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三礼”郑玄注中古今语考察

    时间:2020-10-24 14:05:06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古今 考察 郑玄

     “三礼”郑玄注中古今语考察

     论文导读:东汉郑玄是一个经学大师。郑注中常提到“古今语”。③《周礼·春官·内史》:“以方出之。周礼,“三礼”郑玄注中古今语考察。关键词:郑玄,周礼,仪礼,礼记,古今语

     东汉郑玄是一个经学大师,他兼采今古文,遍注群经,名声卓著。郑玄注经尤多,而最精礼学。他注三《礼》,使三《礼》之学历千百年之久,其学术影响力绵延不绝,直至今日仍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礼学必读的重要典籍。郑注中常提到“古今语”,古今语是与古今字不同的概念,本文拟就《三礼》郑玄注中的古今语进行考察,以期厘清古今语与古今字的区别。

     一、古今语和古今字的区别 1、所谓古今字,是指古时只有某一个字,后来把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成另一个或几个字(多数以原来的古字为声旁),让原来的古字专表示另一个或几个概念。古今字既称之为“字”,就一定是指同一词语的古今用字不同。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是前后用字不同的现象,具有“先”、“后”之别。古今字概念虽然其表述冗长,但其表述实质却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古今字就是分化字。例如:《礼记·曲礼下》:“予一人。”郑玄注:“余、予,古今字。” 2、古今语,是指在古时某一个时期表达某一事物名称用某个词语,到了另一个历史时期,用另外一个词语来表达,就是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词。例如“爨”,这个字,在周时期使

     用较为频繁,但后来就用灶这个词取代了,表达同一事物而古今使用不同的名称。可见,古今语跟文字的使用无关。

     二、“三礼”郑玄注中的古今语 古今语表达的都是同一个事物的名称,但是语音上差别很大,各自都是不同的词语,有单音词古今语,有复音词古今语,这些不同的词语具有古今对应的关系,注释家就利用这种对应关系以今释古,帮助现代人理解古代的词语。

     1.单音词古今语 (1)爨、灶 《说文解字·爨部》:“爨,齐谓之炊爨。臼,象持甑;冂,为灶口,廾,推林内火。凡爨之属皆从爨。”《玉篇》:“爨,灶也”。论文写作,周礼。《说文•爨部》段注:“爨,灶也,齐谓炊爨者,齐人谓灶曰爨。”《集韵•桓韵》:“爨,灶也。论文写作,周礼。”《特牲礼》、《少牢礼》郑玄注皆曰:“爨,灶也。”此爨必于灶,故谓灶为爨。所以爨、灶是古今语。

     ①职外内饗之爨亨煮,辨膳羞之物。(《周礼·天官·亨人》)郑注:“爨,今之灶,主於其灶煮物。爨,七乱反。释曰:云爨,今之灶者,《周礼》、《仪礼》皆言爨,《论语》王孙贾云:宁媚於灶。《礼记·祭法》天子七祀之中亦言灶。若然,自孔子以后皆言灶,故郑云:爨,今之灶。” ②大羹湆在爨。(《仪礼·士昏礼》)郑注:“爨,火上。爨,主於其灶煑物。”

     ③及冬,则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周礼·夏官·挈壷氏》)郑注:“以火炊水。” ④鱼腊爨亚之。(《仪礼·士虞礼》)郑注:“爨,今之灶。” ⑤主妇视饎爨于西堂下,亨于门外东方,西面北上。羹饪,实鼎,陈于门外,如初。《特牲馈食礼》郑玄注:“炊黍稷曰饎。论文写作,周礼。爨,今之灶。” ⑥雍人摡鼎、匕、俎于雍爨,雍爨在门东南,北上。(《仪礼·少牢馈食礼》)郑注:“爨,今之灶。” 由上可见,“爨、灶”是同事物的名称,以火煮物周时称“爨”,到春秋时称“灶”,是古今用语不同,“爨、灶”为古今语。

     (2)屦、履 《说文》:“屦,履也。”段玉裁注:“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段玉裁说:“易诗三礼春秋传孟子皆言屦,不言履,周末诸子汉人书乃言履。诗易凡三履,接谓践也。然则履本训践,后以为屦名,古今语异耳。”(说文解字注“屦”字下)段注是对的,屨、履,在《诗经·葛屨》篇里就说得很明白:“纠纠葛屨,可以履霜。”屨为名词,履为动词。也就是说最早的时候,鞋子叫做“屦”,践行做“履”。周末年以后,鞋子也叫做“履”。“屦”和“履”是古今语。例如:

     屦,《儀禮·士喪禮》:“夏葛屨,冬白履。”郑玄注:“屦,履也。” ①《禮·曲禮》:“侍坐於長者,屨不上於堂。论文写作,周礼。” ②《礼记‧ 士冠礼》:“玄端黑屦,青絇繶纯,纯博寸。素积白屦,以魁柎之,缁絇繶纯,纯博寸。”贾疏:“屦、舄与裳,俱在下体,其色

