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XX古城保护与发展规划及详细规划

    时间:2020-09-09 14:13:01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发展规划 古城 详细规划

     1 序言

     第一部分 现状研究篇 ......................................................................................................................... 4

     第一章 古城基本概况 ....................................................................................... 4 1.1 区位 ...................................................................................................... 4 1.2 历史沿革 .............................................................................................. 4 1.3 自然地理环境 ...................................................................................... 5 第二章

     古城历史文化价值及现状评述 ......................................................... 6 2.1 XX 县域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 6 2.2 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 6 2.3 古城历史文化价值评述 ....................................................................... 7 第三章

     古城土地及建筑现状分析 ................................................................. 8 3.1 古城建筑现状调查与分析 .................................................................. 8 3.2 土地利用现状与分析 .......................................................................... 9 3.3 道路交通现状与分析 .......................................................................... 9 3.4 古城空间景观现状及分析 .................................................................. 9 3.5 明代所城城墙遗迹的现状分布及保存状况 .................................... 10 3.6

     5.12 汶川地震之后的 XX 古城破坏情况 ...................................... 10 第四章 保护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10 4.1 古城历史格局的保护与控制 ............................................................. 11 4.2 周边山水环境的保护与控制 ............................................................. 11 4.3 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与完善 ............................................................. 11 第二部分 保护与发展规划篇

     第一章 总

     则 ................................................................................................. 12 1.1 规划依据 ............................................................................................ 12 1.2 规划研究范围 .................................................................................... 12 1.3 规划原则 ............................................................................................ 12 1.4 规划目标 ............................................................................................ 13 1.5 规划内容 ............................................................................................ 13 第二章 保护框架规划 ..................................................................................... 13 2.1 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 ........................................................................ 13 2.2 保护框架 ............................................................................................ 14 第三章 古城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 14 3.1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 14 3.2 历史建筑的保护 ................................................................................. 15 3.3 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的抗震加固方式 ............................................. 15 第四章 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 ......................................................................... 16 4.1 现状建筑综合评价 ............................................................................ 16 4.2 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 ........................................................................ 16 第五章 高度控制规划 ..................................................................................... 17 5.1 文物古迹和重要建筑(构筑)物及周边高度控制 ........................ 17 5.2 主要视廊及山体周边高度控制 ........................................................ 17 第六章 土地使用与功能分区 ......................................................................... 17 6.1 规划原则与功能定位 ....................................................................... 17 6.2 土地使用调整规划 ........................................................................... 17 第七章 道路交通规划 .................................................................................... 18 7.1 规划目标和原则 ............................................................................... 18 7.2 道路交通规划 ................................................................................... 19 第八章 空间景观控制规划 ............................................................................ 19 8.1 自然景观环境控制规划 ................................................................... 19 8.2 古城景观环境控制规划 ................................................................... 19 第九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控制规划 ................................................................ 20 9.1 古城周边耕地农田的保护 ................................................................ 20 9.2 古城水系的保护与整治 ................................................................... 20 9.3 古城周边生态环境的控制 ............................................................... 21 第十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划 ................................................................ 21 10.1 规划原则 ......................................................................................... 21 10.2 重要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规划 ..................................................... 21 第十一章 古城保护、灾后重建与地区发展规划......................................... 22 11.1XX 古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22 11.2 旅游发展规划 .................................................................................. 24 11.3XX 古城与昭化古城发展潜力的横向比较 ..................................... 24 11.4 旅游形象策划 ................................................................................. 25 11.5 灾后重建规划的思考 ...................................................................... 25 第三部分 详细规划篇

     第一章 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构筑物的修复 ................................................ 26 1.1 石牛寺遗址的恢复 ............................................................................ 26 1.2 古城墙遗址的保护与恢复 ................................................................ 26 1.3 十字街牌坊的恢复 ............................................................................ 26 第二章 古城格局的恢复建设 ........................................................................ 26 2.1 城市防御体系的恢复设计 ................................................................ 26 2.2 水系网络的规划设计 ........................................................................ 27 2.3 特色的水街格局 ................................................................................ 27 第三章 古城“XX 八景”的恢复 .................................................................. 27 第四章 “十字街”沿街建筑的整治与改造设计......................................... 27 4.1 现状沿街建筑的整治原则 ................................................................ 27 4.2 整治策略细分 ................................................................................... 27 4.3 建筑要素和历史环境要素的控制引导 ............................................ 28 第五章 古城内重点地块详细规划设计 ........................................................ 29 5.1 古城东南角地段 ................................................................................ 29 5.2 古城西城门地段 ................................................................................ 29 5.3 古城南城门地段 ................................................................................ 29 5.4 城隍庙与张飞庙地段 ........................................................................ 29 5.5 东城门及大东街地段 ........................................................................ 29 5.6 关帝庙及陕西会馆地段 .................................................................... 29

