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竞聘演讲
  • 会议发言
  • 爱国演讲
  • 就职演说
  • 开业开幕
  • 思想学习
  • 征文演讲
  • 经验材料
  • 述职报告
  • 调研报告
  • 工作汇报
  • 年终总结
  • 申报材料
  • 学习体会
  • 企划方案
  • 活动方案
  • 技巧经验
  • 模板范例
  • 思想宣传
  • 经济工作
  • 工作报告
  • 组织人事
  • 反腐倡廉
  • 慰问贺电
  • 先进事迹
  • 思想汇报
  • 入党申请书
  • 党会发言
  • 先进性教育
  • 入团申请书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调查报告
  • 实习报告
  • 和谐社会
  • 观后感
  • 读后感
  • 作文范文
  • 自我鉴定
  • 讲话稿
  • 自查报告
  •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时间:2020-12-01 15:05:45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教案 辛弃疾 水龙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得豪放风格,体会诗人得情感。

     2、体会景色与典故中所蕴涵得深层含义,探索作品得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得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得浓厚兴趣,丰富学生得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得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得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得表现手法与用典得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得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引: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能够率领区区 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 5 万多精兵得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得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她所创得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本来她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得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得她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得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就是谁吗?她就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得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她得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学生朗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得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得读音,句子得停顿、语气与情感。

     三、知人论世 导引:可能读得时候少了那么一点问道,就就是情感不够。《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 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这时,她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得重用。朝廷只给她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她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她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就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得抒情词。

     了解了写作作者得当时得情感,我们带着这样得感觉再读一遍。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得内容。在读得过程中注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下片: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四、鉴赏审美 (一)分析词得上片 导引:我们先来瞧词得上片。上片中词人就是如何抒发情感得?(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就是景色描写,她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得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明确:(1 )词得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千里清秋”一句,点出登临得地点、环境、季节。楚天:下面有注释,代指南方得天空。紧扣登临得地点。“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壮阔。“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悠悠之景。开头两句就是实写眼前之景,却蕴蓄着深厚得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得气氛。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与感情得到了进一步得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得意境。“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岑,小而高得山。遥岑:远山。“遥岑远目”这里得目:,作动诃,瞧得意思。词人瞧到了什么呢?“玉簪螺髻”。玉簪:玉做得簪子,就是古代妇女绾束头发用得器物,状如没有把柄得剑,这儿比喻山峰尖峭。螺髻,古代妇女梳理得一种发型,将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这儿就是用来比喻圆形得山岳姿态优美。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得特点,也描写出远山得秀丽。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词,按照今日得语言习惯来说,应就是,“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这里用得就是倒装。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得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得发髻与尖细状得玉簪一样。但这美景只就是给词人带来了愁与恨。其实就是人心中有仇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就是在献愁供恨。词人不说自己得心情不好,而说山得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身就就是愁与恨得化身。这里用得就是什么手法啊?(移情)对,这一句用得就是移情得手法。把自己得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得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得悲苦心情。小结:以上几句,从“楚天”写到“遥岑”,由大入小,由远而近。千里楚天之下,随天而去得秋水之上,就是玉簪螺髻似得峰峦,而峰峦为词人“献愁供恨”,所以下面笔锋便转向词人自己,由景及人,由物及我。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就是写作者当时得处境。楼,即赏心亭。“落日楼头”就是说夕阳斜照在赏心亭上。“断鸿”,失群得孤雁,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得凄凉哀怨,也就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得身世与孤独寂寞得处境。“游子”,离家远游得人,就是词人自称。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别冠上“江南”二字,正就是要表达自己孤独无依得处境。从字上面瞧,这几句就是说自己这个从北方来到江南得游子,黄昏时候站在赏心亭上,瞧到夕阳下落,听到断鸿鸣叫,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内心十分伤感。实际上这几句包含有更深一层得意思。同学们觉得它会包含什么意思?如果您对这几句有自己得理解不妨大胆得讲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就是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得悲哀。“落日”,点明时间就是黄昏,一天将尽,“断鸿”,点明季节就是秋天,一年将尽。两者都写出时不我待,光阴虚度,未能利用少壮年华而大有作为。同时,词人又以落日隐喻国家形势,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又以断鸿暗示自己如失群得孤雁,立志报国而无所依归。这句本就是描写景物,但作者也将“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危殆,犹如摇摇欲坠得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这三句就是本词得第二个层次,前两句烘托后一句:以突出作者“举世独立”得处境。这种被压抑得爱国热情与英雄无用武之地得悲哀,就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得,所以接下去就说:“把吴钩瞧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春秋时吴国出产得一种钩子,用来挂帐子或宝剑得。但旧时得注家认为吴钩就是吴国制造得一种弯形宝刀,后来就把吴钩作为宝刀得代名词。“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得雄心壮志,却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得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辛弃疾在写给陈亮得《破阵子》词中说“醉里挑灯瞧剑”,也就是这个意思。这里得“把吴钩瞧了”,则就是从另一角度说自己空有宝刀,却派不上用场,不能为国杀敌立功。作者描绘了两个具体得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得悲愤。“瞧了”,当瞧过、瞧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瞧了又瞧得意思,这就是第一

