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2020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时间:2021-04-20 20:10:42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红桥区 天津市 答案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某品牌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某位球星、产地、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称为“超真实”。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

     (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

     材料三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 12 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 5000 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 18000 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 12000 小时。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澳大利亚在20 世纪 70 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 12 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 1994 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

     B.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C.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D.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大众自身素养方面给出了建议。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B.人们可能为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

     C.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达质量,使之成为优秀资源。

     D.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的手段。

     6.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体现具有“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

     A.新冠肺炎疫情来临,针对喝白酒、抽香烟能预防病毒的说法,有人查看其发布渠道,发现是朋友圈传播,再向医生求证,知道是假的。

     B.某位青年学生的手机中安装《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知网等专业资料文献网站、知乎等智能软件,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

     C.有人曾用手机不停地刷微信、发微博、打游戏,发现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

     D.“小猪佩奇”卡通形象备受儿童喜欢,有人进一步改编,如塑造小猪佩奇纹身、怪异发型等,一些家长及时屏蔽这种卡通形象。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游四方,往往闻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所歌谣,虽其辞为方言鄙语,而亦时有意义之存。其体不出于比、兴、赋三者。乃知诗者,出于心之自然者也。世之士多自号为能诗,而何其有意义者之少也!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意中各据有一二古人之诗以为宗主,而诋他人之不能知。是其诗皆出于有意,而所为自然者,已汩没于分门户、争坛坫① 之中,反不若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出于自然,而犹有可观者矣。又其甚者,务为不可解之辞,而用事则取其僻,用字则取其奇,使人茫然不知所谓,而不知者以博雅称之。以此为术,而安得有诗乎?此诗之一变也。

     他山吴氏,年近八十矣,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因相与论诗。余曰:“君之诗宗何代乎?曰:“否。”“僻事以为奥,奇字以为古乎?”曰:“否。”“然则君之诗

     可观矣。”因出以示余。余为择别其合者若干首。他山晼晚② 不遇,策杖行吟,时时惧其诗之不传,盖犹不能忘情于名者。余与世论诗多不合,而独喜他山所见略与余同,而他山顾欲得余言以为重。盖余昔读书山中,时当初夏,百鸟之噪于檐际者不绝也。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余也方为黄鸟之远去,而他山犹欲争名于燕雀啁啾之间乎?他山曰:“吾以待之后也。”因书而归之。

     (选自清·戴名世《吴他山诗序》)

     (注):①坛坫:古时盟会的场所。

     ②晼晚:日将西,日将暮。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其辞为方言鄙语

      鄙:轻视

     B.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

      訾謷:攻讦,诋毁

     C.然则君之诗可观矣

      观:欣赏

     D.因书而归之

      归:赠给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诋他人之不能知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已汩没于分门户、争坛坫之中 / 师不必贤于弟子

     C.而不知者以博雅称之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D.因出以示余 /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

     A.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B.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C.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D.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10.下列句子全都体现作者认为“他山犹欲争名”的一组是(

      )

     ① 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

     ② 僻事以为奥

     ③ 奇字以为古

     ④ 然则君之诗可观矣

     ⑤ 他山顾欲得余言以为重

     ⑥ 吾以待之后也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戴名世为吴他山的诗集所写的序言,其中,作者也谈到诗歌创作的主张。

     B.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农夫细民之歌谣,并将其定位为方言鄙语,认为其一无是处。

     C.吴他山年近八十,过来拜访作者。作者与之论诗,觉得他的诗颇有可观的地方。

     D.作者婉转地讽刺了吴他山与当世之人争名的做法。对此,吴他山是不予认可的。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务为不可解之辞,而用事则取其僻,用字则取其奇,使人茫然不知所谓。

     (2)他山晼晚不遇,策杖行吟,时时惧其诗之不传,盖犹不能忘情于名者。

     13.作者在选文中提出了哪些与诗歌创作有关的见解主张?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送友游吴越

     [唐]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承诗题,巧妙解题,既点明友人去处,又暗示送者处处为游人着想的深情。

     B.颔联是诗人对友人种橘植莲的提醒,透示着二人心心相知的情趣,显得含蓄隽永。

     C.颈联直接用意象组合,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同妙。

     D.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人的想象。作者想象着友人畅游吴越欣赏到的美景与乐事。

     15.请赏析颈联中的“火”字。

     16.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句子默写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2)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____。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__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在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________”一句从侧面写出了初闻琵琶女演奏。

     的神奇效果,“________”一句则从侧面描写了琵琶女第二次演奏后的神奇效果。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种芦粟,吃芦粟

     高明昌

     ①最小的妹妹打电话给我,说:“哥,芦粟好吃了,你们回家来拿吧!”

     ②其实,我对芦粟的期待,比起妹妹的电话,要早好几个月。我想大概在母亲播插芦粟秧苗的时候,我就开始期盼了。

     ③四十多年前,海边村的几十户农家,不管是西高家,还是东高家,没有不种芦粟的。勤谨的人家一般都在五月的开头就开始下种落籽——先用铁鎝翻转土地,过了几天,那块地被太阳晒得熟了,再敲碎泥块——要敲到泥块像沙土般细碎为止,然后开始匀匀地落籽。落籽的那天,如果不下雨,还要用粪桶浇上一些河水,有的甚至还在上面放上一层薄薄的稻柴,这过程叫作培育秧苗。过了二十来天,秧苗长到半尺高了,就拔出秧苗,开始插种。宅前宅后凡是有空隙的地方,包括田头田埂之类的角角落落,还有什边地上,都要种的。种得最多的,是河浜的斜边坡地。

     ④与任何一种作物一样,芦粟下种以后的管理也是重要的。落籽后的那块地,母亲时不时走过去看看,有时还会蹲下身,翻开稻柴看。种田人都知道,往往该长出来的苗儿还没有出现,这杂草倒先长出来了。母亲经常去拔草,而且这草要连根拔掉,不让土里的营养给草吃光了。拔了草还要浇水——五月天气温差大,太阳有时会成毒日头的。所以,母亲有时会掀掉盖在土上的稻柴,有时又会盖上稻柴,像小时候给我穿衣脱衣一样,全看天...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