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验交流

    时间:2020-09-25 22:39:32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治理 经验交流 现代化

     目 录

     整体谋划试点带动先行先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 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

     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子推进新城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对标“两高两化”探索特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 红色引领联动融合着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着眼现代化奋勇争先进探索具有西部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探索

     全面复制推广“1+4”模式探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人大力量

     整体谋划试点带动 先行先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 网络 经验交流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主动作为、先行先试,着力探索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盼、体现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

     一、省级推动,通盘谋划 抓市域社会治理,必须立足省情,充分发挥省级在规划设计、政策配套、整体推进方面的作用。

     一是高位推动。

     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强市域社会治理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作为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关键一环,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一体部署、同步推进、一并考核。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法治建设三年规划》,把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重心,量化任务指标,明确市域责任。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汇报,先后 4 次深入城乡基层,调研网格化服务管理、“雪亮工程”建设等市域社会治理重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二是整体联动。

     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省直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社会治理职能,出台 8 个专门工作意见,形成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合力。省委组

     织部就城市社区、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区域化党建分别印发指导意见;省委宣传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四德工程”建设,促进“以法立德、以德润法、法德共进”;省民政厅推动各地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出台《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基层协商民主;政法有关部门将推进诉源治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法律“六进”活动等纳入民生实事工程。

     三是试点带动。

     组织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状大调研、大摸底,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边提升”的思路,制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方案》,将全省 16 个市根据地域、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划分为东、中、西三类,全面开展试点。

     二、市级主责,全域推进 抓市域社会治理,主体责任在市级。必须充分调动市域内各类社会治理资源,打造权责明晰、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

     一是压实市级责任。

     明确要求各市党委、政府承担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目前已有 8 个市成立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或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委政法委,政法委书记担任办公室主任。6 个市出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和配套方案。

     二是发挥市域优势。

     各市充分依托市域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和资源调配职能,用

     好用活在立法、司法、行政、人事、资源等方面的决定权和决策权,努力把市域打造成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层级。烟台市率先为全部乡镇配齐专职政法委员,在全省起到示范作用;实行“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着力打造实体化、实战化的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平台。

     三是打造市域品牌。

     省里提出指导性意见,下放有关政策、权限,给予各市充分运用地方事权的空间,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品牌建设。各市按照开放性、实践性、竞争性要求,自选几项基础较好、特色鲜明的工作,聚焦放大本市优势开展试点,形成品牌,互相学习借鉴。

     三、立足职能,狠抓落实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省委政法委把握职能定位,积极牵头抓总,充分发挥统筹谋划、组织推动、经验总结、督导落实等职能,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

     一是强力推进。

     省委政法委定期召开市域社会治理片会,及时培育、总结、推广典型经验。4 月份、7 月份两次召开工作部署会、现场推进会,交流推广具有典型性、引领性的经验做法,在全省形成相互学习、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

     二是完善规范。

     省委政法委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大力加强市域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联合有关部门出台“雪亮工程”、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等规范,

     并写入《乡镇人民政府工作条例》,纳入整体规划,在政策、保障方面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支持。制定《基层社会治理“双星双优”主题活动方案》,对全省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实行星级动态管理,每年推选表扬优秀综治中心干部、优秀网格员,并充分运用新媒体讲好网格故事、树好队伍形象。

     三是督导考核。

     省委政法委按照“四不两直”方式,聚焦工作短板,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各市交叉对市域社会治理工作进行明查暗访,省委政法委汇总通报,指出问题不足,促进各市攻难点、补短板。调整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年度考评体系,加大市域社会治理考核权重分值,营造全省上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浓厚氛围。

      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 网络 经验交流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政法委部署要求,积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主要做法是“五个一”:

     一、编制“一套方案”,绘好试点工作“路线图”

     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省委政法委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将试点作为全省政法工作三年大提升的标志性工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试点方案》,确定试点工作总体框架。组织领导上,省委决定成立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5 个试点市均成立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政法委牵头、20 多个部门参与的领导机构,建立起党政主导、部门主责、基层主抓的领导工作格局。建设内容上,按照“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总体思路,提出法治氛围、道德风尚、群众自治等 6 个方面的总体目标,围绕完善共治格局、打造工作网络、优化治理方式、建强支撑保障等 4 个方面内容,确定 20 项重点任务,设置政治安全、公共安全、群众安全感等 5 项否决性指标,强力予以推进。分类指导上,统筹考虑经济、地域、民族等特点,确定 5 个市进行试点,要求试点市在全面完成重点任务的基础上,省会城市突出示范引领,民族地区突出宗教和顺等,努力探索具有特色、时代特征、市域特点的社会治理模式。

