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

    时间:2020-08-11 00:33:26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职级 并行 职务

     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

      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健全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和职责设置公务员领导职务和职级序列。

      本规定所称职级,是公务员的等级序列,是与领导职务并行的晋升通道,体现公务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资历贡献,是确定工资、住房、医疗等待遇的重要依据,不具有领导职责。

      公务员可以通过领导职务或者职级晋升。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履行领导职责,不担任领导职务的职级公务员依据隶属关系接受领导指挥,履行职责。

      第三条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旨在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完善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改革公务员职务设置办法,建立职级序列,畅通职级晋升通道,拓展职级晋升空间,促进公务员立足本职安心工作,加强专业化建设,激励公务员干事创业、担当作为。

      第四条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持向基层倾斜,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

     第五条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工作,由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分级负责。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组织实施的宏观指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具体指导本辖区内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二章职务与职级序列

      第六条领导职务根据宪法、有关法律和机构规格设置。

      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第七条职级序列按照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等公务员职位类别分别设置。

      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级序列分为:一级巡视员、二级巡视员、一级调研员、二级调研员、三级调研员、四级调研员、一级主任科员、二级主任科员、三级主任科员、四级主任科员、一级科员、二级科员。

      综合管理类以外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职级序列另行规定。

      第八条公务员领导职务、职级对应相应的级别。

      领导职务对应的级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级对应的级别是:

      (一)一级巡视员:十三级至八级;

      (二)二级巡视员:十五级至十级;

      (三)一级调研员:十七级至十一级;

      (四)二级调研员:十八级至十二级;

      (五)三级调研员:十九级至十三级;

      (六)四级调研员:二十级至十四级;

     (七)一级主任科员:二十一级至十五级;

      (八)二级主任科员:二十二级至十六级;

      (九)三级主任科员:二十三级至十七级;

      (十)四级主任科员:二十四级至十八级;

      (十一)一级科员:二十六级至十八级;

      (十二)二级科员:二十七级至十九级。

      第九条厅局级以下领导职务对应的综合管理类公务员最低职级是:

      (一)厅局级正职:一级巡视员;

      (二)厅局级副职:二级巡视员;

      (三)县处级正职:二级调研员;

      (四)县处级副职:四级调研员;

      (五)乡科级正职:二级主任科员;

      (六)乡科级副职:四级主任科员。

      第三章职级设置与职数比例

      第十条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级按照下列规格设置:

      (一)中央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机关设置一级巡视员以下职级;

      (二)副省级城市机关设置一级巡视员以下职级,副省级城市的区领导班子设置一级、二级巡视员;

      (三)市(地、州、盟)、直辖市的区领导班子设置一级巡视员,市(地、州、盟)、直辖市的区机关设置二级巡视员以下职级,副省级城市的区机关设置一级调研员以下职级;

      (四)县(市、区、旗)领导班子设置二级巡视员、一级调研员、二级调研员、三级调研员,县(市、区、旗)、乡镇机关设置二级调研员以下职级。

     第十一条职级职数按照各类别公务员行政编制数量的一定比例核定。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级职数按照下列比例核定:

      (一)中央机关一级、二级巡视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 12%,其中,正部级单位一级巡视员不超过一级、二级巡视员总数的 40%,副部级单位一级巡视员不超过一级、二级巡视员总数的 20%;一级至四级调研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 65%。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机关一级、二级巡视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 5%,其中一级巡视员不超过一级、二级巡视员总数的 30%;一级至四级调研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 45%。

      (三)副省级城市机关一级、二级巡视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2%,其中一级巡视员不超过一级、二级巡视员总数的 30%;一级至四级调研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 43%,其中一级调研员不超过一级至四级调研员总数的 20%。

      (四)市(地、州、盟)、直辖市的区领导班子一级巡视员不超过领导班子职数的 15%。市(地、州、盟)、直辖市的区机关二级巡视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 1%;一级至四级调研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 20%,其中一级、二级调研员不超过一级至四级调研员总数的 40%,一级调研员不超过一级、二级调研员总数的 50%;一级至四级主任科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60%,其中一级、二级主任科员不超过一级至四级主任科员总数的 50%。

