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3-03-13 13:34:54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乡村 文化振兴 现状分析 对策

    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梳理出台相应政策明确乡村建设方向和目标,将乡村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列入乡村发展规划内容,把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促进乡村建设全面发展。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如何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如何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xx是xx省历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的岁月沉淀,淬炼出xx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年以来,笔者勤于涉足xx城镇乡村,对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发现xx乡村文化建设虽有较大的改善,但仍存在诸多不足,xx乡村文化振兴仍需不断探索实践。

     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

     (一)乡村建设中对文化的规划不足

      近年来,xx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大乡村的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又一个的美丽乡村映入游人的眼帘。但一些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村容的建设,忽略了文化的规划,忽略了文化元素的保护和包装,虽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但一些让人能记住乡愁的古建筑、古遗址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xx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指什么?笔者觉得是指温暖的乡村记忆。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古遗址等“乡村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民间艺术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也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而当下,在许多传统村落里,或因缺少保护,或被人为破坏。如xx市西岸镇石兰村把祠堂重新拆建,新的祠堂换上现代的建筑风格;东陂镇前江铺村把古驿道边的清代建筑风格的旧房子拆掉,重建现代建筑风格的饭馆。此外,xx镇沙坊村、沙坪村,保安镇陈屋村等村庄也在村容村貌建设中拆掉了不少古建筑。这种现象在许多村庄普遍存在,这些留着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村记忆”已经缺失甚多,使“乡愁”无处安放,让“温暖的乡愁”变成“阵阵的乡痛”。

      (二)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不足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镇乡村建设工程如火如荼,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呈现大投入、大发展、大提升的局面,文化站、文化室、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乡村驿站、文化祠堂、百姓舞台等文化设施已建好,基本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但是“建”的问题解决了,“管”和“用”的问题仍未没有落实,部分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如农家书屋、文化驿站、文化室等场所或无人监管,或开放不正常。同时,一些文化设施存在一定程度的挪用、挤占等情况。造成乡村文化设施的文化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下,无法真正便民、惠民、利民。

      (三)乡村文化建设文化品牌意识不强

      乡村文化建设普遍存在只注重文化室、文化广场、道路改建等硬件建设,而软件建设及乡村文化品牌打造意识不强的情况。乡村的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农耕文化、语言文化、建筑文化、古遗址文化、节庆文化等等,都是乡村的文化元素,挖掘、包装和传承好这些文化元素,对乡村文化振兴将起到积极的作用。xx市的城镇乡村涵盖着丰富的节庆文化、美食文化、古驿道文化、历代名人文化、方言文化、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文化元素,如丰阳祖诞日“放大炮”、保安重阳节“抬大神”、星子中秋“舞火龙”、沙坊六月六“浴佛”、前江铺二月二“唱春牛”、东陂元宵“舞火狮”、东田坪村“舞马鹿”、挂榜村“舞木狮”、盘石里村“高台长鼓舞”,xx客家山歌、水路歌、唱采茶、唱祁剧,东陂腊味、东陂水角、沙坊米粉、星子牛肉糍,xx竹编、xx根书、xx石雕等等,另有刘禹锡、韩愈、刘瞻、周敦颐、黄损、黄庭坚、孟宾于、石文德、冯达飞等名人文化等,如何去挖掘、传承、包装和宣传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文化惠民活动涉及面不够广,内容不够丰富

      近年来,相关部门组织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书画下乡、为群众送春联、为群众拍全家福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受群众欢迎。而活动存在涉及面不够广,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文化惠民活动仅局限于镇区和及少数的村庄,送戏下乡往往依托民间业余团体,表演的节目多以广场舞为主,演出内容单一,节目的质量不高,远远满足不了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近几年,xx市文联根据广大群众的需求,专门成立文艺志愿者服务队,走进乡村,走进农户。精心组织了放歌乡村、文学进校园、我为群众送春联、我为群众拍全家福、我为乡村写篇文、我为乡村画幅画、我为乡村写首歌等一系列文艺惠民活动,既丰富了服务内容,也提高了服务质量。但由于市财政没有安排专项经费,加之市文联经费紧缺,这项深受群众欢迎的活动实施起来尤为困难。

      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及对策

      (一)统筹规划,创建乡村文化振兴新模式

      一是优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梳理出台相应政策明确乡村建设方向和目标,将乡村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列入乡村发展规划内容,把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促进乡村建设全面发展。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落实财政保障机制,加对乡镇(街道)公共文化常态化运营投入力度。二是保护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着力保护古村落和古民宅,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在古遗址、古建筑维修中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深入挖掘农耕文明的精神价值、美学观念、道德规范、人生智慧,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催生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三是做好乡村发展“文化+”文章。牢固树立“文化+”战略思维,统筹乡村发展规划,立足乡村特色和建设实际,准确选择“文化+”切入点、结合点、增效点,将文化与旅游、农业、科技、生态、金融等相融合,推动乡村建设转型升级,推进“文化+”多元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经济创造力和生产力,打造文化强村强镇,创造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二)培养人才,夯实乡村文化传播阵地