     2 5.7 大西街县衙建筑群 ............................................................................. 30 第六章 市政工程规划 ..................................................................................... 30 6.1 给水工程规划 .................................................................................... 30 6.2 排水工程规划 .................................................................................... 30 6.3 电力、电讯工程规划 ........................................................................ 31 6.4 燃气工程规划 .................................................................................... 31 6.5 综合管沟规划 .................................................................................... 31 6.6 环卫设施规划 .................................................................................... 31 6.7 生态节能规划 .................................................................................... 32 第七章 综合防灾规划与竖向规划设计 ....................................................... 32 7.1 综合防灾规划 ..................................................................................... 32 7.2 竖向规划设计 ..................................................................................... 33 第八章 经济技术指标及投资估算 ................................................................. 34 第九章 分期实施规划 ..................................................................................... 35 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 ......................................................................... 35 10.1 实施策略的基本原则 ...................................................................... 35 10.2 实施策略建议 .................................................................................. 36 10.3 规划实施的政策内容 ...................................................................... 36

     3

      序言 XX 古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始于 2007 年末,至 2008 年 5月初其间,规划编制组基本完成规划任务的大部分内容。在5.12 地震之后,古城内部的建筑设施基本上处于高度危房的状态。由于省市各级政府对灾后重建的重视,将使这座千年古城重新焕发青春。编制组根据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对原 XX 古城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进行调整。

     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调整和制定灾后重建的具体规划实施策略。具体包括:总体功能的定位和用地性质的重新思考;原有的交通系统调整为整体步行系统;古城内外的景观环境得到彻底的规划改造;古城内部的传统公共建筑应全面恢复规划建设;现状建筑的处理由修缮整饬转为整修改造、拆除重建。规划将实现 XX 古城在灾后的“浴火重生”……

     4 第一部分

     现状研究 篇

     第一章 古城基本概况 阴平古道上的 XX(原 XX 县城)古城,位于现县城乔庄以西 59km,《华阳国志》载,建兴七年(公元 229 年)析阴平道刚氐道辖地新置广武县于 XX,委诸葛亮之参军廖化督其地而屯田戌守。据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

     它是我国古阴平道上的重要关隘,自东汉以来,一直是王室与地方势力相互攻战不息之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由于 XX 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历代王朝都派将把守,修池建廊。明洪武四年(1371 年)正千户朱路改土城建筑砖城,清顺治十年(1653 年)怀远昭义将军特授龙安营参将,白丹衷复建城池,历经三载竣工,城周九百丈,墙表用糯米灰浆镶砌石条和大砖,内夯土石,高二丈一,底宽一丈四,深一丈护城河相连,外城门备有吊桥,东西北三门各建有半园形外城墙,称“瓮城”,内外城门洞全以石条镶拱。内城门不与外城门相对,门开侧面,上建箭楼。内城门上建有距地四丈五的重檐城楼,戌守嘹望,显示边陲雄姿。城形如靴 , 又称“靴城”。城内分东南西北四大街和下东街、下南街、石板铺面。城内四街交汇的十字口,建有木质高大鼓楼,占地面一丈八,横顺相对,高四丈五,两楼一底,三层飞檐,琉璃筒瓦,雕梁画栋,四方悬匾。西为“阴平古道”,北为“北方锁钥”,东书“紫微高照”,南挂“南山聚秀”。四大街各竖牌坊,上书匾额,东街“紫微高照”,西街“西蜀咽喉”,北街“北极联辉”,南街“人杰地灵”。

     XX 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历史文化古迹众多。“西望金牛气,东晖白马鞍,桥高金柳折,泉涌玉花繁,洞口鱼渊跃,关头虎石盘,醍醐不觉晓,雪霁万峰寒”,就是晚清学子袁汝萃描写 XX 的八景诗。具体的是指石牛寺、马鞍山、高桥寺、玉花泉、鱼洞砭、关虎石、醍醐塘、九龙包等八个景观。

     1.1 区位 XX 古镇所在的 XX 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白龙江下游,川、甘、陕三省结合部,位于东经 104°36"-105°38",北纬 32°12"-32°56",处于祖国中西部交接地带上。周围与陕西省宁强县,甘肃省文县、武都县,四川省江油市、平武县,广元市中心区、朝天区、剑阁县等八县(区)相邻,素有“鸡鸣三省”、“金三角”之称。

     XX 古城和唐家河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大九寨旅游环线上重要节点。该地区由 105 省道、212 国道、108 国道区域道路穿越其中。其所在的广元市中心区有已建、已规划的兰渝铁路、兰渝高速、广绵高速经过。交通条件优越,区域优势明显。

     1.2 历史沿革 XX 镇境内很早有人类居住,古为“《禹贡》梁州之城”、“周秦氐地”。

     扼秦陇入蜀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从乔庄郝家坪战国墓坟之文物证明当时中央政令已达县境,秦灭巴蜀后境内建置无确指,上述有史载,XX 镇三国蜀建兴七年(229),析阴平道,刚氐道辖地新置广武县,XX 镇境内委诸葛亮之参军廖化督其地而屯田戊守。(《华阳国志》)