      (五)副省级城市的区领导班子一级、二级巡视员不超过领导班子职数的 15%,其中一级巡视员不超过一级、二级巡视员总数的 40%;副省级城市的区机关一级调研员以下职级职数,按照第四项规定执行。

      (六)县(市、区、旗)领导班子二级巡视员不超过领导班子职数的 10%,一

     级、二级调研员不超过领导班子职数的 20%。县(市、区、旗)、乡镇机关二级调研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 2%;三级、四级调研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 10%,其中三级调研员不超过三级、四级调研员总数的 40%;一级至四级主任科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 60%,其中一级、二级主任科员不超过一级至四级主任科员总数的 50%。

      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中个别情况特殊需要调整职级比例的,应当报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中央机关和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可以对前款规定中未作区分的各职级层次的比例予以细化。

      第十二条中央和省级机关垂直管理的机构、市地级以上机关的直属单位或者派出机构,根据机构规格,参照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设置职级和核定职数。

      直辖市的县领导班子和县、乡镇机关,副省级城市的乡镇机关,根据机构规格,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参照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研究确定职级设置和比例。

      第十三条职级职数一般按照各机关分别核定。职数较少或者难以按照各机关分别核定的职级,由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及其公务员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职级晋升审批权限,分级统筹核定和使用。市(地、州、盟)、直辖市的区、县(市、区、旗)的领导班子与所属部门职级职数分开统筹核定和使用。

      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可以统筹使用若干名一级巡视员职数,用于激励少数特别优秀的县(市、区、旗)党委书记。

      第十四条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职级设置方案,报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省级以下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职级设置方案的审批或者备案程序,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

      第四章职级确定与升降

     第十五条公务员领导职务的任免与升降,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公务员的职级依据其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

      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首次确定职级按照有关规定套转。新录用公务员按照有关规定确定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相当层次的职级。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调任的人员,按照公务员调任有关规定,综合考虑其原任职务、调任职位和工作经历确定职级。机关接收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国家军转安置有关规定确定职级。

      第十七条公务员晋升职级,应当在职级职数内逐级晋升,并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政治素质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二)具备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勇于担当,工作实绩较好;

      (三)群众公认度较高;

      (四)符合拟晋升职级所要求的任职年限和资历;

      (五)作风品行好,遵纪守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正廉洁。

      第十八条公务员晋升职级,应当具备下列基本资格:

      (一)晋升一级巡视员,应当任厅局级副职或者二级巡视员 4 年以上;

      (二)晋升二级巡视员,应当任一级调研员 4 年以上;

      (三)晋升一级调研员,应当任县处级正职或者二级调研员 3 年以上;

      (四)晋升二级调研员,应当任三级调研员 2 年以上;

      (五)晋升三级调研员,应当任县处级副职或者四级调研员 2 年以上;

      (六)晋升四级调研员,应当任一级主任科员 2 年以上;

     (七)晋升一级主任科员,应当任乡科级正职或者二级主任科员 2 年以上;

      (八)晋升二级主任科员,应当任三级主任科员 2 年以上;

      (九)晋升三级主任科员,应当任乡科级副职或者四级主任科员 2 年以上;

      (十)晋升四级主任科员,应当任一级科员 2 年以上;

      (十一)晋升一级科员,应当任二级科员 2 年以上。

      公务员晋升职级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德才表现、职责轻重、工作实绩和资历等因素综合考虑,不是达到最低任职年限就必须晋升,也不能简单按照任职年限论资排辈,体现正确的用人导向。

      第十九条公务员晋升职级所要求任职年限的年度考核结果均应为称职以上等次,其间每有1个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的,任职年限缩短半年;每有1个年度考核结果为基本称职等次或者不定等次的,该年度不计算为晋升职级的任职年限。