      一是优化党建基层服务阵地。组建乡村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疏通“送文化”下乡渠道、丰富“送文化”内容,充分调动村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基层党员、文化工作者培养,调动乡贤的积极性,提升文化治理能力,让基层党组织、党员和乡贤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文化阵地建设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弘扬者。二是组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依托文化馆、文艺培训基地、文化站等机构,大力培养、扶持基层文艺骨干、业余文化队伍和民间文艺社团,依托基层乡土文化能人、中小学教师、文艺爱好者等,组建乡村文化艺术团体、志愿者队伍,成为文化工作先行者,全面推开文化干部“网格化、下沉式”服务,在乡镇、农村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三是探索基层文化设施委托管理机制。排查基层文化场所开放和设施利用情况,建立工作督查机制,委托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等基层党建组织对乡村文化设施进行专门管理,并定时开展文化活动,把文化“送进去”、“种下去”,并使她“长起来”,让农村文化中心、文艺表演队、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真正“动起来”、“活起来”,从而实现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平衡。四是建立村史馆,展出乡村历史、乡村来源、乡村名人、乡村故事、乡村民间艺术、乡村美食及农耕物件等资料和物件,让当地群众和游客了解乡村文化,唤起“乡村记忆”。

      (三)精准服务,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一是继续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书画摄影作品下乡、送电影下乡以及公益培训进基层、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同时持续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以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演出的节目内容和质量,不断为群众送去精神食量,满足他们对新时代精神文化的需求。二是精心打造群众文艺展示平台。“以人民为中心”,依托文化艺术节、全民阅读节、民间传统节日等群众文化活动和平台,以全市各级各类文化站、文化室、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文化祠堂等文化设施为场地,以市文艺团体、镇村表演队为力量,实现全市联动、全民参与,由群众唱主角、当裁判,成为文化活动主体,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并在全市开展文化走亲、基层交流、流动演出等活动,促进基层文化交流、融合、共享,打造零门槛、无界限、惠民便民的文化服务平台。三是高度重视,经费保障。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化惠民工作,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

      (四)整合资源,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文化

      一是集聚人才,重塑乡贤文化。以乡愁为纽带,广泛凝聚乡贤力量,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鼓励品德才学出众、在外经商、退休干部和外来投资创业者等新乡贤回乡创业、发展,激发乡贤组织活力,以自己的经验、学识、技艺等参与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重塑乡贤文化,以其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反哺故土,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引领乡村文化新风尚。二是帮管结合,扶持文化产业。研究出台相应政策,划拨专项资金,大力导入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鼓励支持文化产业“返乡”、入驻,重点培育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及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展示交流平台,促进乡村文化产业间的相互交流和发展。打通渠道,支持乡村特色文化工艺产业参加各类文博会等展会,并将重点文创产品开发项目和产业纳入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形成乡村振兴新的发展点。三是深挖内涵,打造“一村多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内涵,依托乡村传统文化、非遗项目、红色文化、节庆文化等,建立非遗项目传承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同时融入新时代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特色传统文化展现乡村,形成“一镇多品”、“一村多品”乡村文化品牌。

      (五)创造精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题材文艺作品传播乡村文化

      “一首歌,一个故事,一个节日、一篇文章,一幅画、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就是一个村庄,就是一种乡愁。”群众耳熟能详的文艺作品是宣传的最佳平台,对乡村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全国各地有着众多利用文艺作品带动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如“中国最美乡村”xx省江山市大陈村一首村歌《妈妈的大陈面》唱“火”了一个村庄,电影《云水谣》“火”了xx南靖市云水谣村,电视剧《xx一家人》让xx瑞安湖岭均路村成了热门景点,歌曲MV《石拱桥上》《畔水故事》让游客慕名而来,一次次走进xx市商埠古村前江铺及美丽乡村畔水村,文章《去xx潭岭享受一片宁静》让游客流连忘返,宣传片《xx包角》《东陂腊味:实诚的味道》让食客爱上xx的美食……这样的成功范例数不胜数。

      建议由党政部门牵头,实施乡村振兴文艺精品创作“五个一”工程,即创作一首村(镇)歌、一本专著、一本画册、一个宣传片、一个文艺节目。以“记住乡愁”为主题,聚焦乡村田园,通过邀请文艺名家采风创作、举办文艺精品的征集等活动,创造一批反映乡村文化底蕴、乡村能人好人、乡村巨大变化的有温度、有情怀、接地气的村歌、剧本、小说、电视MV、微电影、舞蹈、摄影、书画、手工等类别的文艺精品,并利用《学习强国》、南方+、《xx文化旅游》等主流媒体及抖音、腾讯网等进行宣传,借助文艺演出、作品展览等形式展示,让越来越多的游客透过文艺作品的影响,走进乡村,爱上乡村,记住乡愁。

      文化振兴能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哺育和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根"和发展之"魂。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距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我们要结合实际,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让温暖的乡村记忆浸润人心,让人们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