     二、设立“一个体系”,树起试点导向“指挥棒” 积极探索创新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加强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科学引导各地有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平安建设责任制考评奖惩办法》,省委、省政府与等 204 个部门单位签订平安建设目标责任书,第一次实现平安建设责任制全覆盖。始终把考核奖惩指引作为“指挥棒”,将试点工作重点任务纳入平安建设目标责任书,制定考评细则,增加试点工作在平安建设中的权重,

     建立严格的督促检查、定量考核、评价奖惩制度。第一次研发平安指数,设置公共安全、矛盾纠纷调处、便民服务等 9 大类 133 项指标,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社会治理成效,实现精准化预警管理,指导试点市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

     三、做实“一个载体”,打造社会治理“综合体” 加快推进综治中心建设,发挥好服务群众、信息收集、预警督办、矛盾化解等职能作用,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效工作载体。省上抓规范指导,制定《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全面推动建设规范化、实体化综治中心,做到有机构编制、有办公场所、有工作经费,目前全省已有 50 的市(州)成立事业编制的综治中心,82 的县(市、区)、97 的乡镇(街道)建成综治中心。一些地市为所有乡镇(街道)增加一名党委委员兼任政法委员,统筹指导综治中心工作。市县抓集成应用,试点市将综治中心打造为汇聚社会治理资源的重要平台,整合司法、人社、国土、民政、住建、信访等部门单位力量,推行“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的运作模式,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等工作协调制度,实现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

     四、搭建“一个平台”,厚植融合共享“智慧树” 为解决社会治理资源分散、标准不一、功能不一等问题,第一次统一建设平安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首先在 5 个试点市布建运行,逐步实现对相关信息的实时感知、统计调查、研判预警、联动处置。打破信息壁垒,建设 1 套标准规范体系、1 个政法大数据中心,打通信息联通渠道,将 200 多个部门单位涉及社会治理的数据全部接入,实

     现政法综治数据资源的深度融合。完善功能模块,设计涵盖社会治理各要素的政法基础业务、平安专项业务等 5 大应用平台、400 多个子系统,实现对社会治理的全面持续支撑。发挥平台功能,积极对接市域需求,设置开放端口,鼓励各地进行自主性、差异化设计,不断完善智辅决策、智辅监管、智辅服务等功能,为常态化、科学化预测预警预防提供有效支撑。

     五、完善“一套机制”,形成多方联动“共治圈” 指导试点市积极推进具有牵引带动作用的工作机制建设,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综治中心牵头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积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试点市在各县(市、区)依托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联动调处中心),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诉前调解、专业调解以及信访化解力量集中办公,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完善“六位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构建智能化技术防控网、常态化治安巡逻网、精准化风险预警网、明晰化公共安全网、多元化社会共治网、专业化处突维稳网,目前全省全面建立治安户长、网格员、群防群治以及专业化应急处突 4 支队伍。完善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机制,将公共服务方面 48部热线全部纳入 12345 民情热线,整合政府服务职能,实行“一号受理、分类转办、跟踪回访”;将民生服务和呼叫平台融入综治中心,实行“一窗口受理、一中心办结”。完善公众参与的民主协商机制,通过基层党组织引领推动多元参与,畅通公众参与的规范化协商议事

     渠道,建立“和事佬”协会、“邻里帮帮团”、民情“连心扣”等机制和模式,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让身边人解身边事”,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

      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子推进新城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网络 经验交流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突破口,推动区域社会治理取得了新成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大局持续保持高度稳定,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一、挺起主心骨,靠统筹有力打造共建新格 新区辖区内海域、陆地兼备,港区、油区、园区兼有,既有国际化、现代化的高端社区,又有经济欠发达、管理难度大的渔村、乡村,治理主体多元、治理要素多样、治理结构复杂。特别是新区由 3 个行政区合并组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体制机制衔接不顺、运转不力等问题凸显。针对新区社会治理之难之痛,区委区政府坚持打造北方经济新引擎与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双轮驱动”。

