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雄风虽不再,战鼓犹可闻

    时间:2021-12-31 10:11:45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随笔 散文 历史

      雄风虽不再,战鼓犹可闻

      远古时期,传说夸父族因为渭河平原干旱而东迁,刚走出黄河南岸的稠桑原,大部分氏族成员便累渴而死,在他们死去的地方,后来长出了大片的桃林,美艳的桃花为这个地方抹上了一层靓丽的底色。

      此地,正好处在渭河平原与中原衔接的崤函古道的咽喉位置,因为北靠浊浪滔天的黄河天险、南依重峦阻隔的秦岭,深险如函,地势非常险要,西周时期便建有关口,名曰函谷关。周武王伐商之时,曾东出函谷关与诸侯会于孟津,灭商后放牛于桃林。

      但在公元前488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之时,那时还是春秋时期,因为秦晋之间无战事发生,函谷关的军事战略价值并不重要,只是一个晨起鸡鸣、日出而开的普通关口而已。

      公元前350年左右,当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后重建函谷关,城墙高垒,函谷关始以雄关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公元前318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国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有了函谷雄关,秦国可以从容进退,进可争雄天下,退可保八百里秦川。

      然而,当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重任,函谷关作为雄关要塞的使命便完结了。虽然,后来秦二世的军队曾利用函谷关抵挡过陈胜起义军的进攻,刘邦也因畏于函谷关的险要地势而绕道武关灭秦,终究因为函谷关所护持的秦朝政权其霸气的丧失,雄关的气势早已不再。

      到了西汉时期,随着大一统社会的逐步稳定和发展,函谷关更失去了军事战略价值。汉景帝在位时,为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率军绕道武关取洛阳,函谷关未有战事。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函谷关便只能作为汉都长安的入京检查站而存在了。

      汉武帝时,济南人终军虽年少却博学善辩,名闻于郡中。他十八岁赴长安上书汉武帝,被拜为谒者。在他进入函谷关时,关吏给终军“繻”作为通行证,以便出关时用。终军道:“大丈夫西游,必取功名,出关何用此物!”弃繻而去。终军拜为谒者后受命巡行郡国,持节东出函谷关。关吏认识他:“使者原是此前弃繻后生!”

      在原来秦帝国与关东六国军队曾经激烈厮杀的函谷关,终军弃繻的故事反映出的是整个西汉社会昂扬奋发的气象。

      因为函谷关不再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终军东出函谷关的第二年,汉武帝为扩大关中的领地,干脆将函谷关东移了三百多里,在旧关原址设置了弘农县。

      自然环境的改变也导致函谷关的军事战略价值基本丧失。东汉时期,随着黄河河道的下切和水位的降低,裸露出来的河滩成为了通途,同时因为稠桑原上的森林被过度砍伐,失去了屏障作用,函谷关便天险不再,位于崤函古道西口的潼关便逐渐取代了函谷关的要塞地位。

      西汉时期在函谷旧关设立的弘农县,其县治到隋代时已迁往西南方今灵宝地界,函谷关便逐步被废弃了,但函谷关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

      公元前488年,老子倒骑青牛经过函谷关,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后便出关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西去的背影很快就湮没在了历史的深处。然而1000多年后,他的后人却重新来到了函谷关前。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李世民从洛阳返回长安时途经函谷关,有感于函谷关的悠久历史,命随侍身边的爱妃徐惠作诗一首。徐妃诗思敏捷,落笔成诗: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

      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

      一场秋雨过后,函谷关前云雾缭绕,才华横溢的徐妃马上便联想到了老子过函谷关时紫气东来的典故,暗将太宗皇帝比作真人。

      唐太宗读完诗后开怀大笑,他在进入潼关后提笔赋诗一首,作为应和之作: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这首诗用了白马非马、鸡鸣狗盗、终军弃繻、丸泥封关和紫气东来五个有关函谷关的著名典故,最后一句“安知名不名”引用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既揭示了函谷关道家之源的地位,又巧妙应和了徐妃的诗句。

      宰相张九龄为应和唐太宗的诗作,也赋诗一首:

      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

      圣心无所隔,空此置关城。

      唐太宗还有另外两首提到函谷关的诗,其中诗句“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将函谷关与八百里秦川并提,仍对其作为捍卫京城长安的屏障予以了肯定。这首诗被后来的《全唐诗》收录为开篇之作。

      唐太宗还在《赐房玄龄》诗中引用了函谷关鸡鸣狗盗的典故:

      太液仙舟迥,西园隐上才。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把夙兴夜寐为国引贤的房玄龄比作开关迎接老子的关吏尹喜。

      在唐太宗的眼里,函谷关不仅有着曾经险要的地势,更重要的是,这里是老子所著《道德经》问世的地方,而老子乃是唐朝李姓王室的先祖。

      老子李佴之子李宗为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夫,其后人李广在西汉被誉为飞将军,李广的后裔李暠为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开国君主,其五世孙李虎为南北朝时期关陇集团的重要代表人物,死后被北周追封为唐国公。唐太宗李世民便是李虎的重孙。

      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刚登基的唐玄宗李隆基率领群臣来到了函谷关,他在朝拜太初宫后赋诗写道:

      流沙丹灶没,关路紫烟沉。

      独伤千载后,空馀松柏林。

      李唐王朝崇尚道教,唐玄宗曾亲自为《道德经》作注,但苦于老子的真迹无处可寻。开元二十九年,唐玄宗根据田同秀的描述,在函谷关原址尹喜故居附近发掘出了竹简版的《道德经》,珍之如宝,随后改年号为“天宝”,并将函谷关所在的桃林县改名为灵宝县,灵宝地名即由此而来。

      因为函谷关在唐王朝统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它也经常出现在唐代诗人们的笔下。

      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送别好友,在《函谷关歌》诗中写道: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外不须关。

      诗仙李白没有亲身到过函谷关,但在李白的诗作中,显然把它当做了抒发豪情壮志的符号,他在古风诗《秦王扫六合》中写道: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他在《白马篇》中也抒发了他的爱国之情: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李白在安史之乱时曾经与函谷关擦肩而过,他在奔亡的途中写道: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安禄山叛军占领函谷关后直逼长安,李白被迫从华山经商洛转道江南,最后隐居庐山。

      没有亲身到过函谷关,成为了诗仙李白的遗憾之事。他曾经在诗中透露: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有人考证,李白为西汉飞将军李广的二十五代孙,也就是说,李白与李唐王室同祖同宗。

      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在《秋兴八首》诗中也写到了函谷关: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锁点朝班。

      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唐朝战乱频仍,而杜甫贫病交加,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其中“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的诗句引用青鸟报信,西王母自瑶池驾临;紫气东来,老子骑牛函谷关西行两个典故,可谓文辞优美、意境深远。

      入川后,杜甫的生活虽然相对安定了,但他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他在《柳司马至》诗中写道:

      有使归三峡,相过问两京。

      函关犹出将,渭水更屯兵。

      诗人胡曾在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掌书记期间,每览古今兴废陈迹,慷慨怀古,作咏史诗三卷,他在《函谷关》诗中写道:

      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

      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

      当函谷关不再是战国时期秦帝国的东大门,战争的硝烟散去后,它作为一种精神符号永远刻在了历史的记忆里。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