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幼儿教师资格证高分笔记

    时间:2021-03-08 20:04:53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幼儿教师 高分 资格证

     最新幼儿教师资格证 高分 笔记

      第四章

     幼儿的个性因素及其发展

     考点聚焦

     识记:幼儿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的概念;气质的类型。

     理解:婴儿性格的萌芽;幼儿气质的发展;幼儿性格的发展。

     掌握:幼儿自我意识形成标准及发展趋势;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第一节

     幼儿的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大小)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方画。

     二、气质的类型★★★

     根据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及抑郁质。每种类型的人都有其各自的典型特征。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黏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三、幼儿气质的发展

     (一)幼儿气质具有稳定性 有人对 138 名儿童从出生直到小学的气质发展进行了长达 l0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在大多数儿童身上,早期的气质特征以后一直保持稳定不变。如 l 个活动水平高的孩子,在 2 个月时睡眠中爱动,换尿布后常蠕动;到了 5 岁,在进食时常离开桌子,总爱跑。而一个活动水平低的孩子,小时候睡眠或穿好衣服后都不爱动,到他 5 岁时穿衣服也需要很长时间,在电动玩具上能安定地坐很久。

     (二)生活环境可以改变幼儿的气质 幼儿气质发展中存在“掩蔽现象”。所谓“掩蔽现象”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如一个儿童的行为表现明显地属于抑郁质,但神经类型的检查结果都是“强、平衡、灵活型”。究其原因,发现这个儿童长期处于十分压抑的生活条件下,这种生活条件下形成的特定行为方式掩盖了原有的气质类型,而出现了委顿、畏缩和缺乏生气等行为特点。由此可见,儿童的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原来的气质类型。

     (三)儿童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研究发现,儿童的气质类型对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有较大的影响。母亲对待不同类型的孩子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如果孩子的适应性强、乐观开朗、注意持久,则母亲的民主性表现突出。而影响母亲教养方式的消极气质因素包括:较高的反应强度(如平时大哭大闹)、高活动水平(如爱动、淘气)、适应性差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可见,儿童自身的气质类型,通过父母亲教养方式而间接影响自身的发展。因此,父母和教师平时要注意孩子的气质特点,同时,还要避免儿童气质中的消极因素对自己教育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

     幼儿的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一)性格的特点 1.对现实稳定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周围的人与事的态度是各式各样的。如有的人待人热情,善于关心别人;有的人冷漠;有的人私心很重,只顾自己;有的人勤劳;有的人懒惰;等等,这种一个人经常表现的、对人、对己及对事的态度方面的差异是人的性格的一个主要方面。

     2.惯常的行为方式 所谓惯常的行为方式就是区别于一时的、偶然的行为方式。如某人勇敢、坚强,只是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表现出胆怯的行为,不能据此就说他有怯懦的性格特征。

     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是统一的。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其行为方式,而惯常的行为方式又体现着人对现实的态度。

     (二)性格的结构 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它是由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有机结合组成的统一体。具体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方面的特点。由以下三方面组成:

     (1)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集体主义、同情心、诚实、正直等); (2)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勤劳、有责任心、认真、创新性等); (3)对自己的态度(谦虚、自信等)。

     2.性格的意志特征 表现在人自觉调节自己行为方面的特点。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1)对行为目的的明确程度(冲动性、独立性、纪律性等); (2)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主动性、自制力等); (3)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恒心、坚韧性、顽固性等); (4)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勇敢、果断、镇定、顽强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 表现在人受情绪影响的程度和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1)情绪的强度(是否易受感染及反应强度); (2)情绪的稳定性(波动与否); (3)情绪的持久性(持续时间长短); (4)主动心境(愉快与否)。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也称人的认知风格,表现在人的认识活动方面的特点。分别表现在四个方面:

     (1)感知(观察的主动性、目的性、快速性及精确性); (2)想象(想象的主动性和大胆性); (3)记忆(记忆的主动性和自信程度)。

     (4)思维。

     二、婴儿性格的 萌芽 ★★★

     儿童的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3 岁左查,儿童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合群性 在儿童与伙伴的关系方面,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如有的孩子比较随和,富于同情心,看到小伙伴哭了会主动上前安慰,发生争执时,较容易让步。而另一些孩子存在明显的攻击行为。

     (二)独立性

     独立性是婴儿期发展较快的一种性格特征,独立性的表现大约在2—3 岁变得明显。独立性强的孩子可以独立做很多事情,而有些孩子离不开妈妈,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

     (三)自制力 到了 3 岁左右,在正确的教育下,有些儿童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行为规范,并学会了自我控制,如不随便要东西,不抢别人的玩具。而有些孩子则不能自己控制自己,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以哭闹为手段要挟父母。

     (四)活动性 有的儿童活泼好动,手脚不停,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出很强的兴趣,且精力充沛;而有的儿童则好静,喜欢做安静的游戏,一个人看书或看电视等。

