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欧丽娟-台湾大学公开课-中国文学史导论

    时间:2020-09-22 23:53:55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台湾大学 导论 公开课

     欧丽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唐代诗歌,红楼梦;

     第一章

     绪论

     一、 何谓文学 (文学定义、文学起源、文学研究)

     文学史跟诗选课不一样,跟文选课不一样,跟文学批评也不一样,它有自己内部的任务,有它跟别的学科不一样的要处理的问题。

     所以我们 不分析文本, 只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处理 文本 。这是文学史一个无可奈何的特质。也有人写的文学史,是用文本的解释来串联文学史,但是这样的做法会瓜分掉文学史的功能,所以我们不讲文本。

     什么叫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有它自己的功能跟特质,有这个学科的特性,所以有讲授它的一门特殊方式。

     文 学史就是文学的历史, 以文学作品为主 ,从 历史性的角度 来 加以诠释 、 定位的 一个 学科。

     。

      什么叫文学作品?首先,什么叫做文学?文学的来源是什么?文学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有文学的创作? 如果限定在人为的一切艺术表现上,文学当然就是文字的艺术表现,但是人类在进行这些艺术活动的时候,并不是只有文字的形式,所以我们先看艺术是怎样产生,这就是所谓的 艺术起源论,透过文学的社会来源来了解文学产生的背后有什么动力。文学是在人类生活当中所产生的艺术活动的产品,背后有它的社会交涉的脉络。

     人类为什么会有艺术活动?为什么会有文学作品? ( (1 )“ 宗教说 ”。是纯粹西方式的,西方的宗教根深蒂固,渗入到每一个人的灵魂。法律不是由外而来的约束,法律是上帝内化在他们心里,所以他们要时刻要面对内心的审判,在这样强大的宗教力量之下,为了崇拜神——唯一的上帝,会用各种各样美好方式去礼赞,去崇敬,就会产生所谓的艺术; ( (2 )“ 劳动 说”。是马克思,恩格斯讲无产阶级专政,配合政治需要提出的说法。赋予无产阶级劳动者一个更大的价值,甚至给他们一个艺术来源,这样重要的身份。劳动说认为艺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因为劳动的过程有各种节奏,导致产生了艺术的初级形式。在“劳动说”席卷之下,很多学者在中国传统文献里找到了符合“劳动说”的文献资料,《 淮南子 · 道应训 》:“今夫 举大木者 , 前。

     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且介亭杂文 · 门外文谈》:“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一个人发出声音,其他人应和,通过节奏来激励大家共同出力,“歌”是一种有节奏的声音。这段话非常有名,被用来证明艺术的起源与劳动有关的文献资料。目前这个说法已经褪色,因为劳动者固然有他的节奏感,但要形成更精致的艺术,甚至跟实用性没有关系的心智活动,恐怕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 (3 )“ 模仿说 ”。即人类会有一种模仿的再现,包括自然、行为或各种情态的加以重现的冲动,所以我们模仿天地,自然万物,然后加以再现,透过其他的人为” “媒介”,于是,被重现的产物就变成了艺术的起源;(柏拉图认为文艺的本质上是对 理念的模仿。)

     ( (4 )“ 游戏冲动说 ”。这是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 康德:

     说:

     “人们把艺术看作仿佛是一种游。

     戏。”诗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其他艺术则是“感受的游戏”。

     “ 跟劳动相比 ,艺术可以视为” 一种游戏。” (《判断力批判》)很明显,康德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就摒弃了“劳动说”。所以,劳动是很实际的谋生手段,是非如此不可的行为,但是艺术是非现实的,甚至没有任何实务功能。在这样的说法之下, 席 勒 对这一观点 加以发挥, 他 认为艺术跟游戏同样都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基本上过剩精力的表现。

     。( ( 《 审美教育书简 》 感性冲动、理性冲动、游戏冲动。)

     如果为了谋生,为了糊口大概不会有余力去进行创作,因为人类有了过剩的精力,他希望可以去探索这个世界,乃至于他的内在,并且希望跟世界有特殊的交流,所以才会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人为的创作,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本质; ( (5 )“ 自我表现说 ”。

