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探寻历史渊源 感受诗性情怀.doc

    时间:2020-06-06 08:32:53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探寻 性情 感受

     探寻历史渊源 感受诗性情怀

      编者按:

      本刊于 2008 年第 12 期刊登了赏石理论家徐忠根先生《对赏石界内存在米芾“相石法”美学内涵主观臆断的反思(之一)》,即文章的前三部分,现将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刊发出来,以飨读者。相信徐忠根先生此番深入的理论思考,对关注赏石理论研究的广大石友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引导意义。

     (上接 2008 年第 12 期)

     4 拓展论古道今的思考维度

     笔者根据有限史料记载,对米芾的书画创作风格和生命精神状态进行了分析、评判,认为米芾并非如某些人所吹捧的那样,是一位“圣人”

     如果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评判,米芾实是一位仕途不畅、胸积沉郁的失意文人,同时也是一位看透了人际世象的玩世不恭者米芾以颠狂、放纵的处世态度发泄对现实的不满,这在当时甚至后世文人中也是极少见的,一方面,“颠”影响了他的仕途,另一方面,“颠”也造就了他书法中那富有个性的“纵”,而“颠”与“纵”,就是他恃才傲物的人生观和自由无羁

     的处世观在失意心态下的最大释放不论目前赏石界内有些人士对米芾的“颠”作出怎样合乎情理的解释和歌功颂德的赞美,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思想的制高点上去俯视历史人物,并把这一人物的个性、成就、影响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时,也就不难看到,米芾还是那个活生生的米芾

     宋代文人士大夫由于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大多数人缺乏励精图治、献身报国的救世宏愿,胸中涌动的只是无可奈何的忧患意识,精神追求的也只是平淡清远的生命境界一尤其是北宋时期,随着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又一次失败,这一阶层原本期盼通过政治变革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成为泡影,于是,那种淡泊名利的佛老思想成为文人们的精神寄托,那种超越尘世的清谈成为趋附老庄逍遥精神的情感宣泄,于是济世热情日渐消沉,一直延续到宋朝灭亡我们可以从这个时代许许多多著名诗人、词人、小说家、书画家的经典作品中寻找引证,在此,笔者不作赘述这一时期的米芾,以及诗文改新派代表欧阳修、忠义待世的苏轼、人世超世的黄庭坚等人,都是在投入了个人情感的艺术创作中来品味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求事业的功成名就,但求心境的淡泊宁静,以自己内倾、收敛的诗人心态去触摸“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人生悲凉。

     因此,我们探寻这个时代的文人心境,评判这个时代的文人精神,总体上是属于消极的、悲观的、自恋的、避世的,他们的生命活力往往折射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鉴于米芾的处世态度与艺术品藻,他的人品、文品、艺品是否就高于所有同辈或后辈文人?笔者不敢妄加评说,这还有待于严谨的历史学家们给予合理的评价。但是可以明确地讲,米芾只是一位才艺高超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位论儒布道的思想家。所谓圣人,旧时指的是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物,如孔子,从汉代以后,历代帝王均推崇其为“圣人”;古代英明的帝王,也被后世尊称为“圣人”;至于其他被称作“圣”的人,如“药圣”、“诗圣”、“棋圣”等,除了其在某方面功高盖世之外,还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和社会影响。笔者曾经试着从史料中去寻找更多有关米芾政治生涯和人格修养的记载但是,除了在一些书画典籍中能够看到后人对其艺术态度、书画风格的评价之外,几乎找不到能够推崇其为“石圣”的充足理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米芾在宋代乃至历代文人士大夫中的文化地位和文化影响所以,那种将米芾捧为圣人,并且利用佛事为其渲染、也为自己扬名的“套路”,显然有些过头,在一定范围内造成潜在的盲目性和盲从性按照唯物主义观点,过于美化历史人物,实际上是在扭曲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赏石界有识之士与赏石理论群体应当对这一点给予足够重视,并且保持清醒的头脑。

     这些年来,国内赏石界每每有人论及米芾“相石法”时,除了模仿古人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厌其烦地将感性形式一次又一次地具体化、系统化之外,常常绞尽脑汁地去猜测“瘦,皱、漏、透”可能深蕴的人文内涵与潜在隐寓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臆断都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当时这“四字经”里确实有米芾所欲表达的某种隐寓,但是由于缺乏形而上的理论根据,未免显得有些感性化、主观化,失却了应有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自唐代以

