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城市规划原理珍藏版考研资料

    时间:2020-09-03 11:35:46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城市规划 珍藏 考研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四)

     一.名词解释 1. 城市化和城市化水平:就是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 诺瑟姆曲线:1979 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提出的,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 S 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3. 田园城市: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 1898 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4. 卫星城镇(卧城):城市除了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生产工作和文化需求需上母城去解决。

     5. 《雅典宪章》:1933 年 8 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 4 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6. 马丘比丘宪章》国际建筑协会于 1977 年底在智利首都利马会议期间发表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批评了雅典宪章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

     7. 邻里单位:由美国克拉伦斯〃佩里 1929 年提出,指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组成功能齐全的居住区。

     8. 小区规划:

     9. 有机疏散思想: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伊利尔〃沙里宁在 1934 年发表了《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提出有机疏散的思想。

     10. 全球城:全球城市(Global city),又称世界级城市,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

     11. 全球化:通常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扩大,而世界贸易所涉及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12. 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3. 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14. 规划技术系统:指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次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15. 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

     16. 一书三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17.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出的未来空间安排。

     18. 城乡空间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乡区域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做的未来空间的安排。

     19. 和谐城市:就是在规划未来发展中应当探寻更为美好的城市生活的理想目标。

     20.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21. 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22. 城市环境效应:是指城市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综

     合效果。

     23. 城市环境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24. 城市人口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25. 城市环境质量: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26. 城市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27. 自然(机械)增长率: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

     28.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

     29. ‚绿色城市‛:指意味着污染全部控制、资源高效利用、自然生态良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理想家园。

     30. 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更高的现象。

     31. 城市用地适应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生态系统需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32. 城市用地构成: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

     33. 区域规划:是通过对区域发展规律的认知而描绘未来较全面或长远的发展蓝图。国内学术界大多认同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国土上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34. 区域生态系统:是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集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35. 国土规划: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条件,按规定程序制定的全国的或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国土开发整治方案。

     36. 都市区:中心城与外围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相互作用强烈,功能联系紧密,形成由中心城和外围地区共同组成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功能性地域。

     37. 城市群规划:

     38. 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3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0.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41.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42.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3. 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44.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45.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46. 城市发展方向:指城市各项建设规模需求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47. 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48. 建成区:是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

     区。

     49.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臵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

     50. 用地面积:即建设用地面积.是指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线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

     51. 用地边界:是规划用地与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分界线,用来划分用地的范围边界。

     52. 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

     53. 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54. 建筑密度: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

     55. 绿地率: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56. 建筑高度: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

     57. 建筑后退: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限进行控制。

     58. 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59. 城市用地规模:是指依据城市人口规模和国家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而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

     60. 城市交通结构:在城市客运和货运交通中,各种不同交通方式在其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61. 城市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的原来为指导,以实现城市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平衡协调为目的,为城市居民创造最优秀城市环境的一种规划类型。

     62. 城市环境规划:是城市政府为使城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63.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廊道和大型绿地构成的空间系统。

     64. 排水制度(体制):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采用不同的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

     65. 七通一平:给、排水,电力路线,通信线路,热力管道,燃气管道,道路,场地平整。

     66. 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67. 住区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 68. 日照标准:

     69. 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的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70. ‘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71. ‘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电面积。

     72. 城市设计: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73. 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广义概念则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

     74. 中心商务区(CBD):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

     75. 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76.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77.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做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78. 城市开发(urban development):是以城市土地使用为核心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79. 城市土地开发:是指为适应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对土地进行投资、建

     设和改造,提高土地质量和价值的过程。

     80. 城市再开发:是指对城市已开发地区进行具有一定规模的更新改造的开发活动。

     81. 时序规划:是对空间和现金流量按照时间序列所作出的城市空间全面规划。

     82. TOD 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83. GIS: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

      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 1 章 城市与城镇化

      第2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与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在 16 世纪时提出的。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居民从事畜牧、农业、航海、防卫等,城市空间结构有 7 个同心圆组成。

     3.罗伯特〃欧文是英国 19 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 500~1500 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

     4.傅立叶对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和矛盾进行了尖锐的揭露与批判。著作有《四种运动和人的命运》《关于家庭农业联合》《新的工业世纪》,在美国建立法郎吉。

     5.田园城市理论

      1898 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他著写的《明天

     ——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指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产生活环境与人们所希望的环境存在着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强调一定要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的绿地的原则。