     一是靠科学理念来引导。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区域社会治理实践,突出加强党对区域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立足中央对新区的功能定位,坚持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基层基础,从健全治理体系入手,从新起点、宽领域、多层次、高标准来谋篇布局,全力打造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新城。

     二是靠坚强的组织来主导。

     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区、街镇、社区村都成立了平安建设和基层治理领导小组,三级书记担任组长,完善了十大组织协调工作机制,做到党委主导、属地主责、部门主管、基层主抓,统筹调度辖区各类组织共商共管共建。

     三是靠刚性的责任来督导。

     制定政府、企业、社会的责任清单、负面清单、规则清单“三张清单”,完善考核办法,全区 92 个驻区单位、区直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和各开发区、街镇全部纳入区域社会治理考核,以责任落实倒逼区域社会治理任务执行力。

     二、盯住问题抓,靠边干边立构建共治新体系 针对区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难点焦点,坚持固根基、补短板、扬优势,盯住问题治、形成合力抓。

     一是抓实“四防工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心防无缝对接,组织直升机、无人机、海上舰船、公安武警、保安辅警、平安志愿者等力量资源,实现了海

     天地立体巡防巡控全覆盖,人地事物组织风险防控无盲区。

     二是抓实“四门行动”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

     开展开门接访、进门约访、登门走访、上门回访,组织万名党员干部下街镇、进村居、入楼门,面对面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困,完善访调、公调、检调、诉调对接机制,建立工会、企业、仲裁、司法“四方共助”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构建起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开展历史积案化解攻坚,261 件时间跨度长、涉及人员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全部清零。

     三是抓实“三大攻坚”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体系。

     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聚焦聚力“三大攻坚”:强力推进扫黑除恶,围绕创建“无黑”城市,紧盯重点行业领域地区,深挖彻查“官伞警伞庸伞”;强力推进渤海综合治理,统筹公安、边防、渔政、海事、港航等 21 个部门联合执法,完善海域生态修复、港口船舶污染监管长效机制;强力推进危化企业整治,建立危化品全流程监控平台和运输专用车道,不漏一库、不漏一车、不漏一物,确保了区域安全。

     三、推动力量下,靠精细服务搭建共享新平台 按照市委抓区带街镇促社区村的要求,确立由区来统、街镇来抓、社区村来办的思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一是依照三级职能分层构建基层治理标准。

     区级层面实现“四全”,组织体系全建立、协调机制全完善、工作平台全联通、保障力量全到位;街镇层面实现“五能”,充分为街

     镇赋权减负,优化机构设置,强化能统筹、能调度、能治理、能管理、能服务的职能作用;社区村层面实现“六有”,有组织、有场地、有平台、有服务、有队伍、有保障。

     二是建成三级贯通的网格管理指挥中心。

     做实做强区、21 个街镇、441 个社区村三级网格管理机构,统筹整合区域内党建、民政、城市管理、环保、食品安全、禁毒、消防等各类网格资源,打造 743 个“全科网格”。

     三是打造三级联动一站式服务的运行模式。

     整合街镇司法所、信访办、公共安全办、网格管理中心和综合执法合署办公,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基层治理应急处置、综合执法联合查处、服务群众快速响应、重点工作“最后一公里”五项联动机制。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将 109 个印章审批合一,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区、街镇两级 95 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只进一扇门”,“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成为常态,实现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街乡镇,区域社会治理效益最大限度惠及人民群众。

      对标“两高两化” 探索特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 网络 经验交流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市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对照中央政法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要求,对标“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定位,全力驱动市域社会治理格局转变、方式转化、重心转移、动能转换,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平安文明和谐的精品城市。

     一、理念驱动治理格局转变:从“单一管”到“多元治” 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是多元参与、开放共治的社会治理。我市推动党委政府、社会力量和基层群众同向发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是党委政府引领治理。

     市委市政府将市域社会治理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两高两化”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主动创稳、铸魂创安、强基创先“三创工程”,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主抓手。健全党建引领、政府负责治理机制,对“三创工程”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是社会力量协同治理。

     积极引导公证机构参与司法体制改革,全国首创“诉讼与公证协同创新”的司法辅助事务外包机制,并逐步向“公证+”延伸。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器,推动社会组织优胜劣汰和村(居)全覆盖,为刑满释放人员、失独家庭等提供 70 余项常态化专业服务。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社会治理志愿队伍。