     厨川白村》 《苦闷的象征》 :

     文学是苦闷的象征 (鲁迅翻译,受此书影)

     响创作《野草》)

     。为了表达自我,人的内在有话要说,无人可倾诉,整个心灵要闷得爆破的情况下,借助各种方式来加以纾解,所以这纾解的过程也就产生了日记。日记当然不是艺术的形

     式,再把日记进行加工就可以产生艺术作品。“自我表现”的说法也很有道理,但是,欲说的强烈需求,当无人可以倾听的时候,就转向一个孤独的书房,进行一种自我抒发。所以,艺术和文学确实是有这样的一个起源; ( (6 )“ 吸引本 能说”。即我们希望让别人看到我们自己,让别人感觉到我们自己内在的付出,彼此进行交流,某个意义来讲也就变成了人际沟通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艺术之所以会产生的原因。

     乔治 · 奥威尔》 在《我为何写作》 (发表于《流浪者》杂志,迈耶斯《奥威尔传:冷峻的良心》)

     中 ,分析作家为什么写作:

     第一 ,纯粹的个人主义;自我表现,如何去展示我灵魂的丰富;第二,美学热情;文字的排列那么迷人,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所以努力去追求,这其中没有被发现的秘密,这也是很吸引心灵的一个原因; 第三,历史的冲动;即渴望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发现真正事实并将其载存,以供后来者使用。我必须为这个时代说话,必须为过去的历史做回忆,必须在时间的长河中去传承,所以就参与了创作的过程。历史的冲动使一个人已经超越了纯粹的自大,也不见得只是纯粹对美的爱好,事实上他要回应人类整体发展的历史,这就需要更宏阔的心量,才会进入这个范畴; 第四 ,政治目的 ;此处的“政治”是最广义上的含义。即渴望将世界向某一方向推动,改变人们将努力实现的那种社会的概念。同样,没有哪本书完全不带一点政治倾向。

     那种艺术应与政治无关的观点本身即是一种政治态度。

     文学作品 , 指的是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 作品。这些作品都一定要有形式的追求,否则就不可能成为文学作品,只能是日记或者随笔,但它不是文学作品,当然就内容来讲,既然文学一定是人活在世界这个群体当中有感而发的产物,所以,文学可以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因为文学不是哲学思想,不是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文学一定有非常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引发读者强烈感受,所以一定是 “ 形象的反映” ”。

     善用自然万物的具体形象能让诗更真实可感,因为诗不是抽象理念的演绎。小说的形象是人物,它们多姿多彩,言行举止笑貌,感动读者的即在此。诗歌,通过各式各样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点染其中,让我们深深感到具体而鲜明的内容,所以要注意 形象反映非常重要。因此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通常不大强调它 内容 的 思想性 ,思想部分恐怕是最不重要的事,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的美学表现,考究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它的渊源,但是有什么思想和价值,根本不是衡量文学作品的要件。

     所以,作品的 思想内容跟文学史 这个 学科 的 关系不大。

     我们一定要在观念上明确,文学 要 有 美的规范的参与,也就是 它 要有一 定 规范 与 艺术形式 。不同作品的文类有相应的规范要求,而规范都是基于美而产生的,这其实是文学最重要的东西。因为有美的规范之参与,而形成这个作品的本身的特质,这就是我们看待文学作品最关键的衡量标准。德国思想家 卡西 尔 把艺术的世界 定义为纯粹形式的 领域)

     (《人论》)。为什么说是纯粹形式,因为它并不属于色彩、声音,也不是可以触摸的世界。透过色彩表达的是绘画,透过声音来表达是音乐,透过触摸的形式来表达的雕塑,这都不是文学。文学用的是文字符号,而文字符号就是 纯粹 的形式,所以他说文学的世界是一种形态和构质,必须要有一套很特殊的组织与内在机理、独特的表现方式。

