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汉语言文学-浅析《史记》中谋士形象论文

    时间:2021-02-08 00:07:25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史记 谋士 浅析

      摘

     要

     士人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阶层,他们是国家政权的参与者,时代文化的创造者,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而谋士更是士人阶层中的精英。《史记》中,塑造了众多的谋士形象。本文从历史学和文学等多种角度进行考察研究,分析《史记》中展示的谋士形象,诸如谋士的人生轨迹、人生追求、谋略才干等,并进一步探究谋士形象的成因,包括时代因素的影响和司马迁个人的审美取向;同时涉及谋士精神的内涵与影响。总之,文章试图多层次展示《史记》中谋士形象的内蕴。

     关键词:

     《史记》;谋士形象;影响

      Abstract

     The scholar class is a unique class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They are participants in the state power, creators of the era culture, belong to the elite class of society, and the strategist is the elite of the scholar class. In "Historical Records", many image of counselors have been created.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and studie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such as history and literature, analyzes the image of the strategist displayed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such as the trajectory of the strategist"s life, life pursuit, strategic talent, etc.,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strategist"s image, including times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and the personal aesthetic orientation of Sima Qian; at the same time, it involves the connota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spirit of the counselor. In short,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display the implication of the image of the warrior in "Shi Ji" at multiple levels. Keywords:

     Historical Records;Counselor image;influences

      目

     录

     一、

     引言

     ·····························

     1 1

     二、

     谋士形象的由来

     ························

     1 1

     (一)

     谋士之本义························· 1 (二)

     春秋战国及大一统时代谋士的地位··············· 2 三、

     《史记》中的谋士形象

     ·····················

     2 2

     (一)

     谋士的人生轨迹······················· 3 (二)谋士的人生追求 ······················· 4 (三)谋士的谋略才干 ······················· 5 四、《史记》中谋士形象形成原因及内涵

     ···············

     7 7

     (一)

     时代背景和司马迁个人因素·················· 7 (二)

     《史记》中谋士精神的意义·················· 7 五、

     《史记》中谋士形象的影响

     ···················

     8 8

     (一)

     文化史上的影响······················· 8 (二)

     文学史上的影响······················· 9 六、结

     语

     ···························

     10

     注

     文

     ·····························

     11

     参

     考

     文

     献

     ···························

     1 11 1

     致谢

     ······························

     1 13 3

     1

      浅析《史记》中的谋士形象

     一、 引

     言

     《史记》诉说了从上古时代到西汉武帝期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纵观《史记》,从殷商时代的伊尹,谋士们的文化传承历经春秋、战国战乱不息的洗礼,再到西汉武帝大一统时代的桑弘羊,无论是先秦时代的贵族政治还是秦汉大一统时代的封建君主专制,谋士永远活在这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怀揣报国之志,受命于危难之间,他们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担当和居安思危的意识。他们对民族有着深切的关怀,他们知识渊博见微知著,对事物的发展有着独到的前瞻性,能独具慧眼的看到潜伏的危机和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他们将治国平天下视为自己一生的职责。关心社会现实,积极参政议政。本文拟从谋士的人生轨迹、人生追求、谋略才干与士人精神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

     二、谋士形象的由来 司马迁在其家族的影响下很早就立下远大的志向,一直怀着要当一名优秀的史官的强烈愿望,。从《太史公自序》中就能看出他的进取,自信的精神。他个人的精神也同所处汉武帝时代的时代精神相吻合,充满着进取,为国建立功业的特征,可以说成为谋士是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

     (一)谋士之本义 中国古代政治家十分重视谋略,仅仅只是在战国时期就诞生了《孙子兵法》还有《三十六计》。那些英主明君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需要谋臣来辅佐自己。谋臣在春秋以前是贵族的支脉,如伊尹、周公,他们就是在君王和贵族王侯身边侍候,出谋划策的人。所有的谋臣其实都是统治者的谋士。而谋士这个词真正出现其实则在春秋战国,谋士是士的一种。大部分来自于社会底层,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这也是司马迁钟情于谋士的原因。谋士在广义上指的是所有为上位者建言献策的人,狭义上指的是为更高一层次建言献策以此为职业的士人。他们是来自社会底层加入统治阶层的新鲜血液。他们是统治阶层中的核心人物,但又不直接掌握最高权利,他们为自己的主公建言献策,但决定权仍