     经过景耀、尖兴、咸熙至西晋咸宁四年(278)(《晋武帝纪》)仍为广武县治。

     西晋太康无年(280)集阴平之“平”和广武元之“武”更广武县名平武县治地。(《四川政区与治地沿革今释》)

     东晋太宁元年(323)起经成汉嘉宁;南朝宋元嘉、昇明;南朝齐建元、永明;南朝梁北魏天监二年(503)仍为平武县治地。

     北魏正始元年(504)更平武置马盘郡兼置马盘县(《优池国志》)正始元年经梁天监、太宝;西魏废帝;北周大象;隋天皇;唐武德、贞观仍为马盘县治。

     天宝元年(742)改写盘县各清川县。因其河水清澈而名清川县《旧唐书、地理四》唐大历十四年(779),经宋咸平、隆兴、绍熙、端平、嘉熙、宝祜至元初仍为清川县治,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省清川县入龙州治地废县置清川巡检司(《元史、地理三》)

     明洪武四年十月(1371)置 XX 守御千户所,思曩安抚司只明月关巡检司

     5 的清,从此清川县取掉三点水为 XX。

     洪武六年十月(1373)土知州薜文胜奉命将龙州治地由江油雍镇徒于 XX镇(《龙安府志》)。

     洪武二十二年(1389)改龙州为龙州军民千户所,迁龙州治今平武县城(《龙安府志》)。

     明嘉靖、万历、崇祯;清顺治五年(1648)仍为龙州军民千户所,顺治六年(1649)置 XX 分县于 XX 镇(《龙安府志》)。

     经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置司、置汛、置 XX 分县。

     民国时沿设,1911 年设高桥寺乡团治,1913 年置 XX 团练公所,为军政合政区治 XX 镇城内;1935 年 4 月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改 XX 县建赤水县 XX乡苏维埃和 XX 回民乡苏维埃政府治 XX 镇。

     红军北上抗日后,经后为平武县第三区,将 XX 镇和桥楼乡合为青桥联保治地 XX 和桥楼。1939 年改青桥联保置 XX 镇兼置区。1942 年 XX 复置县、县城设 XX 镇。1949 年 12 月 19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于 XX 县即(XX 镇)。

     1950 年 1 月 1 日卢建贤为首任县长在 XX 镇宣告 XX 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0 年 XX 仍置乡镇、属第一区。50 年 8 月又分出镇东南境置白庙乡、同属新置第一(XX)区。1951 年 XX 镇,白庙乡同属第二区。1952 年 2 月又分出镇西南境置高渭乡,镇北境置二坝乡。属第二区 11 月 17 日 XX 县人民政府,1955 年春撤二坝、高渭、白庙三乡,合并组建为 XX 乡,为南北乡分治,民政字 161 号令以 XX 镇名为乡名,治 XX 镇,属 XX 区;时 XX 镇只辖城内之区域,称第二区。1958 年撤 XX 镇并旧 XX 乡,同年七月建政社合一的 XX 人民公社,属曲河区,1959 年属乐安区。1961 年属 7 月 1 日 XX 县人民政府民政字94 号文调整辖区、乡(公社)设置原 XX 区,同年分公社西 北境置关虎人民公社。1984 年夏置 XX 乡。1988 年 7 月将撤庆虎乡后的辖镇并入 XX 乡,1992年 7 月撤 XX 区并入 XX 镇,1992 年至 2003 年仍治 XX 镇,直接属县领导。

     1.3 自然地理环境 XX 镇位于 XX 县西北部边缘,岷山山脉摩天岭关南麓与龙门山脉轿子顶,罗鼓顶北麓之间,形似地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经 104℃,50℃北纬 32℃,28℃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全镇面积 251.32km 2 ,如包括唐家河自然保护乡内面积 526.3 km 2 ,东北与桥楼乡连界,东南与房石镇接壤,西、南与平武县毗连,北与国家级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为邻,距县城59 km,东西长20 km,南北宽26 km。

     镇境属深丘陵中高山地带,山峦起伏重叠,沟壑纵横,最高峰为南部边缘的轿子顶,海拔 3049m,最低点段家河,海拔 823m,镇驻地海拔 903m,高差相异大,以中山地形为主,兼有高中山、低山、台地、平坝、河谷、等地形的山地地貌。

     境内两条河流,一条清水河,发源于县境内西北面海拔 3837.1m 的大草坪,流经国家级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注入境内,一名南渭河,发源于县境内西面海拔2977m 的乱石山,流经一二三道坪望乡舌,打前坪注入境内,在醍醐潭处与清水河合流,谓青竹江上游,境内流长 20km。

     气候,属亚热带温湿委风气候、温、水、光在各种地形上变化大,年平均气温 12.8℃,降水量 846.8 毫米,无霜期 167 天≥10℃积温,年总幅射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 727.9mm,C≥19℃积温为/平方厘米,80%陆面蒸发量 546.1mm,气温从东至西年份降水量 750℃mm 左右,气修水文等自然条件较好,南多北少,空气温度 69%~85%适宜热带植物生长发育,但常有自然灾害出现。

