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

    时间:2021-01-22 20:07:07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改革开放 征文 周年

     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题征文 6 篇

      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题征文:1

     第一次坐“高铁”回家

     湖口有火车站了,而且有动车和高铁停靠。这要在 30 年前,一定会有人说是痴人说梦。然而时至今日,这却是真的。今年端午节的前一天,被南昌五中返聘的我和妻子带着小孙女就是从南昌西站坐高铁回湖口的。小女儿素洁提前一周在网上替我们买好了票,我们按时来到南昌西站,只见宽敞的候车大厅硕大的电子车次预告牌上显示的是“南昌――杭州”,湖口站属中途停靠站。排队验票,上车,井然有序,洁白的车型,清洁的车内过道,可以斜躺的座椅,服务热情周到的乘务员,一切都让人目不暇接。

     坐在舒适的沙发座椅上,我闭目养神,思绪犹如列车一样飞得很快很远。我想起了 30 多年以前第一次坐火车的情景来。

     1980 年,民办教师可以参加考试,录取者进入九江师范深造,这可是做了整整七年民师的我的梦寐以求的大好事。一番紧张的复习,迎考,我终于如愿以偿。当时的九江师范搬迁在九江县的马回岭乡,要上学就得从九江市坐火车。而当时我们家乡的交通状况还相当落后,我所在的高桥公社是湖口县最边远的地区,大队与大队之间只有一条

     简易的马路,就连去县城也是石子路,一天只有一班车,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是赶上了这班车,到了湖口还要转车,坐班车经轮渡或坐班船去九江,很不方便。好在屏峰码头一天有一趟班船,班船每天清晨从鄱阳出发,途径都昌,大概在上午九点左右至屏峰,可以直达九江。

     说来惭愧,我虽是二十四五岁有儿有女的人了,但几乎没有出过远门,父亲不放心,要亲自送我去,我当然求之不得。父亲是大队采石矿的推销员,足迹遍布九江上下的长江沿岸,上至湖北武汉,下至安徽合肥,有他送我,大可放心。当年父亲选择的就是坐班船去九江。

     前两天,我就准备好了行李,一口木箱(还是妻子的娘家陪嫁品),一床棉被,几身洗换衣服,一只洋铁提水桶,如此而已。即便如此,由于家里到屏峰码头还有近十里的山路,空手走尚且不易,何况是肩挑一担行李。那天天刚亮,母亲就煮好了早饭,我们匆匆吃过,抓紧赶路。一路上,父亲始终坚持挑着行李,我只换了短暂的几分钟。待我们汗流浃背地赶到屏峰矶咀下的码头时,已经是上午八点多了,在停泊在湖边的趸船上待了不到一个小时,班船到了。这是一艘现在看起来充其量只有小型游轮大的轮船,只有一层,船舱里不过四五十个座位,轰隆隆的柴油发动机震耳欲聋。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

     上船了。一路上,班船停了星子的蛤蟆石和湖口两个码头,在下午二点左右到达九江码头。

     九江并非我们的目的地,可是下午没有火车了,父亲带着我来到九江市区的能云寺。那时,“文革”结束不久,佛教还是作为“四旧”对待,寺里基本没有和尚,更不能做佛事。我们公社有一支基建工程队长期驻扎在九江,办公地点就是能仁寺的一间厢房。舅舅的大儿子、我的表弟毛火在这里任会计,我们此行是找他投宿的。后来我一个月从学校回家一次,都是如此。第二天,天还没亮,四五点钟吧,我们赶往火车站买了去马回岭的票,坐上了去南昌的火车。

     第一次看见真实的火车(以前只在电影中见过),我真的被这庞然大物所震撼。虽然是硬木板的座椅,地面也不很干净,但我还是很满足:我终于坐上火车了。这可是一个边远山区的农村青年的奢望啊,我实现了!从九江至马回岭大概不过几十公里吧,可是一路停靠了沙河、黄老门等三四个小站,老式火车咣当咣当有点像老牛拉木犁喘着粗气缓缓前行,走了四十多分钟,终于停靠在马回岭站。车上乘客严重超员,非常拥挤,我们好不容易挤下了车,箱子等行李还是从窗户口递下来的,有些乘客也把窗户当车门爬了进去。车下停着师范迎接新生的校车,我们乘坐校车终于走进校园。父亲陪我报完到,安排好我后一人去了车站,赶回九江,他回家的路肯定同样不易。