     2 在主公手中。谋士作为君王的臣子,只能凭自己的知识,再用上智慧去说服统治者,建言献策。为封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春秋战国及大一统时代谋士的地位 谋士的地位和作用特殊。统治者需要他们的才学,政治眼光、军事谋略、外交才能帮助自己维持政权。而谋士的命运却又被操纵在统治者手中,谋士的价值是否能实现取决于当权者。谋士只有遇见明君才能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春秋以前,君臣本是主仆关系,等级观念森严,臣下是君王的奴仆,要对君主绝对服从。在春秋战国时代,列国争战不休因而政治宽松,君主渴求贤才,谋士才有很高的地位。君臣之间更多发展成为主客关系,不再行君臣之礼,改为主客之礼,因此诞生了客卿这一职位。再这样的时代环境下,谋士也因此发展出了相对的独立的人格,思想上也较为自由。士人们以特有的历史使命感关注社会发展,择明主而仕推波助澜,战国士人甚至朝秦暮楚。他们作为古代社会的精英分子甚至恃才傲物轻视统治者,独立性相对较强,因而在先秦时,谋士多人生得意之时。

     而在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独居于至尊的地位,为了让世人产生敬畏之心,选择人才全凭个人喜好。皇帝们为了向世人展现自己掌控他人命运的权威,把所有的官僚都变成了帝王的奴仆,只能听命于君主。阿谀之士上下逢迎得以高官厚禄,忠臣耿直之士天下为公却坐冷板凳。谋士的仕途,荣辱,生死都在皇帝手上。谋士既渴望独立又不得不依附于上位者,所以他们的命运大多是政治性的悲剧。而这些优秀的谋士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便是璀璨的星辰,引发了后世人的无限敬仰,无数人为他们著书立说,《史记》也是其中之一。

     三、《史记》中的谋士形象 《史记》中的谋士形象极为丰富,司马迁以塑造谋士形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借助《史记》中的谋士形象,塑造了一大批在政治舞台上翻云覆雨等闲间的谋士。通过对谋士形象的塑造,司马迁通过写人叙事来区别善恶、褒贬。用有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感的优秀谋士形象来展现忠诚、正义的品质,赋予了他们理想人的光辉。寄托自己对理想道德、理想人格、理想政治的追求。又用只顾及个人私欲的谋士展现了粗鄙、奸邪的品格,来突出他们被作为鄙视对象的丑恶,表达自己对他们的蔑视和鞭挞。

     3 (一)谋士的人生轨迹

     绝大部分谋士都出身贫贱。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① 司马迁倍加推崇的谋士典范姜太公虽然“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② 而到了吕尚也已经成为了庶民,出身卑贱。苏秦张仪合纵连横之下风头一时无两,可张仪曾被误会“必此盗相君之壁”。③ 苏秦也“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妾窃笑之”④ 。汉初三杰的陈平“家乃负郭穷巷,以敞席为门”。

     ⑤ 而公孙弘“少时为薛狱吏,免。家贫,牧豕海上”。⑥ 绝大部分谋士的出身寒微,这样的出身使得他们很不容易跻身上层。但他们了解下情,熟知社会发展需要,又掌握了先进的技能知识。他们其实是社会底层的代表,在进入统治阶层以后又能通达上意,故而是统治阶级最新鲜的血液。也必然有一番大作为。也正是这样的出身才使得谋士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⑦ 他们的崛起艰难,商鞅被重用就已经可见一斑。商鞅在魏国时,一直为中庶子侍魏相公叔痤左右,才华得到公叔痤的赏识,夸赞他“年虽少,有奇才”⑧ 并且叮嘱魏惠王“举国而听之,否则必杀之,无令出境”, ⑨ 可是魏惠王因商鞅身份低贱根本就没将此事放在心上,公叔痤死后,并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他。于是商鞅西入秦,在孝公近臣景监的保荐之下才得以见秦公。可求贤若渴的秦孝公在商鞅讲述帝道时睡着,直言斥责商鞅“妄人耳,安足用”。⑩ 商鞅最终三见秦孝公,分别阐述王道、霸道、强国之术。直到在讲解强国之术时才引得秦孝公“不自知膝之前于席,语数日不厌”, ⑪ 继而才有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⑫ 的商鞅变法,为秦开帝业。

