幼儿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虽然他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但这五项活动是一个整体,如人的手指与手掌,手指只是手掌的一部分,其骨肉相连、血脉相通,因此被称为“五指活动”。

     (3)课程的实施 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行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主张游戏式的教学。

     4.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陈鹤琴十分重视家庭对幼儿的影响,积极主张幼儿园与家庭合作起来教育幼儿。

     (二)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 1.积极开拓农村幼儿教育事业

     堕行知猛烈地批判旧中国幼儿教育的弊端,坚决主张改革外国化的、费钱的、富贵的幼儿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他积极宣传中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方向,认为工厂、农村是幼儿园的新大陆。他身体力行地积极推行平民的、乡村的教育,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儿园,还创建了乡村幼儿师范教育、农村幼教研究会等。

     2.重视幼儿教育 陶行知高度评价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向社会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是“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并提出普及的具体三大步骤,即唤起国人明白幼儿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改革幼儿园,面向乡村工厂;改变训练教师的制度等。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提出以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家乡生产、风土人情为内容编写教材,以幼儿力所能及的地方为教室,以儿童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为主要内容,参加种植、饲养等劳动,让儿童从中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组织游戏,培养出具有“生龙活虎的体魄、活活泼泼的心灵的儿童来”。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学、做分家,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比如种

     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不在做上下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具体包括五个方面:(1)解放儿童的头脑,把他们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2)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儿童动手的机会;(3)解放儿童的嘴,给儿童说话的自由,尤其是要允许他们发问;(4)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5)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们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做一点他们自己高兴要做的事。

     (三)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 在《幼稚园教育论》一书中,张雪门明确了幼稚园的教育目的:“幼稚教育的目的,应完全以儿童为本位;成就儿童在该时期内身心的发展,并培养其获得经验的根本习惯,以适应环境。”同时,他提出以改造民族为目的的幼稚教育,而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的的幼稚教育是他一直倡导的。

     张雪门非常重视幼稚园课程研究。他认为幼稚园课程应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这个中心,遵循三大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幼儿生活经验是一个整体,幼儿心目中并没有学科分类的观念,所以幼稚园的课程应打破学科的界限,让各个科目都变成幼儿整体生活的一面。

     2.偏重直接经验的原则 张雪门认为课程源于人们的经验。“因为这些经验对于人生(个人和社会)有极大的帮助,有特殊的价值,所以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便不得不学得这些经验。” 3.偏重个体发展的原则 张雪门认为在幼稚园阶段教育应偏重个体身心发展的目标。

     张雪门曾以“行为课程”来概括自己幼稚园课程的基本理论,并有专著进行论述。其中“行为”一词突出表达了张雪门的幼稚园教学思想。所谓“行为”,即是“行动”、“活动”、“做”的意思,旨在强调幼儿必须通过学习,“在做中学”。

     第二章

     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考点聚焦

     识记:幼儿园的双重任务。

     理解:幼儿教育目标的内涵和制定依据。

     掌握:我国幼儿教育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

     第一节 我国幼儿教育目标 一、幼儿教育目标的内涵 ★★★

     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教育目标是完成幼儿教育

     任务,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二、制定幼儿教育目标的依据 ★★★

     (一)教育目的 幼儿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提出来的。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在幼儿阶段,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较以后各年龄阶段更为重要。

     (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可能性 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所以教育目标是否合理除了符合社会要求之外,还要看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成年人画一个菱形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很困难的。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幼儿教育目标的结构 1.教育目的。它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下图三角塔中的顶端。

     2.幼儿教育的目标,即幼儿教育阶段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表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就属于这一层次。

     3.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幼儿园的具体教育目标是每个幼儿园根据国家对幼儿教育的要求结合本园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它体现了国家对幼儿园教育的一般要求,又具有本园的特色。

