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教师备课基本要求

    时间:2021-01-21 20:15:57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备课 基本要求 教师

     教师备课基本要求 1、备课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针对教授对象的具体情况,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并填好《学时分配表》。

     2、认真钻研教材,广泛参阅文献资料,抓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每个章节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3、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注意结合生产实际,反映本学科发展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并能体现自己的相关研究成果。

     4、提倡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5、教案应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过程和适量的作业布置等项目,并附向学生推介必要参考书目。

      称 课 程 名 称 《 中 国 名 家 名 作 导 读 》

      材 使 用 教 材 《 中 外 文 学 名 著 导 读 》

     级 授 课 班 级

     时 计 划 课 时

      师 授 课 教 师

      李友谊

     间 授 课 时 间

     主要参考文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年。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年。

     钱江飞:《高校思政教育隐性课程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 5 期,第 99-100 页。王景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载体的系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 年第 2 期。

     序号 讲 授 主 要 内 容 学时 学生作业 备 注 1 课程导论、先秦文学简介 《诗经二首》2

      2 屈原和《橘颂》 2

      3 《论语》节选 2

      4 朗读实训:屈原《庄子》节选、《兰亭集序》《春江花月夜》等 2

      5 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简介 陶渊明《闲情赋》2

      6

     唐宋文学简介 李白诗两首2

      7

     杜甫《秋兴八首》节选 2

      8

     实训:分组介绍一位名家或一部作品。

     6

      9

     苏轼词二首 李清照词二首2

      10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愁》

     2

      11

     明清文学简介吴承恩《西游记》

     2

      12

     实训:“中国名家名作学习的现实意义”课堂交流

     4

      13

     现代文学简介 鲁迅《过客》2

      14

     张爱玲《金锁记》

     2

      15

     教学内容安排与学时分配表16

     17

     18

      第 第 1 1 周

     第 第 1 1 次课

     课程导论

     第一讲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

     明确名著阅读的意义; 了解《诗经》的时代背景; 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

     名著阅读的意义;选文的文本和创作意图讲解。

     教学难点:

     选文的文本和创作意图

     教学方法:

     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导论:

     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我们周围随处可见的是碎片化、娱乐化、影像化的阅读。不少人沉醉其中,自我感觉也很充实。所以还有必要阅读名著、经典作品吗?

     经典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经典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源泉和力量,是民族文明中最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聚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代代相传的。

     就像我们诸子百家的思想,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底色。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无不为”,孔子的推已及人的“仁爱”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庄子的追求精神自由等等,不了解这些就无法了解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在这个意义上,提升我们文化底蕴的根本途径就是读经典、读名著。因此我们在课程中多倾向于选择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对中国文化、中国人有很大影响的作家作品,希望通过文学经典来感受我们的传统文化精华。

     经典如果走进我们心里,就会在心里扎根,成为我们的精神底色。

     阅读文学经典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无论你在哪里,打开一本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和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自由,拥有宽广的视野。坚持读下去,就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读过十本言情小说和读过十本经典著作的人气质上是不相同的。面对一年四季的景色的变化,每个人的审美能力也是一致的,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知识储备的。有的人会诗意的表达,有的人却是说脏话的形式。

      阅读文学经典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一部有着持久生命力和价值的经典,往往包含作者深刻的思想,伟大的精神、诚挚的情感、敏锐的心灵,甚至哲理的韵味,我们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就会感受到这些思想、情感、精神和心灵的启迪和感染,发现、开掘

     作品所描述的已知的、未知的世界,激发出自我潜在的精神力量,同时,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具有生命的灵性,他有声、有色、有味道、有情感,有厚度、有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的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思维的锻炼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互为表里的,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可以很好的促进两者的发展,我们身处网络时代,影视和网络阅读占据了很多人的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愉悦性对于大部分来说,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这就削减甚至是取消了深度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这样就有很大的问题,正如鲁迅所说:“... ...于是随手拈来,大口吞下,不料许多许多是并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那结果,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吃这样的快餐长大,是有可能成为畸形人的。因此鲁迅疾呼:“我们要批评家,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 阅读文学经典可以涵养家国情怀。