     也有少部分谋士则出身于贵族之家。张良出身于韩国相门世家,张家得韩王恩惠极多,后韩国被秦所灭,致力于复国,后复国无望加入刘邦的队伍建立了汉朝,为汉初三杰之一。伍子胥本为楚国贵族,因父兄被杀,伍子胥才亡命吴国。伍子胥的形象在《史记》中的多次出现。足以体现司马迁对伍子胥这个人物形象的感情,这是司马迁饱含深情塑造的人物。司马迁与伍子胥的遭遇,使得他们都与统治者有着尖锐的矛盾,他与伍子胥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伍子胥有着强烈的复仇意识,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保全自己的性命。最终仕吴攻楚,鞭尸楚王,发泄了愤怒与怨气。司马迁高度赞颂了伍子胥的复仇精神。《史记》中对君主在成功达到目的以后背信弃义杀害功臣的历史规律有着深深的感慨,也对这样的可共患难但不能共享福的残暴行为表示了憎恶。

     4 谋士们的结局也非常令人感慨,谋士们的结局有两大类,少部分得以善终,大部分是晚景悲惨甚至被君王诛杀。张良就是为数不多功成身退的谋士,张良劝谏刘邦迁都至长安,以八问打消刘邦分封的想法,笼络韩信,攻灭西楚霸王项羽。刘邦称帝后建议封赏雍齿,从而稳定人心,加强了汉初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刘邦评价他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⑬ 此话语也从此成为对谋士的最高赞语。张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⑭ 的道理。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他在刘邦称帝,群臣争功之时,身为开国功臣不但拒封三万户,甚至称病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只接受与刘邦相会的留县为封地,处处退让回避。因此汉初三杰中,韩信被吕后诛杀,萧何设计杀韩信以显示忠诚却仍被囚禁,唯有张良明哲保身,还被人赞许为知进退“智士”。

     “余独悲韩非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也” ⑮ 。谋士的结局大多数都是悲惨的,历史上谋士的悲惨结局可以说是不胜枚举,韩非子的《说难》道尽了谋士们的心酸。可就连韩非子这般通透之人,在秦王刚想重用他时,也因同窗李斯进谗言,而冤死于狱中。吴起变法佐楚触动贵族利益,楚国自此国富兵强,可在楚悼王死后被贵族们乱箭射死。苏秦挂六国相印为燕昭王反间惨遭车裂。商鞅变法后秦国帝业奠基,被秦惠文王车裂分尸,吕不韦著《吕氏春秋》,以商道恢复秦国力,饮鸩死。李斯辅秦帝业统一六国,最终被腰斩弃市。韩信百战百胜定汉家天下,却以谋反罪死于妇人之手被杀未央宫。文种献灭吴七策,勾践仅用三策即吞吴,后被越王勾践赐死,伍子胥助吴称霸,因在对越国方针不同被吴王夫差赐死。从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⑯ 再到晁错牺牲了自己的家庭而换取国家的安全。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人物都不得善终。即使是呕心沥血助刘邦打下汉家江山的萧何也经历了三见疑,三自脱,在君王的猜忌中苟且偷生,晚景凄凉。

     (二)谋士的人生追求 谋士们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人生的追求不同也导致谋士们的价值观各不相同。有些谋士为荣华富贵而不择手段,有些则不慕富贵只为仰慕之名,但所有谋士共同的人生追求都是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一类谋士是追求功名利禄的,俗语说: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司马迁也极为推崇求取功名的价值观,《史记》中的士形象多数都是有着立下功名的志向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当然谋士们大多都追逐名利的,这是谋士们跻身上层的最大的动力。

     5 苏秦师从鬼谷先生,后又得《太公阴符》,刻苦学习一年后认为已经可以说服当世的君主了,于是遂出发去游说各国君主合纵对秦,终挂六国相印风头一时无两。张仪也是听了别人的劝说才想起以前和苏秦交好,可以去赵国投靠苏秦,借助苏秦成就自己的功名,可请求会见苏秦却被门下的人羞辱。遂萌生报复之心,决定西入秦国。自此在苏秦的帮助下相秦以连横成就功名。他们只为个人出人头地,不顾天下苍生,连横合作时方法手段无所不用,都只是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时人称“左右卖国反覆之臣也”。

