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历史交汇点新擘画-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浅解

    时间:2021-01-28 13:27:27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擘画 交汇点 九届

      历史交汇点的新擘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浅解

      背景材料:

     以若干年为一个时间段,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提前作出谋划,始于前苏联。1928 年 10 月,前苏联开始实施世界上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主持制定的,1955 年 7 月由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实际上 1953 年就开始实施。

     “二五计划”时间是 1958 年至 1962 年,但早在 1956 年就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在 1956 年 9 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正式通过了周恩来所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1963 年至 1965 是三年调整期,“三五计划”推迟到 1966 年至 1970 年,以后再未中断。第二至五个“五年计划”都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国务院制定实施。

     前五个“五年计划”的内容,都只涉及国民经济,不包括社会发展。从“六五”开始,计划内容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由党中央领导国务院制定“草案”,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讨论通过后颁布实施。

     1985 年 9 月 23 日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国务院据此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草案,1986 年 3 月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从此形成了“中央提出正式的书面《建议》→国务院根据《建议》制定出草案→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的规范模式。

     “八五计划”《建议》是 1990 年 12 月 30 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

     从 1995 年9 9 月 28 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九五计划”《建议》以后,每一届党中央的五次全会主要议题,都固定为审议通过下一个“五年计划(规划)”《建议》。从 5 2005 年 年 0 10 月 月 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建议》开始,“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核心意涵:

     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于 2020 年 10 月 26 日至 29 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所做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以下简称《建议》)

     。

     一、十九届五中全会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

     (一)历史交汇点上的新擘画,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时刻就要来到。在我国经济社会将要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交汇点,党中央召开以审议通过《建议》为主要内容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无疑是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会议。

     全会通过的《建议》,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全面总结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

      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 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清晰展望了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党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顺利实现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擘画,是今后 5 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明》,深刻阐明了制定"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主要考虑、突出特点和重要内容,围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二)明确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坚 定了战略自信

     早在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明确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今,我国发展已经走过本世纪第一个 20 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依然存在?这是一个需要作出科学准确判断的重大战略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明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际形势中的机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在全球抗疫中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对世界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主要包括:世界经济重心从北大西洋转向太平洋(东升西降); 世界政治格局转向非西方化与多极化并行,传统的大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面临新兴国家的挑战(南升北降);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量面临重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大变局的本质,是国际力量对比变化。逐步强起来中国,很明显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充满着种种机遇。

     国内的机遇: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

      件。

     全会明确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总体态势没有变,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取得新的伟大胜利。这对于坚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略自信,动员和激励大家满怀信心、继续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奋力书写新发展奇迹,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明确新发展阶段的战略筹划,增强了战略指导

     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与发展的阶段性相结合,科学划分发展阶段,始终做到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

     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建议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提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零零零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〇一〇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 0二 0 年力争比二 000 年翻两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站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节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使 2020—2035 这个阶段的战略筹划更加清晰。

     (四)深化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部署,彰显了战略展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承应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的大趋势,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客观变化,针对近年来我国外部环境和

      自身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和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等新发展态势作出的新的重大论断,是重塑后疫情时代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针对国际科技竞争新态势,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在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产业体系完备的重要性和产业空心化的危险性凸显。全会鲜明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两点都是着眼后疫情时代赢得国际战略竞争的重要支撑。

     全会还提出了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和重大举措,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既注重战略谋划又讲究政策选择,既高瞻远瞩又务实管用,旨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乘势而上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

      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

     (二)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近代以来,在外国列强入侵和封建腐朽统治下,我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幅落后于时代,中华民族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建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孜孜以求,带领人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1954 年,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6 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他还警示,如果搞得不好就会被开除"球籍"。1964 年 12 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再次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由于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当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没有完全展开。尽管如此,从 1949 年到 1978 年,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 战略,即到 20 世纪 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 20 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 21世纪,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我们党又提出,到建党100 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 30 年,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

     国

     GDP

     的

     增

     长

      (1978 年=100 不变价)

     年

      份

     总

      量

      人

      均

     1978

     100.0

      100.0 1980

     116.0

      113.1 1987

      234.1

     206.5

      1990

     281.9

     237.5

     1997

     603.5

      469.1 1998

     650.8

      501.1 2000

     760.2

      575.7

     2007

     1562.0

     1133.3

     2008

      1712.8

     1236.3 2010

      2073.1

     1481.8 2016

     3232.2

     2240.6 2017

      3450.6

     2379.8

     2019

      3929.2

     2688.0 1982 年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前两步 1997 年提前实现;1997 年十五大提出的 2010 年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 2007 年提前实现;2002 年十六大提出的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两番 2016 年提前实现;2007 年十七大提出的 202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两番 2017 年提前实现;2012 年十八大提出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受疫情影响,如果 2020 年增长率低于 5.6%,就无法如期实现。但是仍然可以取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胜利,建党一百周年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一个 14 亿人口的大国即将摆脱近代以来近 200 年的贫困落后,即将转变成为初步繁荣富强的世界新兴大国,减少的贫困人口占世界总贫困人口 70%。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伟大跨越,也是人类历史开天辟地亘古未有的大事件,树立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国家通过自身努力,而不是靠对外掠夺和平崛起的典范。