     三是基层群众民主治理。

     立足国际化定位,积极探索将外来人员、台胞台商、外籍人士等纳入自治组织,开展协商自治。创新“政府补一点,大家捐一点”机制,推动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结对共建,鼓励居民开展社区书屋、小区绿地认捐认养等共建活动,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增强群众参与感获得感。

     二、目标驱动治理方式转化:从“被动防”到“主动创” 着眼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固化提升金砖安保经验,在风险防控中化被动为主动,努力实现精准预测、及时预警、有效预防。

     一是推进“主动创稳”工程。

     紧盯房地产、涉众金融等热点领域,开展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推进“常态创稳”。建立情报动态掌握、形势动态研判、策略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动态创稳”。发动社会力量上报隐患、参与治理,推进“专群结合创稳”。

     二是建立“主动防控”体系。

     构建站卡查控、海域管控、街面巡防、社区安防、单位内保、安保警卫六大立体防护圈,探索应用各类新技术,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确性。

     三是实施“主动警务”战略。

     运用现代技术,延伸工作触角,对流窜作案前科人员和治安高危人员及时发送普法信息,关注活动轨迹,必要时上门查访警示,提高预测预警各类风险能力。

     三、需求驱动治理重心转移:从“粗线条”到“微治理”

     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瞄准小单元、着眼小平安、盯住小需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在小单元推动大治理。

     立足城市小区这一“最小单元”,健全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机制,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治理架构,推动机关党员 100 到社区报到,让社会治理层层有人抓、有人管。开发小区治理平台,推动业委会网上选举、小区事项网上投票、风险隐患网上填报、民生服务网上办理。

     二是让小平安凝成大平安。

     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平安小事抓起,完善小区安防系统,塑造“家安”;开展道路交通亡人事故专项整治,打造“路安”;推进食品药品网格监管全覆盖,保障“食安”;整治 28 个重点行业乱点乱象,推进“业安”;提升“心灵绿洲”心理咨询室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覆盖面,保障“心安”。

     三是从小细节做好大文章。

     以推广中小学“延时服务、午餐工程”为切入点,带动破解校园周边摆摊设点、交通拥堵等治理难题。依托警方“e 政务”平台,推广临时身份证明自助办理、旅游签注立等可取等“微服务创新”,努力让社会治理更有温度。

     四、科技驱动治理动能转换:从“数据多”到“数据活” 发挥数据治理效能是激发社会治理动能的关键。在数据聚起来的

     基础上,推动数据新起来、跑起来、活起来,以数据的生命力提升治理的生命力。

     一是让数据新起来。

     推进全市统一的社会治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实时对接公安、卫健、住房等系统和小区门禁、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等数据,搭建跨地区跨部门数据共享“高速路”,确保数据动态更新,鲜活准确。

     二是让数据跑起来。

     把公安、社保、教育等 50 余个部门的 400 多项社会治理服务事项,全部装进“iXX”手机平台,努力让市民和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三是让数据活起来。

     加快市域社会治理协同平台建设,努力为部门提供社会治理大数据分析服务。比如,汇聚法院、房产、公证等部门数据,打击房屋“套路贷”犯罪。通过大数据的充分运用,助力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红色引领联动融合

     着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网络 经验交流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我们立足“中国之治”“坚持和巩固什

     么、完善和发展什么”战略部署,按照中央和湖北省委政法委工作要求,从市域社会治理“怎么治、治什么、靠什么”三个方面开展系统攻坚,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全域共建、四级贯通、多元共治、科技支撑的工作格局。

     一、高位谋划、全域推进,创新齐抓共建的组织体制 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怎么治”,市委统筹谋划,在全域推进“三大工程”。

     一是着力推进“红色引擎工程”,做实“领”。

     发挥红色资源富集、时代楷模众多的优势,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夯实市域社会治理根基为目的,着力在街道、社区(村)厚植“红色头雁培育、红色阵地建设、红色物业打造”等八大红色基因,强化街道、社区(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让党的旗帜在城市基层高高飘扬。

     二是着力推进“民呼我应工程”,干实“事”。

     市委明确将解决好“城与人”的关系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核心关键问题,强调城市治理“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市、区、街道、社区(村)四级建立起“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工作体系。市区层面适应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态势,在党委部门增设“网上群众工作部”,全面受理和处理市民网上报事;在街道社区层面提升综治中心功能,整合行政执法力量,快速联动为市民网下办事。