     个动作。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瞧着宝刀,就是怜惜“物不尽其用”。她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就是,她便“栏杆拍遍”——第二个动作。拍阑干即就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得满腔悲愤。但就是,拍遍了阑干,也还就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瞧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然而,可悲得就是,昏聩得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作者得这种心情, 小结:词得上片主要就是即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解得痛苦,侧重于写景,兼写由景物引起无穷得思绪。但“登临意”得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就是词得下片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与议论。在上片中,词人以饱含感情色彩得景物与带有强烈激情得动作抒发内心情感,下片词人又就是如何抒发感情得?明确:借典故抒情。(一)分析词得下片导引:下片就是具体申说“无人会”得“登临意”,与上片相比,词得下片描写得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历史上得哪些人?各有何特征: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下片十一句,用了三个典故,分四层意思。

     1、“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就是第一层意思,这两句照应上片得“江南游子”一句,用了西晋张翰思乡得典故。季鹰就是张翰得字。张翰就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得莼菜羹,鲈鱼鲙,于就是辞官归家。辛弃疾用这个典故得就是说,家乡得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就是有家难归。辛弃疾用此典同张季鹰比较,“季鹰归未?”就是用提问语气,既呼应了前面得“游子”,抒发了深挚得乡思,又呼应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表明了对异族入侵得仇恨与复国报仇得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得激愤。何况在国难当头得时候,自己得抱负就是要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就是第二层意思,也就是用了一个典故。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得却都就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得琐屑小事。陈登瞧不起她,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得时候,您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您却求田问舍。要就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您睡在地下。”“怕应”二字,就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之辞。这三句字面上得意思就是,自己如果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恐怕应该没脸去见刘备那样才气盖世得英雄。辛弃疾用此典就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就是像张季鹰为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就是为了求田问舍。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就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得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得意思就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就是怅恨忧惧得。我所忧惧得就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得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就是全首词得核心。到这里,作者得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就是第四层意思。

     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得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瞧,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就是反例,后两个就是正例,正反 对比表达了词人得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就是用典高手。

     小结:用典得作用:下片三次用典,不仅扩大了词得容量,使词得内蕴更加丰厚,更重要得就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得雄心壮志与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得愁苦郁闷。

     4、您如何理解词得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就是请求。“红巾翠袖”就是少女得装束,这里就就是少女得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得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就是

     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就是因为她得心在滴血呀!

     这就就是我们这首词得全部内容,我们通过对文章得赏析,瞧到了一位我们瞧到了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壮志难酬得诗人。

     最后我们在理解文章得基础上再重新读一遍课文。

     五、作业: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

     上片: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动作:瞧、拍、会、登。借景抒情 下片: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运用典故。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

     【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辛弃疾就是南宋最负盛名得伟大词人,她继承与发展了苏轼开创得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得题材与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得界限。她善于以诗、以文为词。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得伟大理想不能实现,她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她积郁于心得复杂情感。她得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得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得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得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得满腔悲愤。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她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得作品。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不过,有得作品也流露出持酒狂放、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得庸俗思想与消极情绪。

     【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她(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得“国恨”与“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得豪放佳作。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