      如今,火车开到家门口了,且不是咣当咣当的“老牛”,而是“动车”,是“高铁”。时代在发展,家乡的变化真的太快了,快得让我们难于想象。想当年,悠悠鄱湖水,硬是将湖口和九江生生地割开,近在咫尺,又似远隔天涯。两岸排着长长的车队在眼巴巴地望着湖中的轮渡的情形又出现在我的思绪中。

     俗话说,隔山容易隔水难。要是碰上大风,轮渡就得停止,哪怕你有十万火急的事,也只能干瞪眼。有一次,也就十多年前冬天的一天,我在陕西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后回到九江,下午四时,在长途汽车站坐上了去湖口的班车,归心似箭。一路上,听到车厢外呼呼的朔风声,心里不禁担心起来,渡口的轮渡停了吗?怕事偏有事,班车来到渡口时,只见波涛汹涌,北风呼啸,果然没有轮渡。司机无可奈何地将车停在其他车辆之后,望湖兴叹。时值隆冬,虽没下雪,温度却很低;车上又无空调,一车人冷得瑟瑟发抖。望着对岸近在眼前的县城,我只能一声长叹:要是有桥该多好!直到晚上八点多风才渐渐停息。这一次冷得我感冒了一个星期,记忆犹新。

     天随人愿。随后不见,九景高速公路修建,湖口大桥(后更名为鄱阳湖大桥)的建成,开创了湖口交通史上的新纪元。所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以前要几个小时(甚至一天)才能到达九江,现在只需半个钟头了。再后来,修建铜九铁路,在传说中汉武帝

     射蛟的文昌洑附近,又有了鄱阳湖铁路桥。虽是单线,毕竟改变了自古以来湖口无火车的历史,又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没过两年,开始修建九景衢高速铁路,铁路桥终成复线。

     这时,我乘坐的高铁正行驶在鄱阳湖铁路桥上。我向车窗外放眼望去,下游不远处是气贯长虹的鄱阳湖大桥和巍峨挺拔的石钟山,上游是独立于水中央的大孤山。我清楚再往远处就是家乡屏峰了。屏峰那个交通曾经闭塞的山乡,同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次清明节回乡祭祖,由于交通主线的大桥坝正在加高加固,改走从灰山经造湖大坝的沿湖副线。想不到曾经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也变成了两车道的简易公路。据说,路面马上就要硬化,以策应全省修建环鄱阳湖公路的大计。如今从屏峰开自驾车至南昌也不过三个多小时,今非昔比,我们老百姓真是“鸟枪换大炮”了。

     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便利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不到二十年,一穷二白的湖口变样了,一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强县……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间,到站了,该下车了。我们随着人流走出出站口,来到站前广场,儿子素鹏的车正停在路边等我们。我回头望去,火车站主建筑上方“湖口站”三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我知道,这是我们家乡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题征文:2

     供销社往事

     说起供销社,仿佛是很久远的事了,或者是因为现代化的超市早已代替它的缘故吧。供销社虽然远离了人们的视野,但她给人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记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村为基本单位,供全村人口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它的全名为“农村供销生产合作社”。虽然那时的供销社,与现在的超市根本无法相比,可单是那柜台里面花花绿绿的水果糖、各种各样的大蛋糕,颜色不一的小花布等等就能让人们垂涎欲滴,尽管大多数人买不起,可看见它们也能一饱眼福,见见世面。供销社是计划经济年代的特有产物,它上承生产物资的发放和销售,下接农副产品的征收与采购。一座座供销社,见证了祖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我们的村子――红旗村(当时称呼为大队)虽说不算大,也得有两千多人口,南北有五公里之长,东西也得有 8 公里之宽,基本上是长方形,整个村路呈“卅”字形。供销社坐落在村子的中央,紧邻村部,我家住在村部东边 5 队,与供销社仅有 500 米之遥。供销社门朝南,大约是三间房子面积大小。一进门,对面墙上是水泥抹好的一个一个大方格,便是货架了,放着烟酒糖茶,针头线脑等日常用品。货架上面墙正中贴着一张毛主席的画像,货架前面三面用砖砌起了高