     经典作品中的家国情怀: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歌总集《诗经·邶风·击鼓》篇记载:其本意是指战友们相互约定“齐赴疆场共生死,终生相伴不分离”。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通过描写戎马生涯和军旅场景,表达了词人意欲力挽狂澜、希冀重整河山的理想追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抗战初期,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创作了这首诗。

     课程介绍:

     我们的课程选取主要选取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中的经典篇目,大致以作品产生时代为序进行导读。在

     生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诠释背景、串联古今,拓展社会历史文化视野,将文学作品跟相关图像、影视及其他艺术形态作出比较、联系,诵读作品、组织讨论、撰写相关的读书笔记等。

     课程导向:

     要用中华文明当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思想,享受名著的阅读、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自我提升,成为全面发展青年大学生。这一学期,这一学期,将陪伴大家,一起品读古代文学经典,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铺垫丰厚的文化基础,促进精神成长,酝酿精神底气,更好的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借用巴金先生的一段话勉励大家。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

     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先秦文学简介: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 221 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文学的起源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那时候的文学以口头文学形式为主。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其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大部分也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

     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的先秦文学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一讲

     诗经二首

     【背景介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 305 篇,另有 6 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这五百多年间的诗作,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

     《诗经》大致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这些诗歌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所以《诗经》可以说是一部抒情诗集。

     【导读】

     1.诗人为何要以“采薇”起兴? 此诗名《采薇》,乃因诗首句以“采薇”起兴。此诗首三章重言“采薇”,皆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起兴,再用“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接起,略改字句,却从薇菜的始生,写到它的生长,以至它的秀拔,日月推移,自然有时间的流转。

     2.《采薇》表达了怎样的情思? 中国文学的精神,讲求含泪的微笑、困顿中的勃发。这篇作品中,作者不但不逃避相思之苦,更能勉劳担荷家国之忧。

     3.如何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采薇》受后人称道,在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这四句的妙处,在于有感而能不执着于情绪之中,有身世之觉,有人世之思,不需渲染而神色自好。

     在看似简单的景物描写中,寄托了春秋代序的绵绵情思,蕴含了山高水长的相思之苦,举言又止之中,最见情感沉着而缠绵,细腻而优雅。

     4.《鹤鸣》创作意图是什么? 《鹤鸣》的时代背景,是“宣王中兴”之末季。此诗作者,大约是宣王朝廷的一位卿大夫。在宣王后期,贤人隐遁、小人盈朝的状况,已然危及朝政。

     离得近看得切,但诗人没有自洁于这沼泽之外,这不单单因为他与这坏的世道是共命运的,更因为他身为卿大夫的使命担当。

     通体用比兴,鹤、鱼、檀、石,皆以喻贤人,寓意在若隐若现,不即不离之间,并非有意安排,却浑然天成,作者忧思之情、担当之感跃然纸上。

     诗歌通体用比兴,鹤、鱼、檀、石,皆以喻贤人,寓意在若隐若现,不即不离之间,并非有意安排,却浑然天成,作者忧思之情、担当之感跃然纸上。

     【知识链接】

      1.风、雅、颂。

     《诗经》分风、雅、颂三类:“风”即国风,是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共 160 篇,有周南,召南,王风,卫风,邶风,鄘风,陈风,郑风,唐风,齐风,魏风,秦风,桧风,曹风,豳风。

     “雅”是朝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 31 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雅 74 篇,除少数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包括周颂 31 篇、鲁颂 4篇、商颂 5 篇。

      2. 赋、比、兴。

     简而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出发了诗人的情感,引发诗人歌唱,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第 第 2 2 周

     第 第 2 2 次课

     屈原和《橘颂》

     教学目标: :

     了解屈原的生平、文学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了解《楚辞》的产生及艺术特点。

     屈原所代表的高标人格和深沉的爱国情怀的认同。

     教学重点:

     深切领会《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所体现出来的咏物诗的特点 。

     教学方法:

     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网上被玩坏的诗人图片:李白、杜甫、辛弃疾、屈原。

     一、屈原其人 1、家族渊源

     屈原,湖北省秭归县人,楚威王元年(前 339),出生在楚国一个破落了的旧贵族家庭。他的家族曾是楚国的贵族,其祖先与楚王同姓,屈原与楚王同姓,则也应姓芊或熊,到春秋初年,屈原的祖先、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受封于屈地为卿,才把“屈”作为氏的称号,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逐渐不分,屈原祖先的氏号“屈”便被作为他家的本姓而流传下来。

     因为屈原家族是楚国的王族,所以他的许多先人都曾担任过楚国的重要官职,发挥过重要作用。如屈重、屈完、屈建等。据史书记载,

     他们或是善于辞令的外交家,或是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曾给屈氏家族带来过极大的荣誉。但到战国时期,屈氏家庭开始衰落下来,在政治上虽仍能够保持贵族身份,但经济上已经十分贫寒了。

     2、绿橘辉映中的壮志少年 此时代正距离吴起变法失败五十年,楚国朝政再无当年那样的兴盛气象了。相反,西方的秦国却在长达二十余年的商鞅变法中崛起,正成为雄视天下的强国。屈原的家乡在湖北秭归的“乐平里”,这个地方盛产橘树。这南国的橘树正有与众不同的习性,皇天后土生养它在江间,它就矢志不渝的爱上了这片国土。面对家乡的可爱绿橘,少年屈原突然悟到了人生立命的重要哲理。一股深切的恋国之情,由此化为对橘树的赞美,他的早期名篇——《橘颂》由此诞生。

     3、崛起于振兴楚国的大潮中 大约在楚怀王九、十年间,屈原只有二十二、三岁,就担任了楚国的“左徒”。怀王当政前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他重用并信任屈原。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是屈原政治生涯中最为光芒四射的时期。君臣相合,楚国朝政由此蒸蒸日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气象。

     4、上官大夫的背后一箭 但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却不能容忍触犯他们利益的改革,以上官大夫为代表的贵族权臣,在怀王面前中伤屈原,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非我莫能为也。”这就是上官所施的背后一箭。屈原蒙受了不白之冤,竟然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便被从左徒之位赶下台!一场由屈原推动的改革从此中断了。

     5、谏会武关,流放汉北 屈原被黜之后,楚国的政局发生了急剧的逆转。怀王十六年,秦

     使张仪诈楚与齐国绝交。怀王大怒,出师伐秦,先后在汉中、蓝田大败,楚师由此崩溃。此后十多年,楚国遭到连串打击,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危难时期,但屈原始终没有在史籍记载中露面,可能他被旧贵族党人排斥在外,根本不能参与朝政。

     怀王三十年,秦昭王致书怀王,约请怀王到秦之边境武关会盟。这是一次居心叵测的凶险之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屈原强谏武关之会而触怒怀王,被流放汉北,行前满怀凄怆的作《惜诵》。

     6、《天问》——传自汉北的悲痛问难 屈原流放汉北不久作《抽思》,抒发了他“眷顾楚国,心系怀王,不忘欲返”的痛苦心情。然而很快传来怀王客死秦国的消息,给屈原以致命的打击,他出现某种精神的迷乱状况。在汉水畔的鄀城,遗存有楚之宗庙和祠堂。面对宗庙祠堂的大幅壁画,在恍惚之间,屈原仿佛置身天地创生之初,面对壁画大声问难,这就是《天问》。

     7、再迁江南 当怀王客死归葬之际,郢都之民纷纷要求追究子兰当年怂恿怀王赴会的罪责,这已使子兰又惧又怒,又听说屈原在汉北拒不服罪,还写诗激烈的指斥他,更是怒不可遏。“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襄王,王怒而迁之。”《哀郢》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九年之后,诗中有回顾当年再迁江南的离郢情景。