      第二十条公务员晋升职级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研究提出工作方案。

      (二)对符合晋升职级资格条件的人员进行民主推荐或者民主测评,提出初步人选。

      (三)考察了解并确定拟晋升职级人选。中央机关公务员晋升一级、二级巡视员,应当进行考察;晋升其他职级可以综合考虑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与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一贯表现等情况确定人选。省级以下机关公务员晋升职级的考察了解方式,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四)对拟晋升职级人选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 5 个工作日。

      (五)审批。中央机关公务员晋升职级由本机关党组(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审批,一级、二级巡视员职级职数使用等情况按年度报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省级以下机关公务员晋升职级的审批权限,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提出意

     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审定。

      各级机关中未限定职数比例的职级,其晋升程序可以适当简化。

      第二十一条公务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晋升职级:

      (一)不符合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的;

      (二)受到诫勉、组织处理或者处分等影响期未满或者期满影响使用的;

      (三)涉嫌违纪违法正在接受审查调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四)影响晋升职级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公务员职级实行能上能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规定降低职级:

      (一)不能胜任职位职责要求的;

      (二)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

      (三)受到降职处理或者撤职处分的;

      (四)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三条中央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章规定,按照落实好干部标准、从严管理干部和树立鼓励干事创业、担当作为导向的要求,结合实际细化公务员职级升降的条件和情形。

      第五章职级与待遇

      第二十四条领导职务与职级是确定公务员待遇的重要依据。公务员根据所任职级执行相应的工资标准,享受所在地区(部门)相应职务层次的住房、医疗、交通补贴、社会保险等待遇。

      担任领导职务且兼任职级的公务员,按照就高原则享受有关待遇。

      第二十五条公务员晋升职级,不改变工作职位和领导指挥关系,不享受相应职务层次的政治待遇、工作待遇。因不胜任、不适宜担任现职免去领导职务的,

     按照其职级确定有关待遇,原政治待遇、工作待遇不再保留。

      第二十六条公务员因公出国出差的交通、住宿标准以及办公用房标准等待遇,不与职级挂钩。

      第二十七条县处级副职以上领导成员因换届不再提名、机构改革等原因免去领导职务转任职级的,保留原待遇,不改变干部管理权限。

      第六章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八条担任领导职务且兼任职级的公务员,主要按照领导职务进行管理。

      不担任领导职务的职级公务员一般由所在机关进行日常管理。公务员晋升至所在机关领导成员职务对应的职级,不作为该机关领导成员管理。

      第二十九条根据工作需要和领导职务与职级的对应关系,公务员担任的领导职务和职级可以互相转任、兼任;符合规定资格条件的,可以晋升领导职务或者职级。

      第三十条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等不同职位类别公务员之间可以交流,根据不同职位类别职级的对应关系确定职级。

      第三十一条机关应当严格执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不得违反规定设置职级,不得超职数配备职级,不得随意放宽职级任职资格条件,不得违反规定提高或者降低职级待遇标准。对违反相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党委或者公务员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区别不同情况,分别予以责令纠正或者宣布无效;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处分。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本规定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本规定自 2019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2006 年 4 月 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附件四《综合管理类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管理办法》和 2015 年 1 月 1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同时废止。

      公务员职务、职级与级别管理办法

      (2019 年 12 月 23 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制定 2020 年 3 月 3 日发布)

      第一条为了完善公务员领导职务、职级与级别设置和管理制度,健全公务员激励和保障机制,建设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务员领导职务、职级与级别设置和管理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加强党对公务员队伍的集中统一领导,遵循依法、科学、规范、效能的原则。

      第三条领导职务、职级与级别是实施公务员管理,确定公务员工资以及其他待遇的依据。

      第四条公务员级别由低至高依次为二十七级至一级。

      第五条公务员领导职务层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是:

      (一)国家级正职:一级;

      (二)国家级副职:四级至二级;

      (三)省部级正职:八级至四级;

     (四)省部级副职:十级至六级;

      (五)厅局级正职:十三级至八级;

      (六)厅局级副职:十五级至十级;

      (七)县处级正职:十八级至十二级;

      (八)县处级副职:二十级至十四级;

      (九)乡科级正职:二十二级至十六级;

