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和对策

    时间:2024-02-04 16:26:30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高职院校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和对策

    “思政课程”育人主要是思政课教师承担,“课程思政”育人主要是专业课、公共课教师负责。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目前,各地、各高校就“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研究、育人实践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仍然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包括研究往往专注于方式方法,而且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或缺乏宏观视野,没有多维度进行研究分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主要集中在机制、教师、资源、引领四个方面。

      1.推进机制不够健全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对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主观能动性显著增强,对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三全育人”改革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是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或议事协调机构,但是在推进、落实层面的具体措施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就是“思政课程”一般都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部负责,“课程思政”育人一般是教务处主抓,协同推进的机制不完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推进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或者措施无法落实落地,导致“各自为政”,协同作用发挥不够导致无法产生较好的效果。

      2.队伍建设管理分散

      “思政课程”育人主要是思政课教师承担,“课程思政”育人主要是专业课、公共课教师负责。思政课教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部管理,本身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育人意识、理论水平、教学技巧,而专业课、公共课教师则由教学院部管理,更多专注于专业教学、研究,理论水平有所欠缺,有的育人意识不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的事,不是自己的“份内之事”,有的缺乏从专业课、公共课中挖掘育人元素并融入到教学工作中的能力和技巧,导致要么就是“点到为止”,要么“生搬硬套”。两支队伍的建设管理分散,无法实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导致合力无法发挥。

      3.资源整合优化不够

      近年来,国家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从教师队伍配备和培训、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发力,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源,对推进“思政课程”育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通过组织开展教师培训、遴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等方式,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对引导广大教师增强育人意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积累“课程思政”育人资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各类资源共享不够,“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相衔接、相互协同、同向发力的局面尚未完全形成。

      4.缺乏激励引领措施

      首先是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教育部遴选立项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应该说这些立项项目,对推进“课程思政”育人发挥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但力度还不够,特别是立项的这些示范课、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的作用发挥还很有限,向校外辐射、覆盖到其他院校还不够。同时各地、各院校配套的相关激励引领措施没有建立,有的省开展了省级“课程思政”项目立项建设,有的省则没有,没有成果引导,导致各院校推进动力不足。

      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

      1.建立统一的推进机制

      教育部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提高到更高的高度,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的推进机制,每年制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具体措施、重点工作,委托有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承担有关具体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应建立工作机制。重点是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机构,明确具体工作措施,特别是要解决顶层设计、教师队伍、资源共享等问题,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供有力的推进机制。

      2.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重点是各高校要在人员、条件、资金上予以充分保障,努力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根据在校生总数,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定期开展培训,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立校内定期会商推进机制,明确相关单位、部门职责,将职责落实情况纳入单位、部门及干部考核内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落实经费保障并确保逐年递增。教育行政部门对各高校保障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评价考核。

      3.建立常态的培训机制

      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的育人能力,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中之重。要探索开展国家、省、学校三级培训,国家级培训要突出示范性,培养一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专家,推动专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省级培训要突出操作性,着力提升教师育人意识、育人能力,学校层面的培训重在全覆盖,确保教师“人人育人”,通过“共上一堂课”、联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开展联合备课活动等形式,增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的协同。

      4.建立有力的引领机制

      要充分发挥项目的牵引作用、典型的引领作用、成果的示范作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出成效、出成果。国家和省级层面要持续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培育、建设,发挥它们的作用,营造浓厚的氛围,同时各地、各校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以项目为抓手、载体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对策

      1.打造高水平的协同育人团队

      打造高水平的协同育人团队,重点在发挥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公共课教师的各自优势,关键是要建立常态化的协同、融合机制,形成育人合力。一是要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在队伍建设、培养培训、质量工程、保障支持等方面给予全要素支持,做好顶层设计;二是成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团队,高校可以有针对性遴选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公共课教师参与,探索分类(分专业)组建若干个“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团队,形成相对固定的组织模式;二是要常态化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资源开发、课程讲授,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体现在人才培养中。

      2.建立育人资源建设协同平台

      国家、省层面或者行业可以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育人资源平台,共享在线课程、经典案例、活页式教材等,建立资源共建、共用、共享机制。其中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育人目标,不同的课程中包含哪些育人元素,如何将这些育人元素转化为教学内容,需要分行业、专业,组织人员开展研究,形成可供全面推广使用的资源;二是要分行业、区域搭建育人资源线上、线下共享机制,比如建立线上育人资源库,将优质育人资源放到线上共享,或成立省域、行业育人资源建设联盟,定期举办研讨会、开展工作和成果交流,共享育人资源;三是国家层面要发挥统筹作用,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打造若干个区域性、行业性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线上平台或线下协作机制,资源向高校免费供给,同时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

      3.实现协同育人过程有效高效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最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这就对教学资源、教师、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要勇于打破传统的专业课、公共课教学工作分块组织管理的传统,积极探索教学组织模式、开发开设课程等创新。比如,各高校也可以结合各自实际,开发推出各种特色课程,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讲授,比如某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故事长江》特色特色思政课,开始以讲座的形式推出,逐步设为选修课,成熟以后设置为必须课,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讲授。也可以在教研活动、课程讲授等过程中积极创新,比如武汉大学“7名两院院士联袂同上一门课”,就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也成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典范,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很有意义。

      4.构建协同育人综合评价体系

      要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探索构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综合评价体系。要明确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要要突出对育人元素的挖掘,对学生评价要突出课程对学生思想引导引领效果,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要突出教学方法的创新,特别是是否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目的。要探索可行的评价手段,特别是要改变过去简单的学生评教方式,不仅无法客观评价课程育人的实际效果,有可能还挫伤教师育人的积极性,要突出多元参与、过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关键要素、重点环节进行适时掌握,通过科学的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