     71 年的伟大成就,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 、制度基础。因此,十九届五中全会按照十九大的部署,明确提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明确把十三大“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提前到 2035 年完成。这样,十九大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更加有信心实现。

     (三)我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性特征的现代化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

     1. 我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我国 14 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2. 我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3. 我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我国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4. 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否则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

     5. 我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

      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挑战,增强应对各种风险的信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明确判断“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新发展阶段的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本世纪头二十年有了很大的不同, 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新的机遇必然伴随着新的挑战。因此,全会也明确提出“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并且清楚地指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1. 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风险,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满机遇,对我国总体有利。但是大变局也导致世界进入动荡不安,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意味着我们的外部环境必定风云变幻,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以美国为首的传统大国利用各种手段对新兴国家不断打压,保护主义、排外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经贸摩擦升级,民粹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秩序出现坍塌的危险,我国海外利益安全风险高企,周边安全问题频发。

     这些难题和挑战都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纵观历史,一个大国的崛起,绝不可能是轻轻松松、一帆风顺的,必然面临守成大国的打压,必然要经历一番艰苦的磨炼和斗争。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民

      族复兴进程更不可能轻轻松松。过去我们发展水平低,同别人的互补性就多一些;现在我们发展水平提高了,同别人的竞争性就多起来了。过去大环境相对平稳,风险挑战比较容易看清楚;现在世界形势动荡复杂,地缘政治挑战风高浪急,暗礁和潜流又多,对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我们是顺势而上,机遇比较好把握;现在要顶风而上,把握机遇的难度就不一样了。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准确认识决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牢牢把握战略主动。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能否应对好这一大变局,关键看我们是否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

     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看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现象下的本质,做到临危不乱、危中寻机、开拓进取、开辟新局。要看到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转危为安、化危为机的一个典型例子。回想年初疫情刚刚暴发时,情况是多么危急、压力多么巨大。现在大半年过去,我们不仅没有被疫情击倒,反而成为全球抗疫成功的典范,今年我国将是全球唯一恢复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反而实现更快跃升。

     2. 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性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归结起来,就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

     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发展任务仍然很重。

     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多个领域如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等存在“卡脖子”问题,在科技发展面临外部打压和遏制加剧的形势下,亟待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推动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既然是社会主要矛盾,解决起来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统筹兼顾、全面系统地解决,必须既积极有为又持之以恒努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

     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其中有很多需求过去并不是紧迫的间题,现在人民群众要求高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工作水平也要相应提高。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碰头等多重影响,可以说困难前所未有。但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外部冲击倒逼我们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我国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丰富人力资源、完整产业体系、强大科技实力,以及我国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是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根本依托。只要我们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办好自己的事,就能一定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三、5 2035 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党中央制定 5 2035 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

      的战略考量

     1. 总体考量

     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建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接续推进,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先提出了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然后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2. 几个原则

     一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新发展阶段的战略筹划,把“十四五”时期的发展作为重点,同时又对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进行了展望,把我国近期、中期、远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协调统一起来,使“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更加紧密地有机衔接,使相关战略安排的内在一致性明显增强,战略推进的可预见性变得更加清晰,很好地处理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当前和未来复杂多变的内外大环境下,这将大大有利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进一步明确战略指导,凝聚社会共识,汇聚磅礴力量,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不断迈进。

     。

     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建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

      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三是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建议》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四是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现代化。

     进程的系统性风险。《建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五是处理好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制定出一个高瞻远瞩、务实管用的规划建议。

     3. “十四五”期间和到 5 2035 年的经济发展目标都没有具体量化

     在《建议》起草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建议》起草组经过认真研究和测算,认为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 2035 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存在不少可能冲击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隐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可能持续低迷。而且党中央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中长期规划目标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因此,《建议》对“十四五”和到 2035 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经济持续健康

      发展,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国务院编制规划《纲要》时,可以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

     (二)到 5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基 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 显著增强;广泛 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基本实现;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永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 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 " 十四五" "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明确了“五大内涵”。

     ” 明确了“坚持以什么为指导”,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 明确了“推进什么布局”,即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 明确了“遵循什么路径”,即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 明确了“聚焦什么重点”,即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明确了“实现什么目标”,即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四)" " 十四五" "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

      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坚持新发展理念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4.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5.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五)" " 十四五" "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1 1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 2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3 3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4 4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5 5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6 6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

      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六)" " 十四五" "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建议》从 12 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1.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建议》提出,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 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建议》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4 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

      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等等。

     2.。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建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议》提出了 5 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分别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这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强调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 等等。

     3.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

     。《建议》提出,坚持扩

      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建议》从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4 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比如,强调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

      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等等。

     4 4。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议》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建议》从 5 个方而进行了部署,分别是;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这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

      市场化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等等。

     5.。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议》从 4 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分别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强调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政策;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上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