      (十)乡科级副职:二十四级至十七级。

      副部级机关内设机构、副省级城市机关的司局级正职对应十五级至十级;司局级副职对应十七级至十一级。

      第六条公务员领导职务与职级的设置、厅局级以下领导职务对应的最低职级、职级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确定公务员领导职务、职级,应当在规定的领导职务、职级序列和职数限额内,按照有关任职条件和程序进行。

      第八条晋升、降低领导职务、职级或者调任、转任以及因其他原因需要明确领导职务、职级的,按照拟任领导职务、职级任职条件等确定。

      第九条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应当具备的资格条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章程规定执行。其中,晋升乡科级领导职务的最低任职年限条件为:

      (一)晋升乡科级正职领导职务的,应当任乡科级副职领导职务 2 年以上,或者任乡科级副职领导职务和三级、四级主任科员及相当层次职级累计 2 年以上,或者任三级、四级主任科员及相当层次职级累计 2 年以上,或者任四级主任科员及相当层次职级 2 年以上。

      (二)晋升乡科级副职领导职务的,应当任一级科员及相当层次职级 3 年以上。

     第十条公务员级别应当根据其所任领导职务、职级及德才表现、工作实绩、资历确定。

      第十一条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职级、级别的确定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通过面向社会选拔、调任等方式进入机关的公务员,其级别按照新任领导职务、职级,结合本人原任职务、工作经历、文化程度等条件,参照机关同类人员确定。

      第十三条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职级后,原级别低于新任领导职务、职级对应最低级别的,晋升到新任领导职务、职级对应的最低级别;原级别已在新任领导职务、职级对应范围的,除晋升一级、三级调研员和一级、三级主任科员及相当层次职级外,在原级别的基础上晋升一个级别。

      第十四条公务员累计 5 年年度考核结果均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可以在领导职务、职级对应级别范围内晋升一个级别。

      第十五条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辞去领导职务后的级别确定,以及公务员因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受到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受到处分应当降低领导职务、职级与级别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公务员受到诫勉、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处分等,遇有影响期且影响期未满或者期满影响使用的,以及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影响晋升的情形的,不晋升领导职务、职级与级别。

      第十七条公务员级别的确定、晋升,按照管理权限,由决定其领导职务、职级任免的机关批准。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领导职务、职级与级别设置、确定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对不按照规定的职数要求、资格条件及程序等设置、确定公务员领导职务、职级与级别的,不予批准或者备案;已经作出的决定一律无效,由公务员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予以纠正。

      第二十条对违反规定进行公务员领导职务、职级与级别确定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依规依纪依法追究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监察官、法官、检察官等职务、职级的设置和管理另行规定。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6 年 4 月 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附件三《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管理规定》同时废止。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试行)

      (2019 年 8 月 27 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制定 2019 年 11 月 26 日发布)

      第一条为了加强党对公务员队伍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考核要把功夫下在平时的重要要求,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激励广大公务员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促进事业发展和公务员成长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公务员平时考核,是指各级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日常工作和一贯表现所进行的了解、核实和评价。

      第三条公务员平时考核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坚持客观公正、精准科学,坚持注重实绩、奖惩分明,坚持分级分类、简便易行。

      第四条公务员平时考核由其所在机关组织实施,作为加强公务员日常管理的重要抓手,党委(党组)承担考核工作主体责任,组织(人事)部门承担具体工作责任。

     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的业务指导、综合管理和监督检查。

      加强考核总量控制,除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和依照公务员法开展的考核外,机关不得自行设置以全体公务员为对象的经常性考核项目,防止多头考核、重复考核。

      第五条公务员平时考核以公务员的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及时了解公务员德、能、勤、绩、廉日常表现,重点考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和阶段工作目标的情况,以及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处理复杂问题、应对重大考验的表现等。

      对直接面向群众的窗口单位和服务部门的公务员,应当突出考核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承诺兑现情况,注重了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实效,关注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第六条机关可以结合职能职责和工作任务,区分不同类别、层级和职位公务员特点,设置考核指标。注重制定量化指标,加强对公务员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的考核。不得简单将有没有台账记录、工作笔记等作为工作是否落实的标准,不得简单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防止过度留痕。

