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党委领导班子(党员)学习2021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时间:2021-03-03 10:13:59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政论 专题片 领导班子

     3 篇 党委领导班子(党员)学习 1 2021 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党员学习

     2021 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 困》

     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和民族重托,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带领全体中国人民, 谱写下彻底摆脱绝对贫困的壮丽篇章, 兑现了 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

     创造出人类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奇迹” 。

     , 以前我在市县一线岗位, 大多数时间都是忙里忙外、 大会小会, 成天工作事务连连, 甚至于节假日基本都搭进去了 。也曾想多读点书, 多充点电, 可就是不知道时间都到哪儿去了 。

     参加工作几十年, 几乎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

     那时的读书学习, 多是翻阅文件和领导讲话。

     读书的目 的也很现实,要么是为别人写讲话, 要么是自己要讲话, 基本上属于“临时抱佛脚” 一类的。

     调入省委财经办( ( 省委农办) 后, 发现大机关、 新岗位不完全是靠经验吃饭的地方, 过去的一点所谓老经验、 老底子在这个岗位上都显得十分苍白, 明显感到思想、 能力跟不上,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读书, 成了 我角色转型的基本动作。

     有一次, 我向领导去汇报工作, 他把正在研读的习近平总书记著的《摆脱贫困》 推荐给我。

     我当时觉得领导推荐读书, 就是工作任务。

     带着

     任务, 我几乎一口 气读完这本书。

     读后感到如同一泓清泉, 甘之若饴, 如同平品一杯醇酒,闻之欲醉; 如同打开了 一扇窗户 , 清风拂面, 醍醐灌顶!正如习 近平同志在本书跋中的自 我评价:

     “我也明知白驹过隙, 逝者如斯, 又值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 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

     未来可能讲更有意思的话, 著更其完美的文, 做更其壮丽的事业, 但今天只是今天, 我只提供一份我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 这对于闽东脱贫事业和其它事业之宏伟大厦或可成为一石一木, 对于后来者或许也有些微意义——若留下探索, 后人总结; 若留下经验, 后人咀嚼; 若留下教训, 后人借鉴; 若留下失误, 后人避免。

     我亦断定此书会被人遗忘。

     遗忘乃是大好事, 足以证明我们前进得很快。” 《摆脱贫困》

     收录了 习近平同志从 1988 年至 1990 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 29 篇讲话和文章, 11 万字, 全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 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 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 思想深刻、 篇章隽永, 真知灼见、 掷地有声, 发人深省、 催人奋进。

     虽然时过境迁, 时代不同, 书中一些具体的提法带有时代的烙印, 所载之事、 所述之理, 我们很多同志都曾经经历过, 所以读之十分亲切,悟之感同身受。

     字里行间无不闪耀着党性的光芒。

     特别是书中阐述的诸如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 , “滴水穿石” 精神,“弱鸟先飞” 意识,“四下基层” 工作作风等等透射出的那种理想信念、 思想精髓、 积极精神、 辩证思维、 务实的态度、精彩

     的语言风格等等给人以深深启迪。

     信念愈坚,

     信心愈足。

     信心源于坚定的信念。

     这是读完这本书后第一感觉。

     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习总书记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 那种面对工作、 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和十足的底气。

     如《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之光》、《困境的突破》、《我们怎样办好教育》 等篇目 明显感受到他不惧困难、 勇往直前的精神。

     如在《弱鸟如何先飞》 中讲到,“地方贫困, 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 ‘穷自 在’, ‘等、靠、 要’, 怨天尤人, 等等, 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对闽东, 我是充满信心的, 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 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弱鸟’ 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在讲‘贫穷’ 的同时, 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 在讲压力的同时, 不要忘了 讲动力。” 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 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知其愈深,

     谋事愈远。

     这是书中多篇文章都折射出的全局观、 高视角。

     当时全国正在进行经济环境的治理整顿, 闽东经济建设中有三个热门话题:

     修建福温铁路、 开发三都澳港口 、 建设中心城市建设。

     在《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 中对此进行了 论述:“像港口 、 铁路等的开发建设有赖于国家的宏观决策, 中心城市的形成也是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

     ……事关地区发展全局的决策, 要充分考虑到国情、 省情、 区情,不要把近期内难以实施的发展目 标超前化。” 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 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不能计较一时一地一事的得失, 应着力于增强后劲, 着眼于最

     终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沟通协调的基础上, 预测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区经济环境的演变趋势, 我们就可以大致制定出指导实施产业政策(包括近期、 中期、 长期三个层次) 的统一规划。” 爱之愈 切,