     三、制定幼儿教育目标的意 义

     (一)给幼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幼儿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目的性反映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就是根据社会的希望和要求去塑造幼儿。这种期望和要求,用概括性语言加以表述,就是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目标明确了幼儿发展的方向,使得幼儿教育可以有目的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使幼儿成为社会所希望的人。

     (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儿童,这个年龄的孩子好动、发展变化快,又各具特点。幼儿教育的目标如能正确反映儿童的上述特点,则可减少教育过程的盲目性、刻板性和千篇一律性,使教育工作更有计划性。

     (三)指导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 幼儿教育目标是幼儿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境韵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应围绕教育目标展开。

     (四)保证各项教育工作的协调配合 教育工作计划中,应周密、细致地安排好各项教育的协同关系,以便依据计划调节教育的纵向与横向关系,使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协调、圆满地完成。

     四、制定幼儿教育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

     (一)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 制订幼儿具体教育目标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国家的教育目的、幼儿教育目标层层分解,逐步具体化,并落实在幼儿发展上的过程。

     按时间的范围划分,幼儿具体教育目标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每一学年的教育目标。

     第二层次:学期教育目标。

     第三层次:一个月或一周的教育目标,也可以是单元活动目标。“单元”可以是主题活动单元,也可以是教材单元。

     第四层次:幼儿园一日活动、一个活动或一节课的教育目标。

     从教育目标指导的范围来划分,幼儿具体教育目标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导本幼儿园的教育目标。

     第二层次:指导一个班级的教育目标。第三层次:指导不同活动组的教育目标。第四层次:指导每个个体的教育目标,即根据每个幼儿发展情况确定目标。

     这四个由抽象到具体、由统一到多样的层次组成了幼儿教育目标的阶梯式结构。

     (二)教育目标的涵盖面要全面 将幼儿教育目标层层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将教育目标的内容逐步具体化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分解到哪一层次,都要保证教育目标的整体结构不受损害,其内容的涵盖面一定要全面,即包括幼儿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每个方面的全部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制定具体教育目标的指导思想常常出现偏差,如在体、智、德、美四育中,或重德轻智,或重智轻德;在每一育中也有这种情况,如在智育中重知识的掌握而轻智力的培养;在体育中重动作的发展而轻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在德育中,重社会常识的掌握而轻道德情感的

     培养;在美育中重艺术技能的掌握,轻创造性的培养等。教育目标内容的不全面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目标要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 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由若干不同的阶段来完成。每个阶段性目标之间要互相衔接,体现幼儿心理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同时,下层目标与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以保证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都朝总目标的方向前进,都能够成为实现上层目标的有效环节。(四)幼儿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幼儿教师是按照社会要求去促进幼儿发展,将教育目标真正落实为幼儿发展的总设计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正确、清楚、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幼儿教育 l71 标的内涵,并将这种“外在”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内在”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其次,教师必须掌握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技术;最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选择相适应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活动方式、组织形式、指导方法等,去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二节

     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 ★★★★

     (一)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 以幼儿园为代表的幼儿教育机构是我国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组织,幼儿园通过对幼儿实施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幼儿园不仅负有教育幼儿的责任,而且负有为在园幼儿家长服务的任务。幼儿园保护和照顾幼,助于解决家长因工作、学习而子女无人照顾的问题。通过完成这一任务,幼儿园显示出其他教育机;不可替代的功能,充分体现出幼儿园的特殊价值。

     二、新时期幼儿园双重任务的特点

     (一)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幼儿教育担负着为培养 21 世纪的人才奠基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如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呢?显然,必须从素质教育人手,从教育思想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全面地进行改革,否则幼儿园将难上时代的步伐,难以使幼儿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

     (二)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的生活方式、识、价值观念等空前多样化,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意识增强,人员流动量增大,在这种形势下,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单一、服务范围狭窄、机制不灵活的现状就不可避免地和社会的需求相冲突。家长要求办园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全日制之外,还应有半日制、计时制、机动的寄宿制等;要求增加节假日服务、甚至晚间服务、护理病孩等。总之,要求各种幼儿教育机构在办园形式、管理制度、收托时间、保育范围、运作机制等各方面更灵活、更方便,更能适合家长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特点和需要。