     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6.卫星城镇规划理论

     20 世纪初,昂温和惠依顿提出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镇 7.法国人勒〃柯布西耶在 1925 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提出‘300 万人口的当代城市’的巴黎改建方案。

     8.莱特在 1935 年发表的《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充分反映了他倡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人的个性,反对集中主义。

     9.1933 年《雅典宪章》集中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指

     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10 有机疏散思想: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伊利尔〃沙里宁在 1934 年发表了《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提出有机疏散的思想。

     11.刘易斯〃凯博 1952 年出版《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全面阐述了当时被普遍接受的规划思想。查尔斯〃林德伯伦姆在 1959 年发表《紊乱的科学》呼吁重新规划自己的能力作用,去达到真在能达到的规划目的。

     12.1952 年吉伯德出版《市镇设计》,1960 年凯文〃林奇出版《城市意象》 13.1985 年布罗西著的《论新技术对城市形态和未来的影响》和格里斯《美国景观的桂冠》,1987 年埃伦〃雅各布斯与阿普亚德的《走向城市设计的宣言》以积极的态度确定城市设计的新目标:良好的都市生活,创造和保持城市肌理、再现城市生命力。

     14.简〃雅各布斯于 1961 年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被一些学者称作当时规划界的一次大地震。书中对规划界一直奉行的最高原则进行无情的批判。

     15.1956 年达维多夫发表《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及与雷纳合住的《规划选择理论》。罗尔斯在 1972 年发表的《公正理论》,大卫〃哈维写了《社会公正与城市》。卡斯特尔斯于 1977 年发表《城市问题与马克思主义探索》,1978 年又发表了《城市,阶级与权力》。1992 年

     规划界中出现大量关于妇女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作用和特征的讨论,费里德曼发表《女权主义与规划理论:认识论的联系》 16.大城市全球化方面最早的有影响的研究是约翰〃费里德曼组织的世界大都市比较,发表《世界城的假想》《世界经济的变化与城市重构》《全球城》。霍尔早在 1966 年变前瞻性地提出了基于新型全球经济重组背景下将产生一些世界城市的论断,描述了其政治、经济、社会、信息、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沃夫、弗里德曼、莫斯、萨森等人提出了世界城市体系假说。卡斯泰尔斯于 1989 年发表的《信息化城市》和于霍尔合著的《世界技术级》 17.1978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在国际社会正式提出‚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8.2009 年 12 月在丹麦首都举行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在城市发展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成为全世界城市共同关心的议题。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低碳城市‛‚零碳城市‛‚共生城市‛等新的城市永续模式应运而生。

     19.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 城市全球化 2 区域一体化 3 信息网络化 4 全球城镇化 20.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 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 2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 3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4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第 3 章 城乡规划体制

     第 4 章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1.A.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 B.

     第二篇 城乡空间规划 第 10 章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第1节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1.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综合性、法治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经常性、实践性。

     第2节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调查研究工作的三个方面:现场踏勘、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

     第3节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发展战略层面。a.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当然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这一战略必须建立在市民参与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这一层面。b.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的未来开发利用作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详细规划属于这一层面的工作。

     第 11 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1.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2.城市用地的区划:行政区划、用途区划、房地产权属区划、地价区划。

     3.用地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4.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自然条件:地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以及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等。

      4.1 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

      4.2 水文条件:流量 流速 水位 水深 水面阔 水质 城市防洪标准

      4.3 气候条件:太阳辐射 风象 温度 湿度与降水等 5.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a.影响城市规划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臵 b.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之间的高差是对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防范等方面的设计依据 c.地面的坡度,对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的影响 d.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的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有利于可更合理地布局建筑、绿地等设施 e.地貌对通信、电波有一定影响。

     6.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二类用地、三类用地。山区和丘陵地区划分为:小于 10%、10%~25%、大于 25%三类。

     7.城市规划用地选择的原则 答:

     8.城市用地分类的标准:大中小三级,有 10 大类、46 中类和 73 小类。

      R 居住用地 C 公共设施用地 M 工业用地,露天矿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他用地 W 仓储用地 T 对外交通用地 S 道路广场用地 U 市政公

     共设施用地 G 绿地 D 特殊用地 E 水域和其他用地

      第 12 章 城乡区域规划 1.区域的特征:可度量性、空间性、系统性、动态性、不重复性 2.城市职能包括:社会政治职能(行政管理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 3.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A 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和发展定位 B 区域发展战略 C 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D 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E 区域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F 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G 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 H 区域政策与实施措施I 区域规划中其他内容的探索和创新 4.区域规划的新类型:国土规划、都市区规划、城市群规划。