     ⑰

     李斯出身低微,师从荀子。在当小吏时看到吃脏东西见人就惊吓而逃的厕鼠和在大房子下悠然自得吃粟米的仓鼠后顿悟出老鼠哲学。他痴迷于功利权势,在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李斯的功绩地位可与周、召并列,终成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千古第一相。而在始皇帝死后,依旧为保住权势而忽视道义和良知,伙同赵高废长立幼,最终帝国倾覆。《史记》不反对人们以正当的方式追求功名利禄,并且积极赞扬建功立业的谋士,但又强调要用道德去驾驭利益。

     第二类谋士不贪图富贵。他们在强权面前毫不色厉内荏,他们进退有据,不卑不亢。他们不要功名富贵,这种可贵精神品质得到了司马迁由衷的赞赏和后人的极力追捧。

     鲁仲连在游历赵国时撞见魏将新垣衍说赵王尊秦王为帝,挺身而出详陈利弊,力谏赵王拒绝秦王的称帝要求,向赵国提出了正确的外交策略。平原君想要赐封鲁仲连以感谢他对赵国的帮助,可他辞让数次。平原君只得退一步提出送寿礼,以这种方式赠其千金作为回报,可鲁仲连觉得“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 ⑱ 依然坚决的回绝了平原君的好意。

     蔺相如本是赵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也是地位低下之人。敢从秦王嘴里虎口夺食使和氏璧完整的回到赵国,又在渑池之会时威胁秦王血溅五步,保全赵国的颜面。在这之后蔺相如在赵国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于是战功卓绝的老将廉颇放言“我见相如,必辱之。” ⑲ 面对廉颇的步步紧逼,蔺相如处处躲避。不肯同廉颇朝同会,也不与廉颇争列,甚至主动躲避廉颇的车架。直到门客忍无可忍的问起,不得已才说“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⑳ 时人才知蔺相如追求的原来并不是权位钱财,也不是怕了廉颇,而是只是一心为公,以国家利益为先。廉颇听闻此言后,赤膊上身,登门负荆请罪。这些谋士高尚的人生追求至今为世人所钦佩。

     (三)谋士的谋略才干

     6 谋士的才能十分广泛,他们智计卓绝,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对事物的分析利弊鞭辟入里。谋士们都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竭力游说君主建言献策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诸如商鞅、冯谖目光长远,不仅只谋一时。而张仪、苏秦辩才出众,纵横天下,搅动天下风云。谋士的谋略才干就是其实现自己人生追求的必要条件。

     其一,谋士都是博学的,有以己推人,以知推所不知的才能。吕不韦《吕氏春秋》中的《察今》篇“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㉑ 这样的能力建立在广博的知识上,谋士的辩才和谋略其实都是知识广博的具体体现。张仪、苏秦游说各国君主,从山川地貌到军事武装,从物产再到物资储备,一一细说各国的国力孰强孰弱。帮助君主正确认识自己国家的国力。而通过这样的详细分析使得君主信服,故而凭借一张嘴搅动天下大势。萧何更是入咸阳后就立即收秦律令图书藏之,其目光长远可见一斑,为汉承秦制奠定坚实基础。

     其二,从谋士的本质属性来说,谋士都是富有谋略的,他们的谋略可以左右时局,而且眼光长远,建言献策不仅为了当前的顾虑,也为百年千年计。不仅是《史记》中记载的顶级谋士的谋略,仅仅是一些门客的小计谋就让人钦佩。门客冯谖自荐去薛地收债,烧毁债券为孟尝君“市义”营造三窟。孟尝君被罢相以后,又说服秦王启用孟尝君,最终使孟尝君再次成为齐相。而顶级谋士的谋略更是千古绝唱,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建议刘邦要封就封韩信为大将,封将时定要改变平日里的傲慢态度,要择良日、斋戒才显得重视这件事,要设立祭坛典礼场所显得隆重,只有这样的拜将仪式,才能让韩信有被重用的感觉,俘获韩信的忠心。萧何的计谋将人心也算了进去,从而为汉军最终赢得楚汉争霸的胜利奠定人才基础。最后汉家天下已定,而韩信的政治才能军事能力远非常人可及。萧何最后为使刘邦相信自己的忠心,迫于无奈之下也极有可能利用了韩信对他的信任,使韩信进入他的圈套死于妇人之手。