     土壤成黄壤——黄综壤——亚高山草甸土的垂直分布,地域分布有条带,河谷格状,复域三种组合形,有 7 个土类、12 人豆类、22 个土属、46 人土种。土壤发育处于幼年阶段,土体不厚,耕作层浅薄,弄伤含量属中下水平。

     植被的地理分布明显,但重地带分明,垂直谱序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常绿利落叶混交林带、以冷松为主,云杉次之的山地暗针林带,以冷杉为主山地暗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森林覆盖率 41.1%。

     自然资源丰富,高等植物有 180 多种、900 余属,3100 多种,珍贵树木 10余种;牧草有 25 科,85 种;国药材植物 550 种,低等植物种类繁多,以香菌、竹菌、木耳……最为驰名。有畜类 60 多种鸟类 300 余种、鱼类 70 余种。属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 24 种。1978 年经国务院批准在镇西北角建立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境内地下矿藏有 18 种,蕴藏量有 3 吨。XX 镇地处仙霞岭中低丘地带,构成地势的主要山脉为仙霞岭余脉,镇北侧有一块小平原,东南侧江郎山,海拔为 824m,XX 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

     6 年平均气温 17.1℃,年平均降雨量 1648.7mm,全年无霜期 250 天。

     第二章

     古城历史文化价 值及现状评述 2.1 XX 县域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XX 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XX,原为清川,始名于唐代。XX 县名是因“其水清美”而得名。XX 古为“《禹贡》梁州之域”、“周秦氐地”,自西汉置州郡至今,历代设置州、县、郡、所、司、汛 17 次,迄今已有 2300 多年的历史。古时是秦陇入蜀之咽喉,为历代兵家之争,商贾必经之地。氐人曾在此建“仇池国”,历史上著名的阴平古道、景谷道、马鸣阁道,横穿县境东西,连接古丝绸之路。三国时著名的“蜀中三关”之一的白水关雄踞县城东南。1979年在县城附近发掘的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木牍,为研究封建社会初期的法律和书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XX 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在此交融,孕育了丰厚的文化积淀。XX 有着光荣辉煌的革命文化,红军在此英勇奋战,留下的革命文物传播着无尽的文化精神食粮。XX 还有丰厚的民间民俗文化。

     2.2 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2.2.1 历史文化资源分类 根据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的资源状况,可以将 XX 古城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分为两大方面:

     物质文化遗产:

     建\构筑物:历史建筑、古桥、古街、明代所城的整体风貌 空间结构:建筑物、水系、山体、田地、植被的关系——风水学解读,古城历史上的土地使用特征和自古就有的区域交通。

     周边环境:自然地貌与古城的关系;古城的生态环境——水系、古井、古树名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川北地区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的集大成者。包括该地区的蜀汉地区的三国文化、三省交界地各民族杂居的多元文化、自后汉到明清时期的军事驻边文化,以及川北地区当地特色饮食文化和抗战时期的红色文化。

     2.2.2 重点历史文化资源:阴平古道 据诸多史书记载和有关专家实地考查:阴平古道遗址自今甘肃省文县鸪衣坝至江油关(今四川平武南坝乡)。途经阴平桥,翻越摩天岭,经唐家河、落衣沟、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清道口,按古时三步二米的习俗推算,遥遥 700余里。正如《三国志》779 页所述:“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宇将马邈降。”蜀国镇守江油关的将领马邈开关投降,马邈夫人李氏为国尽忠,有史书佐碑为证。

     文县鸪衣坝,距文县县城 5km,是三国阴平郡治地所在地,是甘肃从阴平遗址开始进入四川的一条非常捷径的羊肠小路,也是古今公认的“山高如云表,玄鹤尚怯飞”的险路,阴平古道是根据阴平郡名而得名的,故后人和史书把这条险道称为阴平古道。

     由于中外驰名的阴平古道是甘肃南部进入四川的一条捷径,中间有摩天岭苍茫横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要道。自从魏国大将邓艾伐蜀打开阴平道以后,明朝初年傅友德领兵偷渡阴平天险摩天岭灭夏;1935 年 4 月中国工农红军与胡宗南部队在这里开展殊死大血战,狙击了胡宗南部队,取得懋功会师的大胜利;XX 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是从阴平古道上进军的。这条古道的重要位置,不仅为历代兵家所重视,而且中外享有盛名。

     因此,阴平古道是我国西部区域内重要的文化线路。

     2.2.3 重点历史文化资源:明建文帝隐跸之所—华严庵 华严庵旧址位于阴平古道上,是距离XX古镇南7.5km的杂木沟内的老庙,始建于元,扩建于明、清,后几经毁损,是历经六百多年沧桑的明建文帝隐跸之所。华严庵旧址在杂木沟深处莲花山内的一个山包上,状如皇陵。西侧山沟