     三是着力推进“绩效评估工程”,明实“责”。

     市委坚持每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具化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以“四张成绩单”评价各区和市直部门全年工作。其中,市委政法委负责统领全面依法治国绩效考评工作。在这其中,区域社会治理的法治建设、平安建设和群众安全感均作为重要考核评估指标,占有较高分值。市委统筹谋划“三大工程”,初步构建起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

     二、聚焦问题、综合施策,创新联动共治的工作格局 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治什么”,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市域重大风险和居民最急最盼最怨问题,推动形成政府、社会、社区和居民联动共治的工作局面。

     一是政府重在防范重大风险。

     将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置于社会治理的首要位置,严守政治高地,确保本市域不发生危害政治安全的案事件。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制度,每月市委书记、市长和市区街三级党政班子成员下沉社区(村),面对面接访群众,直接听取居民诉求,推动案结事了,将防范重大风险工作做在防微杜渐。

     二是社会重在维护公共安全。

     坚持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在全市域、全覆盖做准“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的基础上,科学划分社区网格,按“一格一员”原则配齐网格员。推行“万名警察进社区”“千名律师进社区”“辖区单位街道社区报到”

     等制度,将公共安全责任压实到社会各方面。

     三是街区重在化解内部矛盾。

     市域社会治理的重头戏在街道社区。我们下沉市区执法权限,在街道设置民政、社保、城管、水务、房管等 10 多个区级部门的工作席位,由街道组织协调、综合执法,迅速解决居民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问题。

     四是居民重在协商解决身边事。

     坚持市域社会治理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把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的百步亭、青和居群众自治的成功经验推向全市,每个社区发动群众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成立“邻里守望”“江城管家”“天天敲门组”等志愿队伍,开展“温馨家园、共同守护”行动,营造平安建设、幸福生活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围。

     三、科技支撑、提质增效,创新集成共用的智慧平台 围绕市域社会治理“靠什么”,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搭建信息互联、数据共享、高效运转的治理平台。

     一是数据互联一体化。

     以时空大数据平台为支撑,以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整合政务网、市长专线、城市留言板、数字城管,实现全市 50 家市直部门和 15 个区数据互联互通,日均数据交换服务达 15 万条。

     二是系统应用实战化。

     搭建市、区、街道、社区(村)指挥系统,创新基于信息化的问题发现、流转交办、协调联动、研判预警、督办考核等运行机制,提

     高统一指挥效能,实现“全数据流转、全流程覆盖、全业务协同、全过程监督、全方位预警”。

     三是服务功能便民化。

     设置自下而上报事模块,全面收集群众诉求。对接政务一张网,覆盖市级 1230 项、区级 726 项、街道 94 项政务服务,其中 153 项高频民生服务实现掌上办理,35 项实现由网格员代办,形成报事、办事、议事以及党务、政务、法律、生活、文体、志愿服务“三事六服务”体系。

     着眼现代化奋勇争先进 探索具有西部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 网络 经验交流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年来,立足西部欠发达地区和面向南亚东南亚重要通道的地缘市情,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市域层面的行政司法、资源调配和统筹协调优势,精心谋划、整体设计,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勇争先,努力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条块结合”压实责任链 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把市域社会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

     高位推动、高效联动,强力推进。

     一是高位推动抓。

     成立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域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1+N”工作专班,下设 1 个办公室和多个专项工作组,办公室抓统筹协调、当好“发动机”,工作组抓工作落实、当好“作战部”。

     二是上下联动推。

     市级负责统筹协调,着力解决重大问题;县级负责整体推进,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乡(镇、街道)负责固本强基,着力解决具体问题;村(社区)负责落细落小,着力解决服务问题,打造贯穿市、县、乡、村四级,权责明晰、上下联动的共建共治共享工作体系。推动资源力量下沉,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在财政十分吃紧的情况下落实好每人每月 1200 元的政法津贴待遇。

     三是创新机制干。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意见》,建立联席会议、督导考核、通报问责等机制,画出时间表、路线图,以实的举措、硬的作风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跑出“加速度”。

     二、“三个融合”构建共治体 立足于共建共治共享,最大限度整合资源、集合要素、集中力量,努力打造以党建为引领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是推进阵地融合。

     结合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创建,推进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构建“4+13+72+N”党群服务阵地集群,推进 4 个区、13 个中心