     (三)家长对幼儿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家长送孩子人园有了选择余地,但是“入好园难”的呼声日趋强烈。现在的幼儿家长大多数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通过耳闻目睹,他们对幼儿教育在人一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因此,他们不仅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吃得好、玩得好,更希望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幼儿园质量的高低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成了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幼儿园只有教育质量高,才会生源充足,使家长满意,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三节

     我国幼儿教育的原则 一、幼儿教育的一般原则 ★★★

     (一)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 儿童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将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要求和愿望等。教师如果随意呵斥、责备、惩罚儿童,让儿童感受到委屈、羞辱,他们便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被人看不起,从而丧失基本的自尊与自信。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将会影响儿童终身的发展。

     2.保障儿童的合法权利 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发展中的社会成员,他们享有不同于成人的许多特殊的权利,如生存权、受教育权、受抚养权、发展权等,这反映了人类对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的认可与尊重。但是,儿童毕竟是稚嫩、弱小的个体,他们对自己权利的行使必须通过成人的

     教育和保护才能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应当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因此,教师不仅是儿童的“教育者”,也应当是儿童权益的实际维护者。

     (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指的是教师在制订教育计划、设计教育活动时,应当注意:

     1.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教育必须促进儿童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意义就在于不让孩子错过发展的机会,学校和班级应尽量为孩子们创设各种发挥才能的机会。

     2.儿童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 协调发展包括: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各系统机能的协调发展;儿童各种心理机能,包括认知、情感、性格、社会性、语言等协调发展;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儿童个体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协调等。

     3.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除使每个儿童达到国家统一要求的标准之外,还允许根据每个儿童的个性,用儿童的经验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利用大众媒体等促使其发展,使学校教育更丰富、更有效。

     (三)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关注全体受教育对象的同时,还应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1.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教育必须面向每个儿童,使每个儿童都能达到教育目标的要求。要保证每个儿童在学校里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教师必须平等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儿童。

     2.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每个儿童的需要、兴趣、性格、能力、学习方式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必须考虑每个儿童的特殊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使每个儿童都能发挥优点和特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3.多种组织形式促进儿童的发展 在我国,因为班额大、场地小,集体活动成为了教育机构进行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而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相对较少,这样不利于充分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应注意在教育中灵活地使用集体、小组、个别的教育组织形式。

     (四)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教育必须认识到儿童自身、儿童群体以及家庭、社会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在家庭、社会、教育机构、街道、市场、田野,在儿童自身和儿童群体中,在看电视、听广播、交谈、游戏、旅游等各种活动中,都存在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都在对儿童发挥着强大的影响作用,其广泛性、灵活性、多样性、即时性,是学校教育难以比拟的。学校教育如果局限在学校内,不仅造成教育自身的封闭、狭隘,而且也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教师应当

     有意识地去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如与家庭、社区合作,充分利用儿童的经验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利用大众媒体等,使学校教育更丰富、更有效。

     二、幼儿教育的特殊原则 ★★★★

     (一)保教结合的原则 教师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全面、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幼儿生活上的月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把握这个原则应明确以下几点:

     1.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 保育主要是为幼儿的生存、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供物质条件,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养育,帮助其身体机能良好地发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教育则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态度,发展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引导幼儿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等。这两方面构成了幼儿园教育的全部内容。

     2.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是由幼教工作的特殊性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保育和教育虽然各有自己的主要职能,但并不是截然分离的。教育中包含了保育的成分,保育中也渗透着教育内容。如幼儿画画时,教师除了指导幼儿绘画之外,还必须在幼儿用眼卫生、坐姿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只有保育、教育二者融合在一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

     对幼儿实施保育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对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实施有效影响的过程。保育和教育不是分别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统一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在同一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有的保育员在护理幼儿生活时,忽视随机的、有意识的教育,结果却无意识地影响了幼儿的发展。