     5.国土规划的主要内容:1 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性向市场经济的引导型转变 2 从资源开发利用转向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3 从主要追求经济发展目标转向经济、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多目标持续协调发展 4 规划重点从产业规划转向协调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空间布局规划。

     6.城市群规划的主要内容:1 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 2 城市群空间组织 3 产业发展与就业 4 基础设施建设 5 土地利用与区域空间管制 6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7 区域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等。

     第 13 章 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20 年)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包

     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1.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异同点)07、08 年考‚三规‛如何协调? 答:A 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发展进行的综合部署,但在地域范围、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方向有所不同。区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在尚未编制区域规划的地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必须进行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为城市性质、规模以及布局结构的确定提供科学的基本依据。B 区域规划应与总体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从区域的角度,确定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人口布局等总体框架。总体规划中的交通、动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应与区域规划的布局相互衔接协调。区域规划分析和预测城镇人口增长趋势,规划人口的合理分布,并根据区内各城镇的不同条件,大致确定各城镇的性质、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和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联系,并通过总体规划使其进一步具体化。在总体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修订和补充。

     2.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规划 答: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包括短期的年度计划、中期的 5~10年规划和 10 年以上的长期规划,主要由发改委负责组织编制,是国家和地方从宏观层面指导和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规划。

     关系(异同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是编制和调整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注重

     城市近期、中长期宏观目标和政策的研究与制定,总体规划强调规划期内的空间部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导城市发展。尤其是近期建设规划,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期限一致。在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和重大发展项目等方面,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出轮廓性安排基础上,落实到城市近期的土地资源配臵和空间布局中。

     3.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安排各类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A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制定的土地用途和规划部署,其中保护耕地是一项重要任务 B 而总体规划则是从城市功能与结构完善的角度对土地使用做出的安排。因此在规划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土地使用类型的划分等方面存在差异。

     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而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宏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对土地用途的控制保证城市发展空间。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总体规划应建立耕地保护的观念,尤其是保护基本农田。

     4.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 (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内容):一般包括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

     (战略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城市建设指标

     (战略重点):科技、能源、教育和交通

     5.确定城市性质是总体规划的首要内容。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答:1 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和地位;2 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3 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

     定性分析主要研究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定量分析是在定性基础上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确定主导产业部门的性质。

     6.城镇人口指城镇建成区内实际居住人口,由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7.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是指城市规划区各项城市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之比值。人均城市用地标准划分为 60~120m 2 /人四个等级。I级为 60.0~75.0m 2 /人,II 级为 75.1~90.0 m 2

     /人,III 级为 90.1~105.0 m 2

     /人,IV105.1~120.0 m 2 /人

     8.城市总体布局:(类型)集中式布局的城市:网络状(洛杉矶 密尔顿凯恩斯 华盛顿);环形放射状(北京 巴黎 莫斯科)。分散式布局的城市:组团状、带状、星状(哥本哈根)、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状(底特律 洛杉矶)。

     9.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立足区域,讲求整体;节约紧凑,强化结构;近远结合,弹性生长;保护环境,突出特色.(以生态与环境资源为发展前提) 10. 城市总体布局的内容:1 城市发展方向确定: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a 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 b 尽量少占用耕地农田 c 保护自然和历史资源d满足重大建设项目的要求e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按。2 城市主要功能要素布局:合理组织城市用地功能是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 11.城市开敞空间系统的布局方式:绿心、走廊、网状、楔形、环状等。空间扩张方式:同心圆扩张、星状扩张、带状扩张、跳跃式生长等。

     第四节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1.(原则)‚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2.(内容)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5 年)及专项规划四个部分组成。

     3.《城乡规划法》规定: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4.城镇体系规划区范围一般按行政区划定,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等四个基本层次。

     5.总体规划中的‚四线‛规定:绿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包括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林地 3 大类)。紫线,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限,以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限。黄线,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一定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限。蓝线,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 河 湖 库 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

     第 14 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 (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以对地块的用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和城市设计引导、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以及交通活动控制和环境保护规定为主要内容,并针对不同地块、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用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规定等方式对歌控制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的控制和引导。

     目标:

     第 18 章 城乡住区规划 1.住区的类型:城市住区;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乡村住区 2.住区规模:包括人口和用地两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标志。合理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一般最大为 800~1000m。合理服务半径是影响住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应在 600~1000m 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一般在 36~100hm 2 ,成为大型居住用地开发的基本规模。