     8、夜诵《离骚》,感泣鬼神 根据民间传说,屈原在江南的放逐生涯,主要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度过的。在这个地方,他开始了著名长诗《离骚》的写作。根据汨罗一带的传说,屈原写成《离骚》当夜,就在玉笥山冈上,向着茫茫天地诵读这篇血泪凝成的诗作,山岗下竟聚集了大片人影,全都在掩

     泪咽泣,但他们并不是活人,而是捐躯沙场的楚国亡魂,是山山野野的怨鬼、游神…… 9、汨罗:有一位忠魂向万世倾诉 有关屈原的晚年生活状况,史籍记载很少。我们从《涉江》中得知,大约在襄王十四、五年间,屈原离开了生活近十年的汨罗,来到了辰阳、溆浦一带。屈原此次西行,很可能是遭到了襄王君臣的再次逼逐。面对楚国日益恶化的局势,屈原绝望了。他决定以激烈的举动,向压迫自己的腐朽王朝,实施最后的抗争。

     他还是想回到汨罗去,那里几乎是他的第二故乡。五月初五,屈原在玉笥山度过了他最后的不眠之夜,留下了一首遗诗《怀沙》,怀抱砾石,纵身投入汨罗江中…… 语声苍楚,传响在晴日皓月、凄风苦雨之中。那是一位千古忠魂,年年岁岁,向着悠悠万世,执着地、悲切地倾诉他对美政理想的追求,他遭谗放逐的冤屈,他对苦难故国的不尽哀恋…… 二、屈原主要作品 屈原留存下来的作品,研究者多认为有《离骚》、《天问》、《九歌》(11 篇)、《九章》(9 篇)等。

     屈原诗作充分代表了楚辞的艺术特点:一是多用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华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二是长篇巨制,篇章恢宏;三是形成了六言、七言为主的长短不齐的楚辞体。

     三、解题

     选自组诗《九章》。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晏

     子春秋》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四、朗诵欣赏 翻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度啊。)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啊。)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啊。)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啊。)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啊。)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啊。)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独立特行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重啊。

     )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坚定不移的品质,你心胸开阔无所私求啊。)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啊。)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小心谨慎从不轻率,自始至终不犯过失啊。)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遵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地相比啊。)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我与你结成知己啊。)

     五、内容赏析

     《橘颂》四句一节,共九节,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 1-4 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

     第二部分为 5-9 节,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

     六、艺术特色

     1.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2.独特的语言风格

     《橘颂》一篇,虽以兮字为叹,但为严格工整的四言体制,一反楚歌体制,一反楚歌之风,一反屈原诗作上天入地的一贯浪漫风格,先铺陈写实,咏物托志,后直抒胸臆,直歌述志,颇有中原诗歌之风,与《诗经.周南》、《诗经.召南》中的一些诗作相似,“显然是受《诗经》艺术手法的影响。”(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七、思考与练习 《橘颂》歌颂了橘树怎样的品格? 谈谈《橘颂》的写作特点。

     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以及所寄托的人格理想。

     教学后记:

      第 第 3 3 周

     第 第 3 3 次课

     《论语》节选

     教学目标: :

     了解孔子的生平、文学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了解《论语》的产生及艺术特点; 《论语》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教学重点:

     深切领会《论语》所蕴含的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所体现出来的咏物诗的特点 。

     教学方法:

     讲解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孔子其人及思想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的历史功绩: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易,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孔子其人:少贫且贱,而慕礼乐之教。

     孔子生平: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周游列国,处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却仍“知其不可而为之”,晚年返鲁,整理六经。

     (一)“儒” 儒字有两种意思:其一,即有道之士。《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不过一般《说文解字》的最后一意接受较广。“儒”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才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儒”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

     “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优”及“和”的意思,从“人”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自春秋、战国、秦、汉以后起,儒家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二)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

     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三)人物派别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代表了儒家发展的不同阶段。

     儒家的派别包括:思孟学派、宋明理学、 心学、气学、今文学派、 公羊学、谶(chen)纬神学、古文学派、训诂学。

     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及立身处世之道等,主要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一)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班超的《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

     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

     (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

     (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二)《论语》地位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后来被尊奉为儒家经典,成为《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的一种,甚至被尊为儒家之《圣经》。