     约一米的柜台,上面也是用水泥抹平的。左边柜台里面是两个大缸,是盛酱油和酒。右边柜台留了一个豁口,安着一个小木门,是卖东西的人出入的。供销社的管理是一位姓金的营职转业干部,个子不高,面相慈祥,40 多岁的样子,说话走路都不紧不慢的。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个姓李的和一个姓赵的。外人不能随便进到柜台里面的,只有供销社的家属和孩子是例外的,可以随便出入。可怜那时的我总是踮起脚尖眼巴巴地看着柜台里的东西,心想如果卖东西的人是我家的人多好啊,我就能推开小门进到柜台里面,抓一大把糖吃个够。可直到我长大了,这个想法也没能实现。

     印象最深一次家里没有了酱油,六七岁的我带着母亲给的五角钱去买酱油。我拎着空桶屁颠屁颠就往供销社跑,不一会就到了。我记得好像是八月节,当时购买东西的人很多,金叔叔看我是个孩子,就没搭理我。等了好半天,排不上队,我开始大喊大叫起来,金叔叔没办法只好让别的顾客等一会,给我打酱油。打完酱油,我很生气,等金叔叔走进柜台里边时,我拎起桶,离老歪斜地就往外边跑……等到家时,累得我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母亲知道我没给钱,给我一顿胖揍,告诉我,以后不准占人家的便宜。当天,父亲就把钱送了过去。

     那时每个供销社经营的商品虽说各有不同,但是却充分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针织百货柜台,那是妈妈的最爱。每到逢年过

     节,她都会去那里买几尺布,再给我们做一些新衣裳。五金日杂柜台,这是爸爸经常光顾的地方。家里的修修补补,切切割割,那可是爸爸的拿手活。烟酒糖茶柜台,那却是我们儿童的天堂。从前的点心食品,就和从前的人一样厚重而朴实。没有现在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外包装,也不需要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而且也都是散装的,就直接摆放在一个个大木盒子里,你要的时候再给你分装。那个时候的油盐酱醋,也都是盛放在一个个大缸里面。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你都会看到一个个拿着盆子或塑料壶的人们。那个时候我们去“打酱油”,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干活。而并非现如今网络语言里,摸鱼打混的意思。

     1981 年,我们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年,我们家就添了一个大件儿――自行车,这是父亲从供销社买回来的,供姐姐上班用。看见这个大件,我喜欢得不得了,央求姐姐借我骑一骑。那时我才十多岁的样子,个头还没有车座子高,姐姐被我磨叽的不行。一天下午,姐姐和哥哥在村西的一条乡间路上,一人抓着车把,一人扶着车座,帮我学骑车。费了老大的劲啊,我的头发衣服全湿透了,汗水浸得眼睛生疼,在姐姐一阵阵笑声、哥哥一句句斥责中,歪歪扭扭地,突然间,我能独自骑车上路了,尽管只能是掏裆骑法,可是乐得我大人不叫吃饭不回家。

     那个时候的贫富差距,还没有现在这么巨大。基本上大家伙儿

     都处在同一个生活水平。所以在供销社里面,你是看不到购物狂的。在那个时候人心也是非常纯朴的,人际关系也是很融洽的。所以在供销社里边,你根本不用担心会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因为“供销社”这三个字就是质量的保证,食品也都是绿色环保的。那个时候的产品质量,也是非常过硬的。家里还有一件雨衣就是在供销社里买的,都被家人穿了三十年了。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了。供销社也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如今各种超市卖场,如同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可以让你零距离的接触到所要购买的商品,确实方便了很多。虽然说人与商品之间已经拆掉了那个柜台,也没有了售货员的存在,但是我们总感觉到和商品的距离越来越远了。那个时候我们的购物篮,可能没有今天装的那么满。但是我们的内心,却是非常地充实。