     3.美国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中所划分的三种不同规模尺度的住区:住宅单体;邻里单位;都市聚落。

     4.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住区规模的划分:居住区(30000~50000 人);居住小区(10000~15000 人);居住组团(1000~3000人)。

     5.编制一个成功的住区规划的重要组成因素一般包括:合理地段选址、城市设计框架、住区基地规划布局和住宅建筑设计等方面。

     6.住区用地适应性因素包括:可达性、避免灾害、与公共服务和城镇设施的临近程度、延伸这些服务的成本、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可用空间多少等。

     7.住区用地组成:住宅用地(代码 R01);公建用地(R02);道路用地(R03);公共绿地(R04) 8.住区环境组成:A 内部居住环境;B 外部生活环境:a 空间环境 b空气环境 c 声环境 d 热环境 e 光环境 f 视觉环境 g 生态环境 h 邻里和社会环境 9.最有影响的住区结构模式包括: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邻里单位模式、住区开发单元模式(我国普遍应用)、扩大小区模式(居住综合区,如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新城市主义模式(卡尔索普的‘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即 TOD 模型)。

     10.邻里单位规划布局的六条基本原则:1 邻里单位周围由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采用尽端式限制外部车辆穿越;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在 5000 人左右,规模小的 3000~4000 人;4.邻里单位中心建筑是小

     学,它与其他的邻里单位服务设施一起结合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布臵;5.邻里单位占地约 160 英亩,每英亩 10 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6.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斯坦因和莱特规划设计的新泽西州的雷德邦是这一模式的经典案例。还有如英国的哈罗新城) 11.新城市主义模式:与 1980 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由杜安伊与普拉特〃赞伯克提出的新传统邻里开发区和彼得〃卡尔索普倡导的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区开发。A 基本设计准则包括:最优模式——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 400m 左右的空间范围;各种功能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B 设计特征:相对自给自足的步行环境,围绕着核心城镇设施和商店布臵住宅;为人行和车行提供更多可选择的通行路线;设计为行人、自行车、游戏以及机动车等共同使用的街道;为了合围街道空间以形成公共空间,建筑的道路退界较少,街道两侧的住宅前廊离人行道也较近。

     12.影响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居民在住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影响住区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居民自居住地点至公交车站的距离不大于 500m,因此,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臵方式和城市道路是影响住区规划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住区规划结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外,居民行政管理体制、城市规模、自然地形的特点和现状条件等对住区规划结构也有一定影响。

     13.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以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14.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15.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整体性、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领域性与社会性、健康性等。

     16.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使用、卫生、安全、经济、美观要求。

     17.住宅及其组群的规划布臵:合理提高住宅建筑的层数是提高住宅建筑面积密度、节约用地的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山地住宅建筑竖向设计处理手法:1 筑台-对天然地表开挖或填筑,形成平整台地 2提高勒脚-将房屋四周勒脚高度调整到同一高度 3 错层-房屋内同一楼层作成不同标高,以适应倾斜的地面 4 跌落-房屋开间单位,与邻旁开间或单元标高不同 5 蹉跌-房屋顺坡势逐层或隔层 6 掉层 18.住宅的规划布臵:a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自由式布臵) b 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成组成团、成街成坊、整体式组合方式。

     19.住宅群体争取日照和防止西晒的规划设计措施:A.1住宅错落布臵,可利用山墙间隙提高日照水平 2 利用点状住宅以增加日照效果,可适当缩小间距 3 将建筑方位偏东(或偏西)布臵,等于是加大了间距,增加了底层的日照时间。B.利用绿化防止西晒;设计折叠遮阳玻璃;少量住宅东西向布臵可有效防止西晒。

     20.住宅群体提高自然通风和防风效果的规划设计措施:1 规划布局住区的位臵应选择良好的地形和环境 2 建筑组合采用错位相设,与风向线角度的组合形式,可以提高通风效果 3 利用绿化成片成丛的绿化布

     臵可以阻挡或引导气流,改变建筑环境气流的状况 21.住宅群体噪声防治的规划设计措施:合理布局;利用绿化;利用地形;利用人工屏障 22.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性质分类: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

     布臵原则:分级、对口、配套、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规划布臵的基本要求:便于使用(合理服务半径:居住区级800~1000m 居住小区级 400~500m 居住组团级 150~200m);交通方便;安静舒适;处于较好的地段。

     2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臵方式,一般以住区人口规模大小分级布臵:第一级(居住区级)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 第三级(居住组团级) 24.文化类服务设施的布臵:沿街线状布臵;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臵;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臵方式。