     婴儿期性格的差异还表现在坚持性、好奇心及情绪等方面。

     进入幼儿期后,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没有大的环境变化),这些萌芽将逐渐成为孩子们稳定的个人特点。

     三、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

     幼儿期是人的性格初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为其今后性格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性格发展的特点是:

     1.活泼好动。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期个体性格的最明显特征之一,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幼儿都有此共性。

     2.喜欢交往。儿童进入幼儿期后,在行为方面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喜欢和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小伙伴交往。

     3.好奇好问。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要表现在积极探索和好奇好问。好问是幼儿好奇心的一种突出表现。

     4.模仿性强。小班幼儿的表现尤为突出。幼儿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同伴,又分为即时模仿和延迟模仿。

     5.好冲动。情绪不稳定是幼儿性格在情绪方面的表现。

     四、幼儿性格的初步形成

     幼儿性格的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儿童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儿童行为的各个方面,使孩子在不同场合、不同方面的行为都显示出较强的一致性。如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观察就可以发现每个孩子的典型特点; 其次,性格是一个多侧面的结构,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是针对那些较低级的性格因素而言,而对于人的性格有决定性影响或成为性格的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因素还远未形成; 最后,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明显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儿童的行为直接反映外界的环境影响。

     第三节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身特点、特征的认识,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诸方面,是自我意识中的认识成分。

     自我体验是指人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情绪体验,是自我认识中的情绪成分。

     自我调控指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控制与调节,通过这种控制使个体更符合自己的预期,是自我意识中的行为成分。

     一、幼儿自我意识形成标准及发展趋势 ★★★

     (一)自我意识形成的标准 学前幼儿自我意识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在 2 岁以后,幼儿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自我评价发生于 3—4 岁之间,自我体验发生于 4 岁左右,自我控制则开始于 4—5 岁之间。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以下四个标准:

     1.幼儿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并意识到动作的目的和动机。如幼儿从抓自己的脸与抓其他物体没有区别,逐渐发展到能够有目的地抓握物体,产生初级的自我意识。

     2.幼儿能够把自己与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活动主体。

     3.幼儿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并产生了概括自己的愿望和关于动作表象的“自我感觉”。

     4.幼儿能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已。这说明幼儿已经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到抽象的飞跃,自我意识已经形成。

     (二)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 1.自我认识的内容从外部的、可观察的、具体的、有明确参照系统的自我特点到反映内部的、不能自己观察的、抽象的、参照系统模糊的自我特点。幼儿对自己的认识首先是生理的自我即自己的身体及所有物,然后才是社会自我,而对心理自我的认识要晚得多。

     2.自我的结构从简单的结构到分化的、多重的结构,并逐渐出现层次性,最后形成复杂的、整合的自我结构系统。幼儿的自我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整体发展与融合的发展过程。

     3.自我评价从以他人评价为标准发展到独立的自我评价,同时他们又在不断脱离自我中心。自我评价的客观化程度不断提高,从开始以成人的评价为自己的评价,到后来开始有自己的自我评价。

     4.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他们能根据社会交往情境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

     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

     (一)对幼儿进行正确恰当的评价 幼儿自我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依赖、轻信他人尤其是成年人的评价,往往以别人的评价为依据来评价自己。年龄越小的幼儿受成人评价的影响越大。即使到了大班,幼儿自我评价的独立性也还是比较差的,成人的评价是他们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因此成人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

     (二)明确行为要求 获得成功感是幼儿形成自信心的基础。2—3 岁幼儿就开始强烈地要求自己做事。明确要求可以使幼儿有明确的努力方向,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自己,可以知道自己的成功,也可以知道自己的差距,从而对自己有一个合适的判断,进而形成合理的自我意识。在向幼儿明确行为的具体要求时,要用幼儿可以接受的、可以具

     体操作的方式;过于抽象的要求对幼儿来说很难理解,在行动中执行更是不可能,这样的要求是没有意义的。

     (三)增加交往机会 幼儿从个人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与通过交往积累的关于自己的评价和认识的协调结合是形成确切的自我概念的前提。与成人交往的经验是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要根源,通过与成人交往,幼儿可以意识到并且说出自己的经验,可以向成人学到社会知识和行为方式,将成人传递的社会文化、道德规范逐渐内化,进而进行自我评价。幼儿与同伴交往,特别是通过游戏等活动,可以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同伴,进而看待自己,通过同伴认识自己。增加幼儿交往活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改善交往环境;其次,增加幼儿与成人交往的频率。

     (四)在专项活动中进行教育 如设计“我长大一岁”、“我的姓名”、“我的名片”、“我的家庭”等活动。活动要贴近幼儿自身的经验,既有利于幼儿认识自己,又有利于幼儿认识别人。专门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同时说明了教师对幼儿情况的及时关注是专门教育活动得以成功的关键。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