     虽然说现在的供销社,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了。但是它却永远长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因为那里有我们童年的故事,有我们永远的念想。

     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题征文:3

     不忘初心美丽中国梦

     1978 年,一篇特约评论,在《光明日报》刊发。它的刊发,在

     全国掀起了一场大讨论,并且成为了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它不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汇集了思想,也为中国的改革进程确定了理论的原则和思维的模式。

     今年――2018 年,是改革开放的 40 周年。全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也包括我们美丽的家园――大丰。虽然我不曾最直接的“触碰”到改革开放,却从课本上熟悉了改革开放,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它的真实存在。

     改革开放,是 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对外开放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施,迈开了历史性的一步,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知道,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我们最终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方式之一。

     这 40 年来,改革开放的影响是显著的,成就也是无限的。中国从一个与世隔绝、贫困落寞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外交活跃的强大经济体。我国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改变,人民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丰富。显而易见,改革开放是伟大壮举,是带领我们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然

     路径。

     2018 年 4 月,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窗口海南,习近平总书记说道:“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形成全面改革新格局。他还说道:“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由此可见,“改革开放”的政策一直便利着我们,未来也将与我们共在。

     改革开放过去了 40 年,如今的大丰,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幸福指数也不断攀升。在这过去的 40 年里,我们的国家在一步一步实现伟大的民族梦想,而我们也在不断地构筑我们自己的“花园”。

     家乡的旅游文化在不断地发展,从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荷兰花海”,到“四不像”麋鹿,到国家级生态村、文明村――恒北村,到住着两只大熊猫――卯卯酉酉的动物园等等,每年都会有很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这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跟随“改革开放”的政策后的伟大突破。它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天地,我们热爱着它,更是以它为骄傲。

      家乡的经济发展在不断地往前突破。这 40 年里,大丰的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显然成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顺应了“开放”,我们的“招商引资”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人都有工作,人人都有经济,人人都能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我想,这是“改革开放”或者说是“伟大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国家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让她的人民生活得更好。

     家乡的社会建设有了很大的突破。街道的马路变得越来越宽敞,小区里的健身设施越来越新、越来越全,人们的社会保障越来越好……人们的幸福指数在不断地升高,不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我们为了自己而活。

     在大丰,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而这些变化,都得益于 40 年前的“国策”改革开放。40 年来,关于社会建设、关于党的建设、关于祖国与世界关系的建设,都始终贯穿着“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未来,我们也将一直秉承着“改革开放”继续前进!

     #from 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题征文 6 篇

     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题征文:4

     穷不过三代

     从“种地的庄稼人”到“家庭农场主”,徐家三代人真真实实地跟着党走,演绎了“穷不过三代”的故事。

      看天吃饭靠手作业

     徐华的爷爷徐寅,是个地道本分的“庄稼人”,在他那个年代,每天上工挣钱,回家就挑野菜喂猪,重复进行着这样的农民生活。在他们那个村子,徐寅家是最穷,“一家四五口人挤在一个 50 多平方米的土房子里,一张砖头砌成的大床上能躺下所有人,被褥虽然干净,但明显是一块一块的褶皱棉的样子”,这是徐华记忆中爷爷的家,到底有多穷,他说无法描述,只记得大家都公认他们家最穷,有什么不要的东西都往他们家送。

     但是徐华清晰地记得,“爷爷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七点半左右,坐在空落落的门前,对着天看,就算下雨也不例外,一看就是不到半小时”。这大概就是最传统的夜观星象吧,那个时候的农民都是靠着这样特殊的技能来判断第二天或者接下来的几天应该做什么,然后想着怎么通过自己的双手让粮食种得更好,挣到更多的工分,然而这样“看天吃饭”的日子并没有改变家庭的状态,穷依旧是他们老徐家的代名词。

