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从城市群视角+开题论文

    时间:2021-02-02 15:14:47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开题 协同 视角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从城市群的视角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城市群是由区域内多个地域相近、联系紧密的城市所构成的集合。群内由一个或两个核心城市为增长极,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发展。城市群将各种资源优化配臵,将各城市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其不同职能,通过协同合作、互补促进的方式协同发展。

     当前,促进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京津冀地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层,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明显落后,还没有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经济整体,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发展程度不同,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有效地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鉴于我国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情况的分析 从国际情况看,现在世界上有五个成熟的超大城市群,即: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进入 21 世纪以来,各国、各地区在不同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主体也从单个的经济体、单一的区域向以城市群为主转变。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就需要建立协同发展的城市群,集中区域经济实力,从而才能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

     国外对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理论深、起步早、经验多、成果丰,这些对研究我国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最早从城市群体的角度进行探索性研究与实践的是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建议围绕大城市建设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与清净的乡村生活的有机融合,其实质是通过城镇群体空间组合解决大城市无限扩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随着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了突破与丰富。维宁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城市群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邓肯在《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的观点。美国的乌尔曼提出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对城市群内外空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影响深远。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经过前期的理论铺垫,对城市群的研究走向深化和丰富。希腊学者杜克西亚斯大胆预测世界城市发展将形成连片巨型大都市区。加拿大学者麦吉对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研究后提出“城乡融合区”概念。麦克尔劳林强调城市群应当通过理性规划的约束达到空间持续平衡发展。1985 年至今,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群研究。约翰〃弗里德曼对城市体系的等级网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世界城市理论或称为全球城市理论。富田和晓则以都市空间为经,结构演变为纬,对日本的城市群进行了深入研究。

     目前,国外对城市群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从全球开放视角研究城市群。西方学者开展了对城市群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研究,对城市群范围由单一地区、国家城市体系转变为跨国城市体系、全球城市体系的演化现象的研究。二是从产业微观视角研究城市群。西方不少学者对产业集聚的空间模式开展分析,主要表现为纯聚集模式、产业综合体模式和社会网络模式。三是从区域协调的视角研究城市群。如戈特曼重视城市群的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区域发展协调管理机制正在国外发达国家建立。四是从信息空间流视角和以信息技术与数学模型来定量研究城市群等。纵观国外学者对城市群在内的城市与区域形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其研究重点经历了从

     静态到动态,从小范围到大区域的转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多视角、多层次、多尺度,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国外学者对城市群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国内相关研究情况的分析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表现为新兴城市的大量出现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市间的联系日益频繁,这是我国城市群出现的一种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的城市群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江汉平原、海峡西岸、成渝、关中、长株潭等。但是,我国的城市群由于受行政划分和管理体制的束缚,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不协同发展现象大量存在,特别是城市群内产业结构趋同性高、缺乏合理布局和分工、存在重复建设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群协同发展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门、各企业等需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国内对于城市群的研究起步较晚,可将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研究起步阶段(1980 年初至 1990 年初),这一时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城市群的相关概念、城市群特征类型、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二是研究推进阶段(1990 年期间),在对城市群形成机制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重点转向城市群空间的演变,同时开展了城市群的规划研究。三是研究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内容涉及城市群地区产业、经济、空间演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管理机制等,研究方法逐步深化和多样化。

     在中国学术界,周一星在 1988 年提出了都市连绵区概念,并在2000 年出版的《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中,明确了都市区、大都市带等相关概念。90 年代中后期,围绕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几大城市群开展的实证分析研究也得到了加强。姚士谋在 1992 年出版的《中国城市群》一书中,在对国内几大城市群密集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是

     我国第一部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的专著。1996 年,广东省委组织编制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市群规划》,首次将“大都市区”的概念引入城市群规划发展,开创了城市群跨境空间协同规划的新理念。在2001 年出版的《中国城市群》(第二版)中,姚士谋等人又提出了超大、特大城市概念,并认为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体,它系统地将空间、资源、人口等要素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网格化结构。此外,对中国城市群的研究还有:苗长虹主编的《中国城市群发育与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肖金成、袁朱等编著的《中国十大城市群》等著作,他们都是把城市群的一般性与具体的一个城市群结合起来研究。总体上看,国内关于城市群发展的理论研究侧重于城市群内部组织结构与相互关系的研究,而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探索较为缺乏,对新的经济、社会、技术因素及人文、生态等要素对城市群的影响等研究不够充分。

     (3)研究基础及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群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地理学认为,城市群是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强调的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单个城市与整体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但从近年来理论研究的成果分析,城市群是在城市进程中,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通过综合交通网络和高速信息通信网络,对周边若干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群体性和整体关联性强的城镇网络群体。

     协同是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重要功能和职能之一,是指构成经济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构成要素之间在数量、质态、空间、时间等方面相互适应的联系状态。协同不等于平衡,其目的和实质是要推进和加速经济社会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和新的平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非一种静态。协同发展就是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系统中各要素和谐和合理,并使总体效益达到最佳状态。影响区域协同发展的因素众多,如:自然条件及资源禀赋决定着

     区域发展对外的依附程度;经济发展速度、外向程度等决定着区域资源和市场的矛盾冲突程度;此外,还有政治体制与政府能力、科技水平与科技创新、历史传统与社会文化等因素也影响着区域协同发展。

     三、主要研究内容 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是一项跨学科的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要面面俱到既不现实也非本人能力所及。在选择研究的切入点时,考虑到以城市群的经济地理学含义作为出发点来探讨城市群建设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拟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涵进行总结,根据相关研究理论和京津冀发展现状,探索符合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模式并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