     所以卡西尔继续说, 当艺术家选择实在的某一方面 来 表现的时候,他选择的过程也 就 是客观化的过程 。什么叫客观化的过程?即我要把内在的情感或想法表现出来,成为让外在的客观世界可以认知的形式,不能用梦呓一样的话来表达。客观化即是用一种我们能够理解的形式,能让我们掌握,但是,又能够保有它自己的特性,所以他说, 我们 作为 读者,如果进入他的透镜 ( 就是作家 的 作品内容所展 示 出来的世界 ), 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以这个作家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可是进入 作家 的世界,我们所奠基的又是一个客观化(大家可以共同理解、共同参与的一种客观化的形式)。

     中国传统怎么来界定文学?参考 钱基博》 《现代中国文学史》,引用《易经•系辞传》、《说文解字》,《周礼》、《礼记》、《释名》早期的文献,他归纳出, “ 综合而言:所谓文者,盖复杂而有组织,美丽而适娱悦者 也。复杂,乃言之有物。组织,斯言之有序。然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美丽为文之止境焉。” 钱基博先生的归纳,中国早期对这个字的认识, 它 代表复杂 、组织和美丽 这三种基本 含义 。什么叫美?还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是它一定要美丽; 组织,即它所特有的一种组合形式;另外,还必须是 复杂的,如果太简单就比较单薄,所以文学

     的内容越丰富复杂,就越有价值,越伟大。综合来说,所谓的“文”是什么呢? 就是要复杂而有组织,而美丽又能够 适 娱悦 者。复杂,是言之有物,组织是言之有序,又要达到最高的标准,就是美丽(文的止境),若没有美丽,文学作品大概也不能打动人心。六朝,中国文学史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史,最有创造力、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时代,就会发现复杂、组织、美丽是如何参与那个时代的重大变革,而导致后来隋唐文学的爆发。

     文学既然如此定义,我们要怎么样理解文学呢?毕竟我们已经活在当代,我们面对的都是已经过去的,或者说已经完成的一些文学作品跟文学现象,我们作为面对这么庞大的文学资产的读者,或者是一个观察者,我们到底怎样处理我们现在手上拥有的这些文学作品,所以,下面我们引述,美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的一段话:它所开展出来的文学理论,就基本上分成这两种架构,我们面对一部或者是整个过去人类所有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要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认识它。《文学理论》告诉我们至少有两种 approach(切入点), 第一 ,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作品是在人类社会中的产物,绝对不只是纯粹个人的东西,所以文学的外部研究,他比较感兴趣的是文学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什么叫文学的社会内容,有两个重点, 第一 , 作者本身,当然,文学的内部研究指的是作品,作者虽然是作品的来源,可是当作品一旦完成之后,其实它跟作者就完全是两回事,所以 作家不等于 作 者; 第二 ,作品 的社会脉络 。社会脉络的研究偏重作品的历史时代、政治背景。外部研究强调的是对作家和他的作品的一些决定性的影响,或者以诗人或文本来印证当时的历史、政治,要注意到这种研究,有一些微妙的部分是不能逾越的,毕竟文本是虚构的人为产物,它未必是整个时代的如实反映。以诗人或文本来印证历史,或反过来以历史、政治来分析诗人的文本,做得最好的,也是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 附读莺莺传 》)

     陈寅恪用中唐历史来解释元、白,他考证元稹写的《莺莺传》,莺莺姓崔,唐代崔姓是山东五大姓,崔莺莺一开始以世家大族的姿态出来,不过很快就跟张生有了待月西厢的行为,其实这个行为绝不可能在世家大族阶层产生的;陈寅恪用了很多当时的文献资料来考证元稹当时的历史环境。总之,他的结论,崔莺莺根本就是妓女,只是委托高门,当然,《莺莺传》给予了这个女子高门大族的身份是非常容易的,女子越美越有市场吸引力,家世背景越高,浪漫行为更有魅力,所以就委托高门,这是陈寅恪从历史背景做的考证,当然完全支持了阶级特性。