      第七条公务员平时考核一般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个人小结。公务员对照机关要求、职责任务或者考核指标,如实对本人工作表现情况进行简要小结,以书面或者口头汇报形式报主管领导。

      (二)审核评鉴。主管领导对公务员的个人小结进行审核,提出考核结果等次建议,由同级主要领导审定,也可以由领导班子或者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审定。

      审核评鉴应当结合日常了解、群众评价以及服务对象意见等情况,吸收运用绩效管理等成果,根据需要听取纪检监察机关意见,注重看公务员担当作为表现

     情况,综合研判,实事求是确定考核结果,防止简单依据个人小结对公务员作出评价。

      对直接面向群众的窗口单位和服务部门的公务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服务对象评议。

      (三)结果反馈。有关领导或者机关组织(人事)部门采取适当方式,及时向公务员本人反馈考核结果,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要求,听取本人意见。

      机关根据工作性质和队伍特点,合理确定公务员平时考核周期,确保达到考核效果,减轻公务员负担,防止搞形式、走过场。

      机关应当将公务员平时考核周期报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八条公务员平时考核结果分为好、较好、一般和较差 4 个等次。

      好等次公务员人数原则上掌握在本机关参加平时考核的公务员总人数的 40%以内。评定为好等次的公务员,应当在本机关范围内公开。

      好等次名额应当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岗位公务员倾斜。

      第九条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应当结合实际,提出评定平时考核结果等次的标准,对考核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平时考核情况。

      第十条公务员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处理复杂问题、应对重大考验时,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当期平时考核结果可以直接确定为好等次,并及时给予奖励。

      公务员在重大关头、关键时刻不服从组织安排,或者推诿扯皮、敷衍塞责造成不良后果的,当期平时考核结果可以直接确定为较差等次。

      第十一条强化平时考核结果运用,根据考核结果有针对性地加强激励约束、培养教育,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营造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对平时考核结果为好等次的公务员,以适当方式及时予以表扬,可以按照有

     关规定给予物质奖励。对平时考核一贯表现优秀的公务员,在选拔任用、职务职级晋升、评先奖优等方面优先考虑。

      对平时考核结果为一般等次的公务员,及时谈话提醒。对平时考核结果为较差等次的公务员,及时批评教育,必要时进行诫勉。发现存在违纪违法问题的,按照有关纪律和法律法规处理。机关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帮助引导公务员查找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激发自我完善的内生动力,为其改进提高创造条件。

      第十二条平时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年度考核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应当从当年平时考核结果好等次较多且无一般、较差等次的公务员中产生。当年平时考核结果均为好等次的,年度考核可以在规定比例内优先确定为优秀等次。

      当年平时考核结果一般、较差等次累计次数超过一半的,年度考核原则上应当确定为基本称职或者不称职等次。当年平时考核结果均为较差等次的,年度考核可以直接确定为不称职等次。

      平时考核结果记入公务员年度考核登记表。对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的公务员进行公示时,应当公示其当年平时考核结果等次。

      第十三条机关应当把平时考核发现的问题作为优化内部职能和人员配置的重要参考,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能。

      第十四条公务员应当按照规定参加平时考核。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的,或者在考核过程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视情况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检查;经教育后拒不改正的,当年年度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等次。

      公务员对本人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反映。

      派出参加学习培训、抽调参加专项工作的公务员,其平时考核由所在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公务员援派或者挂职期间,由接收单位进行平时考核。病、事假累计时间超过当期平时考核周期一半的,参加考核,不确定等次。

     第十五条严格考核工作纪律。严肃查处徇私舞弊、打击报复等行为。对于不按照规定组织开展平时考核、造成不良影响的,依规依纪作出处理。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平时考核工作开展情况,调整本辖区内机关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调整后比例最高不超过 35%。

      第十七条机关应当结合实际,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平时考核,提高考核工作智能化水平,力求简便快捷,防止繁琐操作。

      第十八条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的平时考核,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