     具体而言,根据上述思路,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对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有关理论进行研究,运用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系统论等构建与研究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模式;二是研究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现状、协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等;三是研究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如何充分利用城市群的有利条件解决影响城市群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四是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策略建议;五是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对应的研究框架为:

     第一章 绪论。主要描述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等。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群及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主要研究城市群理论和区域协同发展理论。

     2.1

     城市群理论

     2.1.1

     国外对城市群理论的界定

     2.1.2

     国内学者对城市群理论的界定 2.2

     区域协同发展理论

     2.2.1

     区域协同发展内涵

     2.2.2

     区域协同发展的成因 2.3

     城市群协同发展理论

     2.3.1

     增长极理论

     2.3.2

     点—轴系统理论

     2.3.3

     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

     2.3.4

     整合发展理论 第三章

     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3.1

     京津冀区域概况 3.2

     京津冀与两大城市群的分析研究 3.3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济联系强度研究 第四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动力分析。从城市群视角,运用SWOT 分析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等,重点分析研究京津冀发展现状、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等。

     4.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 SWOT 分析

     4.2.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分析

     4.2.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劣势分析

     4.2.3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分析 4.2.4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威胁分析 4.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数据分析

     4.2.1

      4.2.2

      第五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策略建议。结合现状分析与研究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克服不利因素和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的策略建议与具体措施。

     5.1

     京津冀内部整合与协同发展策略

     5.1.1

     5.1.2

     5.1.3 5.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外向带动策略

     5.2.1

     5.2.2

     5.2.3 结论。

     参考文献。

     四、研究方法 本文拟从理论、实证和策略等三个层面展开研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搜集和调查研究相结合。充分运用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文献资料,辅以调查研究等方式,深入分析并掌握对研究有价值、有支撑作用的资料,为本文的撰写奠定基础,以便提高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二是理论研究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对城市群等级结构、发展趋势、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群协同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与研究成果的可信性。三是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更好地把握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和趋势特征,与此同时,从当前现状出发,从静态角度深入分析影响协同发展的各要素现状及问题。

     五、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9 月初至 10 月中旬):完成开题报告,相关资料搜集等工作; 第二阶段(10 月中旬至 11 月中旬):完成论文编写; 第三阶段(12 月上旬):论文答辩工作。

     六、已具备的条件 目前已具备撰写论文的基本素材等条件,后续还要根据研究需要进一步查找和广泛搜集相关资料。

     七、研究中面临的难题及解决对策 在此次研究过程中,由于资料有限、能力有限等主客观原因存在,需重点突破以下三方面的难题:一是资料搜集困难的问题。城市群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要得出客观、科学的研究成果离不开大量的数据、理论和资料等作支撑,如:京津冀城市群的各类发展要素的数据、城市群理论类的书籍以及前人研究的成果资料等。二是个人研究能力的难题。城市群协同发展理论涉及到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区域规划学、生态学等多学科,涉及到历史数据、国家政策与发展现状等多层面,这些都对个人的研究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本人在大学本科期间的专业非经济学方面,故完成此次研究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劳。三是缺少研究时间的难题。作为一名在职研究生,平时工作多、强度大。为把工作对论文撰写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就需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业余时间,着力提高研究效率和研究质量,争取顺利完成论文答辩。

     八、研究的创新之处 (1)引入比较成熟的 SWOT 分析方法,将京津冀城市群视为一个研究整体,根据其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所在,建立矩阵式分析结果,从而将城市群的发展战略与其内部因素(优势与劣势)、外部因素(机会与威胁)有机结合。

     (2)借鉴系统工程理论,从系统具有的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等理论特性出发,将京津冀视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子系统(城市)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而非各个构件的机械整合,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原理。

     (3)建立经济联系强度模型。以广泛应用于“距离衰减效应”和“空间相互作用”等经济研究中的牛顿引力模型为主,辅以经济、人口、交通等各类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京津冀区域内主要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

     九、初步积累的参考文献

     目前已初步积累的参考文献有以下两类:

     (一)国内外专著 1.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3.安筱鹏,韩增林.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与实证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富田和晓.大都市圈的结构演化[M].东京:古今书院,1995; 7.Gottman J.Megalopolis,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rd[J].Economic Geography,1957; 8.广东省建委,等编著.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协调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9.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0.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11.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2.苗长虹.中国城市群发育与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3.肖金成,袁朱等.中国十大城市群[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4.叶玉梅.城市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5.朱英明,童毛弟.中国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6.杨连云.京津冀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17.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8.豆建民,申海波,李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二)各类论文 1.苗长虹,王海江.中国城市群发展态势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 2.胡序威.区域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问题[J].城市规划,2005; 3.何添锦.影响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要素及作用机理分析[J].当代经济,2010; 4.党兴华等.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J].当代经济科学,2007; 5.刘德平.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 6.陈荣生. 海西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9; 7.孙淮中. 苏锡常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9; 8.窦宗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

     2006; 9.庄争蓉.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0.王丽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 11.刘加顺.都市圈的形成机理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12.蒙少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4; 13.苏雪串.城市化进程中的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 14.王发曾,郭志富,刘晓丽,赵威.基于城市群整合发展的中原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优化[J].地理研究,2007; 15.陈群元. 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以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6.徐丽.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思考[D].新疆师范大学,2006; 17.李曼.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5; 18.栗建昌.京津冀: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中的新焦点[J].瞭望,2003; 19.戴宏伟,陈永国.京津冀:各自的比较优势在哪里[J].领导之友,2003; 20.陈国权.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分析和协调[J].科学管理研究,1999; 21.张广威,漆晗东.京津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考[J].区域经济,2003; 22.梁桂全.泛珠三角经济协调发展概论[J].中国城市经济,2004; 23.范桂汕.经济增长阶段的理论演化[J].商业研究,2008; 24.李忠.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6。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