     《论语》从西汉开始就已经成为了读书人必读的著作,元朝以后,科举考试都从“四书”中命题,使它在中国古代显得极其重要。在现代,《论语》对于研究孔子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更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

      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三)《论语》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仁礼思想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顏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渊曰:“請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視,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顏渊曰:“回虽不敏,請事斯語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为人处世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司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为政治国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好学深思 《论语》(节选)

      《论语》记载孔子(前 551-前 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论语》编辑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共 20篇,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

     (四)写作特征: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

     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其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为后世散文家所推崇。

     三、选文讲解

     先进 (节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四、选文解读

     1.从“侍坐”章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这是《论语》最富于情境感的一章,在简单的言谈中,可以见出孔门弟子德志气所向,也可以一窥夫子的情怀所在。

     2. “侍坐”是如何表现孔门弟子的不同性格? 孔门弟子中不乏治世贤才,心怀入世之用者当亦不少,此处,孔子提起弟子平日自叹“不吾知”之语,言汝等如若见用,将何以为治

     乎,是一种博学笃志的期许,用志于道的理想来引导,而非自降己志,妥协于现实。子路有将帅之才,冉有治国有方,公西华志在礼乐。在孔门四科中,政事为冉有、子路。孔子曾说“由也果”、“求也艺”(《论语·雍也》),皆可使从政。子路好勇力而志伉直,其见问则率尔对之。冉有则生性谦退,虽千室之邑、百乘之家,亦可为之宰,子路、冉有正所谓先进之辈,富于治国之方,于礼乐则淳素朴野,故谦言如其礼乐,则俟后进之君子。

     公西华年齿最幼,应答谦逊,志在礼乐。又尤长于宾客之事,虽谦言愿着礼衣礼冠而为一小相,其外交之才,在孔门广受称许却是事实。

     曾点从性情至深处言志。曾点言志,是从性情至深处言;夫子与之,则是从学问至深处与之。

     3. “侍坐”这一节体现了《论语》哪些艺术特征? 其一,《论语》行文疏简,都是简短对话。但常常用极少文字点出人物动作、情态以及场景氛围。

     其二,布局清晰,描写有致。作者分别从“问志”、“言志”、“评志”三个层面一一道来,环环相扣。并且,在形式中也体现了深邃的内容。

     【知识链接】

     《论语》传本及重要注本。

     西汉时,《论语》有今文《齐论语》,《鲁论语》,《古文论语》三种,西汉末张禹以《鲁论语》为基础,综合另外二种,为《张侯论》,今本《论语》本于此。

     何晏《论语集解》是现存最早注本。《论语》的重要注本,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以及今人程树德的《论语集释》等。

      课堂活动:

     回忆常见的《论语》名句并分析其涵义。

     教学后记:

      第 第 4 4 周

     第 第 4 4 次课

     朗诵(实训)

      教学目标: :

     由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到读出一种美感来; 体会作品的美感和意境,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在完整的文学意境中传达出情感神韵,在精神上获得愉悦、享受与陶冶,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是非、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的美感和意境,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诵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朗诵屈原《离骚》、《庄子》节选、《兰亭集序》《春江花月夜》等。

     1、学生分组,任选作品一篇,准备十分钟,小组内朗诵并互提意见提升效果。注意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

     2、选出三名评委。

     3、每组派一名同学朗诵。

     4、评委点评。

     5、老师总结:

     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后记:

     第 第 5 5 周

     第 第 5 5 次课

     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简介

     陶渊明《闲情赋》

     教学目标: :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文学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了解《闲情赋》的产生及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深切领会《闲情赋》所蕴含的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所体现出来的特点 。

     教学方法:

     讲解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陶渊明《闲情赋》。

     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简介:

     汉代文学虽以辞赋著称,但其最高成就的代表却是司马迁的历史散文巨著《史记》。作为一部中华民族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史记》不仅在两汉,甚至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都是罕与伦比的散文杰作。班固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一部卓越的历史散文著作,它开启了我国断代史的先河。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