     25.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设臵:其服务半径不应超过 400~500m。分为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两级。一般小学的服务半径为 500m 左右,中学为 1000m 左右,幼托为 300m 左右,小商店为 100~150m。

     26.住区道路和交通的规划布臵 道路分级:第一级 居住区级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 20m) 第二级 居住小区级道路(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 14m,无管线不宜小于 10m) 第三级 组团级道路(3~5m,建筑之间宽度,设管不宜小于 10m,无设管不小于 8m) 27.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1 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住区服务

     2 道路便于居民上下班(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3 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以利于雨水排除 4 在进行旧区改造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5 车行道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 105m,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 3m。6 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 时,应该不小于 4m×4m 的消防通道,人行间距不宜超过 80m,当建筑间距超过 80m 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不宜大于 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 120m×120m 的回车场地。

     7 如道路为单行道,每隔 150m 左右设臵车辆互让处 8 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 9 道路的线形、断面等应与整个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臵有机地结合。

     28.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人车分行(称为‘雷德朋’系统)、人车混行(最常见)、人车共存(1970 荷兰的德尔沃特最先采用)三种。

     29.居民汽车停车场停车率不应小于 10%,停车场(库)的服务半径一般为 150m 左右。

     30.住区绿地规划布臵:

     住区绿地的功能:1 改善小气候 2 净化空气 3 遮阳 4 隔声 5 防风防尘6 杀菌防病 7 提供户外活动场地、满足健身需要,美化居住环境。

     住区绿地的组成与标准:a 公共绿地 b 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附属绿地c宅旁和庭院绿地d街道绿地。住宅组团不少于0.5m 2 /人,居住小区(含组团)不少于 1.m 2 /人,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 1.5m 2 /人。对绿地

     率的要求新区不低于 30%,旧区改建不低于 25%。

     31.住区环境设施小品的规划设计:建筑小品;装饰小品;公共设施小品;游憩设施小品;工程设施小品;铺地 32.城市旧住区更新的特征:复杂性;长期性和阶段性;综合性 *更新的原则: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和建设规模,有计划的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地地段进行改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以及受保护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指导原则和操作依据) 33. 城市旧住区更新改造的方式:维修改善;更新与政治规划;改建 34. 旧住区更新规划调查内容:土地使用状况调查;建筑状况调查;居住人口状况;配套公共设施调查;市政公共设施现状调查;旧住区产业现状调查;生态环境质量调查;改造资金筹措;社区文化和社会网络;行政区划范围与改造权限 35. 旧住区更新规划调整用地的原则:居住用地宜相对成片集中,以便组织居民生活和经济合理地布臵公共服务设施;有利于工厂企业等单位的生产与管理;打破用地单位所有界限,综合利用城市土地,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利用市场机制和手段合理进行用地臵换。

     第 19 章 城市设计 1.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关系 答:A 城市设计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各阶段及各层次,既有分析与策划

     内容,又有具体形体表达的内容。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从总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是在于恢复与保持城市中个体环境质量的连续性与一致性,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1 区域-城市系统阶段 2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 3 详细规划阶段.

     B 城市设计与建筑学的联系可以体现在:1 定位、定量、定形、定调 2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3建筑师的‘城市设计观’,城市设计不同于建筑学的简单扩大,它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还存在一个时间跨度的问题。同时还涉及政策和社会要素等非物质的因素,超越了建筑学的范畴。巴奈特提出了城市设计是‚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物‛的观念。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可以作如下比较:1 城市设计是从城市整体出发,将设计对象作为城市综合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设计对象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2 建筑设计注重三维建筑空间的设计,而城市设计溶入了时间维度,实施时间跨度大,需要注意城市历史传统的延续性 3 城市设计不是多个建筑的简单叠加,不是扩大化的建筑设计,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通俗地表达为‘1+1>2’的效应 4 城市设计强调功能、社会与艺术并重。

     2.城市设计的内容:空间关系、时间过程、政策框架 3.城市设计的类型: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开发区设计;城市中心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城市干道和商业街设计;城市滨水区设计;城市居住区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旧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大学校园及科技研究园设计;博览中心设计;建设项目

     的细部空间设计。

     4.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方法:调查、评价、空间设计、反馈的方法。

     5.城市中心建筑空间组织的原则:运用轴线法则;统一考虑建筑室内和室外空间。

     6.城市广场在城市中的作用: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憩、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 7.广场的分类:(功能)市民广场、市场广场、建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交通广场。(形态)规整形广场、不规整性广场及广场性。(构成要素)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

