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专题三,,群文通练四 幸福指数

    时间:2020-10-26 20:37:13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指数 幸福 专题

     群文通练四

     幸福指数 主题解说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一直追求的东西。21 世纪的中国,已经度过了追求温饱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更高更深层面的追求。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讲话中,六次提到了幸福,并表示要把幸福作为中国人民的目标。当然,幸福感一半来自外界,一半来自自身。幸福指数就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财富、权力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虽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激发,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胆直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动机。所有社会资源本身都是利益,而且可以作为带来更大利益的资本。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不再是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消费主义盛行。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足、得到越高层次的满足就越幸福。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

     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材料二:

     “幸福悖论”,指幸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问题,也即通常所说的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大幸福。“幸福悖论”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切实的经验依据。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首先,财富的增加使人们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购买消费的物品;其次,更多的财富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的权利,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消费或不消费某些商品,因此,更多的财富会带来更大的幸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金钱和财富成为幸福的代名词。一般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感应该增强,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人们收入较少,处于贫穷阶段时,收入的增加、财富的增长无疑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子。但是,物质丰裕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和价值。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精神上的追求就显得愈益迫切。如果人们依然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人生真谛,正在做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把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锁定在物质财富的增加上,其实就是把钱当作唯一的目标,无疑起了不好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念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常戚戚。

     (摘编自冯春芳、刘爱莲《“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材料三:

     据《日本新华侨报》报道,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幸福感进行了 3 次调查,其中,1990 年国民幸福指数 6.64,1995 年上升到 7.08,但 2001 年却下降到 6.60。到了 2009年 12 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容易理解,因为幸福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个人感觉的一种表达。

     从个人因素来说,一个人的幸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如心理因素、健康因素、地位因素、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即使是在同样的物质条件下,人们的幸福表达也会不同。此次调查中,女性比男性幸福比例高,老年人比青年人幸福比例高。如 70 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无人认为自己“不幸福”。这就说明,女性和老年人因为期望值低等原因容易对现实产生满足感。正所谓知足常乐。

     从社会因素来说,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同样会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在同样的收入水平和其他条件下,生活在公共治理水平高的社区的人们会感到更幸福。同样,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会影响到普通百姓的幸福感,正如一些跨国研究所显示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活在腐败指数较高的国家的居民,其幸福指数也就越低。此外,此次调查中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已成为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也说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公平正义与否,也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幸福感。(摘编自王廷连《民众的“幸福感”从哪里来》) 1.材料一关于“幸福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源占有幸福观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就越幸福,把幸福与占有资源混为一谈,其错误在于把幸福的条件当作幸福本身。

     B.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是当前在我国公众中非常流行的两种幸福观,但毋庸讳言,这两种幸福观都是有失偏颇的。

     C. 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认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种流行的幸福观都存在一定的偏颇,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导致人生异化。

     B.受物质享受幸福观支配的人难以实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直至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C.追求物质享受并没有错,物质享受幸福观错在只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满足人的其他需要,这容易使人产生心理问题。

     D.如果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生活充满乐趣、创意和魅力,那么他就是幸福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本身就是利益且可以带来更大利益,故而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B.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古已有之,这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在今天它们变得十分大胆直白,这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C.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消费主义盛行,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对物质享受幸福观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D.资源占有幸福观容易导致人生异化,使人被占有欲控制;且占有欲会不断膨胀直至充斥人的整个心灵,从而使人成为贪欲的奴隶。

     4.请根据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概括出影响“幸福指数”的三个要素。

     答:

     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应该从哪些方面增强幸福感。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 000 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

     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黄亚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

     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材料三: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 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摘编自志灵《幸福感是否提升,请把评判权交给公众》)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

     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B.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

     C.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作,家庭就会幸福。

     D.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9.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

     10.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答:

     答案精析 1.C [C 项“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理解有误。] 2.A [A 项“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导致人生异化”错,“导致人生异化”是资源占有幸福观的最大问题。] 3.C [C 项说法对原文内容理解有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 4.①经济富裕(物质);②社会公平(公正);③良好心态(精神)。

     5.(1)个人因素:①调整人生目标,不把金钱当作唯一的目标,注重精神和道德发展;②调整生活心态,努力做到知足常乐。

     (2)社会因素:①适度地提高收入水平,并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②政府官员做到廉洁从政并提高公共治理水平。

     6.D [A 项“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错,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B 项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无中生有。材料一第三段原文是“《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C 项“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理解有误,原文并没有比较。] 7.D [材料三说“评判幸福固然很难”,因此说“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并不现实。] 8.B [A、C、D 三项谈的都是对资源的占有,不是真正的幸福。] 9.(1)采用引证法。本文谈的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文中引用了先秦诸子的著作《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和《大学·礼记》中的很多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2)论述层次清楚。文章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10.(示例)(1)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2)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3)敢于担当,奉献社会;(4)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5)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6)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