     7 内有巨石垒砌的城墙,沿城墙随山而上有小路 2 里许直达山顶庙址。北面坡度较缓,下方较平坦面积约 3000m 2 。居庙址之上,向北远眺,阴平山、马盘山尽收眼底,东南西三面 21 座山峰如莲花瓣状逐渐合围,华严庵就好象座落在莲花盛开的莲台之上,其景美不胜收。

     华严庵——庙宇虽毁,遗迹尚存。已发现石碑 4 块,残碑 1 块,均是清代所立,石佛像一座(雕刻年代无从考证)。其“广佛碑”于大清康熙八年乙酉孟春月立,此碑保存完好,高 1.7m,宽 0.90m,厚 0.08m ,碑文高 1.56m 。上有《鼎建华严庵碑志序》,文载“……启自元时又为明初建文皇帝隐跸之所……”。其“华严庵重建碑”保存完好,于康熙五十八年岁次乙亥四月塑八日吉旦立,碑高 1.70m,宽 0.92m,厚 0.05m,碑文高 1.44m。上有《重建华严庵碑记》,文载“……华严庵之设也其说有二一曰肇自建文隐跸之时一曰衲子玉峰有开山于宣德之六年执是说而已……”。残碑长 0.20m,宽 0.08m,上有碑文云“康熙五年”。墓碑 2 块,一块为清道光丙申立,为比丘和尚墓碑,一块为清光绪16 年立,为源兴老和尚墓碑。石佛像,坐姿,高 0.70m,宽 0.40m,厚 0.2 米,头高 0.20m,似如来佛像,彩塑,面部表情和善,肉色;双手指交叉吁握状,端于腹,肉色;衣服为金黄色,双腿盘坐。背部装藏,内有清代历书(线装书)一本。庵址西侧后有石塔一座,已朝西倾斜,此塔高 2.30m,基座长宽均为 1.30m,共九层,方石与圆鼓石相间,中间用与 XX 明城墙一致的粘合剂相连。四方五圆,方比圆大,塔顶为锥体,无图案和文字记载。从塔基四周被盗挖的土中,可以看出是回填土,可能塔基被土埋了一部分。庵址西侧还有养生潭三个,单个面积约 10m 2 ,内有兰花状水草,不管天干地冻,四季水满池溢。其中一口塘有泉眼一处,能喷泉,状如莲花。庵西侧水沟有长约 800 米的城墙已坍塌,顺山而下,由直径 1~2m 的巨石堆砌而成,墙宽约 4m, 距地面 1~3m 高不等,双层中空,据传内可容人行走。据守庙人罗和尚讲此道可能与庵前方约 50m 处的一“神仙洞”相通。此洞宽约 0.5m,深约 50m。县志载,华严庵,明时由四周长约 5 华里的围墙围成,依山靠水,有山门、三重大殿,及侧殿组成的一个宏大佛庵。从“广佛碑记”、“重建华严庵碑记”叙述的建文帝于宣德六年到此与《明史纪事本末》之卷十七“建文逊国”中的宣德六年文帝由延安到西安入蜀的叙述完全吻合,也与《明史.郑和传》、《明史、姚广孝传》、《明史.胡荧传》中论述建文帝逃亡之说不谋而合,加之解放初保存的庵内正殿佛前的黄龙镶边金字木牌上书“大明建文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这充分说明明建文帝于宣德六年确在 XX 华严庵隐跸。

     2.3 古城历史文化价值评述 XX 历史文化古城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所城格局,以及部分代表川北地区古朴的明清古建筑群,古建筑布局自由而有序、风格侧重实用性而古朴典雅,体现 XX 川北所城的古城特质和古城风貌。

     2.3.1 阴平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历史、文化)

     XX 古城自古以来就是阴平古道上的重要节点,而且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千百年来沉积下来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来看,都应该归属于古城本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对外联系的阴平古道。

     明代所城是古道上军事防御体系上最显著的部分。至今古城仍然保存着明代所城的城市格局和建筑形式。另外在阴平古道上分布着许多三国时期的重要史迹,如邓艾伐蜀的摩天岭石刻、岩壁手书等。

     2.3.2 传统城镇山水格局的典范(风水、生态)

     XX 古城矗立于丛山峻岭之中,紧邻唐家河国家自然保护区。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山水相映,古城的人文气息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交相辉映。古人对 XX古城的选址极其考究与慎重。首先它是阴平古道上一处必经之地,然后古城居于台地之上,清水江和南渭河分别从古城东北、西南汇于古城东南。古城所处的坝子在亿万年的冲刷中形成千亩的良田,使之成为不可多得的世外风水佳地。从卫星航拍图上可清晰地看到,两条河流与古城形成“二龙戏珠”的风水格局。也可想而知,明建文皇帝隐跸于此的深层含义。因此生态环境具佳的 XX 古城是先人们选择居住的风水佳地。