     从社会脉络研究或者作者研究而言,事实上都有价值,也都值得去进行,可是一定要有清楚的警觉,就是它不能等同于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所以,从另外的切入点 (内部研究)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文学作品,不管是不是游戏冲动、自我表现、政治目的、历史的责任,总之,当它已经形成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直接从文本来分析。我们在做文学内部研究的时候,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作品本身,我们只关心 文学的审美形式,来探究它的 字质(用字所能表现出来的质量),比如“诗眼”就是字质能量很高的一个用语,可以让人耳目一新,让人感到这个世界突然之间被照耀了。一个字的质量如何能够产生?这个又跟它整个的组织有关系。所以文学的审美形式有 形象 、肌理,还包括文学作品的 奇异表现 、 结构 、 形式等等。如果只着重在文学内部研究的话,那文本就会自成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就不被外面的社会风潮、作家本身的价值观所影响。

     二、 何谓文学史? 布朗先生说, 我们面对 学术 问题( 处理的是各式各样人为 的 产品 、 态度)

     )

     ,面对这些问题,有两种解决的途径,一种叫做 共时 性,一种叫历 时性 性。

     历 时 性( (diachronism ),指的是在历史的流程当中,有前后关系,以这样的角度来认识对象(或解决问题); 共时性(synchronic),指的是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时间背景,叫共时性。历 历 时性指的是不同的时间,在先后时间关系中呈现的。

     布朗先生, 特别提到说,面对学术问题一个叫共时性研究,一个叫历 时 性研究 ,这 两种方式都要兼顾。在共时性的研究当中,我们只注意某一特定时期的文化,把历史横切一个面,在那个时期,我们聚焦于这个时间背景下的各种文学或文化现象,如从六朝开始,有很多文学集团的运作。文学集团,是指同一个时代同时存在的作家们彼此的一些创作关联,这就叫共时性研究。可是文学史(历史一定是由时间的先后进

     程所产生的),文学史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历时性的展现,比如《诗经》对后面的文学有什么影响。

     所谓 文学史 ,就是对 文学历史演变的勾勒 , 是指由作品构成的整个体系 。当我们面对文学史的时候,已经不只是针对一个作品,而是要把放在文学作品的前后,跟所有的文学作品构成的整体来看。因此,一部文学史会不断增添新的成员,我们对文学史的认识也会不断改变,因为新的文学作品加进来之后,整个文学史就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诗经》的重要性是由后来的人来加以烘托、改写、凸显,没有后来的文学作品,单单一部作品,我们很难去认识它的历史价值,所以文学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文学史的写作,也永远有它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文学史的原因。

     文学史要处理什么问题?第一,它并不等于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要我们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如李白这首诗如何的展现?它的价值在哪里?它的艺术性如何?同样,文学史也不是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普遍规律是指超越个别作品,超越个别差异,寻求文学背后的共同性,做这种超越个别作品普遍规律研究的时候,是在做 文学理论 。文学史是由作品构成的整体体系,必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一定有时间先后顺序。在这个时间序列里,描写文学的发展、阐释文学的内容、形式,文学思潮流派是怎么产生、嬗变,勾勒出文学发展的历史图式。关心的是这些作品彼此在时间先后顺序中呈现的样态,发展过程,这就是我们对文学史的认识。

     背后会牵涉到 史观的问题,把整个文学作品的发展状况、整体进展,做历史勾勒呈现出来的历史图式叫文学史,如果范围全部是中国文学的话,叫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诞生,可以追溯到 1904 年 林传甲先生为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课程编写的》 《中国文学史》,这是历史上第一本用中文写作的文学史,历史意义非常重大。比这本更早的是英文写作的中国文学史,Herbert Allen Giles 在 1901 年出版了一本中国文学史,而实际上, 日本人用日文写的中国文学 史更早于这本英文中国文学史,而且数量很多,他们出版的日文版中国文学史非常惊人。