     后,文人赏石基本上倾向于李德裕、刘禹锡、白居易、张祜,陆龟蒙、皮目休、杜牧等人的赏石理念和赏石经验,除了奇石素朴、清空、玲珑、委婉的感官形式顺应着国人的审美心理之外,从更深层次理解,那就是文人墨客在赏石时善于表达遇俗不媚俗、遇物不重物的诗性情怀,并以清寂的心境和超验的悟觉从抽象意味中激发出审美情趣,这也是古人与今人在赏石审美中的显著差异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

     ”他认为一个画家在绘画时往往注入了诗的情怀,同时绘画对于欣赏者来说也是在启发着他们的情感在苏轼看来,“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自然物象只要闯入了诗人的眼帘,无不触发丰富的联想和独特的情调。

     由此可见,米芾作为一名艺高技超的书画家、赏石家,他完全懂得“画中有诗”的精辟道理,并将这种道理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赏石中去。我们可以这样说,米芾“相石法”中的“瘦、皱,漏、透”,是由艺术形式与文人雅趣所产生的某种会通,也是主体感性需求与客体感官形式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不一定与对社会现实的感慨而发或对生活实况的特定写照有着必然联系

     如同解析“形、质、色、纹”这一现代赏石审美“标准”一样,“瘦、皱、漏、透”只是对局部自然形式和整体审美元素的一种集中概括,其本身确有艺术判断和人文精神的含量,然而是否每一个字义都定位于象征性的对应物上,这一点值得感性意识很强的当代人去进一步推敲、理解和把握。

     前面已经讲到,无论是古人的“瘦、皱、漏,透”审美“标准”,抑或今人的“形、质、色、纹”审美“标准”,都是对奇石感官形式和审美

     元素的集中概括,而且对于不同石种会有不同的解释理由与对照运用但是,我们不能无视的是,这些审美“标准”离不开不同时期的文化风气和审美趣尚。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文人的超凡脱俗、厌世避世,并非是指纷杂世象对主体心理的直接投射,而是指潜藏在内心世界里的人生经历和领悟在潜移默化地孕育着他们的人格情操,其不入俗流、孤芳自赏的原因就在于此。因此,无论是古代审美“标准”还是现代审美“标准”,都与不同时期的审美心理、审美倾向、审美对象、审美方式等有着密切联系对于当代人而言,欲了解掌握米芾“相石法”的全部含义和寓意,并且据此作为颂扬人物的重要依据,其潜藏的任何文化意图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使古人的审美精神在当代赏石领域里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研究米芾“相石法”对古人的审美启蒙,我们评价米芾“相石法”对当今赏石艺术理论的借鉴作用,不能脱离米芾所处的时代背景,不能脱离当时社会里仕途文人心定意静的创作心态,不能脱离古代有限的赏玩石种所形成的特定审美选择,这就与我们评价现当代赏石审美“标准”,也不能脱离时代背景、文化环境、艺术潮流、审美趣尚和石种资源等等客观因素是一个道理。

     虽说古代的“瘦、皱、漏、透”赏石审美“标准”,因它的对象指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今已难以适应石种丰富、视觉开放、个性自由的文化形势,但在今后的赏石实践与鉴评实践中,米芾“相石法”那含蓄、精深的美学内涵就像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与柏拉图的“理式”一样,仍然是一个值得当代人尊重和运用的传统典范。中国赏石文化历史悠久,尽管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极为宝贵的经验,但是,对于这一积淀着文化断

     层、缺乏历史整饬的古老文化艺术,我们将如何使它获得新的生机呢?我们虽从先人那里接过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将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作古,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那么我们又将把怎样的精神财富再传给后人呢?这很值得大家深思。事实上,在当今这样的时代,就中国赏石文化条件而言,无论审美资源的多样化、审美群体的知识化、审美方式的动态化,还是审美模式的时尚化,所有这些客观条件与古人相比,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近年来,赏石界的思维群体之所以要不断地讨论米芾和米芾“相石法”,就在于欲把古人的理念与经验同今人的理念与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适度比较和合理吸纳以达到某种和谐与统一,并且在此基础上创作跨世纪的赏石文化新模式,促进赏石艺术在高扬主体精神方面形成先进的理论系统。我想,当代人只有对米芾这样一位既有公认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抱以客观合理的评价态度,对米芾“相石法”有着充分据物引理的把握,才能更好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才能不至于因厚今薄古的时代意识而忽视它应有的美学价值,也不至于因外倾扩张的审美理想而降低它审美静观的历史价值

     (全篇完)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