     (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基本活动是指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其出现频率最高,对人的生存发展最有价值、最适合那一年龄阶段的活动。比如,对学龄期儿童来说,上学校学习是基本活动;对成人来说,工作、劳动是基本活动;而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的基本活动。

     (三)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幼儿教育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出发,以活动为基础展开教育过程。同时,促进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让幼儿能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1.教育的活动性 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对于感性知识少、直接经验缺乏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中、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发展,而必须通过活动去接触各种事物和现象,与人交往、实际操作物体,才能逐步积累经验,获得真知。离开了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发展。

     2.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幼儿园的活动不应当是单一的。因为活动的内容、形式不同,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看图书和栽培植物,幼儿通过前者获得的是间接经验,是符号认知的发展;而通过后者获得的是直接知识,是操作经验及其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注意教育活动的多样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四)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让一日活动发挥一致的、连贯的、整体的教育功能,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

     1.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废 无论是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还是作业课、参观访问等教学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活动还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对幼儿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不能顾此失彼,随意削弱或取消任何一种活动。

     2.各种活动必须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 每种活动不是分离地、孤立地对幼儿发挥影响力的。一日活动必须统一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整体教育功能。因此,如何把教育目标渗透到各种活动中,或者说,每个活动怎样围绕目标来展开,就成为实践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如培养幼儿独立性,就需要在生活中注意培养幼儿自己吃饭、穿衣、上厕所等自理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幼儿独立思考、有困难时多动脑筋,尽量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自由活动时,鼓励幼儿自己设计游戏,自己想出办法来

     玩,主动与别人交往等。没有这样的有机统一,就不可能实现整体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我国幼儿教育制度 考点聚焦

     识记:幼儿教育制度的含义;我国当前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我国当前幼儿教育机构的特点。

     理解:国外幼儿教育机构;国外幼儿教育制度;国外幼儿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掌握:幼儿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我国当前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教育制度概述 一、幼儿教育制度的含义

     幼儿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关于幼儿教育的目的、任务、发展方针、实施办法等各种规定和设施的总和。

     二、幼儿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

     幼儿教育制度是指幼儿教育机构规定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前教育制度的制定为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提供了标准,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幼儿教育制度的建立,必须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要与它们的要求相适应。例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

     也出现了新的景象,从传统的幼儿教育发展到社会学前教育、网络幼儿教育等。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幼儿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一定历史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并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幼儿教育制度中关于幼儿教育机构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都受统治阶级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制约,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幼儿教育制度的建立,必须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个学前教育机构的分段等都要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我国规定幼儿园的入园资格是 3 周岁至 6 周岁(或 7 周岁),就是因为儿童到了 3 岁以上,大脑及各方面的发育才适合幼儿园教育的需要。

     (四)人口发展状况 教育的对象是人,幼儿教育也不例外。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教育经费的投入等,都与人口问题分不开。此外,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率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都对幼儿教育制度的建立、改革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五)本国幼儿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幼儿教育制度的影响 幼儿教育制度的建立还必须吸取本国原有幼儿教育制度中的有用成分,同时借鉴外国幼儿教育制度的经验。每个国家的幼儿教育制

     度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建立新的幼儿教育制度,既不能脱离本国幼儿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也不能忽视其他国家幼儿教育制度改革的有益经验。

     第二节

     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制度 一、我国当前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

     国家的教育方针,统率各级各类学校,幼儿教育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如下:

     1985 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造就大批的合格人才,“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93 年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二、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及特点 ★

     (一)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管理体制

     这里的管理体制是指教育机构内部的领导管理制度,即领导者对幼儿园管理的组织制度。幼儿园管理体制或领导制度对幼儿园管理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幼儿园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意味着幼儿园全部工作由谁决策、指挥、幼儿园领导者如何产生,及其在幼儿园中的地位和作...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