     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一、 陶渊明 生平经历

     曾祖陶侃是一代名将,东晋开国功臣,封长沙郡公。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

     陶渊明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

     (1)闲居(29 岁前青少年时期)。此期大量读书。

     (2)时仕时隐(29-41 岁,即壮年时期)。

     (3)隐居(41 以后中晚年时期)。

     二、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2、“任真自得”(萧统《陶渊明传》)

     3、乐天知命、随顺自然。

     4、以道为主,儒道兼融。

     三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

     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田园诗 1、田园景物、田园生活与悠然自得的心境。

     《时运》:“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移居》其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

     相与析。” 《归园田居》其一。

     2、躬耕的生活体验。

     《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也有感悟。

     3、穷困生活和农村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咏怀诗。多为组诗,如《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

     咏史诗。如《读史述》九章、《咏三良》、《咏二疏》、《咏荆轲》、《读山海经》等。

     《咏贫士》七首,歌咏了荣启期、袁安、原宪、黔娄等古代贫士与高士们安贫乐道的品节。

     田园诗:与大自然的心灵对话;咏史诗:与古人的心灵交流。

     其它题材。

     行役诗。宦游的辛苦,对仕宦的厌倦,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

     赠答诗。对友人的敦厚之情。如《答庞参军》。

     哲理诗。以发挥哲理为主,如《形影神》、《连雨独饮》,《拟挽歌辞》等。

     亲情诗。魏晋人注重门阀,陶诗亦未免俗,如《命子》、《责子》、《赠长沙公》等。

     四、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1、平淡自然的题材(比较屈原、曹植、阮籍、左思等)

     (1)农家生活:种豆、采菊、采蔬、酿酒、郊游 (2)农村风光:如《归园田居》三;《和郭主簿二首》一。

     2、平淡闲适的情趣(比较屈原、曹植、阮籍、左思等)

     《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饮酒序》:“既醉之后,辄题数句以自娱。” 黄庭坚:“渊明不为诗,自写其心中之趣耳。” 朱熹:“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3、平淡自然的语言 钟嵘:“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 《读 山海经 》一:“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拟古九首》七:“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归园田居》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饮酒》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饮酒》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小结:人品与诗品高度统一。

     (1)

     “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归去来兮辞序》)

     (2)钟嵘:“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3)

     郭沫若《今昔集·题画记》:“陶潜不仅是诗品冲淡,人

     品也也冲淡。” 陶渊明的影响 1、概况。南朝,被视为品行高洁的隐士,作品评价不高。

     唐代,王、孟、储、韦一派诗人明显受陶诗的影响。

     宋代,受到普遍的推崇。宋人浪漫精神减退,而转向理性的思考。

     2、小结:

     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酒和菊被提炼为影响深远的文化符号。

     五、《闲情赋》【选文】

      (选文请参见课本第 29 页至第 32 页)

     1.《闲情赋》的主题是什么? “防逸荡之情”是中国古代文学常见的主题,屈原《离骚》、宋玉有《高唐赋》《神女赋》,曹植有《洛神赋》等等,其感之深,其情之大,在于能以恍惚矊眇之笔,写出人心性的自律。

     陶渊明《闲情赋》亦是如此,既写出了他对女子的爱悦之心,写出了佳人之丽质清姿,诉出了一团缱绻爱慕之情,但在这追寻之热切中,可以读出陶渊明对理想女子的想象、对至善至美爱情的追求,不过这感情最终“发乎情、止乎礼义”,作者最后放弃了胡思乱想,转而将情怀转移至江山大漠之中,而不再沉湎于男女之情。

     2.“十愿”起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赋之正文,以“十愿”为中段,大略可分为三。

     “十愿”之前,写出佳人之令姿与情之所由生。起首陡然一叹,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以下诸般文字,均从此翻出。

     “送纤指之馀好,攘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瑰逸之令姿也;“澹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褰朱帏而正坐,汎清瑟以自欣”,旷世秀群也。