     文学史就是文学的历史,包含各式各样的作品,以历史的特 性而言, 它 是在时间序列 的先后关系当中 所开 展 的文学 现象 ,对文 学进行 简明而具体的历程。这个历程包含文学观念和文学的艺术性如何进展、有过怎样的曲折、各个阶段的发展之间通过怎样的取舍彼此衔接起来,使得文学越来越走向丰富和深入,又在艺术上有怎样的创新和更迭,这就是文学史要处理的工作。

     第一,涉及共时性的文学现象;例如某一时代,在那个时空的横切面上,当时活动的各种文学社群之间如何交互作用?思潮如何共构、彼此激荡,对后来产生什么影响?对后来的影响是一种历时性的现象,处理文学传承之间有怎样的内在逻辑(涉及如何继承和如何创新求变才能不断超越前人而让文学史向前进展),这都是文学史会遇到的问题。比如盛唐诗坛有哪些诗人同时活动,这就是我们很容易在现在所写的文学史教材中看到的内容,这是共时性的文学史呈现。

     但 实际上 , 文学 史 更重要的事情 是历时性,如果不从历时性角度去看文学作品,那肯定不知道它的价值,就很容易忽略作家的创新性和事实上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如 青苔(the moss)

     )(欧丽娟发表的相关论文)竟然可以成为一种审美对象,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文人们审美眼光瞩目的焦点,什么时候开始进入文学作品,而有了艺术化的审美性质。在盛唐诗的盛大丰美对照之下黯然失色的六朝诗,青苔是最早获得审美地位的,如果不去研究,可能不知道原来六朝诗这么有创造性,虽然比不上唐诗那么强大的美,假如没有南朝诗的创造性,不可能有唐诗。

     也许某种作品或表现方式,从整个客观标准来讲,它未必是最有价值、最美的、最丰富的,但是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就无与伦比,这是我们认识不同对象,更深入评估文学的一种很有效的角度。既然文学史处理的是在时间先后序列当中所展开的文学现象,文学现象包含主要作家、重要作品,虽然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作为整体成为文学史的观照对象,可是,文学史要处理的还是一些主要作家和重要作品。

     伏迪契卡 (《结构中国文学传统》)

     说, 文学史家其实不必处理所有读者的每一个反应, 文学史家 要研究的是整个时代对当时文学现象的 观 感 ,以及具有历史的普遍性意义的意见。

     文学史的研究范围应该包括作家、文学作品和文学作品对不同时期的读者产生的影响,即文学作品的接受史 。

     有些小作家当然可以去研究,不过文学史更关心的

     是这个小作家有没有让我们对文学史认识增加不同的视野,如果没有,那么这个小作家我们不会去关心了。所以,我们的文学史基本上还是主流的建构。

     三、 文学 史 史观 我们在勾勒文学作品先后发展的逻辑性与内在性的过程中,往往会赋予解释,为什么前面是呈现这样的文学内容。而后面就变成另外的文学内容,道理究竟在哪里?把时间拉长,为什么以前是文言文到现在是白话文,背后有没有所谓的内在规律?有没有所谓的文学进展的某种目标性?有人认为有,有人认为没有。认为有的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也是近百年影响我们文学史观(如何判断文学作品、作家)非常深远的人物—— 胡适(五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史观到现在依然根深蒂固。如写 讽喻 诗(《新丰折臂翁》《买花》)的 白居易是忧国忧民, 认为 他是杜甫的继承人,如果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讲,或者从作家的人格来讲,也许就不是这样。

     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国文教育,实际上都不知不觉还笼罩在 “ 五四文学史观 ”之下,所以那一代人的取舍与评价,如今还影响着我们对作家、作品的判断。“五四”文学史观受那个时代全球的主流思潮,以及为富国强兵、力图摆脱被殖民的现状等各种现实政治目的的需要,以至于我们对文学作品也抱着顺应当时政治需要的眼光来看待, 胡适的 《 白话文学史》 》 ,其实是 “ 五四 ” 文学史观的 重要 体现。胡适自称他的文学史观是 “ 文学历史进化的” 史观”,所以他认为中国文学在历史进化的情况下,进展到白话文。白话文是最进步的、革新的,以前的文言文、骈文都是老旧的、没有意义的文字游戏、文人们的自说自话。