     自创自收规模进行

     顶着“穷”的代名词,徐华的爸爸开始想法子改变这个状态,他始终坚信只要肯吃苦肯卖力气,一定能够改善生活,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恰逢政策的改变,国家给每家每户分了地,自种自收,挣多

     少都是自家的。“由于家里人口多,家里分了不少地,于是爸爸开始起早贪黑,比往常在地里的时间多好几个小时”。据徐华描述,和以前的状态不同的是,除了更加辛苦以外,种地的方式方法似乎更加合理了,比如在大忙的时候会出钱找好几个人规模性地完成,而不是靠自己家人的双手慢慢完成,遇到天气不给力,就彻底亏了。在不断创新中,徐华父亲对种地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比如靠近的地块集中规模种植,方便种收,每一茬轮换种植,提高土壤营养,使得种出的庄稼质量更好。

     政策支持天时地利

     到了徐华,他看着父亲急切改变现状的心情,他下定决心:“我们家一定不能穷三代,虽然没能如愿考上好大学,成为社会上所谓的高端人士,但我一定要在家乡做出一番成绩。”

     恰逢新时代的到来,徐华有种“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豁然感,他着手搞起了家庭农场,他说庄稼人离不开地,但方式方法不同,成果必然不同。“本来担心创业压力大,但是政策好啊,有创业基金,借贷优惠,让我的创业成本有了来路”。此外,家庭农场不再需要人用双手去种地,从种植到收,途中的除草打农药,全都能够通过机器完成,而十九大新时代的到来,让农场主们乐开花。购买机器都有各项补贴,承包农田补贴也不少,让他丝毫不担心亏损问题,只要用心

     去做就行。

     去年年底,徐华的家庭农场小有成就,因为规模的扩大,徐华决定带动村里人一起搞起来,并开始了农民入股方法,有钱的以投入成本入股,没钱的以劳力承包入股,经营得有声有色。“家庭农场的初成,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努力,最主要的是时代的变化发展,我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机遇遇到政策支持,最终肯定是会成功的”。徐华认为自己成为徐家第三代终于摆脱了“穷”的代号,这是他目前为止最大的成就。

     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题征文:5

     回家的路

     犹记得 1998 年,改革开放 20 周年之际,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篇作文,主题为:改革开放 20 周年带来的巨大变化。然而彼时我不过是个小学生,堪堪 10 周岁,自然写不出什么好的来。如今,时间的年轮转至 2018 年,改革开放 40 周年了,我也年过而立,对改革开放为城乡社会带来的巨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3 岁的时候,父母搬迁到了华丰农场,从此新家到老家方强的路便成为了漫漫长途。

     一开始,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从华丰农场出发,经王港闸、王港乡、老海堤,从海丰农场水利管理站附近的大桥左拐向西至

     四岔河,再沿陈李线向北到三龙镇,再向西至方强。100 多里的路途,有泥路、有石子路,坑坑洼洼,颠簸异常,天气好且顺风的时候,大概需要五六个小时。如果遇到大风天,逆风而行,那可就惨啦,要走走歇歇,大半天才能到,骑车的爸爸妈妈累坏了,坐在自行车后座的我更是颠得七荤八素。还有好几次不小心睡着了,迷迷糊糊地从车后座上栽下来,现在想来仍然心有余悸。还记得有一次是蹭了挑河工队伍的“顺风车”――拖拉机,那种噪音、颠簸感,虽然已经过去 20 多年了,还记忆犹新。

     1997 年,家里添置了一辆摩托车,也算是“鸟枪换炮”升级了交通工具。从此回家的路途虽然距离没变、路况没变,速度却大大提升了。虽说仍然颠得厉害,但是人不那么吃力了,时间也大大缩短了!