     2.3.3 川北民俗民族风情之集成(和谐、多元)

     XX 古镇多民族聚居,以回、汉民族为主,特别是伊斯兰文化尤为突出。

     8 另外 XX 也是我国古代羌氐民族的聚居区的一部分,千百年来仍然延续着浓厚的羌氐文化民俗。阴平古道的联系,处于“鸡鸣三省”的独特地理位置,使 XX古城具有可容纳来自各方文化的历史包容性。从三国时期的蜀魏相争之地到明代的军事驻边所城,再到清、民国时期的商业要地,这里聚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因此,这里现存的民俗民族风情之多,涵盖面之广令人深识。

     第三章

     古城土地及建筑现状分析 3.1 古城建筑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 建筑风貌调查与评估 分类说明:

     古城内建筑按风貌保存的程度分为四类:

     一类风貌建筑:传统民居建筑,具有典型地方特色,几乎没有经过翻修,砖木结构保留较好;或者是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或按风貌要求重新修复过的风貌建筑。

     二类风貌建筑:传统建筑做法的民居,坡顶,砖木结构,门窗墙体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经过翻修,但基本构架和椽子保留较好,原有建筑风貌基本保留,体量、外观、色彩与一类风貌建筑基本协调。

     三类风貌建筑:新建民居,采用了现代建筑的形制和材料;或者是民居经过翻修,门窗被重新开设,失去了原有风貌特点;此类民居建筑散布在街坊内部,分布零散杂乱,但由于其体量较小,对 XX 古城的整体风貌影响不大,可归为三类风貌建筑。

     四类风貌建筑:大体量过高的新建民居,从高度、体量、外观、色彩等方面破坏了古城整体风貌,造成严重景观障碍;违章搭建的新建建筑。

     现状分析:

      XX 古城内部的一类风貌建筑主要分布在古城十字大街上,大部分为明清至民国期间建造的,是具有鲜明的川北传统民居特点的居住建筑。二类风貌建筑为古城在增建改建过程中依照原有的民居形式进行建造的杆栏式结构建筑。

     3.1.2 建筑年代调查与评估 分类说明 古城内建筑按年代先后分为四类:

     一类:明清时期建筑; 二类:民国时期建筑; 三类:建国至八十年代建筑; 四类:八十年代以后建筑。

     现状分析

      XX 古城内部,即明代所城城墙遗址所包括的范围,分布着代表着这个古城悠久历史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从镇区整体的建筑建造时期分布来看,可以清楚地分析古城由产生发展至今的清晰脉络,即由古城的几个城门开始向外拓展,至近代发展成现在古城形态;解放初期在其内部增建改建一些新的青砖建筑;八十年代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的建设使古镇的规模迅速扩大,表现在古城内部的空地中管理无序、肆意建设的状态。

     3.1.3 建筑质量调查与评估 分类说明:

     古城内建筑按质量情况分为四类:

     一类建筑质量: 质量完好 近几年建造的建筑,结构完好,多为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面新,主要是低层住宅和多层住宅。

     二类建筑质量: 建筑大部分完好 解放后及八十年代以来的建筑,结构较好,内部结构完整。外墙面较新;部分日常维护得较好的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大多建于民国和建国后的民居),原有建筑风貌基本保留,但门窗部分有所破损,墙体也有所老化。

     三类建筑质量::建筑质量尚可 明清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建筑,由于缺乏日常的维护,且日久失修,虽然原有建筑形式基本保留,但部分结构已经损坏,或部分部件有遗失。

     9 墙体和屋顶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四类建筑质量: 危房简屋 墙体严重倾斜,屋顶破损严重,结构大部分损坏,有随时倒塌的危险;违章搭建的简棚,及一些废弃的老房屋。

     现状分析 古城内的传统建筑中保存完好的很少,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毁坏。对于占较多数的清至民国建筑,虽还有人居住,但建筑质量急需改善,另外,由于地震灾害的影响,古城内 80%以上建筑均构成危房。

     3.1.4 建筑高度调查与评估 分类说明:

     古城内建筑按层数分为四类:一层、二层、三层和四层以上。

     现状分析:

     建筑高度与建造年代基本相对应,建造年代越近,建筑越高。古城内的传统建筑为一层,而现代建筑大部分为二至三层,二层的居住建筑也占一定的比例,它们与传统建筑尺度格格不入,严重影响古城传统风貌景观。

     3.1.5 屋顶形制调查与评估 分类说明:

     古城内建筑按屋顶形式分为两类:坡屋顶、平顶。

     现状分析:

     传统建筑都是坡顶,而现代建筑大多也是坡屋顶,只有部分居住和公共建筑是平屋顶,散落分布在古城里。

     3.2 土地利用现状与分析 按照现行的《镇规划标准》评判,古城内外的建设用地较为混乱,宅基地任意侵占农用土地和自然山地。古城用地除镇政府和粮库、公社大院、学校等几处公共建筑所在用地属于行政办公和其他公共设施用地外,其他均为居住用地和沿街商铺。因此,目前古城内部仍然是以中心镇的行政、商业、文化等职能为主的区域中心。