     同制,舄、屦与裳色同也。” ③《周礼·屦人》:“絇谓之拘,著舄屦之头,以为行戒。” ④《周礼·屦人》: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繶、青句、素屦、葛履。辨外内命夫命妇之命屦。注:“凡屦、舄,各象其裳之色。”贾公彦疏。“屦人,汉时名複下者为屦人。” 履,《说文·履部》:“履,足所依也。从尸,从彳,从夊,舟象履形。一曰尸声。凡履之屬皆从履。”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此字本训践。转注为所以践之具也。”《方言》卷四:“扉屦粗,履也。”钱绎笺疏:“履本训践,后以为屦名,古今语异耳。”《周礼·春官·序官》:“使帅其属而掌邦礼。”郑玄注:“践而行之名曰履。”《礼记·祭义》:“礼者履此者也。”孔颖达疏:“履,践履也。”又《国语·吴语》:“而后履之。”韦昭注:“履,行也。” 由上可见,屦、履原始义不同,后交互为一。例如:

     ①《尚书大传》卷一:“杂屦下刑。”郑玄注:“屦,履也。” ②《韩非子·说林上》:“屦为履之也。” ③《周易·噬嗑》:“屦校灭趾。”孔颖达疏:“屦,谓著而履践也。” ④《左传·僖公十五年》:“登台而履薪焉。”孔颖达疏:“履是在足之服。” ⑤《慧琳音义》卷三:“履践。”注引《考声》云:“履,屦属也。” 例①至例③“屦”同“履”,例④例⑤是“履”同“屦”,其义互涉。由此可知,是同事物的名称,虽原义有别,后经互用,其义相通,前人视为古今语。

     (3)囿、苑 《說文》:“囿,苑有垣也。从囗有聲。一曰禽獸曰囿。”又《说文》:“苑,所以养禽兽也。”《詩·大雅》:“王在靈囿。”孔疏:“囿者,築牆爲界域,而禽獸在其中也。” ①《周礼·地官·序官》:“囿人。”郑玄注:“囿,今之苑。” 《周礼注疏·卷一》:“守门。囿,御苑也。” ②《周礼注疏·卷九》:“囿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郑玄注:“囿,今之苑。” ③《周禮·地官·囿人》:“掌囿遊之獸禁。”郑玄注:“古谓之囿,汉谓之苑。” ④《白虎通义·田猎》:“苑囿,养万物者也。” 囿、苑都是指养禽兽的处所,是同一事物的名称,古称囿,后称苑,为古今语。

     (4)甲、铠 甲、铠都是指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

     ①《仪禮·既夕礼》:“甲胄干笮。”郑玄注:“甲,铠也。” ②《礼记·曲礼上》:“献甲者执胄。”郑玄注:“甲,铠也。” ③《周礼·夏官·序官》:“司甲。”郑玄注:“甲,今之铠也。” ④《周礼·夏官·司甲》:“司甲。”贾公彦疏:“古用皮谓之甲,今用用金谓之铠。” ⑤《汉书·尹赏传》:“被铠扞持刀兵者。”颜师古注:“铠,甲也。论文写作,周礼。”

     ⑥《释名·释兵》:“甲亦曰铠。” ⑦《说文·金部》段注:“古曰甲,汉人曰铠。” 甲、铠也是同事物的不同名称。为古今语。

     (5)方、牍 方和牍都是指书板,是同一事物的称名。《说文·片部》:“牍,书版也。”段玉裁注:“周礼之版,礼经之方,皆牍也。” ①《儀禮·聘禮记》:“ 不及百名書於方。”郑玄注:“方,板也。”贾公彦疏:“方,若今之祝板,不假连编之策。” ②《礼记·中庸》:“布在方策。”郑玄注:“方,版也。” ③《周礼·春官·内史》:“以方出之。”郑玄注引杜子春曰:“方,谓今时牍也。”贾公彦疏:“杜子春云‘方直谓今时牍’者,古时名为‘方’,汉时名为‘牍’,故举以说之”。

     ④《周礼·春官·内史》:“以方出之。”孙詒让正义:“方,即木版。方、版、牍并同物。” ⑤《慧琳音义》卷三十一:“简牍。论文写作,周礼。”注引《文字典说》云:“方版为牍。大事书之於策,小事简牍而已。” ⑥杜预《春秋序》:“小事简牍而已。”孔颖达疏:“牍乃方版,版广於简,可以并容数行。” 由此可见,方、牍也是同事物的不同名称,为古今语。

     (6)絼、雉 絼和雉是单音词古今语,都是指称牵牛的绳子。《說文》:“絼,牛系也。《玉篇》索也。亦作絼、䊶。”“絼”,字作“紖”。

     ①《周礼·地官·封人》:“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置其絼,共其水稾。饰谓刷治洁清之也。”郑玄注引郑司农云:“絼,著牛鼻绳,所以牵牛者。今时谓之雉。” ②《礼记·祭统》:“君执絼。”郑玄注:“絼,所以牵牲也。” ③《礼记·聘礼》:“牵牛以致之。”郑玄注:“絼,所以牵制牛者。” ④《礼记·少义》:“牛则执絼。”孔颖达疏:“絼,牵牛之物。”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