     再后来,家里经济宽裕了很多,城乡之间的公交线路通畅了,父母也舍不得小孩子风吹日晒颠来颠去,回家开始乘坐公共汽车了。那时候公共汽车大大方便了人们出行,所以大家都取其方便之意,昵称其为“方便车”。但是于我而言,这“方便车”其实也并没有那么方便,因为公交车只通到乡镇,华丰农场和最近的通公交车的集镇王港闸之间仍有 20 里的距离。老家到方强镇上也有好几里路。所以每次都是家里人把我送到王港闸,乘车到大丰,再转乘大丰至方强的车,然后再请老家的亲戚到方强镇上来接我。这样兜兜转转折腾下来,一

     趟回家的路也要花上半天的时间。但是这期间,砂石路变柏油路,路况一天天好起来了。

     2013 年年底临海高等级公路通车,一下子把我家的回家路拉直了、铺平了!从华丰农场西大门出发,一路向北到三龙镇,拐个弯就能到家了!2018 年通车的省道 331,贯通了国道 228 和省道 226,更是把路修到了老家家门口。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里的亲戚几乎每家都购置了汽车,我家也不例外。如今,回家不过一个多小时。爸爸经常说,这个路就是为我修的呢!

     我们回家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回家的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平坦,这都是国家日益富饶强大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为这片土地带来的的变化之一。我们这一代人,出生于改革开放后,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累累硕果。未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还会拥有更好的将来。

     庆祝改革开放 40 年征文:13、

     改革开放四十年感想

     今年适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生于文革开始那一年,对十年文革的后半段仅仅有印象而已,但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全过程是亲历者。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对四十年来所发生的变化,耳

     闻目睹,有着切身的体会。

     从小我生活在离县城 4 公里路的小村子,那时叫联合大队,旁边还有胜利大队、翻身大队等富有文革色彩名字的村庄。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家庭妇女,家庭条件不算太好,但在村子里还属于为数不多能吃饱肚子的家庭。小时候参加过“双抢”,挣过工分算是半劳力,三个哥哥加上母亲一年挣下来的工分,年底到生产队里结算,却得不到多少钱。填饱肚子是当时每个家庭每年的美好愿望。钱本来就很少,但生活中还要有各种各样的”票”,粮票、油票、肉票、蛋票、布票、肥皂票,名目繁多,只要你用到、想到的几乎都需要票。那时的我当过红小兵,天天晚上举着火把、吆喝着口号在村里巡逻,为了防止地、富、反、坏、右分子搞破坏;因家里有一尊毛主席石膏像,看着父亲小心翼翼存放并再三吩咐我不能摔破,我的心也随之紧张;看到过生产队的耕牛死掉了,有人因此事被捕,说是破坏生产力;唱过“林彪林立果飞到内蒙古掉下来剩个肚”的儿歌;听过“一小撮”阶级敌人搞的天安门反革命事件的广播;为劳作于农业学大寨而改造良田的哥哥们送过田间点心;怀着沉重而且对未来诚惶诚恐的心情参加过伟大领袖、敬爱总理的追悼会;参加过打倒王、张、江、姚“四人帮”的大游行;看到处处张贴的“为八五年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标语;听到村口有村民们唉声叹气在问“又要分田了?回到解放前

     了?”这样莫名恐惧的议论;在学校里政治老师和我们一样的彷徨,他不知如何教、我们不知考什么。

     在改革开放的号召下,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生活比以前好了,各家各户都能吃饱了,年轻人结婚时表示家境实力的指数不知何时从“多少只脚”转到了“三大件”,而且“三大件”在不断的升级。渐渐人们发现分田到户不但不可怕,而且带来越来越美好的生活,人们淡定了,思想更坚定了,世界变得多彩多姿。

     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由 1978 年改革前的第 10 位仅 2 千多亿美元,上升为名列世界第 2 位的近 13 万亿美元。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都实现突飞猛进。不禁要问:国家还是那个国家,人民还是那个人民,短短四十年创造出让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巨大财富和取得显著进步,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人民释放出如此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呢?答案显而易见,正是由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面貌等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从内心深处拥护改革开放,赞成改革开放,感恩改革开放。对保守封闭,闭关锁国,极左一套极其反感。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在