     耕耘愈深。

     这是贯穿全书的浓浓情怀。

     正是对闽东这片土地爱得深, 习总书记当年主政闽东期间, 精心耕耘不做半点虚功, 脚踏实地不求功必在我。

     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 提倡脚踏实地, 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 的突破工作, 而更要注重做‘量变’ 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 一文充分体现了 他的这种思想, 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 是一种前仆后继, 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 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 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 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 “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 而不需要不甘寂寞、 好高骛远的空想; 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 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 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的散漫。” 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 一文中说,“我不主张多提口 号, 提倡行动至上。

     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 要像接力赛一样, 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 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我是崇尚行动的。

     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 只是担心‘意识贫困’, 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新意; 也不担心做错什么, 只是担心‘思路贫困’, 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 四中、 五中全

     会提出了 一系列改革举措和发展理念, 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非常需要这种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精神, 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 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发展理念落实到位。

     思辩愈邃,

     行动愈健。

     辩证思维是领导干部基本方法论。书中习 总书记高瞻远瞩, 事关宁德改革、 发展、 稳定等等,都能从全国、 全省的角度去理解、 分析、 定位, 思路清晰。如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 中, 从“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正确处理紧缩和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增加财政收入与搞活企业的关系” 、“正确处理多办事和量力而行的关系” 等四个方面用唯物辩证法的观念来研究和解决闽东财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 不仅站位高, 分析也很透彻。

     习总书记对每项工作、 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 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论证, 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 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

     更难能可贵的是, 习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 而是很接地气, 如《从政杂谈》 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 的突破工作, 而要注重做‘量变’ 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 的精神, 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 提倡干部埋头苦干, 着眼于长期的、 为人铺垫的工作。

     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在谈论如何理解中央治理整顿经济秩序问题时, 说到:“我想强调的一点是, 治理整顿不是改革要收、 要停, 而是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是为了 使经济更顺利、 更健康地发展。”“对我们

     这个地区的发展是个新机遇。” 要求我们既要顾全大局, 又要结合本地实情, 既不能强调特殊性而不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 又不能搞‘一刀切’。

     所以, 我们应该有乱治乱, 有热消热, 有冷加温, 做到有保有压, 有促有控, 以推动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 中提到:

     “我们除了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国策, 创造条件, 增加投入,保证教育事业必要的、 合理的速度和规模以外, 还必须做到两个相结合:

     一是把数量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等等。

     扎根愈 深,

     力量愈劲。

     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 深刻阐述了 “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 这个伟大命题。

     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中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 最根本的只有两条:

     一是党的领导; 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 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

     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 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而规律性的东西, 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 这篇文章深刻地论述了 群众路线问题, 是真正的经典。

     习总书记当时提出了 “四下基层” 制度, 这是闽东践行群众观点的特色制度, 也是贯穿《摆脱贫困》 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

     本书没有编年式地记录习总书记在宁德的工作经历, 但是透过文字可以看到, 早年作为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坚定的信仰, 深沉的责任感;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的人生历程; 为国为民、 勇于担当

     的博大情怀和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

     正如本书序言所说:“一个担任重要职务的年轻干部, 对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什么抱负、 有什么想法、 有什么作风, 关系着这个地区整个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开动脑筋, 大胆地去想, 勇敢地去闯。” 应该说,《摆脱贫困》

     是我们开展“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生动的教材,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教育, 收获丰富的精神食粮, 涤荡头脑中一切脱离群众、“四风” 的杂念, 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 提升工作水平。

     浅读有得,

     应予分享。

     年初, 我郑重地向秘书处提议,这本好书给办里每个人发一本, 胡斐他们很重视, 迅速落实,前不久,《摆脱贫困》 已经到了 我办每个人的案头。

     我充分相信大家会认真悟读。

     一本好书 就是一轮太阳。

     让《摆脱贫困》 照亮我们的心窗!

     2021 学习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

     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 充满哲学思想, 是一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活教材。

     书中收录的 29 篇文章和讲话篇篇充满辩证思维和智慧, 让贫困地区看到希望, 找到摆脱贫困的科学路径。

     在如何看待宁德地区的贫困和发展时, 他提出:

     “‘硬’ 的我们缺少条件, 可以多讲‘软’ 的。”“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 借以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 他在《闽东之光》 一文中指出:

     “在讲‘贫穷’ 的同时, 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 在讲压力的同时, 不要忘了 讲动力。” 在如何促进宁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时, 他提出要抓主要矛盾。

     一个地方的工作, 方方面面, 林林总总, 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他提出要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大关系 和认识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四大关系, 堪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十大关系” 。

     宁德地区摆脱贫困不能只停留于口 头上, 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

     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 总书记也说:“我不主张多提口 号, 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 要像接力赛一样, 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 脚踏实地地干出成效来。” 他还说:

     “我是崇尚行动的。

     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简约朴实的文风邓小平曾经说过:“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