     其三,谋士多有辩才,谋士们仅仅通过和君主交谈,就可以说服君主采纳他们的建议。司马迁展现谋士的辩才多是通过言语来展现那些惊天的谋略。谋士也多是辨士,谋士们需要去说服君主采纳自己的计策,重用自己。他们都有着出众的辩才。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舌战群儒。而在《史记》中,张仪,苏秦可谓是典范,张仪是说的楚国背弃齐国,破了苏秦煞费苦心的六国合纵,使各国同秦连横。而苏秦为燕国死间,说得六国合纵,明是攻秦实则攻齐,一举改变战国东齐西秦两强并立局面,无意中为秦统一创造出有利形势,从

     7 此显现出六国统一于秦的端倪。鬼谷一出天下惊,他们全凭一张巧嘴在列国中纵横捭阖,尽显纵横家的风采。后世之人也总是以他们为榜样,尽自己所能再现他们的辉煌。

     四、《史记》中谋士形象形成原因及内涵

     (一)时代背景和司马迁个人因素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刚好是一个士风终结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为士人提供了最好的舞台,诸子百家的学说都是同政治有关,主流的学说无不是争先恐后给君王建言献策,期望君王采纳自己的治国学说。汉代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之后,士阶层的地位猛然跌下神坛。尤其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吸取七国之乱的教训,颁布《左官律》等律令,采取严厉手段打击诸侯王和贵族的养士之风。诸侯王和贵族不敢再招纳门客,谋士只能做皇帝的门客聚集在中央。谋士只能为皇帝服务出路变得狭窄,这是谋士悲剧结局增多的主因,也是谋士品德下降的主因。

     从战国到秦汉大一统,这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转折阵痛时期,学术方面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统治者的思想 也从求贤重士转变为独裁专制。战国时代“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往景一去不复返,西汉前期士阶层地位剧烈的变动,因君主专制的建立而士风日下逢迎媚上,而先秦时代又未远去的士文化余韵犹存的现状,这些都是影响司马迁观念的重要因素。在人文精神方面,士人们的生存之道和精神世界受到重视, 司马迁个人的思想人格也被汉初回溯的战国士风深刻的影响了,特别是经历过宫刑后,他重新认识了统治阶级的真面目和社会现实的黑暗,他自己的人格发生变化,开始重新定位史官。正因为他感受到了失去尊严的痛苦。因而司马迁更加自觉的开始剖析士人心中的人生信念,探索和试图塑造士人理想人格。

     《史记》正是司马迁个人理想和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产物。正是因为他自身的遭遇的悲惨,以及时代风气激昂。他格外的能感受到其中的悲剧意味,因而对历史上谋士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感触。

     (二)《史记》中谋士精神的意义 司马迁在对前代史实的选择上以立功为标准,被选择入书的历史人物也代表

     8 了司马迁对士文化的基本态度。又对于入选的历史人物以立德为准绳进行评价,对中华民族的杰出谋士做出深刻的反思与批判,这些典型的谋士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其所蕴含丰富的人文意识超越了它所处的时代,成为一部中国历史上具有人文精神的杰出历史著作。司马迁在塑造这些历史人物时,匠心独运的以一系列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 将自己的感悟也通通融入其中,使这些人物形象充满着感染力。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更典型、更深刻的反映历史上谋士的奋斗、命运及生存。司马迁虽饱经磨难,但仍然坚持正义原则,恪守传统道德,承担社会责任,塑造了理想谋士的道义观。使得《史记》中这种谋士文化不断被传承下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㉒ 的精神影响着一代代后人。学习《史记》中的所体现的精神,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

     我们也要革故鼎新,看到韩非子代表的法家,对我们今天依法治国方略的经验。从另一面看到,李斯在统一全国后的焚书坑儒之策其实也对民族文化起到了规范作用。商鞅的耕战强国术对今世仍有着借鉴意义。更要警惕苏秦、张仪这样的只顾及个人而不顾及天下苍生的道义观。