     这一说法背后的理论是什么?这来自西方的演化观,简单的是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但是生物的演化跟人文完全是不同的领域,不可以把他的观念简单应用到人文上,很不幸,即便在西方,进化论已运用到人文历史的解释上,尤其是英国的 斯宾塞(Spencer)

     )

     的 《 自然演化说》 》,认为自然演化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展法则,这种观念之下,越晚出来的就越好,所谓的后出转精。胡适把自然演化运用在文学的解释中,他认为文学终究会朝着某种固定的方向、观念、某个目标发展,好像人类所有的文学作品背后有一个看不见的目标在引领前进,最终白话文一定会胜利。受此观点影响的学者认为撰写文学史的人,应该描述甚至证明这样一种文学精神开展的过程,中间有各种阻碍人类精神进步的过程是怎样被克服的,而最后实现了平民的胜利,白话文最优秀,因为它能让每个人都能抒发自我的工具,而骈文、七律诗都不好,这是胡适受进化论影响而对文学产生的看法。

     到底进化观怎样影响到我们对文学史的建构?五四之后,加之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地位,文人们希望通过人文救国(这是很庄严、很苦心的用心)。“五四”学者们吸收演化观之后产生了 “ 线性进步意识” ” ,认为人类历史就是朝 着一条直线 ( 稍微有点曲折 )

     往前发展, 但 这发展是进步的。这套说法认为文学的,或其他人文现象也一样,都是“后出转精”。以这种观念为核心所形成的现代观念,从文学史观来讲,发展成一种所谓的“进步叙事”,即我们的文学史就是不断地进步,古代跟现代之间是一种绝对化的单线进步过程,所以,现代一定比古代更进步。白话文就是过去文人们长久的积习,终究可以蜕变出来的最好文学表达方式。所以对胡适们来说,骈文太讲究,汉赋太沉重、累赘,一般人看不懂,这就是文人关起门来掌握了文字特权,是精英分子的自我腐化,所以就会有平民化的白话文出现。

     第 二,在 “ 线性进步历史意识 ”之下,他认为历史的发展一定会朝向人性的、最终极、最有价值的目标进行,因此,杜丽娘是个人觉醒、情欲解放、建立自我主体的代表,所以杜丽娘被歌颂,变成“至情”的代表( 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浪漫形式),这种看法不过是一个非常初步、表面的东西,深入考察恐怕并没有这么的简单。但是由于这种“线性进步历史意识”的不自觉主导之下,我们总认为只要个人能够觉醒,个人可以独立自由,不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束缚,我们就认为这是人的觉醒的最高境界,也是人建立自我的一种方式。但我们发现在“五四”所谓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之下,你就会发现白话文就是最好的,骈文、汉大赋,甚至杜甫都惨遭批评。

     《牡丹亭 · 题词》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

     骸之论也。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 拷谈生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

     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 万历戊戌秋清远道人题)

     )

     我们知道杜甫的七律是空前绝后的,真的是中国文字艺术里面,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杰作,《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等代表作。《秋兴》八首 【七律圣品】非常复杂,文字之精妙被发展到极致, 胡适说,《秋兴》八首根本一点价值都没有,因为它是诗谜,别人根本看不懂。于是,他把对文学作品评价的权利完全交给没有受过良好文学训练的人。

     《秋兴》八首 1 、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 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 、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3 、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4 、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5 、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

     西望瑶 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6 、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7 、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8 、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林 毓生 先生认为“五四”运动至少有两个特点)

     (《中国意识的危机》), 第一 , 激烈的 反传统思想,它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全面反抗运动,这就“五四”很重要的思想特质,在这样的一个运动的影响之下,当然产生了对西方文化很特殊的态度......总而言之,五四的这套说法,不只是我们现在要检讨,只要是稍微有点客观一点的学者,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问题。比如:胡适 说杜甫的七律作品 —— 《 秋兴 》 八首” 是“诗谜” ,说” 韩愈“作诗如作文”,值得赞扬,为什么诗要有那么多束缚 (平仄、格律)呢?而胡适觉得越能够 “ 我手写我口” ”,这就是文学的最高境界。