     3.3 道路交通现状与分析 XX 古城对外的交通状况十分便利,是成都、重庆方向进入唐家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必经之地。XX 古城所在的 XX 县是大九寨环线北部的重要节点。其区域交通有 105 省道、212 国道、108 国道,广绵高速和已规划的兰渝铁路和兰渝高速。

     XX 古城内部的交通状况,在十字大街上基本上以车行、步行混行为主,历史上由于城墙、瓮城、钟鼓楼的限制,仅能通过马车和步行交通。

     近几年由于唐家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和农家乐的建设,该地区成为大九寨环线北部的重要节点。交通条件的便利,导致来访的游客络绎不绝。由于缺乏规划与管理,车行道路可直接修到古城核心的地段,古城景观、居民生活都受到影响。

     3.4 古城空间景观现状及分析 XX 古城的空间景观现状总体评价,应该是古城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包括河流水系、自然山体)、农田联系得非常紧密,构成一幅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但现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近几年对宅基地管理无序,而使居民在古城内部任意建造房屋。新建房屋的风格与体量、高度和古城原有的历史风貌格格不入,从而影响古城原有历史风貌的展示。

     其次,古城周边的自然山体及其植被应受到严格保护与控制的,由于新建房屋的出现使其消减自然景观品质,同时促使古城的周边环境品质下降。

     另外,古城的水景观问题。水给古城带来灵气,XX 古城原有西护城河、北护城河已被近现代的城市建设所破坏,现状只有沟迹可寻而无流水通过。古城外围的清水江、南渭河水质好、河石堆积是古城外围不可多得的水景观,还

     10 有河流上面分布各式桥梁,更增加许多人文气息。

     3.5 明代所城城墙遗迹的现状分布及保存状况 XX 古城虽始建于两汉时期,但目前的古城遗迹和城镇发展的规模则是在明代初期千户所城的基础之上渐渐形成的。古城内的历史遗迹和古城墙由于近代的战乱和十年浩劫的损坏,保存量为数不多。其中古城墙的保存是整个古城历史格局的重要体现。

     通过现状调查研究,基本上将古城墙遗迹的保存现状情况分为以下 6 种:

     (1)保存相对完整段——北城墙东段、东城墙北段:

     该段古城墙保存相对完整,是 XX 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段城墙整体建造方式,由于古城内外高差相差不多,基本上与《龙安府志》上所记载的城墙规模形制相符。即城墙底宽 10m,高 7m,顶宽 5m,城垛高 1.3m,墙外用巨砖(重约 30 公斤)用双层石灰与糯米熬浆浆砌而成,墙内用粘土、层层务实。

     (2)保存不完整段(夯土堆和外砌青砖都存在)——东城墙南段(靠近东城门一线):

     该段古城墙由于古城内外高差显著,外面城墙高度与现存北城墙段的高度相差两倍。内侧城内的城墙也筑以青砖巨石,显出古城墙巍峨耸立之感。该处城墙高度外侧 16~18m,内侧 5~6m,是研究川北台地地区建造古城重要参考实物。

     (3)保存不完整(只保存夯土堆,青砖不存)——东城墙南段(近东北角段):

     该段城墙宽厚高大,而且高度由北至南渐渐增高,至通到所城角楼(古城内部的最高点)。现状居民在夯土台地上用作菜地,但依稀看到古城墙两级马道的位置和古城墙夯土卵石的内部构造。外部砌筑的青砖巨石基本上被当地居民挪为它用。

     (4)保存一般(因地制宜)——南城墙段:

     由于古城位于自然山体和台地之上,南城墙紧邻南渭河,该处除具有古城防卫功能之外。还有具有重要的防洪功能。因此本规划分析该段古城墙利用自然地势、因地制宜的筑造城墙。原本该段城墙是否外部筑以青砖巨石已无从考证。但现状勘探来看,墙体护坡有明显夯筑的痕迹,并且内部还有许多南渭的卵石夹杂,与东侧城墙内部结构相近。

     (5)无痕迹段——西城墙、北城墙西段:

     古城在规模上的对外拓展,使该段古城墙受到严重破坏。现状中已无遗迹可寻。在后面的规划部分,对此应该采取符合历史和古城今后发展的需要酌情进行建设。

     (6)明代川北所城——XX 的标志:角楼 角楼是 XX 这座明代所城的一个特色标志。角楼本身具有很高的古代军事防御工事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位于古城东南角,居于最高处,便于对古城外围的情况进行观察,并且可以对城外敌人进行侧面攻击。角楼在我国古代,特别是明代所城之中存在的数量非常少,也可判定这是唯一一处所城角楼。现状角楼下面的夯土堆和与之联系的城墙夯土堆保存都比较完整,为今后进行规划保护提供必要的条件。