     五、《史记》中谋士形象的影响

     (一)文化史上的影响 《史记》中的人文精神气息十分浓厚,司马迁认为人应该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身为士阶层一员的他所怀有的兼济天下百姓的济世情怀和理想追求,他通过写《史记》来阐述自己的理想,借用书中的历史人物来婉转的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在塑造的人物身上注入了强烈的历史使命理念和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及道义精神,都写进了笔下的谋士们的精神中。他祈望一匡天下的理想在张良、萧何的身上都可以看见。他纵横捭阖引领天下大势的想法,在苏秦、张仪身上有所折射。他借助《史记》中国的谋士提炼出来的士人道德风骨和人格精神,本来就是在塑造一种谋士的理想人格,为后世的士人制定了一套文化道德标准和规范。中国古代士人阶层的文化传统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

     那些谋士们的心中的苦痛司马迁应该也有些感同身受,遭受宫刑后他以圣贤遭难而发愤的事迹来激励自己:“盖文王构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㉓ 他借传记中古人的立身行事来寄托自己悲惨身世之感。后世士人也多用太史公的精神来勉励自己。这些优秀的士人文化精

     9 神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马迁通过在《史记》中国塑造大量士人形象的方法展示了中华民族内在的文化性格,这也其实是大部分士人一直追求的理想人格精神,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各类人物形象的再创作,使之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更加突出了人物内在的精神之美,极大的增强了《史记》对于后世的影响。《史记》讲述了从春秋到西汉四百多年间的大大小小的士人经历,塑造了一批具有社会历史责任担当和崇高社会理想的谋士,《史记》中记载的士人优良的思想传统造就了不断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而在精神高度层面坚持理想信念和道德节操的追求,又共同构建了雄健的国民精神,塑造了深沉、厚重的民族精神。司马迁又对那些只顾着个人私欲阿谀奉承媚上的谋士进行了历史性的客观批判,这种写法是以批判的方式对先秦优秀士文化精神弘扬与发展,也是对这种精神的传承。更是他个人理想人物在书中的展现。士人形象的精神始终是激励着后世的士人们为国,为民,为自己积极追求知识、信仰、理想不竭的精神力量。鼓励着士人们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司马迁以人文精神的客观评判谋士个体的生命价值,让我们看到了主动自觉的承担起改造社会,报效祖国的职责和使命才是个体生命的真正价值。只有个人和社会相统一,以天下为己任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这些思想的源头其实都源于《史记》中的士人精神,直至北宋张载写下横渠四句,浓缩概括《史记》士人精神的最强音,自此成为后世士人们心中的神圣箴言。在封建专制社会里,统治者可以用权力推行自己的意志来掌控他人的生死荣辱,但个人所创造的价值是不会被随意被抹杀掉的,只要对社会历史做出了贡献,就一定会得到历史的肯定。这是种充满着对社会,对人民深切关怀的人文精神,也被后世的士人们继承了下来代代传承。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拜谋略的,用谋略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策。也使得后世士人们格外追求智慧、谋略。后世对将军的最高赞誉变成了“儒将”。但后世过于追求谋士的谋略,贬低武人,甚至以文驭武,也使得武略衰微,这不好的影响遗害无穷,深刻影响了明清两朝。《史记》谋士们的文化精神在心理文化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后世士人的气节,忠君报国的精神,孤傲的性格都能在《史记》中的谋士里找到原型。

     (二)文学史上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谋士们也往往兼有文人的身份,士大夫自觉主动的承担起了文化

     10 发展的使命。从孔子整理《春秋》等古代典籍开始,士人们便有着创造文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先秦时的诸子百家思想的激烈碰撞与融合切实奠定了后世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士人们在后来的文化发展中凭借着自己深厚的知识,推动了军事、文学、艺术、历史、教育、科技、哲学等的发展。他们为古书做注疏,整理古籍,在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的同时又传承了民族的经典文化。他们渊博的知识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创作能力,赋诗作曲,写书传世直接带动了个社会文学向前发展。