     朱光潜不能接受胡适的说法, 他回应说,韩愈事实上就是严羽。

     严羽说“韩愈是以文字为诗”,严羽说我们宋代的那些诗歌的特质,“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不好,他觉得唐诗以形象化、情感的丰沛来表现才是诗的本质,严羽觉得我们用这种做法来写宋代的诗,就会味同嚼蜡。

     (《沧浪诗话》)

     夫诗有别材, 非关书也;诗有别趣, 非关理也 。

     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 。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 上也 。

     诗者, 吟咏情性也 。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羚,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莹彻玲珑, 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义无穷 。

     近代诸公作奇特 解会, 遂以文字为诗, 以议论为诗, 以才学为诗 。

     以是为诗, 夫岂不工, 终非古人之诗也 。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 有所歉焉 。

     且其作多务使事, 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 押韵必有出处 处, 读之终篇, 不知着到何在 。

     其末流甚者, 叫噪怒张, 殊乖忠厚之风, 殆以骂詈为诗 。

     诗而至此,可 可谓一厄也, 可谓不幸也。

     。

     朱光潜就说,被胡适所赞扬的“作诗如作文”的做法,他认为其实就是宋诗的始祖,最早被追溯到韩愈。朱光潜认为韩愈是由唐转宋的关键,中晚唐与其说是唐代文学的延续,是初盛唐的延续,不如说它更接近宋代,他们的文学特质更接近宋代,其中还包含孟郊、贾岛等一批中唐的诗人。朱光潜说,这种由唐转宋的关键包括韩愈,事实上他认为是中国诗运衰落的一大

     关键,与严羽的态度是一样的。就诗歌的丰美情韵而言,宋代的诗确实瞠乎其后。我们给予胡适与“五四”非常高的历史评价,被神圣化之后,我们恐怕要重新客观化来检讨他们的得失。

     四、 参考书目介绍

     《戏为六绝句》 1、 、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2、 、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 、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 ,历块过都见尔曹。

     4、 、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5、 、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6、 、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转益多师是汝师”,我们应该要培养的是客观心态,严谨的求知态度,真正追求学问,建立自我人格。

     1、 、, 刘大杰, 《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中下,注意配合政治运动,解放前的版本有价值,修改之后的版本没有意义。)

     2、 、 叶庆 炳, , 《 中国文学史》 》(上下)。(仍然以“五四”以来的线性进步历史为整体架构。对于中国文学的阶段性的描述,诗经、楚辞、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一套描述是由“五四”建构出来的中国文学史的阶段性陈述,而宋代作家事实上最看重的还是诗,诗言志,而词不过是特殊需求之下的表达,不代表自我最重要的部分。曹雪芹的毕生杰作不是《红楼梦》,汉赋、骈文被低估。基本文献材料很丰富,使用上方便,虽然他并没有诠释。)

     3、 、 台静农,《中国文学史》, 台 大 出版中心; ;4、 、 王国 璎, , 《 中国文学史》 》 ,联经出版社; ;

     5、 、 章培恒、 骆玉明 ,《 中国文学史》 》 ,复旦大学出版社; 6, 、宇文所安等, 《剑桥中国》 文学史》(使用接受美学的方式,透过历代读者的角度来重写,用文化研究的知识结构来参与,力图回到现场,形成一部动态的建构史;)

     五、重读文学史 为什么要重读文学史,甚至重写文学史?举一个例子,因为我们要尽量避开某些干扰,尽量用我们新增加的知识体系来帮助我们,对过去文学进行更客观,更有意义的建构。在重读文学史的呼吁之下,事实上回应了西方学术发展中很有趣的思潮——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性别的角度来观看、分析过去的文学史,会发现有很重大的缺陷,比如过去的文学史里面没有女作家,很少有女性执笔的作品,所有的文学史都是男性的文学史。在他们种种反省、探究、抗争之下,作为反抗性别统治的诉求之一——重写文学史,让女性的声音可以获得历史的出口。所以重读文学史,从狭义上来说,那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影响之一。重写文学史,目的就是对于文学史上男性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重新加以审视,重新挖掘女性作家的地位,这是西方已经做了很多年的事情。狭义的重读文学史而言,回到中国文学史的写作。

