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与实施

    时间:2022-08-15 11:41:07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红楼梦》 “整本书阅读” 理念 实施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与实施

      作为高中语文新课标所设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整本书阅读”问题在近两年的讨论中显示出较高的关注度,尤其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更成为诸家语文刊物的热点话题。

      不少论者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全面通读并深刻理解《红楼梦》文本,就已经公开发表对这一问题的整套看法或指导意见,诸如版本选择、人物理解、语言鉴赏等等,各有各说,各成其理。

      然而通览之后,读者不免会产生很多困惑:程乙本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最佳版本吗?以影视剧片段导入小说文本的阅读,真的可以提升阅读本身的质量和层次吗?开展“知识竞赛”能够促进名著的“整本”阅读吗?通过细读某个片段文本去推动对其他部分文本的理解的“以点带面”法,是科学的而且是合适的吗?“读写结合”是必须进行的学习任务吗?

      最关键的问题是,带有指导意向的诸多文章,本身是否具有“整本书阅读”意识,或曰意见本身是否有过整体的构建?

      显而易见,就笔者目前所见的文章看,其中的大多数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讨论,都缺乏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和高屋建瓴的视野,也很少尝试阅读体系的构建及实施方案的规划。

      很多来自基础教育一线的读者企盼红学家发声,出一本能够帮助师生进行并完成所有学习任务的阅读指导书,或系统性地主讲一次信息量丰富到能够包揽和解决所有问题的专题讲座,可以祛除心中的魅惑。

      然而遗憾的是,多数红学家很少关注基础教育的现状,无暇顾及新课标的内涵有什么新的变化,或者讶异于“整本书阅读”概念的提出。因为名著的阅读本来就应该是“整本”的。

      一

      让我们首先解读一下:什么是“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为何要选择《红楼梦》?

      “整本书阅读”一语中,“阅读”是中心词,“整本书”是它的定语。“整”者,完整、整体之谓也;“书”者,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整本书”阅读,自然是要完整地阅读一本书,并作整体性的理解接受。

      “整本书”的“书”,理应选择古今中外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名作,那些经由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读书就要读经典,读名著。

      毫无疑问,《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古代小说艺术的高峰,它就是名著,名著中的经典。这样一部超过100万字的古典名著,需要的是完整的阅读和有深度的阅读,而不是片言只语就鉴赏了它的语言之美,一回两回就了解了它的情节之好,浮光掠影就通晓了它的主题之深。

      “整本书”的“整”,突出的是阅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否定的是阅读的片段性和片面性。后者是针对应试教育背景下长期的片段阅读、片面阅读而致的支离破碎“语文”体验,所提出的一种弥合缝隙、纠偏正误的补救(挽救)办法。这对于弘扬我们的母语文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十分显明。

      “语文”原本是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经过四十年应试教育的打磨,面容早已沧桑,躯体也已肢解,完整的美篇已被碎片成字、词、句,大多数人已想不起“语文”原来的绝世容颜。

      更可怕的是“微时代”带来的微文、微信息,每天都在冲击、充斥我们的视界,我们的阅读能力在方寸视屏中渐趋退化,我们的肢体功用在手指的快速点击和滑动中日渐消减。各种碎片化、浅表化的快餐式阅读,带来的是暂时的愉悦与虚假的成就感,实无助于养成完整阅读、纵深思考的良好习惯。

      “阅读”的对象是“书”,而不是影视剧或其他。那些以影视剧指导阅读的做法是本末倒置,混淆概念,而且还极有可能误导中学生,影响其正确接受,以致形成某种终身错误的认知。

      我校每年新生入学后,申请转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当问到何以有此选择时,多数同学都会归功于他高中语文老师的魅力的引导。由此可知,一个好的高中语文老师对学生精神生命的影响力之大,反之亦然。

      以《红楼梦》影视剧导入《红楼梦》阅读研讨课的做法,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师中并不少见,讨论影视剧表演艺术高低并让学生身体力行模仿或创新表演的文章也随处可见。但,这并不是对“整本书”的阅读,对影视剧内容的熟稔、对剧作质量和演技水平的评判,也并不能代替对整本书的“阅读”。

      至于相关史料,那是教师应该事先阅读并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精神生命的血肉细胞之后,在指导、参与学生研讨过程中随时给出指导说明或渗透于其中的灵动的生命体。

      “阅读”就是要读原著。触摸纸质书,翻页阅读,感受那些文字,读懂整个的故事情节,认识故事中鲜活生动的人物,想象他们的举止言谈,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进而认识当时的社会人生,思考名著的主题,对名著的语言文字做多元化的审美鉴赏。

      二

      其次,我们要思考一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阅读目标是什么?