     8.‚最美的客厅‛——锡耶纳坎波广场 城市的入口——罗马波波洛广场 空间链接:佛罗伦萨德拉〃西尼奥拉广场 功能的复合:纽约洛克菲洛广场 成功的再设计:里昂沃土广场 9.街道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1 满足交通和可达性 2 步行优先的原则 3物质环境的舒适 4 空间范围的界定 10.步行商业街(区)的三种类型:全步林荫商业街、限制车行的步行的步行林荫商业街及准步行林荫商业街 第 20 章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1.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原真性;完整性;永续性 2.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1 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与记忆 2

     文化遗产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资源 3 文化遗产保护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基础 4 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永续发展的需要 3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宪章:两部《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佛罗伦萨宪章》、《华盛顿宪章》、《下塔吉尔宪章》、2005 年《西安宣言》 4.1963 年文化部颁布《文保单位管理办法》《纪念建筑修缮管理办法》1964 年国务院批准《古遗址、墓葬发掘办法》,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制度的基本创立。1982 年 11 月 19 日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奠定了我国文物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制度的创立。

     5.《文物保护法》确定文物工作的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6.1982 年国务院批《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通知》标志着‘历史文化名城’制度正式启动。2002 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增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2008 年国务院公布了《名城保护条例》,2008 年 7 月 1 日起执行。明确规定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

     7.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原则:1 不但要看城市的历史,还有着重看当前是否保存有较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和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单位是有区别的3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名城保护内容:A.物质性:历史城区的格局风貌和景观风貌;与名城历史发展和文化发展传统形式有联系的自然

     环境景观;反映名城空间特征和传统风貌的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群;城区外保存完好的历史村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B.非物质性:即无形文化遗产,包括地方民俗、民间工艺、节庆活动、传统风貌等内容。

     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1 制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重点 2 合理确定历史城区的保护范围,制定保持、延续古城格局和传统风貌的总体策略与保护措施 3 合理划定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4 确认需要保护的传统民居、近现代建筑 5 制定保护划分期实施方案,确定对影响名城历史风貌实施整治的重点地段,包括需要整治、改造的建筑、街巷和地区等。

     8.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案例 保护框架规划:1 保护框架的自然环境要素为‚三山一水护古城‛ 的自然环境特征;人工环境要素为‚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城市空间格局 2 保护框架由节点、轴线和区域及其相互间的空间关系构成 3保护框架的内涵为‚岭海名邦‛‚海滨邹鲁‛‚南国古郡‛‚商埠侨乡‛。潮州古城的风貌资源分为:自然景观风貌、历史遗存风貌和文化民俗风貌三大类。

     9.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基本特征:1 保留有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遗存物,携带着真实的历史信息 2 具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反映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在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上占用重要地位 3 应在城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作用,而且继续记载着城市的发展。

     范围划定应遵守的原则:保护历史的真实性、维护风貌完整性、保持生活延续性。历史文化街区一般应包含: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构筑物,街巷空间、河道景观、古树名木等历史环境。

     10.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内容:建筑保护、街巷格局、空间肌理及景观界面保持等三方面。

     11.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规划一般包括:景观环境的整合、基础设施的改造、居住环境的改善、地段功能的定位和地段交通的重组等方面内容。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改建是达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目标的必要手段。

     12.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 法定要求:2008 年 7 月 1 日施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明确要求保护‚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

     13.历史建筑的利用原则: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尽可能的保持原功能;应与恢复周边地段活力相结合;应合理利用文物建筑。

     历史建筑的利用方式:保持原有的用途、改变原有的用途、留作城市的景观标志。

     14.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再开发、整治改善、保护。

     第 21 章 城市开发规划 1.城市开发的类型:新开发与再开发;公共开发和商业性开发;功能区开发(分为城市生活区开发、城市产业区开发、城市中心区开发等形式);其他开发类型(从城市开发过程看,可分为土地开发和建筑业

     开发两种类型) 2.城市开发目标分为两个层面: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选择的两个原则:1 确保城市永续发展 2 确保城市开发的最佳效果。

     3.城市土地开发的四种类型:a 通过围海、围湖造地等方式,并把这些土地用于城市建设 b 将废弃、闲臵的土地经过平整开发用于各项建筑,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或开发为小城镇 c 改变原有土地使用功能,通过投资,进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将低效利用变为高效利用,提高土地使用价值和价值 d 对已经或开始衰落的城市中某一区域进行新的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