     美国汉学家罗伯森就注意到刘大杰撰写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仅仅五个女性作家,这跟我们文学史真相是不符合的,事实上明清时代有所谓的 才女 文化,许许多多的才女,在她们家族的支持下,出版了很多的诗集。然而在五四的观点底下, 胡适曾很大气的说,明清这 300 年里女性作家虽多,但她们的成绩实在可怜得很,他们的作品大多数是毫无价值。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这几十年的女性主义确实提醒我们很多不自觉的盲点,某种性别意识在干扰我们对历史对客观认识,把重读文学史拿过来扩大使用,主要是在说明我们过去文学史的认识,因为有太多包袱,太多想当然的意识形态,使得我们很难真正的去客观看待,过去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文学努力,甚至就没有给他们应有的评价,所以我们最应该要重读文学史,不只是女性主义那一套性别意识的要求而已,我们新的时代应该有新的视野,对文学史更有建设性的观看,所以这么一来,过去被五四所批评的,说不定事实上非常有价值,那时候他们所高扬标举的说不定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六、 文学史的各个层面

     既然文学史是由文学作品所构成的整体历史,是不是只讨论文学作品就够了呢?以中国文学的发展而言,早期有一个很特别的历史, 诗 、 文学事实上 ( 西方早期也是 一 样 ), 不是独立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类型, 它 常常跟歌 唱、 舞蹈一起,是三位一体的,甚至在一个仪式里边相互结合的。事实上,所谓的文学,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项目,以至于当我们要从源头谈起的时候,我们必须去看一些,并不是以我们今天纯粹对文学定义底下的作品,必须从它入手的原因,是因为里面包含了对我们后来文学作品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因素。因此,我们会兼顾到一些所谓的局部的文学因素,包含了非文学作品当中具有对后来文学影响的那些要素。

     文学史到底有什么功能?我们到底会触及哪些具体的范围? 小结:文学史,基本上来讲,会讨论涉及到的是文学的 总体框架和它的 大体脉络。

     包含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 经典作品的基本知识。就像 伏 迪 契 卡所说的,我们 只 要掌握的是主流 ( 有代表性 的 经典 ), 由它来建构文学史,大致就会有一个大体的脉络。

     第二、 文学史必须涉及 到 一些研究方法 。《 剑桥中国文学史 》的 文化研究,文化研究也是这一二十年来西方兴起的一门学科,虽然并没有严谨的理论架构,但是它确实是一个面对文化现象的新角度。

     总之,面对缤纷万象的文学写作现象,我们当然要有一些研究方法,同时我们也必须了解这个文学现象到底展现出怎样的问题意识。为什么我们应该重新去理解它。因此,面对文学史时要了解某一个问题,和它当前的研究状况怎么样?现在的最新学术进展、前沿所在。

     比如宫体诗最新的研究是什么?后面一定有非常复杂深邃的思想脉络,这也就说明其不仅仅是近年研究的新的进步,让我们知道,原来作品背后牵涉到那么复杂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也是我们文学史要做的; 第三 , 好的文学 史 应该要解读作品,看文本的考 订。文学是什么?有哪些基本要素?什么叫文学史?涉及史观的问题,现在所讲的一些文学史,又会有哪些新的不同的关切点?对文学史这门学科的特殊的要求,从历史角度,看待文学作品,前后的流变提出的问题。

     7》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 ;8 、乔治 ·》 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 ;9 、钱基博,《现代中》 国文学史》; ;10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意识形态(ideology ); 国际汉学( (sinology)

     )

      (《毛诗序》;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卷一)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 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 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 ,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