     城区街道、72 个城市社区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和多个重点区域“红色驿站”建设,扎实开展公交“学生号”护学送学、便民惠民、志愿服务等行动,最大限度把党建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探索出的“老年人幸福餐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获评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

     二是推进网格融合。

     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全科网格建设部署,整合分散在调解员、护林员、交通管理员等 8 大员身上的职责、待遇,推动“钱随事转、减员增效”,着力打造一支能力精干、责任心强的网格员队伍。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网格员工作效能,让公共服务在网格落实、矛盾风险在网格化解、群众满意在网格实现。

     三是推进三治融合。

     坚持以“自治”强活力,指导各地制定村规民约、组建红白理事会,村民自治树立勤俭节约新风。成立由居民小组长、网格员、居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等组成的“居民议事会”,推动社区成员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实现社区多元协商共治。坚持以“法治”强保障,有效利用地方立法权,制订出台《城市管理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等不文明行为进行重点整治,收到了显著效果。坚持以“德治”强教化,组织开展以“爨文化”为代表的文脉传承活动,促进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三、“四控并举”破解老大难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非访、安全事故、命案、毒品等四大治理难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指引,以“四控”为抓手,实施综合治理,取得了“四降”的突出成效。

     一是聚焦控非访,打好组合拳。

     针对矛盾纠纷突出、信访量居高不下的问题,我们“两手抓”,一手抓合理诉求的解决,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网络,赋予信访部门“第一交办权”,督促第一时间就地化解;一手抓依法依规治理,坚持“一案双查”,既查合理诉求是否解决到位,又查失职失责问题。

     二是聚焦控事故,打好创安牌。

     针对城市快速发展、产业加速转型过程中安全事故多,尤其是矿难频发的实际,持续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坚决关闭小散弱煤矿,专门成立公安矿监队伍加强巡查、监管,连续 5 年未发生重大以上煤矿事故。全面推广煤矿安全治理经验,开展所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 12、23。针对山区道路安全隐患多、基础差的实际,实行客运车辆安全管理卡及驾驶员信息卡“双卡”管理,提高从业门槛、预防事故发生。

     三是聚焦控命案,建好防控网。

     作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各类社会治安问题聚集,牵住命案防控这个牛鼻子,以数字防控网建设为抓手“控线”,在重点部位实行“警务亭+骑警+群众”的专群结合“保点”,盯住生活失意、心态失衡等高危人群建立信息库“盯人”,打造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治安防控网,命案发案总数逐年下降,今年以来命案发案数同比

     下降 47%。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探索 网络 经验交流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新时代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探索既是防范化解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风险应对的准备,也是开创平安中国建设新局面的重大决策行动,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事关社会安定有序、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围绕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我市按照中央、省委精神要求与工作部署,凝心聚力,勇于作为,走出一条探索新路。

     一、树立科学理念,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引领力 树立科学理念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与方向的体现,没有科学理念,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没有科学的步骤与方向,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没有保障。我市深刻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特点规律,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着力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引领力。

     坚持党委的核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市域社会治理领域中绝不能虚化、弱化党的领导。我市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委的核心地位,并发挥好统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作用,有效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搭建多方参与的平台,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使市域社会治理规范有序进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引导群众。我市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通过细化和完善各项与人民群众紧密相关的社会治安、矛盾纠纷、公共安全、社区服务、社会风险等举措,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发挥其自身独特的治理基础和资源优势,有效破除现有体制机制下的制度壁垒、机制障碍等难题。我市统筹城乡社会治理各项任务,优化整合市域层面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市场资源等资源配置,增强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治理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民呼我应”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共同体,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聚力“五治”融合,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上新台阶 “五治”融合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并长期坚持的关键和保障。在推进试点工作中,我市紧紧围绕共建共治共享方向,聚力做好“五治”融合文章,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向精准、精细、精致方向不断迈进。

     强化政治引领。

     把政治引领贯穿于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并不断将其转化为制度优势。以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党政机构改革为契机,建立社会治理领域大部门、大网格、大平台、大执法组织基础,完善党建引领机制、加强政治教育覆盖、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保持社会治理正确方向,推动治理的协同联动。

     强化法治保障。

     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急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需求,结合实际制定务实管用、便于操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强科学立法、狠抓依法行政、坚持公正司法、深化全民普法,促进社会治理规范有序。

     强化德治教化。

     充分挖掘市域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优良革命传统,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陶冶道德情操,狠抓德治教育、健全德治体系、加强德治约束、激发德治能量,提升社会治理文明指数。

