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课程的逻辑》教师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5-22 11:01:18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课程的逻辑》 教师 读后感

    《课程的逻辑》教师读后感范文

     培养“整体的人”,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也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是在传承我国基础教育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实现核心素养落实到位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有能力适应社会。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程的逻辑》这本书依然还是钟启泉教授的著作,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

      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本书的开端提到“整体的人”,指向根植于生活的完整性的人,这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也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钟教授认为基础教育应当从求量转向求质,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更多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关注知识生成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更注重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做有意义、有人性的教育。

      谁来培养“整体的人”?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促进学生健全成长的关键助力,是教师。那么,课程的实施就是教育实践的过程,是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新时代教育形势中,教师应变革思维方式,重建话语系统,在与学生的沟通实践中开展教学,与学生形成交互主体关系。因为,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的,通过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见解与知识的。也就是说,人的学习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实践过程,一种对话过程和修炼过程。课堂教学从控制学习者行为的行为主义,转型为学习者自身挑战客观世界、发现其价值与意义,从而再建客观世界之意义的建构主义。

      那么,培养“整体的人”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呢?钟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归根到底是人格成长的场所,是人格陶冶的过程。“成长”是借助经验的重建。学习是基于反复经验在大脑神经细胞之间构成了循环回路系统的细胞体以及这种细胞体的相继产生而形成的突触,从而促进了知觉与思维。学习是通过经验,在行为、技能、能力、态度、性格、兴趣、知识、理解等方面产生持续变化的过程,是指客体与学习主体一起发生变化的动力性的过程。在杜威、弗莱雷、罗杰斯等人的学习理论基础上分析,指出“学习”的基本内涵与特性:学习即行为的变化;学习即意义的形成,这里说的“意义”是学习者此时此地所能体验到的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学习即生存的感悟;学习即智慧的对话;学习即文化性实践。由此,要形成这样有用的学习,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的三个维度:学生同教材与客体的对话,形成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学生同他人的对话,形成人际性(社会性)实践;学生同自己的对话,形成存在性(伦理性)实践。人们在世界中行动,在行动中获得知识。学习者之所以成为学习者,就是基于探究和交互作用。

      为了落实核心素养的形成,使学习者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创造新的知识框架,教师就得展开课程研究,建构新的学科框架,把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知识的维度、技能的维度、人格的维度、元认知维度),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设计(情境、协同、架桥、任务、展示、分享),打磨基于单元设计背景下的课时计划(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能动学习)。建构主义主张从形成能动地知识建构出发,来建构“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强调,个体是通过自我控制和变换认知结构自发地形成自己内部的认识体系的。社会建构主义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有更高能力的伙伴存在的场合,能够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准。学生是积极参与意义建构过程的主动学习者,知识是由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以及个人通过适应与发展而逐渐建构个人的理解的,是学习者各自能动地进行信息搜集,在各自的情境与语脉中建构的。

      由此看来,培养“整体的人”的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化的沟通活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多层面的、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也是由学生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在特定的活动中创造学生的发展文化的。同时,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学生学习的是处置社会实践活动的工具、机械、语言、科学、技术、艺术及其他知识类的文化,在课堂教学的特殊条件下,引发相关活动的步骤与经验。教学中同他人的社会关系的状态,决定着每一个个人的活动,体现了各自活动的特征,学生的人格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活动得以实现的。教学文本是在教学沟通的过程中生产和接受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创造的极其复杂的产物。钟教授分析,从人的存在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寻求个体、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生存,教育即使一种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由准确把握基础上的人文渗透,是人的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从人的生成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追求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教育所成就的是人的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转变。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教师的教学创新有关,包括课程意识和教学觉醒、教学方式变革、教师生活的重塑。也与学生的学习革命有关,包括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生活的改造。当然,还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关。

      培养“整体的人”,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也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是在传承我国基础教育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实现核心素养落实到位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有能力适应社会。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