     此四句,却像陶渊明自道之言。弹琴自欣,这是一种艺术之人生,亦是一种处世态度之象征,寄托了作者的高古雅志。

     此四句,却像陶渊明自道之言。弹琴自欣,这是一种艺术之人生,亦是一种处世态度之象征,寄托了作者的高古雅志。

     自“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为始,至“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诉出一片衷情。这短短八句,情意已作几番跌宕,愈思而愈炽,转念而转深。思炽而情深,故发为“十愿”,自衣领眉黛至昼影夜烛,一路铺陈,一路跌宕,写尽亲近佳人的愿望与失落。

     “十愿”之后,情思百转,以抑扬顿挫之势写出。自“考所愿而必违”起,一顿;“傥行行之有觌”起,一扬;“思宵梦以从之”起,又一顿;“起摄带以伺晨”起,又一扬;“行云逝而无语”起,再一顿。跌宕昭彰、抑扬爽朗,显示出作者生命力的醇厚和情思的幽微。

     3.结合陶渊明,如何理解“文如其人”?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而陶诗的特点亦是平淡自然。

     陶诗的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之事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人常谓陶渊明乃田园诗人,隐逸诗人,然此皆不足以概括陶渊明之为人与为文。如水之在陆,陶渊明其人、其文,非独有清溪漪漪、

     流水潺潺,而时有大江大河之汹涌,又能归于渊薮池湖之平静。我们须有深厚的心灵,才能体会到《闲情赋》“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的欣然与自省。

     教学后记:

     第 第 6 6 周

     第 第 6 6 次课

     唐宋文学简介

     李白诗两首

     教学目标: :

     了解李白的生平、文学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

     深切领会《梁甫吟》、《长干行》所蕴含的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所体现出来的特点 。

     教学方法:

     讲解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唐宋文学简介:

     唐代诗歌——李杜为代表(也可以由初唐四杰开始说,大李杜,晚唐小李杜)

     散文——柳宗元韩愈(唐宋八大家的)

     小说文学——传奇类 宋代词赋——婉约派、豪放派 散文 ——三苏等(唐宋八大家除了唐代剩下的几个)

     小说文学——话本。

     一、李白的生平轨迹

     (一)少年——逸(意气风发

     仗剑任侠

     心雄万夫)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 隐居学习。与道教徒有交往。

     在蜀中游历。

     (二)青年——狂(狂热自负 悲喜更迭 侍君荣亲 始终不渝)

     1、志在宰辅

     游历拜谒——狂热自负

     李白自负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雄气,梦想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怀着激动的心情拜见苏蕤和李邕 ,两次早期拜谒,均以失败告终,仕途不顺的阴霾笼罩着这颗狂热自负的心。

     他第三次拜谒一代道宗——司马承祯,得到盛赞,李白欣喜若狂,热血沸腾,意气飞扬,慷慨陈词济世安邦之道。相信自己定会名动万乘之主,定取卿相之位。

     2、安陆成家 渴求荣亲——失意窘迫

     三次拜谒,并未给李白带来入仕的契机,年轻自负的李白,没有

     停止奔走干谒的步伐,其间历经八年多的游历拜谒,此时的李白,已千金散尽,生活困窘。近而立之年的李白终于在湖北安陆入赘为婿,娶已故相国许圉师之孙女许如素为妻,安陆成家,但赘婿的生活使李白更渴望功成名就。他企盼“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南轩松》)。

     3、别妻离女

     举荐未果——惆怅失落

      公元 734 年秋, “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秋于敬亭送从侄游庐山序》),已为人父的李白别妻离子,奔赴长安,拜谒求仕。他比任何时候都渴望侍君荣亲,他为了妻儿为了理想,但多次举荐未果,李白愤慨惶惑,空有一身才华,却不得识。

      4、干谒韩朝宗 无功而返——愤愧落魄

     狂热执著的李白,满怀希望,费尽周折才拜见荆州刺史韩朝宗。但韩对浪吟海喝的李白,颇为腹诽。城府极深、颇为迂腐、易生成见的韩朝宗,让李白愤愧难当,希望再次破灭,想到苦苦等候佳音的妻儿,他“乱愁心,涕如雪。寒灯厌梦魂欲绝,觉来相思生白发”(《寄远十一首》)。