     强化自治基础。

     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明确基层自治边界,依法确定村(社区)工作事项,丰富自治形式、建强自治组织、提升村级自治,凝聚社会治理群众智慧。着力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打造“有事好商量”品牌,开展群众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协商活动,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治理成效让群众评判、治理成果让群众共享。

     强化智治支撑。

     采用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技术,综合运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融合通信等技术,打通了全市的治理单位,汇集了全市市域治理资源,形成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全覆盖体系,打造“一体化”智慧指挥体系、“一站式”智慧服务体系、“一张网”智慧管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升级。

     三、致力一体化平台,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高效运作 市委市政府深刻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特殊战略定位,致力打造集成研判信息、整合资源、创新方式的一体化平台——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高效运作。

     融合七大功能,主打智慧治理。

     汇聚共享功能,通过归集全市域数据打造市域治理 1 张总 图和党建、社会治理、文明城市、高质量发展、政务服务等 16张专题图,动态展现市域治理工作全貌;智能搜索功能,聚合业务专题关键信息,形成智能搜索引擎,以鲜活的数据、图文并茂的方式提供辅助技术支撑;集约服务功能,借助 12345 的集成服务优势,构筑群众与政府快速对接通道,打造“群众吹哨、部门报到”治理新格局;分析研判功能,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经济社会全覆盖分析研判体系,辅助领导科学决策;监测预警功能,搭建人工智能预警分析模型,实现常态监测预警和突发风险防控,推动市域治理从被动“堵风险”向主动“查漏洞”转变;联动指挥功能,建立集平时协调联动、战时应急指挥于一体的市县乡三级联动指挥体系,实现高效联动、平战结合;

     行政问效功能,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形成覆盖市县乡三级行政执法和公众服务全流程监督评价体系,有力提升行政效能。

     健全三级体系,推进常态治理。

     11 个县(市)区、96 个乡镇(街道)均建立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形成“1+11+96”的立体化指挥体系;整合优化部门职能,市、县两级整合优化“12345”、网格化以及数字城管等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能和机构,设立县、乡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立指挥中心运行机制,建立部门进驻、指挥长负责、人员管理、考核问效等系列运行制度,实现指挥中心制度化管理。

     严格规范运行,完善制度治理。

     建设“部门进驻、联席会议、分级指挥、应急响应、跟踪问效”等闭环工作流程,落实指挥长负责、考核问效等制度;采用覆盖全市范围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模式,优化整合基层行政审批、执法管理、公共服务、市域治理等力量,为全市市域治理现代化奠定体系基础。

     四、全力组织保障,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首创必成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会带来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需要各地各部门合力去推进。为此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强势推进、奋勇争先,全力确保试点首创必成。

     高层次强化组织推动。

     市县镇三级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压实推进责任,把市域社会

     治理现代化建设与贯彻落实国家安全、平安、法治、信访等责任制紧密结合,科学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加大人财物保障力度,组织各方面力量扎实推进,实施“责任五进”工程。

     高水平健全考评机制。

     坚持以考促建,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情况纳入全市考核体系,对各类责任主体完成社会治理目标任务的进度、质量、效果进行考察评估,明确结果性指标,考核结果与年终奖励、评先评优挂钩,以严格考核倒逼工作落实。

     高定位推进争先创优。

     激发“敢争第一、勇创唯一”的壮志,勇闯“无人区”、推动“新突破”,推动社会治理成为群众信得过,充分体现科学性、规律性的过硬品牌。

     全面复制推广“1+4”模式 探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网络 经验交流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镇既是国家政权的神经末梢,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这一目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人民为中心,以

     经济发达镇改革为基础,探索形成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审批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网格、指挥调度一中心”的基层治理模式。

     一、聚焦基层需求,打造“1+4”治理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探索实践,我省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新路子。目前,全省 48 个经济发达镇围绕建立“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治理结构,形成了“1+4”基层治理模式。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通过统筹优化执政资源、选优配强村书记、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等举措,实现党的领导覆盖、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各地积极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构建了“镇党委—21 个党建联盟—154 个基层党支部—377 个党员中心户”的四级联动体系,为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打造“两赋两强”的街道集成改革模式,探索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二)审批服务一窗口。