     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

     ……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 写作过程是再思考和锻炼思维的过程, 就是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的过程。

     写作内容需要借助于一定形式表达出来, 文风代表工作作风。

     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 不断地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勤奋写作。

     从已经出版的著作来看,《知之深, 爱之切》《摆脱贫困》《之江新语》 等就是典范。

     拜读这些作品, 犹如清风扑面, 只有短、 时、 新, 一扫假、 大、 空;篇篇如行云流水, 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恰到好处, 只有朴实严谨之风, 没有矫揉造作之气; 句句讲的是实话, 处处流露出对老百姓的真情实感。

     拜读这些作品, 犹如领袖坐在对面促膝谈心, 在循循善诱中增强了 责任感、 使命感。

     他在《为官四要》 中告诉年轻人为人处世特别是为官的基本道理,“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 造福一方”,“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 ,“为官之义在于明法” , 朴实语言中蕴含着真理, 读后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党员领导班子

     2021 大型政论专题片 《摆脱贫困》

     心得体会

     1992 年 7 月 ,

     一位年轻的地委书记出版了 一部名为《摆脱贫困》 的书籍, 该书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这一主题,提出了 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理念、 观点和方法。

     他最后在跋中发人深省地写道:

     全书的题目 叫做“摆脱贫困”, 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 只有首先“摆脱” 了 我们头脑中的“贫困” , 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 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 , 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 一、

     。

     坚定的信念。

     。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心理学上有个用语, 叫“自我实现预言”, 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导致预言本身实现的一种预测。

     换句话说, 积极的或者消极的预言, 强烈坚持的信念, 都可能足以影响到人们, 使人们的反应最终会导致先前的预言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 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 引导着这个人的行为, 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朝着这个期待值前进, 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正如习总书记在《弱鸟如何先飞》 一文中写道“地方贫困, 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 要’, 怨天尤人, 等等, 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

     弱鸟可望先飞, 至贫可能先富, 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 首先要看我们头难中有无这种意识。

     所以我认为, 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 我们的干部、 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 观念更新, 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 至贫可能先富’ 的辩证法。” 如果我们老是抱着贫困的观点、 观念,这种观点、 观念会不知不觉的影响

     着我们的行为。

     在本书中,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淡化“贫困县意识” , 就是担心“贫困县”的帽子使某些人产生了 不应有的“贫困县意识”, 提倡振奋精神, 淡化“贫困县意识”, 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继续扎扎实实走自己的发展道理。

     二、

     开放的心态。

     习总书记在《跋》 中写到“全书的题目 叫做‘摆脱贫困’, 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 只有首先‘摆脱’ 了 我们头脑中的‘贫困’, 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 , 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 , 走上富裕之路。”在《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一文中, 习总书记也明确“我特别感受到, 有一个开放的观念的重要性” 、“贫困地区的软环境建设, 将为贫困地区的开放创造条件, 对于软环境建设的紧迫性, 较之其他地区, 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肯定感受更为深切, 从而积累出建设软环境的经验。

     因为这几乎是贫困地区在创造开放条件方面的唯一出路, 也是贫困地区在开放态势下免于落伍的有利保证。” 三、

     务实的作风。

     本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在今天都很有借鉴意义。

     如“弱鸟先飞”、“滴水穿石” 精神、“接力棒” 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等等。

     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一文中, 习总书记指出“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我不主张多提口 号, 提倡行动至上。

     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 要像接力赛一样, 一帮一帮接着干下去, 脚踏实地地干出成效来”。

     在《滴水穿石的启示》 一文中写道“我赞赏‘滴水穿石’ 的精神, 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 提倡干部埋头苦干, 着眼于长期的、 为人铺垫的工作。

     因为事物

     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比如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 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 而需要有一股韧劲。” 四、

     群众的观点。

     习近平把坚持群众路线看作每一个干部都应当苦练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在《干部的基本功》一文他写到“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

     一是党的领导, 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 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 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 之后他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明了 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在于人民群众。

     党需要群众, 群众需要领导, 能不能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能不能、 会不会和人民群众打交道, 就是检验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他说“走群众路线, 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 形于外’, 有了 群众观点, 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

     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

     他在书中反复强调, 党员干部要把心贴近人民, 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

     他倡导和推行“四下基层”, 把它作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 作为化解矛盾、 推动发展、 促进和谐、 改进作风的有效办法。

     全书通篇贯穿的群众观念, 彰显了 习近平深厚的为民情怀, 始终脚踏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摆脱贫困》 一书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和富有针对性的实践观点, 思想深刻, 发人深省, 催人奋进。就像时任

     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在此书序言中所说:

     “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 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 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 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份精神财富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检验, 历久弥新, 更显珍贵。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