     这个辉煌的四十年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提出号召,要求全党同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深以为然,我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初心”是什么?为了一个空洞的名词和一个抽象的概念吗?绝对不是!十九大报告中写得很明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古人云四十不惑,在改革开放的“不惑之年”,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只要坚持“四个自信”,坚持改革开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肯定会如期实现。

     庆祝改革开放 40 年征文:6

     改革开放中成长的我

     我出生在 1980 年。我们这一拨出生在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期的人正是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我们时刻感受着这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我们切身体会着这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当我静下心来,把自己的成长放到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去回忆过去时,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我们是改革开放一路风雨的见证者,我们更是改革开放新的推动者,我们,是

     幸福的。

     通过回忆,我确信我们是改革开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之所以说确信,是因为常常忘记。当我从超市买回一大堆东西,还抱怨西瓜不甜、米饭不香时,我忘记了小时候会在一点点细嚼慢咽吃完香蕉后,还偷偷地躲在远处津津有味地啃着香蕉皮;当我开着车在大街上,抱怨因为城市建设施工造成堵车时,我忘记了踏着小腿深的积雪,蹒跚走过几公里山路去上学的情景;当我们痛批考试制度时,我忘记了正是国家考试政策恢复,使我们每个人获得了一个普通人能够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通过高考,我爸从一个偏僻农村的泥腿子变成了人民教师,通过公务员招考,我进入了国家机关工作;当我们抱怨房价偏高没资金换新房子时,我忘记了我们一家三代七八个人同挤在四十多平米的小木屋,妯娌、婆媳间摩擦口角不断的场面。回忆让我们更加感恩,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因改革开放而获得的远远超过父辈们的机会和选择。父辈们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实践者和推动者,而我们这一代是改革开放成果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通过回忆,我坚信我们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改革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在改革开发大潮中的我们的成长也是如此。我们小时候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当时价值观念比较单纯,所受的教育也比较传统。但凡问到将来想做什么,十有八九是当科学家、工程师。随着

     国门进一步打开,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各种思潮涌入,各种现象出现,我们经历着这种文化冲突。随着这种文化的冲突,我上了大学。在大学里,我们又经历了互联网冲击,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地走上了互联网时代。也正是在那一个时期,我们常说一个词“郁闷”,为什么郁闷,因为我们本来就还不牢固的价值观不断地接受挑战。孰对孰错?坚守还是屈从?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实在太快。然而就是在改革开放大潮带来的激烈冲突中,在不断的碰撞式思考中,在不断的否定肯定否定的循环中,我们发现我们融合了,成长了,我们比上一代人更现实,比我们下一代人更理想,我们珍惜我们的现实,更宝贵我们的理想。回忆让我们更加宽容,能够赞赏这四十年的辉煌奇迹,更能品味这四十年的艰辛颠簸,改革开放的路依然在脚下,还有很多不完善需要完善,还有很多缺失需要建立,我们这一代是伴随改革开放一路的真实见证者。

     通过回忆,我自信自己是改革开放新的推动者。大学毕业,我怀着理想和激情,只身奔赴秦岭山麓成了一名拓路者。在那里,我们留下了辛勤的汗水,在那里,我们留下了一条条交通大动脉,在那里,我们留下了秦岭南麓山区的异变;每次回到当初的工地,记忆中画面已难寻踪迹。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后,我们变成了改革开放政策最终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基层党建、计划生育、农村医保、五水共治、美

     丽乡村建设等等都是我们手中的日常工作。虽然在台风来临时,我们需要顶着风雨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巡查地质灾害点,虽然在夏天烈日底下,我们需要走上山头踏勘土地整治项目,虽然在冷言恶语中,我们需要忍着耐心着群众百姓的思想工作,但是看着农村一天天变得美丽整洁,百姓生活一天天变得平安祥和,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为我们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而我们就是这改革开放一系列政策最前端最基层的直接推动者。

     回忆让我坚定,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轨迹和收获,也更加真实地体会到了改革开放 40 年来发生在自己身边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一生也必将是伴随改革开放的一生,我们也将更加紧密地伴随改革开放在成长的道路上创造新的奇迹。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