     (三)中年——醉(踌躇满志 傲岸不屈 折翅而返 痴心企盼)

     1、供奉翰林——踌躇满志

     李白经玉真公主、贺知章、吴筠等人举荐,李隆基金门传诏,李白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准备大展宏图的李白,满怀对大唐天子的感激和崇拜,踌躇满志,奔赴长安。朝廷之上,天子特赐七宝御床,力士脱靴,贵妃研磨,天子引纸,震慑回鹘使者!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他满怀希望,做着他的“待诏”翰林,期待着皇上的真正重用。

     2、奸佞当道 进谏未果——傲然而返 他深深憎恶“群沙秽明珠,众草凌芳孤”的黑暗现实,对横行跋扈的

     权贵和趋炎附势的小人强烈愤慨“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天子,“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己昏。”

      他决心披肝沥胆,直谏天子,横批逆鳞。提出十条勤政务本的建议,李隆基不悦,李白被“出宫思过”。他悲愤彷徨,过分高估天子的爱才之心,低估奸臣的诽谤中伤。这条理想道路竟然如此泥泞难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之一)。结构的巨大跳跃,突兀奇来、不可端倪的诗句间激荡着李白矛盾的内心,他靠诗歌排解郁结胸中的不平之气。

     他日渐消极,“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之三),怀着无限惆怅失落和郁闷难抑的苦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的等待,天宝三年春,李白傲然离开长安!

     3、赐金放返 盼君将悟——痴心不改

     “赐金放返”后的李白,悲愤不平,他不甘寂寞,渴望用世,却只能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聊以自慰。

     他又痴心不改,盼君将悟。积极用世毕竟是李白人生观的主导,因此他很快从迷惘中振奋起来,以古人的祟高志向自勉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4、入道受箓 炼丹求仙——渴盼再诏

     深受道家影响的李白,萌生入道受箓、炼丹求仙的想法。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希冀寻求再诏重用的机会。他决绝地完成了入道受箓的过程,并架炉炼丹服丹,结果大病一场,入道成仙之梦破灭。他感慨“寒早悲岁促,人生鸟过目……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 。

     (四)暮年——愤

     (抑郁愤懑 命运多舛 矢志报国 壮心

     不已

     1、勇闯幽州 以诗陈情——忧愤难载

     天宝十年,年过半百的李白,觉察到安禄山有叛乱之心,也收到边关鲜为人知的秘密。他冒着生命危险,勇闯幽州,“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沙”(《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他周旋于安禄山身边,想探听虚实。在幽州其间,他为边关百姓的惨状而颤栗!

     他痛心疾首。以诗陈情,写下了《一百四十年》、《抱玉入楚国》、《战国何纷纷》等作品。想通过赴京上任的韦良宰,在长安抄写分发诗作。希望借此来引起统治者的警醒,希望天子能力挽狂澜,重整朝纲。但满腔忧国忧民之情,并没有得到皇上重视。

     2、幕府从军 竟成附逆——悲愤难抒

     天宝十四载(755)11 月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在庐山著名景点屏风叠隐居起来。太子李亨于 756 年 7 月 12 日在灵武自己宣布继位,但唐玄宗并不知情,唐玄宗于 7 月 15 日宣布实行“分置制诏”,李璘听命唐玄宗,在长江流域招兵买马,并极力邀请李白参加了他的军队。

     玄宗 8 月 12 日得知李亨继位后,予以默认并交出玉玺。李璘拥兵过重,引起李亨不满,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李璘被杀,李白被抓。在宋若思的帮助下,李白得以出狱,并在其幕府中担任幕僚。但朝廷在收复长安、洛阳后,秋后算账,李白被流放夜郎。

     3、流放夜郎 半途赦返——怨愤怅然

     流放途中,李白在夔州遇全国大赦,半途赦返,令李白欣喜若狂,归心似箭。他意气酣畅,把酒痛饮,豁然开朗,与山水冥合,轻松喜悦之情溢于胸中...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