     3.6

     5.12 汶川地震之后的 XX 古城破坏情况 XX 古城在 5.12 汶川地震之后经历了多次余震的损坏,XX 镇地处 XX 县西部,是两条地震带在此交汇的地方。因此这次地震对古城内部房屋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坏。古城内 80%的建筑成为高危建筑,一部分建筑已倒塌。古城内部的唯一一处文物保护单位——明代 XX 古城墙,出现大面积的滑坡和裂缝。古城外的石牛寺,山门的金刚殿和两侧厢房都已经倒塌,金刚殿内泥塑严重损坏。

     震后一个月,古城内基本上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秩序。古城外围的居民安置点已建成大批的活动房建筑,便于居民近期居住。古城的恢复建设迫在眉睫。

     第四章 保护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古城现状保存着较丰富的川北传统民居建筑群,完整的古城格局以及高品质的自然环境。由于 XX 古城紧邻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XX 古城作为唐

     11 家河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室,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目前,已开始建设的旅游商品市场,已经看出古城今后发展的趋势。在外围交通环境逐渐改善和地区急于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古城如何面对这种发展机遇,张扬自身的历史文化特色,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好旅游服务基地的工作,是本次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灾后的 XX 得到多方面的重视与无数游客光顾。面对古城的保护和唐家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开发,本规划需要认真分析古城的保护与灾后重建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4.1 古城历史格局的保护与控制 古城发展了几百年始终在明代所城所限定的区域内进行建设更新,自 20世纪 80 年代之后,随着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新建房屋日渐增多,一是建设的位置已超出古城所划定的界限,二是新建建筑的体量、层高都与原有的古城的历史风貌格格不入,三是古城的建设用地严重侵占周边的山体和农田,并使古城的规模增至原来古城规模的 2 倍以上。

     明洪武四年(1371 年)指派巡检司朱铭于在旧址修筑 XX 砖城,建有正堂、幕厅、城门、钟鼓楼、和丰,千户所学。清顺治十六年(1659 年)至十九年(1662年)指派白丹衷整修 XX(XX 城池),历三年完工。也就是保留至今的残城断墙,仍按旧城整修,形如统靴,名靴城,西城角至东城角为靴底,城北为靴统,面积一平方公里,东西北有瓮城,情况县台地出府官,有资格修瓮城,瓮城至城门有 60 米长的城门 1 门,城墙底宽 10m,高 7m,顶宽 5m,城垛高 1.3m,墙外用巨砖(重约 30 公斤)用双层石灰与糯米熬浆浆砌而成,墙内用粘土、层层务实,筑起,十分坚固,那个时代,人为的屏障,若有来犯者,易守难攻。城内有四至分明的东、南、西、北四条正街,两条横街,四条小巷、任家巷、白淹巷、水巷子、马家巷(即下南街、横东街)街道虽不很长,但布局紧凑整齐。

     因此,古城内的建设必须要延续历史上的城市格局,街巷网络形式进行建设。

     4.2 周边山水环境的保护与控制 XX 镇境属深丘陵中高山地带,山峦起伏重叠,沟壑纵横,最高峰为南部边缘的轿子顶,海拔 3049m,最低点段家河,海拔 823m,镇驻地海拔 903m,高差相异大,以中山地形为主,兼有高中山、低山、台地、平坝、河谷、等地形的山地地貌。境内两条河流,一条清水河,发源于县境内西北面海拔 3837.1m的大草坪,流经国家级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注入境内,一镇境属深丘陵中高山地带,山峦起伏重叠,沟壑纵横,最高峰为南部边缘的轿子顶,海拔 3049m,最低点段家河,海拔 823m,镇驻地海拔 903m,高差相异大,以中山地形为主,兼有高中山、低山、台地、平坝、河谷、等地形的山地地貌。境内两条河流,一条清水河,发源于县境内西北面海拔 3837.1m 的大草坪,流经国家级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注入境内,一名南渭河,发源于县境内西面海拔 2977m 的乱石山,流经一二三道坪望乡舌,打前坪注入境内,在醍醐潭处与清水河合流,谓青竹江上游,境内流长 20km。古城周边的山水环境是古城发展的必要条件,千百年来形成古城固有的历史景观,“XX 八景”是对古城周边的历史景观生动的概括。

     4.3 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与完善 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是中国各地保护古城所采用的通行办法。而盲目地发展旅游业会掏空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主要原因就是古城的规模小,所能接受的旅游项目和旅游承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规划前期调查得知,该 XX 古城被定位作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旅游服务接待中心,并且成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二级景点。二级景点会使 XX 镇这个行政单位受风景区旅游管理方面的束缚。XX 古城给人一种文化的熏陶、文化的回顾、文化的展示。目前旅游服务的功能主要体现是古城外围至唐家河保护区一线沿途的农家乐和正在建设的旅游商品市场和休闲度假片区。对于古城来说,灾后重建无疑成为古城旅游发展的绝好契机,加上 XX 县对 XX 镇的重新定位,...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