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古典文学 职场知识 中国文学 公文书信 外国名著 寓言童话 百家讲坛 散文/诗歌 美文欣赏 礼仪知识 民俗风情
  • 范文大全
  • 古典文学
  • 职场知识
  • 中国文学
  • 公文书信
  • 外国名著
  • 寓言童话
  • 百家讲坛
  • 散文/诗歌
  • 美文欣赏
  • 礼仪知识
  • 民俗风情
  • 谜语大全
  • 名言警句
  •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时间:2019-09-07 10:10:13 来源:蒲公英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蒲公英阅读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

    摘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关键词:以人为本 哲学

      一、对“以人为本”中“人”的解读

      在哲学的领域中,对人的理解不同。从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到费希特的“自我是主体”,到黑格尔的人是“自我意识等同”,再到费尔巴哈的“主体在人”,关于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贯穿了人类哲学历史。但是旧唯物主义对人的理解只是用属性代替人的本性,因而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人”。马克思通过对前人有关思想的理论创造后对人和人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以实践活动为其存在的根本方式,实践活动生成了人的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规定着不同时代以及不同阶层、阶级和社会集团的人,从而使人具有了现实性、时代性和历史性,形成了人的社会本质。所以,马克思主义新哲学认为,人不仅仅是现实的人,而且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是历史活动主体的人。

      在社会主义现实条件下,“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劳动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的劳动劳动。

      二、对“以人为本”中“本”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中的“本”是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把现实的、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把人作为目的,把人类的解放作为归宿,不断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显然,在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中,“人本”中的“本”具有“主体”、“出发点”、“目的”、“依据”的意蕴。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我们在肯定对“本”的科学解释后,还必须具体的、历史的考察“以人为本”中的“本”。 现实中我们提出“以人为本”,是由于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问题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诘难和挑战。所以置于各种具体关系中,现实中的“本”主要具有四层含义:第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要求我们进一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体性。 当然,这里的主体,既是权利的主体,同时也是义务的主体;第二,相对于中国社会以往对“物”的重视,特别是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把“人”置于边缘化的社会发展观上的失误,明确要求把“人”理解为一切事物的根据和中心;第三,相对于长期以来我国把“人”作为手段而言,强调把“人”作为目的;第四,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一步要求把“人”作为出发点,要求关注“人”的自身生存和发展以及“人”的前途与命运,要求依靠人、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

      三、学界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解读

       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认为:以人为本指的是人们处理和解决一个问题时的态度、方式、方法,即指人们抱着以人为根本的态度、方式、方法来处理问题,而所谓根本就是最后的根据或最高的出发点与最后的落脚点。例如我们抱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也就是以人的根本利益为最后依归,以是否符合人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最高准则。如此理解,“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是一致的。但这并不意味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毫无区别。以人为本是一种态度、方式、方法,而人本主义是一种观点、看法、理论,但这种区别只是形式上的区别,其内容则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态度正是人本主义观点的应用,人本主义是以人为本的根据。

      四、“以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

      (一)终极目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是社会历史的前提,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同时人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人们的衣、食、住等物质资料的需要,社会进程的演化过程,就是不断满足人的多样需要的过程。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人。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实践本质” 为本。作为实践的人,要为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负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现实目的:满足最大多数人的物质文化需要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终极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现实的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最大多数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们活动的原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因此,“以人为本”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就业、就学、就医等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但是,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马克思说:“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如果仅仅把人的需要归结为生存和繁衍后代的需要,就很难把人的需要与其他动物的需要区别开来。如果说经济的发展,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物质需要而占有自然物的话,那么,政治的发展则是人类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而对政治资源的占有;文化的发展则是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而对文化资源的占有;社会的发展则是人类为安全的需要对和谐的占有。只有四个文明协调发展,人们各方面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这样的发展才是全面的、协调的。所以“以人为本”还要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多方面的利益,使各方利益协调发展。

      (三)基本动力: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列宁说过:“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毛泽东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就告诉我们,我们的发展,必须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调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积极力量,把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视为发展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动力。现在的问题在于怎样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什么样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首先,在为谁发展上,“以人为本”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建设者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要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劳动人民的首创精神,最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三,要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充分照顾人们的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社会公平。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哲学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确立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不仅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本来就存在但又长期被人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则凸显出来,而且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从马克思唯物史观高度第一次以言简意赅的形式明确了人在社会发展中“本”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地回答了“发展为谁”、

    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发展靠谁”以及“发展成果由谁享用”这样一个核心问题,解决了“什么是发展”、“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这个大问题。

    • 范文大全
    • 职场知识
    • 精美散文
    • 名著
    • 讲坛
    • 诗歌
    • 礼仪知识