     直接赋予经济发达镇面向群众、企业的审批服务权限,驻镇机构审批服务事项同步进驻。在此基础上,将原先住建、城管、人社、卫计、市场监管等 20 多个条线窗口整合成 10 个左右的综合窗口,实行窗口“全科受理”“一窗办结”。同步建立镇、村(社区)两级联动的便民服务网络,推进便民服务向村(社区)延伸。开展“不见面审批

     (服务)”,推动一般事项“不见面”、复杂事项“一次办”、多数事项“可代办”。经济发达镇全年办件量平均达 10 万件以上,最多的镇日均办件量达 3000 多件,办结时限缩短了 60 以上。同时,健全审批监管信息“双向推送”制度,做到了审批事项“一批就管、审管同步、无缝衔接”。

     (三)综合执法一队伍。

     赋予镇政府城管、安监、农业、劳动监察等 10 大领域、300 多项行政执法权限,组建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按照“队长专家型、队员复合型、队伍全能型”的要求,设置“全能型”执法中队,按照镇域面积分片进行综合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等,健全依据权责清单追责机制、“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鼓励举报机制、市场主体信用承诺机制、重大风险监测防控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实现了执法的公开、透明、可追溯。

     (四)镇村治理一网格。

     将镇域内20多个条线部门的管理网格横向整合为1个综合网格,网格内整合了原城管、安监、人社、民政等 30 多个部门的 200 多项便民服务事项、80 多项社会管理事项、700 多项执法处罚事项,涵盖便民服务、社会管理和巡查执法三大领域。每个网格配置“一长五员”(即网格长、网格员、督查员、信息员、联络员和巡查员),通过清单管理、定位管理、节点管理、绩效管理等制度,做到“任务到人、职责上肩、巡查落地、奖惩严格”,真正实现“上面千条线指挥、下

     面一张网兜底”。

     (五)指挥调度一中心。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汇集数字城管、12345、综治、安监、生态环境等部门专网以及各类数据,开发一体化平台,建立管理服务综合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发现、处置各类问题,形成“信息归集—预警研判—分派处理—联动协调—督查考核”事件处理闭环,成为镇党委政府指挥调度、督查考核的神经中枢和基层大数据交汇集中、分析应用的智慧中心。省级层面以“免费开发、无偿使用、有偿维保”为原则,组织开发了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力争整合基层 21 个平台、77 个 APP,预计可为基层节约 20 多亿元。

     二、聚合群众诉求,突出“四大转变” (一)从管理本位向人民本位转变。

     新体制在制度设计、机构设置和人员使用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民之所望、改革所向的价值理念和面向人民群众、符合基层需求、简约便民高效的要求。在管理理念和机构职能上,由管理本位向人民本位转变,由便于管理向便于服务转变,回应企业和群众诉求,注重改善用户体验,做到“让企业创业受尊重、让百姓办事不求人”。

     (二)从碎片行政向整体政府转变。

     通过机构综合设置、前台为群众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再造行政流程、人员统筹调配使用等一系列举措,从根本上改变“碎片化行政”现状,以整体简约政府形式对外进行管理服务,努力做到把方便留给群众、把复杂内部消化。

     (三)从局部分散向系统集成转变。

     一方面吸收借鉴全国各地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比如网格化管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综合设置等做法;另一方面注重改革配套和协调,制定审批执法规范、服务资源下沉、人员管理使用、财政分成支持等配套措施,使基层有人有权有物。

     (四)从疲于应付向快速处置转变。

     由于权力小、人员少,乡镇对域内的各类问题疲于应付、四处灭火,群众也很不理解。通过赋权力、改体制、统一网格加网络等措施,提供“24 小时不打烊”服务,乡镇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反馈,精准回应企业群众诉求。

     三、聚力改革要求,注重“四个同步” (一)与加强基层党建同步。

     改革启动之初,就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紧扣治理抓党建、加强党建带治理。无论是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审批服务便民化,还是网格综合设置、统一指挥调度,都突出党建引领,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

     (二)与推进“三治融合”同步。

     改革中同步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提升了基层自治水平。组建自治组织“三会”,即爱心基金会、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法治组织“三团”,即法律顾问团、普法宣读团、乡贤裁判团;德治组织“三队”,即志愿服务队、村规监督队、矛盾调解队。在党建引领下,厘清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职责,形成了“事情一起干、好坏村民

     判、矛盾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三)与精准赋权赋能同步。

     将 300 ...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