     《史记》中谋士形象及其文化精神本就是一个个典故,经常成为诗、词、文章的内容和再创作对象。从古时候的南戏、杂剧到小说,再到现今的电影,电视剧,人们两千年来以文学题材再创作的方式对《史记》中士人形象和士人精神进行反复吟诵和赞赏,如李白的诗歌《侠客行》。而取材于《史记》改编成的小说、戏剧那就更是数不胜数, 如戏剧《将相和》《屈原》,即使是现在也有取材于《史记》的电影、电视剧,仍旧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鸿门宴》《楚汉传奇》等等。街口巷尾里的说书先生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茶楼里相声说的那些俏皮段子。甚至那些流行的网络小说里塑造的人物也依旧会出现《史记》中那一个个经典谋士形象的影子,都说明了士人形象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崇高地位。可见司马迁塑造的谋士形象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的影响无处不在,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记忆之中。

     六、结

     语

     《史记》在忠于历史史实的同时,又包含着司马迁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司马迁为了实现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㉔ 的著史目的,他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以神圣的历史责任感,饱含温情与敬意地记叙了先秦以前我国历史上那些杰出谋士,以强烈的历史批判意识批判了谋士们的复杂人格,以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另辟蹊径,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从谋士们的奋斗经历、最后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其艰难的生存之道。赋予了《史记》中的谋士形象超越秦汉时代局限的丰富历史内涵,使得《史记》中的士人形象更加饱满,从而塑造出了一批我国数千年来经典谋士形象代表,使得《史记》对后代士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注

     文

      ① 孟子. 《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藏书),2016. 1.286. ② 司马迁.《史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415. ③ 司马迁.《史记》[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903. ④ 司马迁.《史记》[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879. ⑤ 司马迁.《史记》[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764. ⑥ 司马迁.《史记》[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1364. ⑦ 孟子. 《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藏书),2016. 1.286. ⑧ 司马迁.《史记》[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870. ⑨ 司马迁.《史记》[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870. ⑩ 司马迁.《史记》[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870. ⑪ 司马迁.《史记》[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870. ⑫ 司马迁.《史记》[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871. ⑬ 司马迁.《史记》[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172. ⑭ 司马迁.《史记》[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1148. ⑮ 司马迁.《史记》[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822. ⑯ 司马迁.《史记》[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1054. ⑰ 司马迁.《史记》[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885. ⑱ 司马迁.《史记》[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1043. ⑲ 司马迁.《史记》[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1028. ⑳ 司马迁.《史记》[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1028. ㉑ 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藏书),2016.1.150. ㉒ 孟子. 《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藏书),2016. 1.126. ㉓㉔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2068.

     参

     考

     文

     献

     [1]司马迁.《史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7. [2]高晓红.论《史记》中的士人文化精神[D].西北大学中文系,2008. [3]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 [4]张群.《史记》中士的形象[N].枣庄学院学报, 2011(03):85-87. [5]常昭,常青.《史记》对士之弘毅精神的继承和阐扬[N].淄博师专学报,2006(3). [6]常昭,常青. 《史记》中的“功成身退”理想[N].渭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5):7-14. [7]李建霞.论《史记》中的谋士形象[N].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5):101-102.

     12

     [8]陈鑫.《史记》中的谋士形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9. [9]祁小真.《史记》秦末汉初主要谋臣形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17. [10]姚海燕.试析《史记》中谋士的人生轨迹[N].文学教育(下),2008(06):38-38. [11]王勇.论春秋战国时期谋士阶层的独立人格[N].浙江学刊,1993-3.

     [12]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藏书),2016.1. [13]孟子.《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藏书),2016. 1. [1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5]燕良轼 曾练平. 现代视野中的中国古代若干学习策略[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04):115-120.

     13

     致

     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李志阳老师,对我的毕业论文非常重视,打电话关心我的论文问题。在选题方向等方面给予了许多的引导。在这里还是要说一声抱歉,因为我的懈怠,让您费尽苦心几近失望。

     感谢所有在大学期间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每一位老师的悉心指导都是我完成这篇论文的基础,特别是林猤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四年的磨砺让我的心中刻上了“使命,责任,追求”。未来要面临的抉择和困难是非常多的,不管前途多么的未知和艰难,我依然会毫不畏惧的前行。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