      版本选择、前言通读、回目研读,自然都是必要的。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集合了全国多所高校的学术力量,前八十回以庚辰本为底,后四十回以程甲本为据,对《红楼梦》详加校注,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6年出到第三版,书上明确标注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这是校注成果最为丰富的一个版本,也是多数红学研究者习用的本子。

      通读前言有助于了解名著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和作品内容,研读回目可以概览式接触作品的整体框架。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前言只是一个概说,代替不了对文本本身的阅读;回目的诗意化和概括性,亦不足以让中学生通盘把握作品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整本书阅读”应建构阅读的体系与框架,这对于一部逾百万字的古典名著而言,虽然是艰难的,却并不是不可行的。这又需要把握住文本的重点所在。

      一是要解读前五回的纲领作用。

      《红楼梦》的具体故事,是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的一个人家”刘姥姥开始叙述的,这是小说的第六回。前五回乃是从不同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展示贾府复杂的人事关系档案,预示小说主要女子的命运遭际。第六回起始的各种大小故事,都是建立在前五回的基础之上。正确解读前五回,有益于理解整本书的主体内容和情节走向。

      二是要抓牢整本书的主线主题。

      与一般的小说只有一条主线不同,《红楼梦》有两条情节主线,一条是以凤姐治家为主体构架,牵连起府内府外、主子奴婢、朝廷村野等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描述了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一条是以宝黛钗婚恋故事为主体内容,描述了贾府内部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两条主线关联起小说的网状结构,所表达的主题也是“多义性”的,有多维的向度,而不是单义的或单向的。

      三是要聚焦小说文本的关键情节。

      《红楼梦》中一些“大过节、大关键”的重要情节,诸如可卿出殡、元妃省亲、宝玉挨打、黛玉葬花、探春结社、抄检大观园等等,对整本书的故事进程和主题表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这些情节,整本书的故事可能无以展开和推进,社会关系、生活习俗可能无法纵深涉及,日常生活的细节可能得不到鲜活的呈现,人物形象也可能没有了血肉支撑。

      四是要解读人物形象的性格表现。

      全书人物众多,有名字的有四五百人,作者精心刻画描写的人物形象也有数十个。确定核心圈中的主要人物为中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重点理解对象,是十分必要的。这些人物须是能关联情节主线和重大情节,能在表达小说主题、呈现清时贵族生活常景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人物,形象本身有丰富复杂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对中学生的精神成长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五是要鉴赏名著文本的语言表达。

      《红楼梦》的语言是古代小说的典范,它的叙述语言朴素淡雅,肖像、景物、心理描写的语言细腻优美,人物对话语言又非常鲜明生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地位、文化教养和性格特质,即便是作者代书中人拟的诗词作品,也各具个性化的特征。细致品味名著的语言,深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可以培养我们的好的语感,也可以借此锻炼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

      最后,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如何进行《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

      在确定了阅读的内容和重点之后,不需要设置阅读任务吗?这是必须的。既然阅读重点已经确定,那么任务与其相适应,应该是不难做到的了。新课标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任务群下,要求必修阶段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共18课时,集中在两个学期内完成。那么安排给《红楼梦》整本书阅读9个课时,是可以施行的。

      但从上述阅读目标看,课上9个学时不足以确保完成任务。一种科学而合理的做法是,课外阅读与课上指导相结合。这一道理非常浅显,但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压力下,实行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这需要一线教师运智慧于实施进程。

      任务的构成也是清晰明白的:正确地选择了版本之后,通读前言和回目;重点阅读小说的前五回,勾画主要人物关系图表;以两条情节主线为核心,通读相关情节并归类,认识小说的主题;深度阅读关键情节,理解它们在全书中的不同作用;体会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命运遭际,试做点评;品赏小说的语言,撰写评析短文,或练习仿写。

      当然,仅有“阅读”和小写作也还是不够的。不要忘了新课标该项学习任务的全名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研讨”也是任务的核心元素。研讨是增加中学生主体参与和体验难度的重要渠道。

      什么样的研讨才是有效的?一种好的研讨需要教师课前设计,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思考,要求学生小组开展互助式学习、讨论,推举小组代表课堂汇报交流;教师应善于从交流中发现闪光之处,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那些奇思怪想需要纠偏指误,不能因为学生观点新异,就一概视为“创新思维”予以认同,那显然是更为有害的误导。

      当然,这对教师的阅读能力和指导站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能够指导高中生进行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懂名著,了解红学研究的整个状貌,知道何为正,何为偏,何为误,何为“民科”,才能比较正确地、有高度地指导中学生开展阅读与研讨。

      文学研究也是科学的研究,不能因为文学作品的虚构特质,就可以在研究中随意发挥,任凭想象,随心所欲得出某些结论。

      任务进程中或完成后,“评价”也是必须的环节。可以生生互评、教师点评,可以当面评价、书面评析。好的阅读可以带动中学生对母语的审美鉴赏、创造和建构,好的评价可以促进中学生的整体思考,可以发展其思维向度,提升其思维的高度,进而生发出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力。这一环节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整本书阅读”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就提出,阅读教学应该是对“整册的书的阅读”。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教育部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写进中学语文课标,并且将《红楼梦》列进阅读书目,足见经典名著的整体阅读与研讨是何等重要。

      对于有志于传承优秀母语文化并提升国家的文化实力的当代人而言,读整本的书,读经典的书,读懂经典,传承文化,是一个时代课题,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而中学生如何以正确的方式更好地阅读经典名著,并进一步开展名著研讨,基础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负起正面指导作用。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